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峰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优质储层发育特征
1
作者 黄彦庆 王爱 +2 位作者 段南 毕有益 杨永剑 《非常规油气》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四川盆地东峰场须家河组五段由于前期被当作烃源岩,导致这套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不清楚。基于岩心物性、薄片、全岩矿物X衍射和胶结物同位素等测试数据,在储层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致密砂岩中钙质夹层成因,建立优质储层... 四川盆地东峰场须家河组五段由于前期被当作烃源岩,导致这套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不清楚。基于岩心物性、薄片、全岩矿物X衍射和胶结物同位素等测试数据,在储层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致密砂岩中钙质夹层成因,建立优质储层形成模式。采用针对性地震预测技术,预测了储层展布。研究结果表明:1)须五段以中粒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长石粒内溶孔为主,少量粒间孔,为低孔特低渗储层。2)目标砂体内部发育多套厚度变化大、单层薄、横向连续性差的钙质夹层,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第1套钙质夹层之下,其中长石粒内溶孔和残余粒间孔较上部砂岩发育。3)其形成过程为:早成岩阶段,钙质夹层形成,构成目标砂体内部的夹层。中成岩阶段,下伏烃源岩生成的有机酸向上运移至叠置河道砂岩中,受钙质夹层隔挡,下部砂岩中长石的溶蚀作用更强烈;同时形成的绿泥石膜,对原始孔隙起到保护作用,故下部砂岩中孔隙更发育。4)针对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通过GR反演得到目标砂体分布,进而在目标砂体中反演低阻抗砂岩,预测优质储层展布,结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钙质夹层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昌都察雅地区上三叠统阿堵拉组——夺盖拉组河口湾相的发现及意义
2
作者 张青松 牟传龙 +1 位作者 王启宇 侯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通过对昌都市察雅县岗卡村阿堵拉组—夺盖拉组剖面沉积构造、岩性组合、沉积序列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阿堵拉组—夺盖拉组沉积期为河口湾相沉积,进一步可划分河流亚相及潮坪亚相,河口湾相的识别与前人提出的三角洲相、滨岸相有... 通过对昌都市察雅县岗卡村阿堵拉组—夺盖拉组剖面沉积构造、岩性组合、沉积序列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阿堵拉组—夺盖拉组沉积期为河口湾相沉积,进一步可划分河流亚相及潮坪亚相,河口湾相的识别与前人提出的三角洲相、滨岸相有较大差异。(2)河流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次相、河漫滩次相。河床次相以沉积厚层块状砾岩、长石岩屑砂岩为特征,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沉积构造;河漫滩次相沉积粉砂岩、泥岩组合,见碳化植物碎片,发育沙纹层理。(3)潮坪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潮下带、潮间带及潮上带次相,潮下带次相沉积泥质粉砂岩、岩屑砂岩等组合,发育沙纹层理;潮间带次相沉积粉砂岩、泥岩组合,发育干涉波痕、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等沉积构造;潮上带次相沉积泥岩、含碳质泥岩组合,岩层夹有粉砂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雨痕等沉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地区 三叠统 河口湾相 沉积次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3
作者 王剑 刘中戎 +5 位作者 王忠伟 付修根 范志伟 何志勇 曾胜强 易建全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7,共17页
[研究目的]基于浅地表地质调查认为,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是羌塘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然而,由于缺乏深钻井样品,盆地深部这套烃源岩特征尚不清楚。北羌塘坳陷东部QZ-16井钻遇了迄今为止盆地最深的上三叠统烃源岩,并发现了较显著的气测异... [研究目的]基于浅地表地质调查认为,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是羌塘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然而,由于缺乏深钻井样品,盆地深部这套烃源岩特征尚不清楚。北羌塘坳陷东部QZ-16井钻遇了迄今为止盆地最深的上三叠统烃源岩,并发现了较显著的气测异常及大量沥青,为盆地深部烃源岩品质研究与生烃潜力分析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方法]以QZ-16井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研究,揭示羌塘盆地深部该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来源及其与沥青油苗之间的油源关系。[研究结果]与已有的地质浅钻及地表露头相比,QZ-16井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TOC含量总体较低(0.12%~1.09%,均值为0.47%),但普遍高于Ⅱ型干酪根的过成熟烃源岩的TOC下限标准(0.3%);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量(S_(1)+S_(2))参数可能不能真实反映研究区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指数(8.75~18.5)、Ph/nC_(18)(0.65~1.06)、Pr/nC_(17)(0.34~0.61)值及C_(27)-C_(28)-C_(29)甾烷特征等表明有机质为低等浮游生物与陆生高等植物的混合来源,为Ⅱ2型干酪根,且多形成于较强的还原环境;干酪根颜色(棕褐色-黑色)、T_(max)(536~602℃)、镜质体反射率(R_(o)=2.44%~2.77%)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该套黑色泥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过成熟;油源对比参数反映QZ-16井上三叠统沥青油苗与黑色泥页岩之间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为自生自储型。