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经证经”的典范之作
1
作者 漆永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论语本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宋诗》与《儒藏》主编之一的孙钦善先生所著,是当代比较权威、准确,也比较接近孔子原意的《论语》注译本之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大多数语录已经失去了孔子当时说话的语... 《论语本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宋诗》与《儒藏》主编之一的孙钦善先生所著,是当代比较权威、准确,也比较接近孔子原意的《论语》注译本之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大多数语录已经失去了孔子当时说话的语境与场合,很难知道此话对谁而讲,因何而说,再加上语简义奥,给后人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诗》 中文系教授 再传弟子 《论语》注 北京大学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境域式表达方式及对构建我国教育学话语的启示
2
作者 王卫华 陈丹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达通过营造态势和描述具象,使自身成为一种动态的意义生发机制,借由主体的参与而开启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空间。它还原了认识原本的发生状态,保持了生活世界的亲熟感,给予理解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中国教育学话语或可采用境域式表达,它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学话语问题,在传承国学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与世界学术话语的互补式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学术话语 概念式表达 境域式表达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对“礼”的逻辑优先——论孔子礼学的诗性品质
3
作者 许春华 范抱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17,73,共9页
通过对《论语》相关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可以看出“诗”对“礼”具有一种逻辑优先地位。这意味着“诗兴”方式突破了孔子诗教,进入了孔子礼学论域,成为兴发“诗”与“礼”、“礼”与“仁”关系的思想方式。“礼”之兴发特质,不仅使孔子礼... 通过对《论语》相关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可以看出“诗”对“礼”具有一种逻辑优先地位。这意味着“诗兴”方式突破了孔子诗教,进入了孔子礼学论域,成为兴发“诗”与“礼”、“礼”与“仁”关系的思想方式。“礼”之兴发特质,不仅使孔子礼学获得了一种诗性品质,也引发了对“人而不仁,如礼何”的重新思考。以“诗兴”方式为思想方式,发掘孔子儒学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探讨孔子礼学的诗性品质,亦可推动对孔子儒学哲学特质的重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雅各《论语》英译的翻译立场与冲动
4
作者 张小曼 吴阳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88-95,110,共9页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在翻译《论语》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翻译立场,从形式到内容都忠实传达原作的思想,但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他会站在后者那边,这使其翻译立场呈现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矛盾复合体形象。理雅各作为汉学家尽量采用...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在翻译《论语》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翻译立场,从形式到内容都忠实传达原作的思想,但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他会站在后者那边,这使其翻译立场呈现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矛盾复合体形象。理雅各作为汉学家尽量采用厚译的方法,注释成为其译本的突出特色,而那些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语的源语表达法,是形成其翻译冲动的主要原因。《论语》英译是理雅各翻译立场与翻译冲动的统一,无论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还是改造语言的冲动性创造,都凸显其强烈的译者主体性。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对传教事业的追求,这两种力量促使理雅各在翻译立场与翻译冲动中保持微妙的平衡,为《论语》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翻译立场 翻译冲动 译者主体性 理雅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庸思想的价值内涵及现实启示
5
作者 任万明 李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89-191,共3页
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论语》中庸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为动荡多变的政局为其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思想上渴求统一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语》中庸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 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论语》中庸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为动荡多变的政局为其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思想上渴求统一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语》中庸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在个人修养上的具体表现为“慎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表现为“忠恕”、在道德追求上的表现为“至诚尽性”。此外,《论语》中庸思想还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现实启示,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庸思想 个人修养 慎独 忠恕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智慧与成人之道——《论语》里的中庸思想
6
作者 冯兵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104-116,F0002,共14页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论语》中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其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既体现...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论语》中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其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既体现为充分的理性思辨,也代表着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是儒家圣贤人格的修养法则与境界标志。正是基于此,《论语》所展现出的中庸之道,又构成了君子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类社会生活事务的重要实践智慧与道德原则,其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与德性兼备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庸 实践智慧 成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视域下儒家交友观的现代阐释及启示
7
作者 任国防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蕴含着丰富的交友思想。通过梳理《论语》及相关文献中有关交友的内容可见,儒家“以友辅仁”“以友辅学”“以友为乐”的交友动机,“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交友原则,“尊重为首”的相处...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蕴含着丰富的交友思想。通过梳理《论语》及相关文献中有关交友的内容可见,儒家“以友辅仁”“以友辅学”“以友为乐”的交友动机,“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交友原则,“尊重为首”的相处之道,对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大学生 交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道的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笔谈
