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剧李派《目连救母》审美风格演进和表演特色
1
作者 侯宇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连戏在京剧舞台上的演出,出现在剧种形成的初期。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目连戏》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出现,此后在慈禧太后的推动下,逐渐开始在京剧舞台上风靡,尤其是随着老旦行当发展和成熟,使其成为一出脍炙人口、长演不衰的传统老旦剧... 目连戏在京剧舞台上的演出,出现在剧种形成的初期。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目连戏》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出现,此后在慈禧太后的推动下,逐渐开始在京剧舞台上风靡,尤其是随着老旦行当发展和成熟,使其成为一出脍炙人口、长演不衰的传统老旦剧目。一、《目连救母》的京剧化与老旦行当的演进据学者考证,“清咸丰十一年,四喜班演员杨瑞祥与三庆班演员汪竹仙合作,在避暑山庄如意洲演出了《六殿》,这是史载最早的乱弹(皮黄)目连戏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三庆班 四喜班 咸丰十一年 目连 演出 避暑山庄 皮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音《目连救母》的道德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恒夫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美国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全本南音《目连救母》,为清朝广东省省城丹桂堂刻本,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句式皆为七字句,格律严谨。全本分四卷,共有64段,据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本改编而成,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音《目连救母》形... 美国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全本南音《目连救母》,为清朝广东省省城丹桂堂刻本,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句式皆为七字句,格律严谨。全本分四卷,共有64段,据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本改编而成,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音《目连救母》形象地图解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突出地塑造了一个至圣者目连的形象,不但是一部研究目连故事的有价值资料,也是研究南音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 《目连救母》 劝善戏文 郑之珍 罗卜 伦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目连救母》杂剧的表演形态刍议 被引量:4
3
作者 曹广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1-3,共3页
仪式戏剧这一具有驱邪逐疫、祈福、超度亡灵等宗教功能的仪式性演剧形式,不仅包括故事性不强的仪式短剧,也包括故事情节复杂、长度可观的大型仪式剧目;通常结构松散,可以插演其他内容;在表演形式上是戏中有仪,仪中裹戏。通过对留存下来... 仪式戏剧这一具有驱邪逐疫、祈福、超度亡灵等宗教功能的仪式性演剧形式,不仅包括故事性不强的仪式短剧,也包括故事情节复杂、长度可观的大型仪式剧目;通常结构松散,可以插演其他内容;在表演形式上是戏中有仪,仪中裹戏。通过对留存下来的文献记载和后世此剧目的演出情景的分析,可以认定北宋《目连救母》杂剧并非一般宋金杂剧的表演形态,而是一部由勾肆乐人搬演的大型仪式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戏剧 北宋杂剧 《目连救母》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
4
作者 景俊美 《创作与评论》 2016年第4期112-115,共4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国戏曲工作座淡会上的部署,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国戏曲工作座淡会上的部署,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汇演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20台优秀剧目参加,涵盖越剧、扬剧、豫剧、川剧、祁剧、秦腔、汉剧、评剧、吉剧、黄梅戏、龙江剧等18个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祁剧 解析 国务院办公厅 青年演员 传承发展 汇报演出 文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将磨洗认前朝”──福建莆仙戏《目连救母》之原型探溯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建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5-102,共8页
本文以唐代变文、唐宋佛教为参照体系来观照莆仙戏《目连救母》所出现的“有情”目连普渡众生等情节与“五方佛”、“无遮大会”、“施食忏文”、“优婆塞尊者”、“南阎浮提”等佛教术语,发现它们清晰地留下唐代变文的胎记、深刻地打... 本文以唐代变文、唐宋佛教为参照体系来观照莆仙戏《目连救母》所出现的“有情”目连普渡众生等情节与“五方佛”、“无遮大会”、“施食忏文”、“优婆塞尊者”、“南阎浮提”等佛教术语,发现它们清晰地留下唐代变文的胎记、深刻地打上了唐宋佛教的历史印记;而且,这些历史印记又与莆仙宋代佛教信仰相吻合。由此推论:莆仙戏《目连救母》是从唐变文或宋杂剧等直接脱胎而来的;有关目连救母故事或杂剧最迟在宋元时代传入莆仙地区,并持久地保留其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莆仙戏 《目连救母》 原型 唐代 变文 佛教 净土宗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野下祈剧的传承——以《目连救母》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华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期34-34,共1页
祈剧发祥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又名楚南戏,是与祁阳小调相结合,并在与江西弋阳腔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迄今为止,祁剧已经有着500余年的发展历史,并成为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本文以《目连救母》为例,对现代文化视野下祈剧的... 祈剧发祥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又名楚南戏,是与祁阳小调相结合,并在与江西弋阳腔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迄今为止,祁剧已经有着500余年的发展历史,并成为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本文以《目连救母》为例,对现代文化视野下祈剧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祈剧的传承路径,以期发展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祈剧 《目连救母》 现状 困境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与融合
