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读曰”与“读为”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继明 韦利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6-109,128,共4页
关于训诂术语"读曰"与"读为"的功用问题,历代学者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分歧。我们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这两个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 关于训诂术语"读曰"与"读为"的功用问题,历代学者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分歧。我们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这两个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训诂学家的实践运用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简单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训诂术语 读曰 读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某,某也”看颜师古《汉书注》声训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继明 陈秀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声训 “某 某也” 语音关系 形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游秦《汉书决疑》佚文与颜师古《汉书注》比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鑫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120,共7页
颜师古撰《汉书注》曾取义于颜游秦《汉书决疑》。然而,颜师古却没有将《汉书决疑》列入参考书目,撰书中亦未称引。其学术失范行为受到了清代学者的严厉批评,但迄今学者未曾就《汉书决疑》佚文与《汉书注》进行全面的比义研究。在借鉴... 颜师古撰《汉书注》曾取义于颜游秦《汉书决疑》。然而,颜师古却没有将《汉书决疑》列入参考书目,撰书中亦未称引。其学术失范行为受到了清代学者的严厉批评,但迄今学者未曾就《汉书决疑》佚文与《汉书注》进行全面的比义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就《汉书决疑》的19条佚文与《汉书注》的相关注文作逐条比义,可以发现颜游秦的15条注文被颜师古完全采纳或基本采纳,占今所能见颜游秦佚文的近80%,故后人谓师古注尝窃采游秦义为不诬。但瑕不掩瑜,师古注比游秦《决疑》丰富得多,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汉书》注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游秦 《汉书决疑》 颜师古 《汉书注》 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汉语语音现象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东 《怀化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71-73,共3页
颜师古《汉书注》中涉及到不少语音材料,古今之音、方俗之言、异域之语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汉语语音的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窥见上古音至唐初发展演进的某些痕迹。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汉语 语音 唐朝 声母 音韵 音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抄袭旧注”说之再检讨
5
作者 王永平 孙艳庆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2,共16页
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 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解。对此,指责者颇多,而证之最详,持之最力者,当为杨明照先生,其著有《汉书颜注发覆》一文。但批评颜师古"抄袭"的学者多忽视了颜注《汉书》在经历唐代长期手抄流传,及宋代以来屡经校订、刊刻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本《汉书》校勘记中便收集到不少误改、误衍"师古曰"的注文,并据此推测被后人指责为"抄袭"的《汉书》颜师古注文,很可能多是后人不断增补、改写的结果,颜师古似不当为此种"抄袭"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抄袭” 杨明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义训术语研究
6
作者 胡继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137,共8页
颜师古《汉书注》既有大量解释实词的术语,也有众多解释虚词的术语。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训诂术语的沿用,同时也有发展和创新。颜师古《汉书注》之前的任何一家随文释义传注,义训术语都不如《汉书注》定型、成熟和完... 颜师古《汉书注》既有大量解释实词的术语,也有众多解释虚词的术语。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训诂术语的沿用,同时也有发展和创新。颜师古《汉书注》之前的任何一家随文释义传注,义训术语都不如《汉书注》定型、成熟和完备,特别是说解虚词的术语。它揭示了唐代训诂学和义训术语的基本面貌:义训术语体系已接近完备,虽然少量术语还有变体,但大多数义训术语已经基本定型,且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义训 实词术语 虚词术语 术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注》与语音规范
7
作者 蒋至群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汉书注》是唐人颜师古所著。此书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王先谦在《前汉补注... 《汉书注》是唐人颜师古所著。此书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王先谦在《前汉补注·序例》里也说:"颜注发明驳正,度越囊哲,非仰人鼻息者也","自颜监注修,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说:"颜师古注汉书,评较诸家之是非,最为精尽。"这些都是从史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评价《汉书注》的。其实,在语音规范方面,《汉书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主要从注音目的、注音方式、音系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汉书注》在语音规范方面所注的工作,我们发现《汉书注》的语音是规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注》 音目的 音方式 音系特点 语音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古某字”作用类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秀丽 别敏鸽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0-73,91,共5页
本文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古某字"训诂条例的分析,认为"×,古某字"具有说明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作用。
关键词 《汉书注》 颜师古 古今字 通假字 同源字 异体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利锋 胡继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9-102,共4页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训诂术语 亦某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氏宗杰班氏功臣——颜师古《汉书注》对训诂学的贡献
10
作者 董志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35,共18页
数千年来,颜氏一族,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唐代颜师古即为颜氏宗杰,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汉书注》《急就篇注》《匡谬正俗》三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奠定了他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特别是因《汉书注》而被称为"班氏功臣"... 数千年来,颜氏一族,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唐代颜师古即为颜氏宗杰,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汉书注》《急就篇注》《匡谬正俗》三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奠定了他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特别是因《汉书注》而被称为"班氏功臣"。《汉书注》在辨识字形、注重口语、谙熟语法、注音别义、引证旧籍等方面,为我国训诂学研究做出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训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疏考