[结论]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为过成熟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该成果为羌塘盆地烃源岩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统 烃源岩评价 生烃潜力 QZ-16井 油气勘查工程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与有效烃源灶分布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帆 曹正林 +5 位作者 刘海磊 陶树 卢山 龚德瑜 陈棡 肖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明确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落实有效烃源灶分布范围内生烃强度,基于资料收集、剖面实测、钻孔岩屑观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利用多个地化参数开展了全盆范围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评价,优选关键参数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圈定有效源灶范围。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基本全盆分布)、厚度大(可达350 m)、腹部埋深大(最大埋深11 km);烃源岩TOC含量为0.75%~8.3%,平均值为1.74%;S_(1)+S_(2)平均为2.78 mg/g,氯仿沥青“A”平均为0.35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相对较好的母质类型主要沿盆1井西凹陷—阜康凹陷方向分布,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局部达高—过成熟阶段。按照中国煤系泥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上三叠统泥岩整体为一套差—中等质量烃源岩,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特别是生气潜力。有效烃源灶分布于中央坳陷腹部的阜康凹陷西部—沙湾凹陷东部一带以及南缘冲断带的霍玛吐背斜带,有效烃源灶范围内烃源岩Ro大于1.3%,生油强度在50×10^(4)t/km^(2)以上,生气强度在3×10^(8)m^(3)/k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有效源灶 三叠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5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1 位作者 王美玲 乔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0-1211,共12页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度一般介于2~10 cm,呈薄板状或者渠槽状,显微薄片显示其为微晶颗粒灰岩,含大量腹足类、介形类、双壳类化石和粪球粒。槽模及渠模构造显示灰岩为频繁的风暴所致,薄板状灰岩中发育的假泥裂沉积构造在岩层顶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或五边形,实为压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脉分割所致,成岩期压实作用及构造作用是假泥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诱因。【结论】飞仙关组中网纹构造的普遍存在预示着灰岩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假泥裂的识别对奥陶系宝塔组网纹灰岩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泥裂 三叠统 风暴沉积 沉积构造 介壳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下三叠统蒸发岩沉积特征与演化及其对钾盐矿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左璠璠 张永生 +5 位作者 苏奎 桂宝玲 邢恩袁 牛新生 彭渊 商雯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1-664,共14页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大量膏-盐沉积,其中与石盐共伴生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大量发现和重新评估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对此类杂卤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矿物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等方面,对于其发育...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大量膏-盐沉积,其中与石盐共伴生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大量发现和重新评估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对此类杂卤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矿物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等方面,对于其发育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的精细剖析及其对杂卤石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川宣地1井连续取心的目的层段岩心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共识别出14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将其划分为6个微相组合,依次代表从局限台地到蒸发台地不同的沉积相带及能量、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微相的纵向发育演化、地层厚度以及典型诊断界面等信息,划分出4个四级沉积层序以及其内部的多个五级旋回。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与石盐共伴生的原生杂卤石是明显受不同级别海平面波动影响和控制的,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海退末期与五级旋回海侵的叠加时期,前者的强蒸发条件为杂卤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后者带来的海水补给则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层序地层 沉积控矿 杂卤石 三叠统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下三叠统蒸发岩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左璠璠 张永生 +4 位作者 桂宝玲 邢恩袁 苏奎 牛新生 彭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60-2872,共13页
