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测定牡荆油中β-丁香烯的含量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夏秋 刘会涛 +2 位作者 郭宇洁 徐辉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82-983,共2页
关键词 β-丁香烯 测定方法学 牡荆油 GC 马鞭草科植物 慢性支气管炎 文献查阅 水蒸汽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条挥发油中β-丁香烯的提取分离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晶鑫 谢建春 +1 位作者 孙宝国 王帅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8-170,共3页
首次从荆条植物中分离得到β-丁香烯。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荆条挥发油,得油率1.2%。经减压精馏、硅胶柱色谱、硝酸银-硅胶柱色谱等分离过程得到产物β-丁香烯,色谱纯度98.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确认了结构。
关键词 荆条 挥发油 分离 β-丁香烯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果实(E)-β-丁香烯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3
作者 陶然 任国慧 +2 位作者 房经贵 李晓鹏 李阿英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9,共6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电子克隆获得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E)-β-丁香烯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以从葡萄品种‘德引84-1’(‘Deyin 84-1’)果肉中提取的mRNA为cDNA模板,利用特异PCR技术克隆得到1个全长1 880 bp的基因,被命名为Vv-E...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电子克隆获得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E)-β-丁香烯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以从葡萄品种‘德引84-1’(‘Deyin 84-1’)果肉中提取的mRNA为cDNA模板,利用特异PCR技术克隆得到1个全长1 880 bp的基因,被命名为Vv-ECar(GenBank登录号JF808010),该基因序列包括开放阅读框1 674 bp、3'非翻译编码区209 bp和poly+(A)28 bp,可编码557个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葡萄Vv-ECa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葡萄VvGwECar2基因的同源性达93%,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0.8%,均含有植物萜类合酶家族共有的保守域DDXXD;葡萄Vv-ECar与茶〔Camellia sinensis(Linn.)O.Kuntze〕和杨(Populus balsamifera subsp.trichocarpa×P.deltoids)的萜类合酶相关基因同源性均在73%以上;分子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葡萄Vv-ECa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同源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均有Vv-ECar基因的表达,但其相对表达量随果实的发育呈先低后高的趋势,其中在幼果期相对表达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E)-β-丁香烯合酶 Vv—ECar基因 克隆 表达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测定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的含量
4
作者 夏成凯 姚家忠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含量,研究其含量分布与采收期的关系。方法进样温度240℃,检测器温度260℃,载气为高纯氮气,恒流1 ml.min-1,以程序升温对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同一产地不同采收季节...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含量,研究其含量分布与采收期的关系。方法进样温度240℃,检测器温度260℃,载气为高纯氮气,恒流1 ml.min-1,以程序升温对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同一产地不同采收季节牡荆叶中β-丁香烯的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牡荆叶的采收季节对β-丁香烯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叶 牡荆油 气相色谱 β-丁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牡荆油中β-丁香烯的指纹性研究
5
作者 郭莉萍 鲁辉 谢洪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46-48,共3页
通过GC-MS研究了牡荆油中β-丁香烯的色谱组分,据此建立了牡荆油中β-丁香烯的GC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厂家生产的牡荆油进行GC分析,发现β-丁香烯均能稳定出现且含量最高,因此β-丁香烯被确定为牡荆油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
关键词 牡荆油 GC β-丁香烯 指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砂仁叶油中β-丁香烯与β-蒎烯的含量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怡评 施丽君 +5 位作者 张红红 方华 晋文慧 陈伟珠 李忠思 邱远望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9期52-54,64,共4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砂仁叶油中β-丁香烯与β-蒎烯的方法。方法:采用FID检测器,Agilent 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50℃;程序升温为初始80℃,以8℃/min升温速率升至200℃(保持5 min),载气为...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砂仁叶油中β-丁香烯与β-蒎烯的方法。方法:采用FID检测器,Agilent 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50℃;程序升温为初始80℃,以8℃/min升温速率升至200℃(保持5 min),载气为氮气。结果:β-丁香烯与β-蒎烯分别在质量浓度7.1~457.2μg/mL(R2=0.9995)和11.5~736.3μg/mL(R2=0.9997)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5%(RSD=2.86%)和98.64%(RSD=1.82%),在此色谱条件下测定砂仁叶油中β-丁香烯与β-蒎烯质量分数分别为3.16%(RSD=0.52%,n=6)和2.28%(RSD=0.62%,n=6)。