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柱损伤模型中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海昊 汤涛 +2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周春光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前路钢板固定(AP)、前路钢板+侧块螺钉固定(AP+LMS)、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TPS),测量4种内固定技术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TPS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77.17±4.75)%、(82.00±2.61)%、(83.17±2.23)%,均明显小于原始标本组的100%、100%、100%(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119.67±7.42)%、(116.33±7.53)%、(112.67±5.99)%,均明显大于原始标本组(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均明显大于ATPS组(P<0.05)。PTPS组屈伸、侧弯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86.83±2.48)%,明显大于ATPS组(P=0.009)。AP+LMS组屈伸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68.50±2.43)%,小于ATPS组(P=0.003);其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可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其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AP、PTPS,和AP+LMS相近,适用于无需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的下颈椎三柱损伤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三柱损伤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志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6例,其中双柱损伤患者43例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三柱损伤患者43例行三切口三钢板...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6例,其中双柱损伤患者43例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三柱损伤患者43例行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86例,其中双柱损伤43例患者与三柱损伤患者43例均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采用HSS评分和Rasmussen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HSS评分及优良率及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骨折复位良好,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 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 损伤 三柱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三柱损伤31例的治疗体会
3
作者 吴冬灵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损伤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损伤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按Schhatzker分型,Ⅴ型26例,Ⅵ型5例,均实施双切口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方案治...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损伤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损伤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按Schhatzker分型,Ⅴ型26例,Ⅵ型5例,均实施双切口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出现1例后内切口裂开现象,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且未发生皮肤坏死现象。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且无明显膝内、膝外畸形现象与相关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1%。结论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损伤一种理想方法,术后患者复位、固定效果良好,且膝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安全性高,临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损伤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钢板内固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联合双切口三固定方案治疗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4
4
作者 左斌 车彪 喻忠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1期54-56,63,共4页
目的 分析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4... 目的 分析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手术创伤指标、预后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的HS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等预后指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2%,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与对照组的1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1.000)。结论 对于合并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三柱损伤 前后联合入路 内固定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治疗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思灿 陈碧影 +3 位作者 蔡显义 李春 张文戈 王宗帅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19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治疗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作用原理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对21例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本组21...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治疗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作用原理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对21例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本组21例患者,获随访0.5~3.5年,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关节面平整,无迟发性畸形发生,无骨感染及伤口感染发生,骨折如期愈合,膝关节及下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具有固定可靠、可以早期活动、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治疗波及二柱或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理想方法,可以预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锁定钢板多平面固定技术 损伤 三柱损伤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重度粉碎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三柱损伤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海昊 汤涛 +2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周春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97-901,共5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 目的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AP、CAP固定,测量3种内固定技术下的ROM,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比较。结果AP组前屈(119.68%±8.34%)、后伸(119.63%±6.74%)、左侧弯(115.20%±7.91%)、右侧弯(117.47%±7.81%)、左旋转(120.67%±5.99%)、右旋转(112.35%±8.42%)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大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和CAP组各方向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小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的前屈ROM标准化数值87.48%±5.31%大于CAP组的69.6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后伸(65.53%±4.36%)、左侧弯(82.13%±2.85%)、右侧弯(81.78%±3.42%)、左旋转(83.20%±2.30%)、右旋转(83.03%±1.30%)的ROM标准化数值与CAP组((67.17%±3.10%、82.30%±4.69%、81.27%±2.79%、82.95%±2.40%、83.60%±6.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的初始稳定性优于AP,和CAP相近,可以为下颈椎三柱损伤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钉 生物力学 三柱损伤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经改良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柱Lisfranc损伤