海相硫酸盐矿物的硫同位素研究不仅可以解析当时的古海水特征,还可为物质来源分析、地层对比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提供重要线索。川东北地区中-下三叠统海相蒸发岩地层中除大量膏-盐以外,还发育与石盐共伴生的硫酸盐型钾盐矿物杂卤石(... 海相硫酸盐矿物的硫同位素研究不仅可以解析当时的古海水特征,还可为物质来源分析、地层对比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提供重要线索。川东北地区中-下三叠统海相蒸发岩地层中除大量膏-盐以外,还发育与石盐共伴生的硫酸盐型钾盐矿物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因此,对该区域硫同位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蒸发岩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进行解密,还可为钾盐矿物杂卤石的物源分析提供证据。但当前对于研究区内硫同位素研究多存在于大时间尺度上的演化规律以及全球性的地层对比,对于杂卤石发育的嘉四-五段地层内δ^(34)S的高精度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利用川宣地1井中的硬石膏、杂卤石及二者的混合样品开展δ^(34)S的高精度分析。研究显示,硬石膏与杂卤石样品不存在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同时,δ^(34)S结果证实,钾盐矿物杂卤石及其伴生硬石膏的物源主要是海水,但受到细菌还原作用和蒸发岩矿物沉淀的影响。此外,δ^(34)S演化规律与嘉四-五段地层的层序演化规律较一致,这表明δ^(34)S测试对蒸发沉积过程的沉积演化分析及区内地层的高精度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在杂卤石型钾盐矿勘查工作中可用于精细对比和矿层定位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蒸发岩 杂卤石 三叠统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地区下三叠统富锂钾卤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双 王峻 +6 位作者 张春光 赵晴 黄淑婷 张椿华 王增刚 郝晓磊 任宏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为海水浓缩特征。嘉四段—嘉五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11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76.15~271.00 mg/L,Li^(+),K^(+)富集受海水蒸发浓缩、“绿豆岩”风化作用和淋滤作用主控;嘉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414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80 mg/L,受海水蒸发浓缩及膏盐溶解主控。飞仙关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50.60 mg/L,整体为地下溶滤特征。飞三段—飞四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588.00~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40.40~50.60 mg/L,Li^(+),K^(+)富集受膏岩等围岩溶滤和嘉陵江组卤水运移主控;飞一段—飞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478.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17.90 mg/L,由地层水对碳酸盐岩溶解主控。富锂钾卤水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湾-土主构造及其构造作用中等的翼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钾卤水 成因机制 富集规律 三叠统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薄尚尚 田继先 +3 位作者 李曜良 王晔桐 王昊 孙国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12,共14页
根据地质剖面野外考察、重点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及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周缘地质体年龄、地层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等资料,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 根据地质剖面野外考察、重点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及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周缘地质体年龄、地层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等资料,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期的物源来自北东和南东2个方向,盆地腹部的七里乡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物是由东北部山前带的大巴山地质公园和东南部山前带的复平镇黑天池汇入,从山前带到腹部,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ZTR指数由小变大。(2)研究区须家河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东方向的秦岭造山带和南东方向的江南造山带,碎屑锆石年龄总体呈现出210~282 Ma,400~500 Ma,650~850 Ma,1500~2000 Ma,2265~2600 Ma共5个年龄区间,峰值分别为~213 Ma,~427 Ma,~725 Ma,~1694 Ma,~2352 Ma,须家河组沉积年龄应不早于~213 Ma。(3)~213 Ma与勉略缝合带形成相对应,主要源自南秦岭造山带;~427 Ma与商丹洋俯冲关闭相对应,主要源自北秦岭造山带;~725 Ma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江南造山带西段最可能成为该年龄段的物源;~1694 Ma年龄段锆石可能形成于Columbia超大陆拼合、裂解过程,该年龄段锆石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和江南造山带西段等外源区;含量较少的~2352 Ma的锆石来自再旋回物源。(4)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北东和南东两大物源供给体系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中,2个方向的物源控制着储层岩石类型和孔隙发育情况,使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组合 锆石U-Pb定年 沉积物源 须家河组 三叠统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层序地层特征
10