7
作者 徐俊颖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9,16,共5页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佛教 儒家 孝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8
作者 谭文 《戏剧之家》 2016年第7期15-15,21,共2页
传统戏剧与传统民俗、节庆、仪式一样,都具有保持、维护、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传统戏剧因其高度的灵活性、较强的观赏性、丰富的内涵性成为文化记忆鲜明的符号。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岭南人喜爱并熟知的传统... 传统戏剧与传统民俗、节庆、仪式一样,都具有保持、维护、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传统戏剧因其高度的灵活性、较强的观赏性、丰富的内涵性成为文化记忆鲜明的符号。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岭南人喜爱并熟知的传统剧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明清时起到今天,经过不断地变化、发展、融合后逐渐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在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人们对粤剧的认识也由浅入深。本文从新编粤剧《目连救母》入手,通过对内容情节的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目连救母》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剧《目连救母》的服装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亚惠 《艺海》 2012年第8期34-35,共2页
2006年,湖南省祁剧院与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合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祁剧目连戏《目连救母》的活体传承。该戏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连台本大戏,近60年没有公演,一些退休的老艺人都没有看过,也没有音像资料,没有可借鉴的便捷渠道。
关键词 《目连救母》 祁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 服装 艺术研究所 北宋时期 音像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剧《目连救母》唱腔及音乐特色初探
10
作者 王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107-108,共2页
豫剧《目连救母》中的主体唱腔是以豫剧的非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为其主要板式的,但也采用了花鼓戏声腔、大鼓书、凤台四句推、拉洋片调、二夹弦、快板书、拉魂腔、翻调等腔调与音乐。豫剧《目连救母》中能采用如此之多的唱腔板式... 豫剧《目连救母》中的主体唱腔是以豫剧的非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为其主要板式的,但也采用了花鼓戏声腔、大鼓书、凤台四句推、拉洋片调、二夹弦、快板书、拉魂腔、翻调等腔调与音乐。豫剧《目连救母》中能采用如此之多的唱腔板式与音乐曲调,而且结合得如此和谐完美,不仅在其他剧种中是罕见的,而且在现代的豫剧中也难以见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音乐特色 主体唱腔 豫剧 拉魂腔 花鼓戏 二八板 声腔 二夹弦 骨干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中成长——扮演《目连救母》刘氏有感
11
作者 肖笑波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121-122,129-132,共2页
目连戏产生于宋代。祁剧目连戏被祁剧艺人誉为“戏娘”,由于历史的原因,已有六十余年未曾与观众见面了。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引下,2006年湖南省艺研所与湖南省祁剧院联合打造... 目连戏产生于宋代。祁剧目连戏被祁剧艺人誉为“戏娘”,由于历史的原因,已有六十余年未曾与观众见面了。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引下,2006年湖南省艺研所与湖南省祁剧院联合打造新版《目连救母》。我在《目连救母》中担任女主角——刘氏青提一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刘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扮演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目连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魔鬼怪皆我福祸灾乐因果——观数十年难得一见的莆仙戏《目连救母》
12
作者 元味 《福建艺术》 2017年第7期41-43,共3页
这是怎样的一部戏呢?简而言之,是百多个角色,三个晚上十个小时,穿越阴间、阳间和天界的演出。而这如果跟古时连演七天七夜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百多个角色绝非夸张。天界有世尊佛、观世音、地藏王、玉帝、韦陀、五帝爷等;阴... 这是怎样的一部戏呢?简而言之,是百多个角色,三个晚上十个小时,穿越阴间、阳间和天界的演出。而这如果跟古时连演七天七夜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百多个角色绝非夸张。天界有世尊佛、观世音、地藏王、玉帝、韦陀、五帝爷等;阴间有五殿阎王、六殿阎王、十殿阎君、阴司判官、城隍庙判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莆仙戏 得一 因果 福祸 鬼怪 观世音 城隍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和表演来看复排的莆仙戏《目连救母》
13
作者 黄披星 《福建艺术》 2017年第7期44-46,共3页
《目连戏》全国很多剧种都有,因为可以追溯到《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对于很多地方戏来说,这是说明各戏种古老的有效节点,也就容易理解这个戏的普及性。而莆仙戏的《目连戏》据传有多个版本,现存的也经常上演的主要是《目连救母》这... 《目连戏》全国很多剧种都有,因为可以追溯到《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对于很多地方戏来说,这是说明各戏种古老的有效节点,也就容易理解这个戏的普及性。而莆仙戏的《目连戏》据传有多个版本,现存的也经常上演的主要是《目连救母》这一部分。在此之前的戏是《傅天斗》,也就是目连这个人物曾祖父和上一代的人物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莆仙戏 《东京梦华录》 表演 文本 人物故事 《傅天斗》 目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连的救解——莆仙戏《目连救母》传统剧目整理演出的启示
14
作者 黄文娟 《福建艺术》 2017年第5期25-27,共3页