7
作者 任伟 赵廷虎 +2 位作者 路继科 陈汉鑫 贾斌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比较经改良三切口入路与经典双切口入路治疗三柱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三柱Lisfranc损伤病例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6例,女性7例,年龄(39.2±12.7)岁(18~59岁);对照... 目的比较经改良三切口入路与经典双切口入路治疗三柱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三柱Lisfranc损伤病例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6例,女性7例,年龄(39.2±12.7)岁(18~59岁);对照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8.8±13.9)岁(18~60岁)。观察组采用改良三切口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典双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末次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5±10.7)min和(86.9±5.3)min,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X线透视分别为(5.4±1.9)次和(7.6±3.6)次,两组间有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2±24.3)m L和(21.8±1.5)mL,两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为6例,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4.5±1.6)个月和(14.6±1.6)个月,在末次随访时使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功能总分分别为(90.9±8.3)分和(91.9±6.4)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0.9%和89.3%,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经改良的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柱Lisfranc损伤术中暴露好,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术后并发症少,患足功能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切口 Lisfranc损伤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霍仁斌 王强 陈鹏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643-1648,共6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病人4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方案;对... 目的:探讨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病人4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倒L型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方案。术后2组治疗要求等同,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并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限18~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组内翻角、后倾角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内翻角、后倾角测量值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2组术后6个月及18个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及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相对于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倒L型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在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力学稳定性、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比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倒L型双切口入路复位三钢板固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术中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前外侧单切口术后换药方便,不增加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损伤 前外侧单切口 钢板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系统和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段扬 靳安民 +2 位作者 张辉 闵少雄 胡孔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94-1499,共6页
目的建立精细下颈椎及三柱损伤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采集1例27岁正常男性志愿者下颈椎(C3~7)CT数据集,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 Mesh10.0、Abaqu... 目的建立精细下颈椎及三柱损伤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采集1例27岁正常男性志愿者下颈椎(C3~7)CT数据集,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 Mesh10.0、Abaqus6.9.1软件建立下颈椎(C3~7)完整模型、三柱损伤模型、侧块螺钉内固定(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LSF)系统重建模型和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TSF)系统重建模型。模拟施加75N头颅预载荷和1.0N·m纯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采用VonMises应力峰值分析LSF和TSF系统重建螺钉应力分布。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正常人C3~7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括177944个单元,35668个节点。该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模拟状态下的椎间运动范围(角度)与既往文献实测结果吻合,提示其符合正常人体参数,可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实验成功建立了三柱损伤模型和内固定模型,其中LSF组VonMises应力集中于钛棒与螺钉接合部分,TSF组应力集中于螺钉中部。在各种工况下TSF组的VonMises应力峰值明显高于LSF组。结论作为颈椎后路不同的稳定性重建技术,TSF系统较LSF系统有更高断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三柱损伤 内固定 有限元模型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不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10
作者 侯志鹏 叶森琦 +3 位作者 赵刘军 张吉辉 于亮 顾勇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通过Mimics软件建立正常下颈椎三维图像,比较分析不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自2021-01—2022-09进行颈椎CT扫描检查后颈部正常的患者,将50例颈椎CT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分析,通过三维重... 目的 通过Mimics软件建立正常下颈椎三维图像,比较分析不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自2021-01—2022-09进行颈椎CT扫描检查后颈部正常的患者,将50例颈椎CT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分析,通过三维重建得到C_(3~7)三维图像。第一组模拟右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第二组模拟左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第三组模拟双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观察并比较3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与零切迹融合器螺钉的相互位置。结果 第一组48例C_(3、4)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46例C_(4、5)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第二组C_(3、4)、C_(4、5)节段所有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相交,其余零切迹融合器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第三组C_(3~7)节段中零切迹融合器螺钉与颈椎前路椎弓根钉均处于安全位置。调整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的角度后,第一组C_(3、4)节段、C_(4、5)节段零切迹融合器下位螺钉的尾倾角均大于第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右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采用刘建东的方法置钉)联合零切迹融合器内固定是可行性的,但是还需要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来验证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三柱损伤 颈椎前路椎弓根钉 零切迹融合器 内固定 MIMICS软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