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用于砂仁叶油中β-丁香烯与β-蒎烯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仁叶油 气相色谱 β-丁香烯 Β-蒎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惠珍 饶毅 +4 位作者 李新南 张洁 陈燕军 谢菲 邱伟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通过建立GC内标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对各个不确定度因素进行评估、计算,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通过建立GC内标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对各个不确定度因素进行评估、计算,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本次实验的牡荆油胶丸β-丁香烯含量测定结果为(84.25±3.59)mg.g-1。结论: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法适用于气相内标法测定药物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不确定度 气相内标法 牡荆油胶丸 β-丁香烯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法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惠珍 陈燕军 +3 位作者 张红红 金浩鑫 饶毅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4-735,共2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的方法。方法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石英毛细管柱(30.0m×320μm×0.25μm);进样口温度:230℃;恒流:1mL/min;分流比10:1;检测口温度:260℃;进样量1μ...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的方法。方法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石英毛细管柱(30.0m×320μm×0.25μm);进样口温度:230℃;恒流:1mL/min;分流比10:1;检测口温度:260℃;进样量1μL;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以8℃/min升至200℃,保持5min。结果β-丁香烯在0.002~0.16m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551 X-0.008,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2%,RSD为1.56%。结论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牡荆油胶丸中β-丁香烯进行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油胶丸 β-丁香烯 气相色谱
原文传递
β-丁香烯含量测定的药典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鲁辉 顾炳仁 +3 位作者 缪刚 许奇 杨世林 谢洪平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建立药用牡荆油中β-丁香烯含量测定的药典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来源牡荆油进行测定,并进行方法学和普适性研究。结果:建立了牡荆油中β-丁香烯GC含量测定的药典方法,获得了不同来源牡荆油中β-丁香烯... 目的:建立药用牡荆油中β-丁香烯含量测定的药典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来源牡荆油进行测定,并进行方法学和普适性研究。结果:建立了牡荆油中β-丁香烯GC含量测定的药典方法,获得了不同来源牡荆油中β-丁香烯的含量分布范围。结论:方法准确度高、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及耐用性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作为药典中牡荆油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丁香烯 牡荆油 中国药典 气相色谱
原文传递
构建酿酒酵母细胞工厂从头合成倍半萜类化合物α-新丁香三环烯和β-石竹烯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晓东 杨成帅 +2 位作者 王平平 严兴 周志华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5期792-803,共12页
倍半萜类化合物(sesquiterpenoids)α-新丁香三环烯(α-neoclovene)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都是人参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开发价值,而且在高能量密度生物能源的开发中也受到关注。然而,它们在人参和其他植... 倍半萜类化合物(sesquiterpenoids)α-新丁香三环烯(α-neoclovene)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都是人参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开发价值,而且在高能量密度生物能源的开发中也受到关注。然而,它们在人参和其他植物中含量均十分稀少且难以分离纯化,其开发与应用研究严重滞后。本研究利用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以BY4742为出发菌株构建了高产倍半萜类化合物前体FPP的通用底盘菌株SQTBY03。在此底盘菌株中异源表达了密码子优化的植物内生真菌Hypoxylon sp.EC38来源的多产物倍半萜合酶元件基因ec38-cs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来源的倍半萜合酶元件基因QHS1,分别构建了合成α-新丁香三环烯和β-石竹烯的两个倍半萜细胞工厂NCVBY01和CPLBY01。细胞工厂NCVBY01的主要倍半萜产物为α-新丁香三环烯(>39%),细胞工厂CPLBY01的主要产物为β-石竹烯(>96%)。它们的摇瓶发酵产量分别达到25.8 mg/L和250.4 mg/L。通过在1.3 L发酵罐中进行批次补料发酵,细胞工厂NCVBY01合成α-新丁香三环烯的产量达到了487.1 mg/L,为目前首次在微生物细胞工厂中合成α-新丁香三环烯;CPLBY01合成β-石竹烯的产量达到2949.1 mg/L,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上述研究成果为α-新丁香三环烯和β-石竹烯的规模化制备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半萜类 酿酒酵母 细胞工厂 α-新丁香三环 β-石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树脂萜烯组分的性状遗传与早期鉴定
11
作者 王德银 刘和林 +1 位作者 吕彭孙 赖素琼 《四川林业科技》 1983年第1期1-18,共18页
应用气相色谱,分析了1200号杉木树干皮层树脂萜烯组分.结果表明:树脂中的单萜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倍半萜和二萜不受环境和无性繁殖世代的影响,具有高度稳定性,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可靠标志物.F_1代的性状受父母本共同影响,组分的平均性状... 应用气相色谱,分析了1200号杉木树干皮层树脂萜烯组分.结果表明:树脂中的单萜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倍半萜和二萜不受环境和无性繁殖世代的影响,具有高度稳定性,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可靠标志物.F_1代的性状受父母本共同影响,组分的平均性状一般处于父母本之间,a—丁香烯相对含量在F_1代中的分离机率——母型:父型:超亲型为3:3:1.全同胞F_1代组分的数量性状遗传呈连续变量,表明各种倍半萜和二萜受多基因控制,即多因一效;组分与生长、形态或性性状的相关,可能是某些基因的一因多效.亲本的a—丁香烯、海松醛、海松醇、刺柏醇相对含量与F_1代增产率通常具显著相关,可用亲本的组分值来估测子代的增产效益,其经验公式为:y=a+b_1x_1+b_2x_2或y=a+bx.初步提出杉木优良个体选择的植化标准:一级优树组分的X值≥6.500,二级优树X值为6.499—6.000,并对4省区的5个种子园中的178个无性系进行了组分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相对含量 全同胞 亲本 杉木属 种子园 早期鉴定 海松醛 子代测定 海松醇 丁香烯 优树 无性系 无性繁殖系 品系(育种) 性状遗传 半同胞子代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氧化芳香族萜烯是普遍存在的接触性变应原