作者 王正和 张荣虎 +1 位作者 岳勇 程锦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7-1258,共12页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三级层序。黄(黄山街组)一段—黄三段构成东薄、西厚的三级层序SQ1,黄四段构成东厚、西薄三级层序SQ2。2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2)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分别对应于黄山街组底界、黄三段顶界及黄山街组顶界。SB1和SB3都为岩性和岩相突变转换面,SB3也是侵蚀与沉积间断面。SB2是区域抬升形成的沉积间断,有区域可对比的古土壤。(3)盆-山耦合变化控制了黄山街组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的形成。古天山在SQ1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之初分别经历了2幕强烈的快速隆升,在SQ1末期被侵蚀夷平。盆地沉积响应由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过渡为稳定拗陷沉积充填,再次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形成SQ1。发生沉积间断后,在弱拗陷背景下持续稳定沉积充填形成S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盆-山耦合 黄山街组 三叠统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下、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6 位作者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寿建峰 杨晓宁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年代地层考虑早三叠延续时限为 3.9Ma ,则S1 、S2 、S3层序延续的时限平均为 1 .3Ma。中三叠统延续的时限为 6.1Ma ,则S4、S5、S6 层序所延续的时限平均分别为 2 .0 3Ma。按层序底面性质可分出 4个Ⅰ型层序 (S2 、S3、S4、S5)和 2个Ⅱ型层序 (S1 、S6) ,并进行了区域层序对比 ,进而建立了区内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模型 ,详细讨论了各层序的次级组成单元 (体系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统 层序划分对比 层序地层格架 三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八宝山盆地上三叠统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12
作者 徐永锋 郭敏 +3 位作者 陈建洲 薛晟 巩志远 晁海德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3期418-433,共16页
为探讨八宝山盆地上三叠统页岩气的成藏潜力,通过野外地质剖面测量、二维地震、调查井施工、录井、解析、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等工作,对研究区八宝山组的形成背景、泥页岩规模、生烃条件(TOC、Ro、有机质类型)、储集条件(矿物特征、储集... 为探讨八宝山盆地上三叠统页岩气的成藏潜力,通过野外地质剖面测量、二维地震、调查井施工、录井、解析、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等工作,对研究区八宝山组的形成背景、泥页岩规模、生烃条件(TOC、Ro、有机质类型)、储集条件(矿物特征、储集空间、孔结构参数)、含气性、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昆仑八宝山盆地三叠纪以来经历了基底形成、断陷演化及隆升改造三个演化阶段,昆中、昆南断裂控制盆地沉积格局,在晚三叠世断陷期沉积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的泥页岩夹砂岩、粉砂岩,受沉积相控制,自山前向盆地内泥页岩厚度逐渐增大,大部分地段累积厚度超过300 m,有效厚度在16.24~79.63 m之间,为八宝山组页岩气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井内714件样品的TOC含量分布在0.01%~49.1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Ro在2.37%~3.45%,泥页岩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生气条件优越;③八宝山组上段石英、黏土矿物含量平均为40.83%、46.06%;八宝山组下段石英、黏土矿物含量平均为39.62%、47.08%,与Barnett页岩、Marcellus页岩及四川盆地海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相比,脆性矿物含量略低,黏土矿物含量稍高。八宝山组上、下段含气量平均为4.19 m^(3)/t、5.44 m^(3)/t,泥页岩中发育大量微裂缝、溶蚀孔隙、裂缝孔隙、粒间孔隙、有机质孔隙等,其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平均值分别为6.9403 m^②/g、0.0116 cm^(3)/g、8.5138 nm,有利于页岩气富集和吸附;④埋藏史、生烃史结果显示:八宝山盆地具有早期浅埋、中期深埋、晚期抬升的特点,上覆侏罗系羊曲组的硅质砾岩、碎屑岩及新生代沉积地层广泛分布,作为区域性盖层对页岩气藏起到了很好地封盖作用,综合研究认为八宝山盆地页岩气资源远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山盆地 三叠统 八宝山组 页岩气 成藏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沿岸临清坳陷堂古5井中三叠统轮藻化石与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飞虎 杨静 刘长番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在临清坳陷堂古 5井发现轮藻化石 Stenochara和 Stellatochara两属 7种 ,证实该区存在中三叠世地层。根据地层层序、岩石地层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该区亦应存在下三叠统 ,并建议参照区域方案将该区中、下三叠统红层划分为刘家沟组。
关键词 轮藻化石 地层划分 对比 三叠统 临清坳陷 勃海沿岸 探井 三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中上三叠统古生物化石分布特征探究
14
作者 张宏 《华北自然资源》 2024年第6期45-48,共4页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化石采集及地层测制,明确山西中上三叠统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及其赋存层位,并对其种类及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初步探讨,为揭示该地区的古生态特征和三叠纪地层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化石 时空分布特征 中-上三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下、中三叠统砾质岩类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继淹 《广西地质》 1997年第3期1-6,共6页
文章分析论述了广西下、中三叠统砾质岩类所在层位及其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水道砾岩、崩塌—滑塌砾岩、沉积混杂岩3种成因类型,探讨了形成环境及其意义,指出它们均是三叠纪时期构造作用的沉积表现。
关键词 砾岩 沉积混杂岩 三叠统 三叠统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被引量:90
16
