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丁伟莉 毛龙云 方权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义乌市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72例直肠腺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以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义乌市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72例直肠腺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以进行回顾性探究。根据EMVI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阴性组(35例)和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序列、DCE及DWI-MRI检查,获得体积转移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体积分数(Ve)、反流速率常数(Kep)和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检测。对EMVI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详尽对比,并深入剖析这两类患者在MRI参数上的差异;同时,评估MRI-EMVI检测结果与病理EMVI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参数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CEA水平高于阴性组,肿瘤浸润深度大于阴性组,环周浸润率、Ki6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阴性组,组织中低分化、T分期3~4期及N分期阳性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Ktrans、Kep、ADC均高于阴性组,MRI-EMVI阳性率高于阴性组(均P<0.05)。两组患者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EMVI结果比较,MRI-EMV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89,P<0.05),准确率为83.33%[(29+31)/72],敏感度为78.38%(29/37),特异度为88.57%(31/35)。ROC结果显示:Ktrans、Kep、ADC联合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敏感度为89.53%,特异度为85.67%,均优于各项单一诊断(均P<0.05)。结论在直肠腺癌的术前评估中,DCE与DWI-MRI技术均展现出与病理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确定EMVI阳性状态方面的诊断效能颇为显著。这两项技术不仅能揭示肿瘤的恶性侵袭程度,而且通过联合应用Ktrans、Kep及ADC定量参数,进一步提升EMVI阳性诊断的精确性,预示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 直肠癌 壁外血管侵犯 体积转移常数 反流速率常数 标准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诊断肾和肾上腺肿瘤的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祝宇 吴瑜璇 +4 位作者 刘定益 张翀宇 周文龙 芮文斌 孙福康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年第9期554-555,共2页
关键词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诊断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血管狭窄模型评估中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科 孙立军 +1 位作者 宦怡 单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092-6093,i003,共3页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动脉狭窄模型,制成轻度狭窄6段(狭窄程度约为26%),重度狭窄模型6段(狭窄程度约为65%)。采用3DDCEMRA和DSA分别对狭窄模型血管进行检查,在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靶血管的狭窄长度和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中3DDCEMRA测得动脉狭窄模型的狭窄程度较DSA略高,且重度狭窄较轻度狭窄更为明显。但二者测得的狭窄程度(F=0.004,P>0.05)和长度(F=1.581,P>0.05)结果差异无显性意义。结论:3DDCEMRA对血管狭窄长度和程度的判定准确可靠,其结果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但3DDCEMRA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可能存在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程度 MRA 血管狭窄 DSA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轻度 结论 判定 准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参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及其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白丽 苏雪娟 陈体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定量参数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非典型...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定量参数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非典型增生、单纯增生乳腺病变患者各40例。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获取定量参数[细胞外血管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比较各组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lk-1/KDR)表达、微血管密度],并比较不同病变性质乳腺病变患者DCE-MR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7±0.05、(0.18±0.06)min、(1.37±0.32)min,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0.14±0.04、(0.15±0.04)min、(1.22±0.27)min,非典型增生组的0.12±0.04、(0.05±0.02)min、(0.74±0.07)min和单纯增生组的0.10±0.03、(0.04±0.01)min、(0.53±0.0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Flk-1/KDR半定量积分、VEGF半定量评分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44±2.18)分、(7.85±2.46)分、(51.88±3.07)个/100倍镜,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5.33±1.30)分、(5.72±1.44)分、(31.53±6.51)个/100倍镜,非典型增生组的(3.26±1.65)分、(3.36±1.73)分、(28.74±4.05)个/100倍镜和单纯增生组的(1.06±0.71)分、(1.26±0.74)分、(19.03±4.02)个/100倍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6±0.05、(0.17±0.05)min、(1.30±0.38)min,明显高于良性组的0.11±0.03、(0.05±0.02)min、(0.64±0.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与Flk-1/KDR、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诊断乳腺癌的AUC值均高于0.7,但各项参数联合预测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AUC值最大,为0.947(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阳性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癌前病变阶段组织血管生成趋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 乳腺癌 定量参数 恶性转化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云龙 张挽时 +5 位作者 孟利民 毕永民 鲁晓燕 时惠平 方红 祝红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2ms,层厚1.5—2.0mm);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浓度0.5mmol/ml,总量30ml,流量2.5ml/s;扫描延迟时间195例采用Test-bolus法,40例采用Care-bohls法;后处理对靶血管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共235例行3D DCE MRA,包括颈动脉63例,胸、腹主动脉34例,肺动脉21例,肾动脉25例,肝动脉24例,双下肢动脉56例,全身动脉12例。其中45例经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慨)或(和)手术证实;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结果:235例3D DCE MRA图像质量优良者225例,占95.4%。45例经手术、IADSA证实的3D 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78.6%和88.9%;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病变程度低估、高估各1例。3D DCE MRA结果与IADSA或(和)手术符合率为88.9%,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符合率为92.9%,较细分支病变符合率为87.1%。结论: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3D DCE MRA是一种全新、无创或微创性血管显像技术,正确掌握延迟时间是3D DCE MRA成功的关键,评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对动脉较细分支的分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维成像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旭东 朱建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9期849-850,共2页
