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记中有画——韩愈《画记》叙画方式探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焦华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4-26,共3页
韩愈的《画记》是篇很少涉及品评鉴赏的书画杂记文,其不论技法不探画意,而是径以铺排直说的方式描摹画面,旨在通过文字想见画作之貌。这篇以"叙事识物"为主的记画文,既有被后代追奉为记之正体的肯定与模拟,亦有被斥为"... 韩愈的《画记》是篇很少涉及品评鉴赏的书画杂记文,其不论技法不探画意,而是径以铺排直说的方式描摹画面,旨在通过文字想见画作之貌。这篇以"叙事识物"为主的记画文,既有被后代追奉为记之正体的肯定与模拟,亦有被斥为"甲乙帐(账)"的质疑与论争。文中最值得探寻的并不是通常书画记文中常见的论艺观点,而是其着意记画的铺叙方式及叙述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画记》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画记》与画记文体源流 被引量:7
2
作者 蔡德龙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119,共13页
韩愈《画记》是对六朝画记的改造,其对画作"不遗毫发"的记录,源于对绘画著录的借鉴。在宋人的称誉与仿效中,《画记》由篇名滋演为体名。其源于绘画目录学的著录特色,使其符合"记"之本义,成为"记之正体",... 韩愈《画记》是对六朝画记的改造,其对画作"不遗毫发"的记录,源于对绘画著录的借鉴。在宋人的称誉与仿效中,《画记》由篇名滋演为体名。其源于绘画目录学的著录特色,使其符合"记"之本义,成为"记之正体",从而在宋代完成经典化进程。在文体的演变中,画记体于题材、写法上均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文体稳定之后,画记曾渗入他体,以"画记入诗"为典型。通过对历代相关作品的考察,可知"画记入诗"的关捩在于人物画、长篇七古、赋法铺叙三个要素。对"以何种文为何种诗"的讨论,可以深化对"以文为诗"论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画记》 目录学 因文立体
原文传递
云台山与《画云台山记》 被引量:5
3
作者 袁有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这是一篇考察报告,系艺术学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为了弄清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所述云台山是否就是传说中张道陵修道所在地的四川苍溪云台山,以及顾恺之是如何以现实中的云台山为... 这是一篇考察报告,系艺术学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为了弄清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所述云台山是否就是传说中张道陵修道所在地的四川苍溪云台山,以及顾恺之是如何以现实中的云台山为蓝本进行艺术处理的,这些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创作理论均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几次到实地考察调查,并获得了富有启迪的结论:顾恺之笔下的云台山,既有苍溪云台山的影子,又不完全是,它不是某一座具体的云台山的再现,而是在顾恺之心目中理想化了的、艺术概括了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研究 《画云台山记》 考察报告 艺术概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水平研究——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文燕 《艺术科技》 2015年第2期118-118,共1页
作为中国画主要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已知最早的山水是作为人物背景存在的一种形象符号。这个时期的山水并不是主要描绘对象,而是为了丰富画面,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和皇帝的参... 作为中国画主要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已知最早的山水是作为人物背景存在的一种形象符号。这个时期的山水并不是主要描绘对象,而是为了丰富画面,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和皇帝的参与引导,山水画有了进一步长足的发展,朝着严谨工整的趋势发展。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画家对整幅山水的设想描述与传统的山水画有所不同,他的想法更加的富有创造精神与写实精神,很多想法类似于西方的写实油画。因此,这篇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窥探出六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云台山记》 山水发展 写实精神 传神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云台山记》中的光影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贾喻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9期42-44,共3页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属于山水画创作的构思性文本.在文献的描述中,对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有着具体的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光线的表现往往较为模糊,笔墨趣味与气势韵律似乎更具表达优势,以至于在后来概念的理解构建中,自然界中...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属于山水画创作的构思性文本.在文献的描述中,对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有着具体的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光线的表现往往较为模糊,笔墨趣味与气势韵律似乎更具表达优势,以至于在后来概念的理解构建中,自然界中的光影状态似乎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内容关系不大.文章通过对于分析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中对于自然界中光影现象的表达例子,进而探索光影表现在山水画中的参与,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于客观物象的理解与提纳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光影 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看魏晋时期山水画风貌 被引量:2
