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1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化视域下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整合探究--以《背影》为例
1
作者 肖微 刘晓磊 《湖北教育》 2025年第2期46-47,共2页
郁达夫曾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基于散文的特点,教师教学散文时要关注每一篇散文所展现的作者的“个性”,即独属于... 郁达夫曾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基于散文的特点,教师教学散文时要关注每一篇散文所展现的作者的“个性”,即独属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本期三篇文章聚焦“我”之视角,分别从内容整合、观点表达、情感抒发三个方面探讨散文教学。结构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课题。当前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回忆性散文,因其“形散”及双重视角的特点,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设计的碎片化、浅表化,加大学生知识建构的难度。本文尝试在结构化视域下探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整合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课程 教学内容设计 《背影》 散文教学 语文教材 自叙传 结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研究——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
2
作者 谭双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发展,重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探索。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多元解读的方法,对...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发展,重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探索。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多元解读的方法,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阐释文本的深层内涵。多元解读文本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共同理念,但与此同时,相应的也引发了一系列阅读教学争议。本文主要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文——《背影》为例,指出当前多元解读阅读教学的现实问题,以此为依据分析出在教学实践当中实施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背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写人记事方法略析
3
作者 袁敏 《中学语文》 2025年第3期74-75,共2页
《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在文中采用“二我”叙述视角叙述故事,选择背影这一小角度写作,并以此设置线索,同时采用叙述抒情相交融的写作方式,表露自己对父亲态度的转变,短小的篇幅蕴含着丰富的情味。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背影》 写人记事 创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在《背影》英译本中的体现
4
作者 王称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109-111,共3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散文《背影》三译本为例,从选词、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译作的影响,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基于自身和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创作更符合目的语读...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散文《背影》三译本为例,从选词、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译作的影响,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基于自身和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创作更符合目的语读者及原文的译本。研究发现,即使作为汉语母语者,受主体性的作用以及翻译目的考量,译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 《背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作为预言的寓言
5
作者 范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16,共2页
2021年,我以绘画、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多媒介互文的方式创作了个展“范勃·游弋的谜语”,这是我从空间叙事出发,将“创作-展示”视为一个整体的进一步探索。创作这个展览的初衷既是基于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生命质感、精神状态和... 2021年,我以绘画、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多媒介互文的方式创作了个展“范勃·游弋的谜语”,这是我从空间叙事出发,将“创作-展示”视为一个整体的进一步探索。创作这个展览的初衷既是基于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生命质感、精神状态和身体行为的种种观察,也是对自己在此过程中切身感受的记录与表达。如果说,过去我作品中对梅洛-庞蒂“可见与不可见”问题的讨论更多的是围绕视觉障碍群体与常人之间的感官区分,那么对“游弋的谜语”的创作,则希望将这个问题置于“无形之神”与“有形之物”的转换与改造过程中去思考、游弋,以新的认知强调出个体与现实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在空间中营造一次“神与人”“精神与身体”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有形之物 空间叙事 谜语 多媒介 切身感受 生命质感 视觉障碍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结构视角下《背影》英译文主题连贯性分析
6
作者 陈海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53-157,共5页
一个连贯的语篇中的任何一个句子的表达形式都是唯一的,是为了表达特定的语用功能,服务于该语篇的宏观主题。于翻译而言,译文中每个句子表达形式的选择不仅是出于传达这个句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主题及保持译文的主题连贯性... 一个连贯的语篇中的任何一个句子的表达形式都是唯一的,是为了表达特定的语用功能,服务于该语篇的宏观主题。于翻译而言,译文中每个句子表达形式的选择不仅是出于传达这个句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主题及保持译文的主题连贯性。信息结构分析就是通过对句子语法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句子的主要信息,即句子的主题和表达意图。文章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出发,以主题连贯性为研究目标,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的部分段落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结构 《背影》 英译文 主题连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四重滤镜下的生命和解
7
作者 吴小丽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2期92-96,共5页