8
作者 柯小刚 《天府新论》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教育所为何事:天人之间的修道从游《论语》开篇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一种修道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三句都是问句,可见其语境是孔子在与弟子交谈中所说的话。《论语》所载,大多是对话。从中可见孔子的教学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在弟子的主动发问下,与之对话,予以反问和启发,反复切磋,相与发明,而且往往欲言又止,意犹未尽,然后让道自己显露出来。在那个时刻,师生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教育思想 单向灌输 率性之谓道 有朋自远方来 尽在不言中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规范理论视域下《论语》的翻译与传播
9
作者 李红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翻译有助于挖掘与传播文化。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文化典籍日译本受到进一步关注。总体上看,翻译操作规范理论中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在此翻译理论指导下,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刘德润... 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翻译有助于挖掘与传播文化。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文化典籍日译本受到进一步关注。总体上看,翻译操作规范理论中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在此翻译理论指导下,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刘德润、孔祥林和日本译者宫崎市定的《论语》三种日译本各有其风格特点,以实例的方式探讨日译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导致风格差异的原因,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典籍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国典籍外译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论语》中颜回的形象
10
作者 朱丽芳 刘娟娟 《椰城》 2025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事迹,共同构成了《论语》的重要脉络。颜回,作为孔子的学生之一,位列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首,后世更是尊称其为复圣,是配祀孔庙的“四公”之一,地位极高。在《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录分析,无论是篇章数量还是内容...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事迹,共同构成了《论语》的重要脉络。颜回,作为孔子的学生之一,位列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首,后世更是尊称其为复圣,是配祀孔庙的“四公”之一,地位极高。在《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录分析,无论是篇章数量还是内容深刻都很可观。基于此,文章旨在通过梳理《论语》中的语录,深入探究颜回这一人物形象,再现他的人格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回 《论语》 形象
原文传递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论语》核心术语翻译研究--以“天”为例
11
作者 朱蕴 殷健 《海外英语》 2025年第6期6-8,共3页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含有大量内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其有效译介值得深入思考。本文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基于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和术语的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英译本中术语“天”的译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含有大量内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其有效译介值得深入思考。本文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基于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和术语的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英译本中术语“天”的译名。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中“天”出现了重构性知识转化,而安乐哲和罗思文译本中“天”表现出结构性知识转化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论语》 术语翻译 “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天而化自成:《尧典》宋学诠释中的圣王治道
12
作者 仝广秀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论语·泰伯》中,孔子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和“民无能名焉”来形容尧的为君之道,成为后世理解《尧典》的必要参照。“唯尧则天”指向尧的事功背后的形上本体,“民无能名”则揭明圣王之治循行天道、其化自成的基本原则。不同于... 《论语·泰伯》中,孔子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和“民无能名焉”来形容尧的为君之道,成为后世理解《尧典》的必要参照。“唯尧则天”指向尧的事功背后的形上本体,“民无能名”则揭明圣王之治循行天道、其化自成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汉唐经学以宇宙秩序来解释尧的“顺天而行”,宋代性理之学将“天”转化为与圣人心性相贯通的天理,《尧典》所载圣王德业即本于天理。从公诚无妄的内在心性出发,圣人无为而治,令万民自然而然地各遂其性,无从察知教化施行的过程。理学家基于体用论的解释框架,将“唯尧则天”和“民无能名”视作《尧典》的义理基础,强调“内圣”的优先地位和典范意义。这种内在化、性理化的解释倾向拓展了《尧典》的意义空间,却也造成了政治生活中实践智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典》 《论语》 体用论 治道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关键概念领起,从节选走向整本书阅读——以《〈论语〉十二章》为例
13
作者 孟庆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5,共3页
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节选部分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扩展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拓展,教会学生从课文出发,学会自主阅读全书,是这类文本教学应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提出该类文本以关键概念领起全书阅读的... 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节选部分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扩展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拓展,教会学生从课文出发,学会自主阅读全书,是这类文本教学应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提出该类文本以关键概念领起全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类文本 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序
14
作者 侯北人 《书画艺术》 2025年第1期2-5,共4页