作者 侯方浩 蒋裕强 +2 位作者 方少仙 郭贵安 杨金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37,共8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四段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近年来勘探形势喜人。香二和香四段砂岩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厚度稳定,矿物和结构成熟度高,较厚砂岩层大多呈逆粒序构造,常发育冲洗层理和互成180°交角的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四段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近年来勘探形势喜人。香二和香四段砂岩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厚度稳定,矿物和结构成熟度高,较厚砂岩层大多呈逆粒序构造,常发育冲洗层理和互成180°交角的楔形或板状斜层理,风暴岩频繁发育,伽马曲线成箱形,夹5%~10%的炭质泥岩或含薄煤层炭质泥岩。结合全川的资料,对川中4×104km2内数十条地面和岩心剖面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香二和香四时周边各山系为构造活动期,经冲积扇、河流搬运入湖的碎屑物质经波浪和湖流反复簸洗、改造和再分配,形成了沿岸和近岸的滩坝相砂体,滩坝相砂体后发育为滨岸含煤沼泽。随湖盆脉动式的升降、岸线的迁移,滩坝砂体也将垂直或沿岸线迁移,最终形成遍布盆地内的砂岩体。提出了香二、香四段滩坝砂体及所夹炭质泥岩的发育、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统 香二段 香四段 香溪组 滩坝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59
17
作者 李伟 邹才能 +4 位作者 杨金利 王坤 杨家静 吴亚东 高晓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7-1045,共9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砂岩厚而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多类型天然气藏发育。其主要发育八种常规气藏与两种非常规气藏。其中岩性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等规模大,储量丰富,是重要气藏类型,主要发育于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砂岩厚而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多类型天然气藏发育。其主要发育八种常规气藏与两种非常规气藏。其中岩性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等规模大,储量丰富,是重要气藏类型,主要发育于川中地区;水溶气藏也很发育,产量高,潜力大,广泛分布于川中—川西的平缓斜坡区与坳陷区,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发展方向。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多具有近源、高压、含凝析油、含水,分布广、规模大,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由于不同地区的沉积、成岩、构造等方面的不同,其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差异较大。如川中地区主要控制因素是岩性,川西冲断带则主要是构造与裂缝,川北主要是裂缝与岩性。因此,储集体、构造与裂缝等是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这三大要素的有效组合也是天然气富集高产区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统 须家河组 气藏类型 聚集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界线讨论 被引量:45
18
作者 邓秀芹 李文厚 +2 位作者 刘新社 庞锦莲 刘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9-1096,共8页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中三叠世的重要分子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含量较高;长7油层组沉积期深湖范围宽广,盆地西南、西部地区长7油层组砂岩中石英含量明显提高,岩石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西缘和西南缘沉积体系也由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演化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段地层孢子花粉含量相近,以具有晚三叠世色彩的Duplexisporites大量出现为特征。此外,在盆地西部、西南及湖盆中部地区,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分布的一套凝灰岩薄层,记录了同期的火山、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为早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长7与长8油层组之间地层界线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时代归属 孢粉组合 沉积演化 凝灰岩 中、上三叠统 地层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罗家寨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成岩作用 被引量:62
19
作者 苏立萍 罗平 +3 位作者 胡社荣 罗忠 刘柳红 房小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2-190,共9页
四川东北部罗家寨气田的储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孔隙性鲕粒白云岩。其沉积相属碳酸盐台地的鲕粒滩微相 ,为台地潮下较高能环境沉积 ,主要受潮汐作用的控制。原生岩石为亮晶鲕粒石灰岩和泥晶鲕粒石灰岩 ,白云石化作用使其岩石结构大多遭... 四川东北部罗家寨气田的储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孔隙性鲕粒白云岩。其沉积相属碳酸盐台地的鲕粒滩微相 ,为台地潮下较高能环境沉积 ,主要受潮汐作用的控制。原生岩石为亮晶鲕粒石灰岩和泥晶鲕粒石灰岩 ,白云石化作用使其岩石结构大多遭受破坏。对储层起建设性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基础。埋藏溶解作用主要在粒间半充填剩余缝隙、交代白云石的晶间孔内进行 ,这进一步溶蚀造就了大量超大孔隙、粒间溶孔、粒内孔、铸模孔等。对储层起到破坏作用的主要是充填作用 ,表现为次生溶蚀孔隙、裂缝、溶洞中充填自生矿物 ,它们的包裹体测温数据证明充填作用发生在埋藏时期。各种自生矿物充填的不均匀性揭示了岩石与孔隙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以及岩溶水在不同时期是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三叠统 飞仙关组 鲕粒滩 储层 成岩作用 罗家寨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74
20
作者 姜在兴 田继军 +2 位作者 陈桂菊 李熙喆 张满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 前陆盆地 三叠统 层序地层 古地理 物源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