《背影》是朱自清利用时光滤镜、生活滤镜、情感滤镜和文化滤镜过滤之后提取的“正确目标”。《背影》的创作主旨绝非仅为了修复父子关系,而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人格,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解,为了“后五四”时期的文化新思考与新行为。阅读《... 《背影》是朱自清利用时光滤镜、生活滤镜、情感滤镜和文化滤镜过滤之后提取的“正确目标”。《背影》的创作主旨绝非仅为了修复父子关系,而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人格,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解,为了“后五四”时期的文化新思考与新行为。阅读《背影》必须超越“父慈子孝”的显性价值,深入“生命和解”与“文化塑魂”的丰厚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和解 时光滤镜 生活滤镜 情感滤镜 文化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经典形象,解密父爱深情——探究《背影》与《台阶》中的中国式父亲形象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静怡 《求知导刊》 2024年第3期92-94,共3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父亲”的形象屡见不鲜。然而,历史与时代的“隔膜”使得学生往往难以切实体会到作品中复杂的父亲形象以及父爱的表达。以《背影》与《台阶》为例,对传统中国式父亲形象进行探究,旨在通过分析经典父亲形象,促使学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父亲”的形象屡见不鲜。然而,历史与时代的“隔膜”使得学生往往难以切实体会到作品中复杂的父亲形象以及父爱的表达。以《背影》与《台阶》为例,对传统中国式父亲形象进行探究,旨在通过分析经典父亲形象,促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自主思考,切实感受父爱深情,进而将感悟延伸至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台阶》 中国式父亲 父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与还原:一份带有愧疚的父子深情——对《背影》父子之情的再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袁颖 《中学语文》 2024年第8期91-93,共3页
长期以来,父亲对儿子深沉真挚的舐犊之情是人们对《背影》情感的主流认识,但其中父亲的愧疚、儿子的怨恨以及父子情感的破镜重圆却被忽略了。作者对事件和情感有意或者无意的遮蔽使我们对父爱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也使文章的情感教育价... 长期以来,父亲对儿子深沉真挚的舐犊之情是人们对《背影》情感的主流认识,但其中父亲的愧疚、儿子的怨恨以及父子情感的破镜重圆却被忽略了。作者对事件和情感有意或者无意的遮蔽使我们对父爱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也使文章的情感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引导学生发现遮蔽之处,分析遮蔽之原因,补充、还原事件真相,深入理解父子深情,是老师们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遮蔽 还原 父子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与《台阶》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钰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10-12,共3页
朱自清的《背影》与李森祥的《台阶》都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两篇文章里父亲的形象都是多面立体的,在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他们或朴实慈祥,或严厉执拗,或勤劳温情,或老实谦卑。文章语言平实,笔触质朴细腻,饱含情感,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与李森祥的《台阶》都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两篇文章里父亲的形象都是多面立体的,在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他们或朴实慈祥,或严厉执拗,或勤劳温情,或老实谦卑。文章语言平实,笔触质朴细腻,饱含情感,父亲的形象在文章字里行间被成功塑造并深刻体现。本文将对两位父亲的形象作探究与分析,解读父亲形象的丰富多样和情感意蕴的深刻复杂,深入感受父与子之间的无言亲情和人间大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台阶》 父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可见与不可见的姿态
11
作者 陆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背影》是范勃2021年开始创作的一组绘画,这个系列最初作为个展“游弋的谜语”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展览中,范勃再一次围绕梅洛-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①用空间创作的方法对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态进行观照。最近几年,《背影》从... 《背影》是范勃2021年开始创作的一组绘画,这个系列最初作为个展“游弋的谜语”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展览中,范勃再一次围绕梅洛-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①用空间创作的方法对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态进行观照。最近几年,《背影》从原来的小尺幅、单纯的神像发展成为大尺幅,且神像与其他图像组合而成的多重叙事的画面。如果我们将绘画看作是一种“人类行为的可视形象”,[1]那么,不同时期《背影》中所蕴藏的“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姿态,②不仅显示着绘画中人类身体交流的运动形式,还让具有这种行为的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意义的情景场。这些是艺术家试图在画里画外构筑的多重感知C维度,让作品、空间与艺术想象共同成为我们经验构造中的基础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可视形象 生命状态 艺术想象 基础层次 谜语 绘画 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的“四维”之美
12
作者 许良兵 《学语文》 2024年第4期49-51,共3页
《背影》是一篇抒情真切的写人叙事散文,文章以质朴的文字记叙了作者回徐州奔丧,与父亲浦口车站分别的事,通过聚焦父亲的“背影”,把父爱写得质朴、含蓄、深沉。作者在有层次的叙事中,又采用灵动的描写,兼以朴实饱满的抒情,再辅之以平... 《背影》是一篇抒情真切的写人叙事散文,文章以质朴的文字记叙了作者回徐州奔丧,与父亲浦口车站分别的事,通过聚焦父亲的“背影”,把父爱写得质朴、含蓄、深沉。作者在有层次的叙事中,又采用灵动的描写,兼以朴实饱满的抒情,再辅之以平实、典雅和干净的语言,使全文呈现出“四维”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叙事 描写 抒情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语背后的情感困厄与自我救赎——再读《背影》
13
作者 叶应松 蔡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从朱自清“表现”的视角理解“文学”,重新解读朱自清的《背影》,会发现始终存在着显语与隐语两套话语。显语表现是父慈子孝;隐语蕴含着朱自清在1917-1925这八年间的情感困厄,1925年写作《背影》时的自我和解与自我救赎。从宏阔的时代... 从朱自清“表现”的视角理解“文学”,重新解读朱自清的《背影》,会发现始终存在着显语与隐语两套话语。显语表现是父慈子孝;隐语蕴含着朱自清在1917-1925这八年间的情感困厄,1925年写作《背影》时的自我和解与自我救赎。从宏阔的时代背景上看,《背影》也体现着由新文化运动的“打破”到彷徨期的“寻觅”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语 隐语 细节 情感 《背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背影》三重叙述视角里的父子情
14
作者 何淼 严久宁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1,共4页