11
作者 叶慧琼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6-88,共3页
颜师古《汉书注》在释义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声训来推求语源,有不少同源词已经被前辈学者所考证。但仍有一些尚末考释过的同源词,需要对他们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考,以确定其同源关系。
关键词 颜师古《汉书注》 同源词 语源学 疏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12
作者 叶慧琼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6期143-145,共3页
颜师古的《汉书注》没有专门的理论来系联或论述同源词。它在训诂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声训系联了部分同源词。本文通过《汉书注》中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字这三个训诂条例分析了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同源词 训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颜师古《汉书注》对语源学研究的贡献
13
作者 叶慧琼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0-54,共5页
颜师古《汉书注》经常利用形声字的声符线索破通假、释源义和标古音,推动了右文说的产生;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声训中的多种体例;丰富了语转说的术语;运用多种推源方法推出了一些语词的源词;正确阐释了一些事物名称或合成词的命名理据,对后... 颜师古《汉书注》经常利用形声字的声符线索破通假、释源义和标古音,推动了右文说的产生;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声训中的多种体例;丰富了语转说的术语;运用多种推源方法推出了一些语词的源词;正确阐释了一些事物名称或合成词的命名理据,对后世的语源学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汉书注》 语源学 声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精庄系反切声类研究——兼与马重奇先生商榷
14
作者 刘芹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颜师古《汉书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汉书注》中师古反切条例众多,运用反切系联法考定师古精庄系声类,分组考察精庄系各声母之间混切情况,得出结论:师古精庄系声类分用井然。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 精庄系 混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汉书注》试析
15
作者 周晓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40-47,共8页
史注研究,是关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颜师古《汉书注》(以下简称'颜注'。)和《史记》的三家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当属史注的典范。但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这里仅就颜注的特点,方法和价值试作几点分析,不妥之处,... 史注研究,是关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颜师古《汉书注》(以下简称'颜注'。)和《史记》的三家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当属史注的典范。但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这里仅就颜注的特点,方法和价值试作几点分析,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颜师古,名籀,以字行(据《旧唐书》本传)。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其先世仕江左(今江苏省一带),后移居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注》 颜师古 《汉书 高帝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师古《诗经》学探析——以《汉书注》为中心
16
作者 杨楠 吴从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2-56,共5页
颜师古《汉书注》中援引大量儒家经典,援引《诗经》尤为典型。颜师古注释引《诗》分为仅提《诗》名或《诗序》以及引《诗》篇和《诗》句两种方式。颜师古注释解《诗》表现出融今古文经于一体、注音与释义合一、引史证《诗》、简洁质朴... 颜师古《汉书注》中援引大量儒家经典,援引《诗经》尤为典型。颜师古注释引《诗》分为仅提《诗》名或《诗序》以及引《诗》篇和《诗》句两种方式。颜师古注释解《诗》表现出融今古文经于一体、注音与释义合一、引史证《诗》、简洁质朴的特点。此外,颜师古还在注释中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两大新《诗》学观——“采怨刺之诗说”和“新十五国风说”。这不仅显示了颜师古在《诗经》学上的深厚造诣,反映了颜师古对《诗经》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唐代《诗经》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师古 《汉书注》 《诗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青松 《汉字汉语研究》 2021年第1期38-46,125,共10页
本文以颜师古《汉书注》中的五组古今字“粤/越”“替(朁)/僭”“■/堪”“悳/德”“菞/黎”为例,具体说明出土文献在古今字研究中的价值。
关键词 古今字 出土文献 颜师古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氏家训》用语与颜师古《汉书注》互证举隅——以《颜氏家训》的《勉学》《书证》篇为中心
18
作者 赵睿才 张忠纲 《华夏文化论坛》 201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古代中国社会重门风、重家学,名门大族尤其如此,瑯玡颜氏之推、师古祖孙二人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之推对师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从语词方面看《颜氏家训》与《汉书注》的关系,便见深厚的家学渊源——颜氏家学从方法上说是以训诂学为基础的。
关键词 《颜氏家训》 《汉书注》 互证 家学 训诂学
原文传递
颜师古《汉书注》与唐初南北语音的差异
19
作者 常瑛华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8年第4期35-42,共8页
将《汉书注》中的语音资料与其时代相近的《切韵》音系进行比照,可以发现二者在声、韵、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结合音韵史、文化史及社会背景资料,可以证明《汉书注》与《切韵》音系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当时北方和南方标准语音的差异... 将《汉书注》中的语音资料与其时代相近的《切韵》音系进行比照,可以发现二者在声、韵、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结合音韵史、文化史及社会背景资料,可以证明《汉书注》与《切韵》音系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当时北方和南方标准语音的差异。结论部分进一步总结了《汉书注》所代表的唐初北方标准语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注》 《切韵》 差异 标准语音 特点
原文传递
文颖《汉书注》考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庆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9-180,共2页
文颖,字叔良,汉末魏初南阳人,曾为甘陵府丞。文颖著作有《移零陵文》、《汉书注》,惜皆不传。文颖《汉书注》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向为学者所重视。清朝末年杨守敬曾经辑佚此书,惜今已亡佚;民国时期彭仲铎、岑仲勉也一度整理此... 文颖,字叔良,汉末魏初南阳人,曾为甘陵府丞。文颖著作有《移零陵文》、《汉书注》,惜皆不传。文颖《汉书注》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向为学者所重视。清朝末年杨守敬曾经辑佚此书,惜今已亡佚;民国时期彭仲铎、岑仲勉也一度整理此书,但均未得以流传。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没有得以保存的情况下,对文颖《汉书注》进行辑佚研究,将30余条为颜所袭或为颜所删注或文注而归于他人名下的注释归还文颖,探讨文颖注的价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颖 《汉书注》 特点 辑佚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