近年来,随着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磁共振动态移床技术的进展以及磁共振后处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均使得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在腹部和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拟探讨3DDCE—MRA在下肢动脉疾... 近年来,随着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磁共振动态移床技术的进展以及磁共振后处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均使得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在腹部和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拟探讨3DDCE—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疾病 诊断价值 三维 四肢血管病变 软件功能 移床技术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4期8891-8894,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并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评价其技术方法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05/2007-05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四肢血管疾病患者。①用1... 目的:应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并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评价其技术方法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05/2007-05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四肢血管疾病患者。①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IEMENS novus1.5T)采集定位像,对兴趣血管注入15mL马根维显(先灵药业有限公司,022H)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②采用Siemens Bicor C形双臂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采用常规Seldinger法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③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为标准,将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获得的血管图像按照狭窄程度分为4级,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分为3部分。评价2种方法检测测得的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长度的一致性。结果:30例患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只观察到与血流相关的信息,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可同时观察到血流、瘤体、骨组织、软组织及其结构关系。②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略高.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无创、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图像清晰,有助于观察血管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四肢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清 白英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8期833-834,共2页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轻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间歇跛行,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可能,下肢动脉栓塞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轻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间歇跛行,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可能,下肢动脉栓塞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2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下肢动脉进行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观察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图像,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诊断 2型糖尿病 临床应用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探讨肾血管解剖变异
9
作者 何大业 王星 +1 位作者 唐懿刚 卢景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3D-slicer软件进行重建后,根据模型,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角度对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肾动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混合型变异;肾静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混合型变异。结果:本研究222例患者(共444个肾),男性、女性的肾动脉变异比例分别为40.83%、40.20%,肾静脉变异比例为25.42%、3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和肾静脉存在变异分别为180个(40.54%)和127个(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个(17.11%)肾存在多支肾动脉,右肾35个(15.76%),左肾41个(18.46%);132个(27.73%)肾存在肾动脉早发分支,分别为右肾92个(41.44%),左肾40个(1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7个(28.60%)肾存在多支肾静脉,右肾81个(36.47%),左肾46个(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金标准”术中所见,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222例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阳性的有195例,阴性27例,漏诊3例,误诊5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4、0.984、0.828。结论:3D-slicer软件对3D-DCE-MRA数据重建结果能够在手术前精准对患者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肾血管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解剖变异 3D-sli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站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展
10
作者 戴艳芳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3期439-441,共3页