12
作者 Matura M. Skrje A.etal. old M. +1 位作者 B 惠海英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9期45-46,共2页
Terpenes are widely used fragrance compounds in fine fragrances, but also in domestic and occupational products. Terpenes oxidize easily due to autoxidation on air exposu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monene, ... Terpenes are widely used fragrance compounds in fine fragrances, but also in domestic and occupational products. Terpenes oxidize easily due to autoxidation on air exposu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monene, linalool and caryophyllene are not allergenic themselves but readily form allergenic products on air-exposure.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ergic reactions to selected oxidized fragrance terpenes other than limonene. In total 1511 consecutive dermatitis patients in 6 European dermatology centres were patch tested with oxidized fragrance terpenes and some oxidation fractions and compounds. Oxidized linalool and its hydroperoxide fraction were found to be common contact allergens. Of the patients tested, 1.3%showed a positive reaction to oxidized linalool and 1.1%to the hydroperoxide fraction. About 0.5%of the patients reacted to oxidized caryophyllene whereas 1 patient reacted to oxidized myrcene. Of the patients reacting to the oxidized terpenes, 58%had fragrance-related contact allergy and/or a positive history for adverse reaction to fragrances. Autoxidation of fragrance terpenes contributes greatly to fragrance allergy, which emphasizes the need of testing with compounds that patients are actually exposed to and not only with the ingredients originally applied in commercial for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变应原 选择性氧化 接触性变态反应 斑贴试验 氧化芳樟醇 丁香烯 自氧化 变应性反应 柠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条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发松 任三香 +2 位作者 杨得坡 朱长山 陆慧宁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荆条叶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荆条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了36种组分,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94.68%。其中萜类及其衍生物22种,占89.13%。含量最高的成分是...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荆条叶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荆条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了36种组分,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94.68%。其中萜类及其衍生物22种,占89.13%。含量最高的成分是β-丁香烯(48.70%),其次是β-金合欢烯(15.5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荆条叶挥发油 药物 水蒸气蒸馏法 β-丁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籽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群 邓治邦 +2 位作者 杨智蕴 姜子涛 贾国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63-66,共4页
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Willd.)又名白蒿,为菊科蒿属植物。本文用气相色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鉴定了大籽蒿挥发油中的二十三种化学成分。其中1,8—桉叶油素、反—丁香烯、顺—丁香烯和樟脑为主要成分。
关键词 大籽蒿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反-丁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条油制备、分析及在食用香精配方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王小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1,93,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制备了荆条油,气质联机分析鉴定出5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34.4%)、香桧烯(质量分数7.0%)、反-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5.4%)、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4.1%)、1,8-桉叶油素(质量分数2.3%)等。使用...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制备了荆条油,气质联机分析鉴定出5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34.4%)、香桧烯(质量分数7.0%)、反-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5.4%)、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4.1%)、1,8-桉叶油素(质量分数2.3%)等。使用荆条油调配出薄荷香精、留兰香香精、茉莉香精、柠檬香精、甜橙香精、柚子香精等9个食用香精配方,可用于牙膏、口香糖、冷饮饮料等食品的加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油 同时蒸馏萃取 β-丁香烯 挥发性成分 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植物荆条叶、枝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余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0-103,共4页
