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对汉文小说《说唐全传》的蒙古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冯文开 王旭 马静 《前沿》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是蒙汉文学交流的产物与范例,它按照蒙古族的生活风习、思想愿望、心理情趣、艺术传统等对汉文历史演义小说《说唐全传》进行一定的蒙古化,具有了鲜明的蒙古族口头叙事传统的特色。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隋演义》 《说唐全传》 蒙古化
原文传递
《隋史遗文》《麒麟阁》《说唐全传》渊源新论——以小说戏曲文化生态共生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9,共6页
一般认为《麒麟阁》取材自《隋史遗文》等隋唐题材的小说,《说唐全传》与《隋史遗文》存在因袭关系。至于《说唐全传》与《麒麟阁》的渊源,尚缺关注与研究。倘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化生态共生为视角,考索《隋史遗文》《麒麟阁》《说唐... 一般认为《麒麟阁》取材自《隋史遗文》等隋唐题材的小说,《说唐全传》与《隋史遗文》存在因袭关系。至于《说唐全传》与《麒麟阁》的渊源,尚缺关注与研究。倘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化生态共生为视角,考索《隋史遗文》《麒麟阁》《说唐全传》间渊源,可发现《麒麟阁》可能得自《隋史遗文》的"旧本"———"市人话本"颇多;《隋史遗文》及其"旧本"、《麒麟阁》都可能是《说唐全传》创作的依据;甚或,《隋史遗文》《麒麟阁》《说唐全传》是同一"旧本"衍化出来的三个既有继承又有创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子本,是小说戏曲互动其生的具体表现。关于三者渊源的探索考察,有利于诸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史遗文》 《麒麟阁》 《说唐全传》 “旧本” 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唐全传》与天地会 被引量:1
3
作者 万晴川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47-654,共8页
《说唐全传》所展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与天地会非常相近,其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义"凌驾于国家、民族和血亲之上;薛丁山和樊梨花弑父情节是对帮会亲情观念的生动诠解。《说唐全传》中绿林好汉的通讯方式... 《说唐全传》所展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与天地会非常相近,其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义"凌驾于国家、民族和血亲之上;薛丁山和樊梨花弑父情节是对帮会亲情观念的生动诠解。《说唐全传》中绿林好汉的通讯方式、隐语暗号、服色旗帜也与天地会相似。天地会的"西鲁神话"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上都受到《说唐全传》的影响,如天地会的圣地"丁山"与"薛丁山"之间的联系;天地会的"木杨城"即是《说唐后传》中的"木阳城",其原型是旅顺口的牧羊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唐全传》 天地会 价值体系 组织形式 《西鲁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仁乌力格尔对汉文小说《说唐全传》的蒙古演绎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文开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116-124,共9页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汉文学艺术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各民族文学文化互鉴融通的范例,其既展现了汉文小说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力,也体现了蒙古族对汉文小说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以及其间蕴藏的美学情趣和创造精神,对引导中国各族人民生动而深刻地...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汉文学艺术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各民族文学文化互鉴融通的范例,其既展现了汉文小说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力,也体现了蒙古族对汉文小说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以及其间蕴藏的美学情趣和创造精神,对引导中国各族人民生动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示范作用。布仁巴雅尔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按照蒙古族民间叙事传统的惯例对汉文《说唐全传》的结构体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根据蒙古族的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经验及审美情趣重构了汉文“说唐故事”的叙事资源,使其说唱的人物和情节内容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点和审美特色,为汉文小说在蒙古族民众中的传播与接受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和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汉文小 演义 《说唐全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全家福》与《说唐全传》
5
作者 伊日贵 陈永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0-43,共4页