6
作者 马苑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5期34-36,共3页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的画论之一,由张彦远记载于《历代名画记》中,文中按照山势排布的顺序,详细描述了对云台山的构图设想,画家可根据文中细致的描述将顾恺之设想中的“云台山图”跃然纸上。作为早期山水画论,《画云台山记》对研究...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的画论之一,由张彦远记载于《历代名画记》中,文中按照山势排布的顺序,详细描述了对云台山的构图设想,画家可根据文中细致的描述将顾恺之设想中的“云台山图”跃然纸上。作为早期山水画论,《画云台山记》对研究魏晋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后世山水画的创作提供启发。本文将通过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与山水画创作相关的文字,分析文中所述山水的构图和文中人物故事中表现出的传神写照,窥探早期山水画在创作方面的某些意识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云台山记》 中国山水 置陈布势 传神写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游天台山赋》到《画云台山记》的图文转换问题刍议
7
作者 陈子衿 《新蕾》 2023年第3期30-44,共15页
过往研究对于《游天台山赋》背后的图文转换问题有所忽略。本文通过对《游天台山赋》创作方法展开分析,认为该赋是东晋较早且为数不多的结合运用实游观览、“神游”想象与借图写文等方法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较为独特的创作方法很可能影... 过往研究对于《游天台山赋》背后的图文转换问题有所忽略。本文通过对《游天台山赋》创作方法展开分析,认为该赋是东晋较早且为数不多的结合运用实游观览、“神游”想象与借图写文等方法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较为独特的创作方法很可能影响了同时代稍晚的《画云台山记》的写作。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发现存在图像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继而影响画论创作、画论再影响绘画领域的诸多过程,呈现出复杂的图文转换过程,这体现了图文转换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绰 《游天台山赋》 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图文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
8
作者 孙寒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0年第11期8-9,共2页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卓越创建者。其理论包括《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其中《画云台山记》主谈山水画,是一篇构思绘画的设计方案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顾恺之画论的研读,就《画云台山记》中关于...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卓越创建者。其理论包括《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其中《画云台山记》主谈山水画,是一篇构思绘画的设计方案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顾恺之画论的研读,就《画云台山记》中关于色彩的理念、特点以及运用等进行分析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随类赋彩 随心赋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的“置陈布势”
9
作者 杜星蓉 《风景名胜》 2019年第10期59-59,61,共2页
本文就《画云台山记》中的'置陈布势'进行论述,吕凤子在他的《中国画法研究》中提到,'‘置陈布势’法是中国画家自己造作的构图法,省称中国画法,是任何一种‘画格’的中国画都适用的基本法。'中国山水画倾向于平面,通... 本文就《画云台山记》中的'置陈布势'进行论述,吕凤子在他的《中国画法研究》中提到,'‘置陈布势’法是中国画家自己造作的构图法,省称中国画法,是任何一种‘画格’的中国画都适用的基本法。'中国山水画倾向于平面,通过在平面上置陈布势,但平面始终有局限,所以,置陈布势就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所表达出来的空间内容则是无限广阔的富有意境,从而营造出一幅幅可居、可游、可赏的空间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置陈布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与艺格敷词:博物馆研究的新路径
10
作者 李骁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70-79,共10页
艺格敷词在意义与话语实践的历次演变中均与博物馆产生关联。早期的博物馆为艺格敷词诗歌创作提供了作品的标题及相关信息。现代博物馆使作为博物馆标签的艺格敷词愈发强化其实物性,描述和提供的作品信息也愈发详细。当下的艺格敷词研... 艺格敷词在意义与话语实践的历次演变中均与博物馆产生关联。早期的博物馆为艺格敷词诗歌创作提供了作品的标题及相关信息。现代博物馆使作为博物馆标签的艺格敷词愈发强化其实物性,描述和提供的作品信息也愈发详细。当下的艺格敷词研究进入跨媒介话语实践层面,与此同时,新博物馆学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以艺格敷词与博物馆的联系为基础,在博物馆场域中开展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实践,可成为一条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艺格敷词 《画记》 跨媒介话语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三篇画论皆伪——答袁有根先生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宾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91,共3页