百年回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百年的不多,我是幸运,是机遇,都无法回答。但是,也可以说,我是幸运与机遇吧。我生于1917年,在辽东一个古城的乡间。因为曾祖父万选公为清朝末年的国子监大学士,祖父辅臣公于民国元年在乡中创立小学,因之家... 百年回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百年的不多,我是幸运,是机遇,都无法回答。但是,也可以说,我是幸运与机遇吧。我生于1917年,在辽东一个古城的乡间。因为曾祖父万选公为清朝末年的国子监大学士,祖父辅臣公于民国元年在乡中创立小学,因之家有藏书,幼年即由祖父教授旧籍,如《论语》等书。后入城中高等小学,开始接触绘画方面的知识,也是我一生走入绘画艺术生活的初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元年 人生的道路 国子监 高等小学 藏书 清朝末年 机遇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论语》哈译本中翻译策略的应用
15
作者 李佳欣 迪亚尔别克·阿力马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3期16-19,30,共5页
该文以《论语》哈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从而分析翻译策略在该译本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中,意译法更贴合哈萨克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增强了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异化策略下的翻... 该文以《论语》哈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从而分析翻译策略在该译本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中,意译法更贴合哈萨克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增强了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中,音译法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可以了解到源语所表达的概念。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让目的语读者深入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这对于加强民族文化思想交流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哈译本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州黄运之畔的年味儿
16
作者 田玉俭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5年第2期30-31,共2页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听着刚从幼儿园回到家的女儿浅唱着的这首民间歌谣,我不觉一惊,原来又要过年了。我所经历过的济宁年味儿,也随之在脑海中若隐若现。济宁,古称济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且低调的城市。然而,这里的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听着刚从幼儿园回到家的女儿浅唱着的这首民间歌谣,我不觉一惊,原来又要过年了。我所经历过的济宁年味儿,也随之在脑海中若隐若现。济宁,古称济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且低调的城市。然而,这里的年味儿十足,有儒家传统年文化,有运河之畔的新年习俗,亦有黄河大年集的热闹喧嚣。在孔子故里——济宁曲阜,行走于孔庙,在万仞宫墙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正在背诵《论语》的学童与身着汉服行走的“儒家学子”相得益彰,共同等候着肃穆的开城仪式,期待着领略东方圣城的儒家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儒家传统 儒家文化 孔子故里 济州 济宁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聆听古今圣贤的人生感悟
17
《格言(校园版)》 2025年第4期24-25,共2页
学习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勤奋篇勤奋是智慧的摇篮,成就是勤奋的结晶。——[波兰]玛丽·居里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关键词 学而不思则罔 人生感悟 业精于勤 玛丽·居里 勤奋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耘农村语文教坛,一以贯之
18
作者 周一贯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5年第3期8-9,共2页
在下姓周,名一贯,字道源。旧时为新生儿起名是一件大事,好在外祖父颇有学问,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兄弟姐妹五人,全由外祖父起名。“一贯”,语出《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意为以一个基本思想贯串学问。有人认为,姓名会给人一... 在下姓周,名一贯,字道源。旧时为新生儿起名是一件大事,好在外祖父颇有学问,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兄弟姐妹五人,全由外祖父起名。“一贯”,语出《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意为以一个基本思想贯串学问。有人认为,姓名会给人一种生命的暗示。此话有一定道理。我终身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而且特别钟爱语文教学,也许与“一贯”之名的暗示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语文 语文教学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以贯之 兄弟姐妹 《论语》 暗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典籍在日韩地区的传播及影响——以《论语》为例
19
作者 付筱娜 樊悦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韩国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其国家和民族文化从古代开始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加之近年来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汉语热”浪潮的高涨,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备受关注。《论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学派核心经典之一,研究其在日韩地... 韩国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其国家和民族文化从古代开始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加之近年来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汉语热”浪潮的高涨,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备受关注。《论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学派核心经典之一,研究其在日韩地区的传播及影响,既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典籍与东亚地区文化碰撞、交织与融合的过程及其对东亚地区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又能够为中国文化典籍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提供新途径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化典籍 日本 韩国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西班牙语译本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之有效性
20
作者 左雅 李彼蔚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4-51,78,共9页
从术语翻译的“有效性”原则出发,以语符、概念、语境三个层面的跨文化术语建构为视角,考察西班牙语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六部《论语》译本“仁”的翻译,并对译本的术语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西班牙语译者对思想文化术语的语符重... 从术语翻译的“有效性”原则出发,以语符、概念、语境三个层面的跨文化术语建构为视角,考察西班牙语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六部《论语》译本“仁”的翻译,并对译本的术语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西班牙语译者对思想文化术语的语符重视度尚不足,译文的术语化程度有待提高。对“仁”的跨文化概念建构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伦理层面。各译本对“仁”的文本语境内涵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诠释,但从历史语境出发的术语概念诠释不足。由此提出,面向西班牙语世界的典籍外译活动应在实践层面加强对术语翻译的重视,力求实现多维度的跨文化术语传通,促进典籍思想文化术语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文化术语 西班牙语 《论语》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