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分别制备北京地区野生芳香植物荆条叶、枝2个部位的精油,气-质联机分析,采用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二维定性的方法,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其中β-甲基紫罗兰酮、对伞花-8-醇、反,反-金合欢醇、2-戊基呋喃... 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分别制备北京地区野生芳香植物荆条叶、枝2个部位的精油,气-质联机分析,采用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二维定性的方法,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其中β-甲基紫罗兰酮、对伞花-8-醇、反,反-金合欢醇、2-戊基呋喃、愈创木酚、β-大马烯酮、顺-桧烯水合物、顺-对薄菏烷-2-烯-1-醇、糠醛、苯甲醛、苯乙醛等33种组分在荆条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首次报道。荆条叶、枝的挥发性化学组成相似,多数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荆条叶、枝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丁香烯(叶38·8%、枝31·8%),香桧烯(叶9·8%、枝5·1%)和β-金合欢烯(叶5·7%、枝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芳香植物 同时蒸馏萃取 β-丁香烯 香桧 β-金合欢 野生芳香植物 挥发性成分 成分分析 倍半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条叶、枝超临界萃取物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1 位作者 郑福平 余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81-283,共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法制备北京地区野生芳香植物荆条叶、枝两个部位萃取物。气-质联机分析,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二维定性,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单萜或倍半萜类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叶44.20%,枝47...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法制备北京地区野生芳香植物荆条叶、枝两个部位萃取物。气-质联机分析,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二维定性,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单萜或倍半萜类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叶44.20%,枝47.15%)、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叶14.17%,枝8.68%)和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叶8.64%,枝1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挥发性成分 β-丁香烯 β-金合欢 β-甲基紫罗兰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生香薷挥发油的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维书 吉卯祉 +1 位作者 王静竹 朱甘培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1988年第3期54-55,共2页
香薷为常用中药,有发表解暑、行水利湿作用,临床用以治疗夏季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由于香薷的品种和分布不同,其挥发油的成分各不相同. 藤田等报道日本大板附近产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hylander)挥发油的成分以β-去氢薷酮(35.3~6... 香薷为常用中药,有发表解暑、行水利湿作用,临床用以治疗夏季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由于香薷的品种和分布不同,其挥发油的成分各不相同. 藤田等报道日本大板附近产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hylander)挥发油的成分以β-去氢薷酮(35.3~66%)、异戊烯酸(8.1~19.4%)、香薷酮(1.7~7.6%)等为主;Nave YR等证明E.Oldhami Hemsi含香薷酮和β-去氢香薷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 夏季感冒 总离子流 石油醚 香菊 伞花 显微熔点测定仪 理化常数测定 水蒸汽蒸馏法 丁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野生荆条败花精油的化学成分(英文)
19
作者 张书锋 董庆峰 +4 位作者 于新蕊 胡聪 秦葵 屈磊 郝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3-885,931,共4页
用水蒸馏法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石家庄野生荆条败花精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1种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4.8%。精油的主要成分为β-丁香烯(42.2%)、香桧烯(12.2%)和1,8-桉叶素(5.5%),并可作为β-丁香烯的良好来源。
关键词 荆条 马鞭草科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 β-丁香烯 香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分析(续)
20
作者 方洪钜 李章万 《中草药》 CAS 1982年第12期34-38,共5页
十九、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一)Myristica fragrans(nutmeg oil):①Ref.[2]p.241.②α-蒎烯,β-蒎烯,β-松油烯等.③Ref.p.241 ①6ft×1/4in.,20%Reoplex-400,100℃,130℃,160℃,②α-,β-蒎烯,柠檬烯,对伞花烃,萜品-4-醇,α-... 十九、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一)Myristica fragrans(nutmeg oil):①Ref.[2]p.241.②α-蒎烯,β-蒎烯,β-松油烯等.③Ref.p.241 ①6ft×1/4in.,20%Reoplex-400,100℃,130℃,160℃,②α-,β-蒎烯,柠檬烯,对伞花烃,萜品-4-醇,α-松油醇等。③Bejnarowicz EA et al:J Pharm Sci 52: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油 中国植物学会 柠檬 芳樟醇 水芹 药学学报 丁香烯 挥发油成分 松油醇 香芹酮 化学成分 对伞花烃 绿壳砂仁 香桧 丁香 月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