如果心平气和地对待古人,尊重古人而不迷信古人,那么仔细推敲,则不但《历代名画记》所引顾氏《魏晋胜流画赞》是伪,其它两篇,即《论画》与《画云台山记》亦伪。[1]其中的根据,我已另有专文将在《朵云》2004年张彦远研究专辑刊出,... 如果心平气和地对待古人,尊重古人而不迷信古人,那么仔细推敲,则不但《历代名画记》所引顾氏《魏晋胜流画赞》是伪,其它两篇,即《论画》与《画云台山记》亦伪。[1]其中的根据,我已另有专文将在《朵云》2004年张彦远研究专辑刊出,[2]此不赘述。下就袁先生商榷之文(见《美术观察》2004年第3期),再次商榷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记》 顾恺之 袁有根 《魏晋胜流赞》 《论 《画云台山记》 语言 《魏晋名臣赞》
原文传递
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新华 《艺术学界》 2012年第1期66-94,共29页
本文旨在讨论傅抱石研究东晋顾恺之传世画论《画云台山记》的过程,阐释以《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建构,介绍其论述策略,分析其研究方法。
关键词 傅抱石 《画云台山记》 古代山水 建构
原文传递
《历代名画记》中“妙悟”的佛教与道教源流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2,共10页
“妙悟”既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绘画境界的形容,也是佛教术语渗入画论的重要佐证之一。历史地看,“妙悟”一词影响了历代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品评标准。对“妙悟”的词义进行解析,追溯其在中古佛教经典中的出处,并对比... “妙悟”既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绘画境界的形容,也是佛教术语渗入画论的重要佐证之一。历史地看,“妙悟”一词影响了历代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品评标准。对“妙悟”的词义进行解析,追溯其在中古佛教经典中的出处,并对比同时期的相关道教文献来探讨“妙悟”在《历代名画记》语境中的意涵,进而厘清张彦远引进这一核心佛教术语的宗教与文化思想背景,将有助于我们“见微知著”地阐述佛教与道教思想对中古艺术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历代名记》 僧肇 《肇论》 《南华真经注疏》
原文传递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日”字考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彦平 《艺术教育》 2018年第23期131-132,共2页
众多学者对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进行了研究,如梳理画论文本的句读、校正文本的错误字词、注解疑难字词含义、解读文本句意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学者对画论文本中的校点、注释以及个别字的校勘还存有争议,如在"日"字... 众多学者对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进行了研究,如梳理画论文本的句读、校正文本的错误字词、注解疑难字词含义、解读文本句意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学者对画论文本中的校点、注释以及个别字的校勘还存有争议,如在"日"字的考释上就有分歧意见。作者认为,对"日"字的考释需进一步加以讨论,以便更接近《画云台山记》文本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云台山记》 “日”字 考释
原文传递
苏轼的跨媒介创作与“诗画本一律”
15
作者 王佳 《文史知识》 202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苏轼是文体创变的大师,他曾经模仿韩愈以铺叙的手法作诗,如仿《画记》创作《韩幹马十四匹》诗,仿《山石》创作《游南溪》诗,我们称为记体诗。历来评价多赞其章法变化和铺叙手法之妙,并未深究苏轼为何批评韩愈《画记》为“甲乙账”,嫌其... 苏轼是文体创变的大师,他曾经模仿韩愈以铺叙的手法作诗,如仿《画记》创作《韩幹马十四匹》诗,仿《山石》创作《游南溪》诗,我们称为记体诗。历来评价多赞其章法变化和铺叙手法之妙,并未深究苏轼为何批评韩愈《画记》为“甲乙账”,嫌其呆板并努力克服之;为何《游南溪》诗的章法布局几乎照搬《山石》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情调。诗歌该如何铺叙事物才能显得生机盎然、意味无穷?从两首诗的文本入手,按照苏轼以记为诗的手法,发现“诗画一律”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法布局 苏轼 本一律 生命情调 一律 《画记》 铺叙 南溪
原文传递
嘉德北京春拍——叶宗镐:美术史研究的硕果《云台山记图卷》
16
作者 《中国拍卖》 2023年第5期40-43,共4页
它不是一幅简单的普通国画,它是傅抱石先生对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进行深入研究所得的重要成果,它不只是再现了顾恺之设想的山水长卷(或为壁画)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填补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段空白,使中国山水画史从而得以完整建立,... 它不是一幅简单的普通国画,它是傅抱石先生对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进行深入研究所得的重要成果,它不只是再现了顾恺之设想的山水长卷(或为壁画)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填补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段空白,使中国山水画史从而得以完整建立,并向前推进了数百年。——叶宗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研究 东晋顾恺之 美术发展史 傅抱石 嘉德 山水 《画云台山记》 云台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