借鉴和创造性地模仿,是近代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重要的现象之一。蒙古族本子故事《全家福》,是通过借鉴唐代王朝的故事背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征及人物关系,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的文学作品。《... 借鉴和创造性地模仿,是近代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重要的现象之一。蒙古族本子故事《全家福》,是通过借鉴唐代王朝的故事背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征及人物关系,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的文学作品。《全家福》与《说唐全传》作为蒙古族和汉族的两部文学作品,在叙事内容上有相同性,故事情节设置上有对应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承继性,呈现出蒙古族文学在接受他民族文学影响时积极的重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家福》 《说唐全传》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契辟传》与《说唐全传》
6
作者 海日罕 陈永春 《艺术科技》 2017年第12期5-6,共2页
蒙古族本子故事《契辟传》是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借唐朝故事为历史背景,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从地名、官称、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对《契辟传》与《说唐全传》进行比较分析,在《新唐书》与《旧唐书》的佐证下对作... 蒙古族本子故事《契辟传》是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借唐朝故事为历史背景,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从地名、官称、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对《契辟传》与《说唐全传》进行比较分析,在《新唐书》与《旧唐书》的佐证下对作品进行考证研究,探讨文本在接受其文学影响过程中积极的重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辟传》 《说唐全传》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针线”与《说唐全传》批评
7
作者 侯晓琴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4年第1期79-83,共5页
"密针线"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戏曲创作的方法技巧之一,它不仅强调前后的照应,而且要求细节的真实。其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叙事文学的创作。用李渔"密针线"的戏曲理论来铨衡小说《说唐全传》,梳理出... "密针线"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戏曲创作的方法技巧之一,它不仅强调前后的照应,而且要求细节的真实。其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叙事文学的创作。用李渔"密针线"的戏曲理论来铨衡小说《说唐全传》,梳理出存在于作品中的诸种疏漏,指出作者于"埋伏"、"照映"处还缺乏仔细的审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针线 《说唐全传》 批评
原文传递
论清代宫廷大戏与《说唐全传》的文本渊源 被引量:2
8
作者 柯尊斌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清代宫廷演出剧目中有大量宫廷原创作品,这类作品大多根据当时流行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来。清代长篇章回小说《说唐全传》有两个宫廷大戏改编本,其一为咸丰年间整理的《兴唐外史》,其二为光绪年间演出本《建太平》。梳理两部宫廷大戏与小... 清代宫廷演出剧目中有大量宫廷原创作品,这类作品大多根据当时流行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来。清代长篇章回小说《说唐全传》有两个宫廷大戏改编本,其一为咸丰年间整理的《兴唐外史》,其二为光绪年间演出本《建太平》。梳理两部宫廷大戏与小说的文本渊源关系可知,这两个剧目大部分内容是由小说《说唐全传》改编而来,其中《兴唐外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小说第三至五十七回,《建太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小说第四十一至六十六回。两部剧作继承了《说唐全传》的叙事风格,显示出通俗小说在宫廷的强大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唐全传》 《兴外史》 《建太平》 宫廷戏曲 清代
原文传递
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对《说唐演义全传》的因革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文开 李昂格乐玛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0-46,共7页
布仁巴雅尔《隋唐演义》的原型是清中叶时期的《说唐演义全传》写定本。布仁巴雅尔对《说唐演义全传》展开加工与再创造,对它进行不同程度的口头化与蒙古化,使它成为具有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隋演义》 《说演义全传》 蒙古化 口头化
原文传递
《说唐演义全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探析
10
作者 宁峰 姜周敏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1-75,共5页
《说唐演义全传》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从角色的主要性格特征看,主要可分为英勇、忠贞、淫乱等三类,这些女性形象既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也表现了民间思想的质朴和独立性,在社会、家庭、两性等伦理层面的价值判断表... 《说唐演义全传》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从角色的主要性格特征看,主要可分为英勇、忠贞、淫乱等三类,这些女性形象既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也表现了民间思想的质朴和独立性,在社会、家庭、两性等伦理层面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更多世俗化、江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在对女性才智赞赏的同时又用传统的主流社会价值标准去评价和控制女性,这种看似矛盾的价值取向投射出社会父权的根深蒂固和媒介的商业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演义全传》 女性形象 女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系列小说同源异派论
