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樑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1 |
159
|
|
2
|
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分段性研究 |
孟文
陈群策
吴满路
李国岐
秦向辉
丰成君
|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35
|
|
3
|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刘健
熊探宇
赵越
张永双
陈群策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4
|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 |
苏鹏
田勤俭
梁朋
李文巧
王林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5
|
|
5
|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80
|
|
6
|
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
丰成君
戚帮申
张鹏
孙东生
孟静
牛琳琳
王苗苗
谭成轩
陈群策
|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
2018 |
15
|
|
7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沿龙门山断裂带新生的地壳深部断裂 |
徐杰
高祥林
周本刚
计凤桔
张进
白玉柱
陈国光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8
|
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 |
安欧
高国宝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9
|
地貌参数提取方法以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为例 |
刘汉永
|
《资源环境与工程》
|
2017 |
2
|
|
10
|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地震力学成因探讨 |
张红艳
|
《国际地震动态》
|
2015 |
1
|
|
11
|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 |
王椿镛
楼海
姚志祥
常利军
|
《国际地震动态》
|
2010 |
0 |
|
12
|
龙门山断裂北川断裂带滑坡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 |
李金洋
杨顺
佘涛
陈欢
|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3
|
龙门山断裂带南北活动差异及复杂构造建模——基于地表破裂带和中小震精定位 |
姚琪
|
《国际地震动态》
|
2010 |
0 |
|
14
|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付平
张新辉
尹健民
韩晓玉
周春华
|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
祝意青
徐云马
吕弋培
李铁明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15
|
|
16
|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舒赛兵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18
|
|
17
|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
郭晓玉
高锐
Keller G R
沙爱军
徐啸
王海燕
李文辉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8
|
龙门山断裂带变形特征 |
刘志成
季建清
涂继耀
鄢雪龙
唐俊杰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19
|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裂带金矿成矿构造物理特征 |
孟宪刚
邵兆刚
曲玮
王津
朱大岗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20
|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貌形成与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 |
师皓宇
马念杰
|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