这是一整天满满十个小时的演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整理复排了传统大戏《目连救母》,极为特殊的观剧体验,让坐在剧场内的人比如我,不期然有上接古人的强烈感触——大概,以前人们看目连戏时就是这样不分昼夜、餍足才休的情状。
关键词 《目连救母》 传统剧目 莆仙戏 演出 整理 福建省 目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莆仙戏《目连救母》剧本特色
15
作者 杨美煊 《福建艺术》 2017年第5期16-20,共5页
由莆田市文广局组织申报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莆仙戏《目连救母》(《目连后传》),剧目总长约10个小时,展演曾引起戏剧界和部分观众的广泛关注,2017年6月初旬在莆田市莆仙大剧院再度上演。
关键词 《目连救母》 莆仙戏 剧本特色 组织申报 莆田市 国家级 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剧种留根,为传承担当——写在“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复排保存计划”实施之际
16
作者 王景贤 《福建艺术》 2020年第8期7-8,共2页
中国傀儡戏,源于周秦,兴于汉唐,乃中国最古老之表演艺术。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俗称"嘉礼戏",今称提线木偶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泉州傀儡戏之《目连救母》,其来源尚待稽考。但众多研究者认为,此剧... 中国傀儡戏,源于周秦,兴于汉唐,乃中国最古老之表演艺术。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俗称"嘉礼戏",今称提线木偶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泉州傀儡戏之《目连救母》,其来源尚待稽考。但众多研究者认为,此剧历经长期搬演,补充,演变,至迟当于明代成形。由于长期搬演之故,泉州傀儡戏在民间素有"目连嘉礼"的别称。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仅演绎目连救母故事的"本戏",即有16节套,可连演30小时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线木偶戏 《目连救母》 泉州傀儡戏 唐末五代 复排 搬演 悬丝傀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连救母动人天,非遗文化代代传——“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复排保存工程”序
17
作者 田青 《福建艺术》 2020年第8期4-6,共3页
筹划多年的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复排保存工程终于启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这真是个令人欣慰的喜讯。2018年8月25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恭王府举... 筹划多年的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复排保存工程终于启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这真是个令人欣慰的喜讯。2018年8月25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恭王府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目连戏展演”的活动。我们历时将近两年,克服重重困难,汇集了全国8个剧种:来自福建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和莆仙戏,浙江的绍剧和新昌调腔,安徽祁门马山目连戏,四川川剧,湖南祁剧,江西弋阳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提线木偶戏 《目连救母》 目连 中国艺术研究院 莆仙戏 目连 复排 恭王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龍牌”圖像再造與視覺呈現——明代《目連救母》寶卷功用新探
18
作者 孫超 張玉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73-196,共24页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連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和冬宫博物館藏《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這兩部明抄本《目連救母》寶卷,内有多幅精美插圖,卷首和卷末“龍牌”插圖設計奇巧,極具藝術性,可視作高級文化消費品。若從藝術史視角...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目連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和冬宫博物館藏《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這兩部明抄本《目連救母》寶卷,内有多幅精美插圖,卷首和卷末“龍牌”插圖設計奇巧,極具藝術性,可視作高級文化消費品。若從藝術史視角審視,將在不同物質媒介上出現的“龍牌”置於同一視覺系統進行比較,可以有這樣的假設:“龍牌”圖像在再造和視覺呈現過程中使得這兩部明代寶卷離宣卷底本的功用已相去甚遠,主要作爲私人供奉並充當案頭讀物,成爲觀者建構神聖道場想象空間的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連母》 寶卷 龍牌 視覺呈現 想象空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经典剧目的现代语境构建——评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南派粤剧《目连救母》
19
作者 曾艳红 《戏剧之家》 2017年第17期13-14,共2页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在打造南派粤剧《目连救母》时,在爱的救赎、信仰的力量、价值观调和三个方面进行了现代语境构建。人性相通是传统剧目进行现代语境构建的基础。传统经典剧目中所蕴含的,与现代语境具有相通之处的情感与价值观...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在打造南派粤剧《目连救母》时,在爱的救赎、信仰的力量、价值观调和三个方面进行了现代语境构建。人性相通是传统剧目进行现代语境构建的基础。传统经典剧目中所蕴含的,与现代语境具有相通之处的情感与价值观是它的灵魂所在,也使它具有历久弥新的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经典剧目 现代语境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效,让戏剧表演插上飞翔的翅膀--祁剧《目连救母》音效运用之感
20
作者 袁邵长 《艺海》 2022年第7期30-32,共3页
实践充分表明,在戏曲表演中,要同时表现出艺术性和真实性,需要充分发挥舞台美术的作用,尤其是舞台音响。舞台音响效果在整台剧目中能烘托舞台气氛,表现剧中的时间、地点、季节,刻画人物性格,增强矛盾冲突,提高剧目可听性、可视性,解释... 实践充分表明,在戏曲表演中,要同时表现出艺术性和真实性,需要充分发挥舞台美术的作用,尤其是舞台音响。舞台音响效果在整台剧目中能烘托舞台气氛,表现剧中的时间、地点、季节,刻画人物性格,增强矛盾冲突,提高剧目可听性、可视性,解释舞台剧情、深化故事主题等。我作为一名戏曲音响工作者,特别是在参加祁剧《目连救母》舞台音响全过程设计实践后,对此更加深有体会和感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戏剧表演 舞台音响 戏曲表演 舞台美术 祁剧 舞台气氛 可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