《背影》作为非虚构的回忆性作品,并非只有回忆主体与经验主体,而是现实主体、回忆主体、经验主体三者的交融;其视角关系也非简单的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二我差”,而是现实自我、回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三我差”。三重视角交织,构成... 《背影》作为非虚构的回忆性作品,并非只有回忆主体与经验主体,而是现实主体、回忆主体、经验主体三者的交融;其视角关系也非简单的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二我差”,而是现实自我、回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三我差”。三重视角交织,构成强大的叙事张力和情感张力,交织出特殊的父子情,这也是《背影》不同于其他回忆性作品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父子情 《背影》 朱自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式语法视角下朱自清《背影》英译研究
15
作者 马菁菁 杨成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6期31-34,共4页
本文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和作用,从句法构式、词汇构式和情感构式三个层面,分析了《背影》两个英译本在构式选择、变化、运用和创造方面的异同和优劣,评价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风格。本文认为,构式语法能够有效地揭示... 本文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和作用,从句法构式、词汇构式和情感构式三个层面,分析了《背影》两个英译本在构式选择、变化、运用和创造方面的异同和优劣,评价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风格。本文认为,构式语法能够有效地揭示散文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效果,为散文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朱自清 《背影》 英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散文《背影》英译本研究
16
作者 蒲阁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5期7-10,共4页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送别时为他买橘子的场景。张培基先生将这篇散文翻译成英文,笔者基于此译本,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其中的转换现象。研究证明,在散文翻译中,卡特福德的翻译...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送别时为他买橘子的场景。张培基先生将这篇散文翻译成英文,笔者基于此译本,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其中的转换现象。研究证明,在散文翻译中,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表现出相当的适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英文翻译的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为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提供了实用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特福德 翻译转换理论 《背影》 散文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斯翻译批评理论视角下《背影》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17
作者 刁丽昱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经典散文,已由多位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进行译文的对比分析对于翻译策略的探索以及文化的交流传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在赖斯翻译批评理论下,以文本类型为导向,从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两个...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经典散文,已由多位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进行译文的对比分析对于翻译策略的探索以及文化的交流传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在赖斯翻译批评理论下,以文本类型为导向,从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两个层面对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的两个《背影》英译本进行了翻译对比研究。本文分析发现,两篇译文各有特色,张培基先生的译文细致准确、生动形象,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文形式一致、自由洒脱,这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文本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英译本 赖斯翻译批评理论 翻译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背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
18
作者 王蓉蓉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7期28-31,共4页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和WordSmith等对朱自清《背影》的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其翻译风格。
关键词 语料库 《背影》两译本 翻译风格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背影》看深度文本解读的思路
19
作者 王景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第6期59-63,共5页
经典作品想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不顾文本特点一意“求新”“求异”,而要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科学有效的文本解读深入体会文本何以成为经典。以散文作品《背影》为例,教师要结合朱自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风格,以科学化、语境化、脉... 经典作品想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不顾文本特点一意“求新”“求异”,而要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科学有效的文本解读深入体会文本何以成为经典。以散文作品《背影》为例,教师要结合朱自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风格,以科学化、语境化、脉络化的解读思路,对经典文本进行解读。以“贴教学”“贴文字”的思路,在恰当的语境框架里,总结出尽量贴合文本、贴近学生的文本解读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背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忘爷爷的背影——《背影》仿写
20
作者 许明璐 《作文(初中年级)》 2024年第1期21-22,共2页
不久前,爷爷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那次他送我去上学时的背影。那是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由于爸妈要到工厂赶货,只得由爷爷送我到镇上的中学报到。我需要带一个大行李箱,爷爷便找了一辆旧三轮车送我。这辆三轮车看上去也... 不久前,爷爷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那次他送我去上学时的背影。那是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由于爸妈要到工厂赶货,只得由爷爷送我到镇上的中学报到。我需要带一个大行李箱,爷爷便找了一辆旧三轮车送我。这辆三轮车看上去也有一定年头了,我不会骑,只能让爷爷骑车带着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仿写 行李箱 三轮车 爷爷 背影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