11
作者 郑子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现有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隋唐系列小说的发展演化放在同一系统之内进行观照。虽然隋唐系列小说都渊源于同样的历史材料,但由于主导创作的两个群体——士绅与游民知识分子价值观以及创作观的巨大差异,整个系列的小说的发展演变实际上... 在现有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隋唐系列小说的发展演化放在同一系统之内进行观照。虽然隋唐系列小说都渊源于同样的历史材料,但由于主导创作的两个群体——士绅与游民知识分子价值观以及创作观的巨大差异,整个系列的小说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分途并进的。特别是历来被称为是隋唐系列小说转型重要标志的《隋史遗文》虽然在部分情节上采用了由游民知识分子所撰的"旧本",但主导其中的则是士绅的观念和趣味,由于长期失传,在传播上也难以对《说唐全传》等英雄传奇产生影响。而《说唐全传》对李勣人物形象的神化与民间庙宇文化有密切关系,体现的是游民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小 《隋史遗文》 《说唐全传》 张须陀 李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程咬金形象看元明清英雄传奇嬗变
12
作者 孟婕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9期55-59,共5页
程咬金的形象在隋唐系列小说中不断发展变化,从较为单一的忠直有识之士演变为粗鲁朴直、孝义兼全的草莽英雄,又逐渐演变为既狡狯又可爱,既善辩又滑稽,蔑视皇权的"混世魔王",增加了传奇色彩和喜剧色彩。这一形象的演变又与元... 程咬金的形象在隋唐系列小说中不断发展变化,从较为单一的忠直有识之士演变为粗鲁朴直、孝义兼全的草莽英雄,又逐渐演变为既狡狯又可爱,既善辩又滑稽,蔑视皇权的"混世魔王",增加了传奇色彩和喜剧色彩。这一形象的演变又与元明清英雄传奇的嬗变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咬金 《隋史遗文》 《说唐全传》 英雄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隋炀帝的塑造看电视剧《隋唐演义》的文学改编意识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凡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2-15,共4页
《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在1996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隋唐演义》。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隋炀帝杨广的形象进行了较其他人物更为深入地改编式塑造,通过史实渗入与... 《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在1996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隋唐演义》。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隋炀帝杨广的形象进行了较其他人物更为深入地改编式塑造,通过史实渗入与情节虚构的双向并举、人性化诉求的有意深化、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等艺术手法使其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隋演义》 《说唐全传》 文学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隋唐故事连台本戏之文本考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成文 冯花花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9,共7页
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五年(1889),清宫排演了一部无剧名二十段隋唐故事戏,按照朔望承应规律判断,此戏应为清宫连台本戏之一种。根据剧本信息来推断,该戏原为二十一段,《雷击元霸》或为此故事戏的第一段。该戏应改编自南府时期的连台本... 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五年(1889),清宫排演了一部无剧名二十段隋唐故事戏,按照朔望承应规律判断,此戏应为清宫连台本戏之一种。根据剧本信息来推断,该戏原为二十一段,《雷击元霸》或为此故事戏的第一段。该戏应改编自南府时期的连台本戏《建太平》,与小说《说唐全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台本大戏 故事戏 《建太平》 《说唐全传》
原文传递
清代宮廷大戲《建太平》考論
15
作者 柯尊斌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49-61,共13页
《建太平》是清代光緒年間演出的一部宮廷大戲,全劇共二十四段。現存曲本八十八出,頭段、二段和四段曲本缺失。該劇主要講述了瓦岡寨興起及瓦岡寨衆人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故事。通過文本比對可知,其劇目内容多由小説《説唐全傳》改編而... 《建太平》是清代光緒年間演出的一部宮廷大戲,全劇共二十四段。現存曲本八十八出,頭段、二段和四段曲本缺失。該劇主要講述了瓦岡寨興起及瓦岡寨衆人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故事。通過文本比對可知,其劇目内容多由小説《説唐全傳》改編而來,繼承了英雄傳奇小説的敘事風格,體現了民間文化入主宮廷的一種審美趨向。《建太平》的演出適值光緒帝親政風波期間,蘊含了光緒帝渴望开創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宮廷戲曲 《建太平》 《說全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