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多站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检查,可获得高信噪比及高分辩率的下肢血管图像,并具有无辐射、无创性、无肾毒性等优点,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多站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检查,可获得高信噪比及高分辩率的下肢血管图像,并具有无辐射、无创性、无肾毒性等优点,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广阔临床前景。本文对下肢3D CE MRA的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动态 下肢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刘敏 张晨 +7 位作者 田丹丹 屈慧云 郭林雅 杜慧宇 黄琦 刘芷兰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和非ARAS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NCE-MRA对ARAS的诊断价值,以肾动态显像测得的两侧GFR差值及比值单独或联合NCE-MRA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对ARAS的诊断价值。结果:NCE-MRA与肾动脉DSA诊断ARAS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P<0.001),NCE-MRA诊断ARA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2.52%,90.77%、91.86%、94.29%、88.06%;双肾GFR比值及差值用于诊断ARAS的AUC为0.771和0.708,最佳诊断界值为1.371和13.900 mL/(min·1.73 m^(2)),敏感度为52.3%和45.8%,特异度为90.8%和89.2%;GFR比值及差值联合NCE-MRA诊断ARAS的AUC分别为0.948和0.942,敏感度为95.3%和94.4%,特异度均为89.2%。结论:NCE-MRA对AR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肾动态显像可提高对ARAS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态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颈动脉两种峰值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晓晖 马晓锋 +2 位作者 李石玲 张敏 蔡朋利 《河北医药》 CAS 2004年第7期572-573,共2页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 磁共振 血管造影 颈动脉 峰值测定 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红线 冯瑞 +6 位作者 李相生 王萍 柴晓媛 樊红霞 张红超 李悦 江岳娈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6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2)WI);再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行轴位单层动态扫描,获得扫描延迟时间,平扫后采集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作为后期减影的蒙片。利用获得的延迟时间行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注射对比剂后采集2次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与增强前蒙片减影,分别为动脉期和静脉期。采集增强后的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_(1)WI,观察胸腹部主动脉血管病变的信号表现。结果:28例患者中,大动脉炎5例(占17.9%),髂动脉瘤1例(占3.6%),动脉粥样硬化3例(占10.7%),肾动脉狭窄6例(占21.4%),主动脉瘤13例(占46.4%),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对28例患者胸腹部主动脉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病变显示效果良好。结论:3DCE-MRA技术诊断明确,且具有准确、快速及无创伤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3DCE)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 胸腹部主动脉病变 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加权成像(T_(1)WI)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儿童大血管畸形应用中的技术探讨
14
作者 金国军 曾津津 +1 位作者 孙国强 李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8-870,共3页
目的 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 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 7 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 目的 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 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 7 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肾动脉狭窄1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及特殊技术的选用,3D DCE MRA所得图像能够为儿科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列线图对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叶清岚 敖炜群 +3 位作者 侯金丹 蔡磊 王能 茅国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DCE-MRI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值(V_(e))、速率常数(K_(ep))]及表面扩散系数(ADC);分析LVI阳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79例患者中,LVI阴性46例,LVI阳性33例。两组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K^(trans)、K_(ep)、V_(e)值高于LVI阴性组(P<0.05);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OR=143.46)和V_(e)(OR=50.92)为直肠癌LVI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直肠癌L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值高于V_(e)(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对直肠癌LVI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利用DCE-MRI定量参数K^(rans)、V_(e)值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直肠癌LVI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淋巴血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3 位作者 赵建农 曾南林 蹇素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0-574,共5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CE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静脉 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质量控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国英 王守沪 +3 位作者 郁冰冰 肖越勇 李杰 孙振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5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图象分析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广新 王萍 +2 位作者 郭和清 宋云龙 刘红明 《中国医药》 2013年第12期1747-1749,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肾动脉狭窄检查的价值。方法对进行肾动脉狭窄检查的50例患者同时行DCE—MRA与S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2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然后以... 目的比较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肾动脉狭窄检查的价值。方法对进行肾动脉狭窄检查的50例患者同时行DCE—MRA与S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2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然后以DSA为标准,评价这两种检查方法。结果50例患者的100根肾动脉,DCE—MRA与SCTA诊断的K系数为0.831,诊断一致性好。CE—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8.0%;S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3.4%,阴性预测值为96.7%。DCE—MR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要略低于SCTA。结论DCE—MRA与CTA都能较准确地诊断肾动脉狭窄,但DCE—MRA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进城 林建华 +2 位作者 李朝龙 刘兴国 季锡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直观显示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大小、形态、走行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结论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肝移植 三维图像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