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中的生态思想
1
作者 龙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任的生态理想。玛丽·雪莱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认识到,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给人和自然带来了潜在威胁,其表达的生态思想与当今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倡议有吻合之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重读《末世一人》,这一视角的解读是中西文明互鉴的新尝试,希望能为“后人类”社会应对新挑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 《末世一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后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瘟疫文学对启蒙理性与人文主义的反思——以玛丽·雪莱的《末世一人》为中心
2
作者 刘丹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8,共12页
玛丽·雪莱的《末世一人》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罕见的灾难小说,以一场毁灭人类的大瘟疫,隐喻性地反映了作者对英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存在的弊病与潜在危机之焦虑。瘟疫、死亡、末世阴霾背后,是雪莱对风起云涌的人文主... 玛丽·雪莱的《末世一人》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罕见的灾难小说,以一场毁灭人类的大瘟疫,隐喻性地反映了作者对英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存在的弊病与潜在危机之焦虑。瘟疫、死亡、末世阴霾背后,是雪莱对风起云涌的人文主义之“人”的深层剖析,解构了与启蒙理性勾连的诸多二元对立关系,如文明与野蛮、西方与东方、人类与非人类,同时也将瘟疫作为建构人类新图景的“良药”。因此,《末世一人》并非寻常意义上的瘟疫作品,而是一部对西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作,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诸多可能性,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深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世一人》 玛丽·雪莱 瘟疫 启蒙理性 人文主义 二元对立
原文传递
瘟疫的隐喻——《末世一人》对启蒙进步观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原玉薇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119-123,共5页
《末世一人》是玛丽·雪莱除去《弗兰肯斯坦》外最受关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瘟疫将看似无所不能的人类彻底毁灭的故事。欧洲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一个对人的理性无限信任、对人之潜能和社会进步满怀美好期待的时代。然而,在启蒙思想熏... 《末世一人》是玛丽·雪莱除去《弗兰肯斯坦》外最受关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瘟疫将看似无所不能的人类彻底毁灭的故事。欧洲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一个对人的理性无限信任、对人之潜能和社会进步满怀美好期待的时代。然而,在启蒙思想熏陶下长大的玛丽·雪莱却对这种乐观主义的进步观持质疑态度。本文将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作为理论视角来分析《末世一人》,认为瘟疫可以被解读为人的激情、他者和未知挫折的隐喻,它摧毁了启蒙思想家对人性的完善、人类的潜能以及社会进步的信心,折射出玛丽·雪莱对启蒙进步观的深刻反思以及她浓重的悲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 《末世一人》 瘟疫 启蒙进步观 反思
原文传递
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末世之城》的城市危机想象
4
作者 张广勋 黄美红 《城市学刊》 2017年第6期103-106,共4页
保罗·奥斯特的《末世之城》展现了一个濒临毁灭的末世恶托邦。在这个末世都城中,无论是城市的外在物理空间,还是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乃至城市主体——人,都在不断熵化。安娜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反熵的精灵,力图为这个迷宫般的熵化... 保罗·奥斯特的《末世之城》展现了一个濒临毁灭的末世恶托邦。在这个末世都城中,无论是城市的外在物理空间,还是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乃至城市主体——人,都在不断熵化。安娜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反熵的精灵,力图为这个迷宫般的熵化世界带来秩序。虽然她的努力终归于失败,但她依然保持了人性的尊严和光辉,为绝望的末世之城带来一丝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末世之城》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世之城》: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5
作者 高莉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继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之后,他发表了小说《末世之城》。在这部作品里,奥斯特以"二战"时的犹太人隔离区为原型,塑造了一座被排斥、封锁的城市,构成一种禁闭空间。在这一...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继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之后,他发表了小说《末世之城》。在这部作品里,奥斯特以"二战"时的犹太人隔离区为原型,塑造了一座被排斥、封锁的城市,构成一种禁闭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二战"大屠杀的历史史实与虚构的景观相融合,虚实相间,意蕴层叠。奥斯特借末世之城的禁闭空间再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经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反犹势力的暴行。正是在反犹暴君的统治下,犹太人想要通过空间建立秩序的希望变成了一种虚妄。在小说中,奥斯特通过对大屠杀文学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历史和民族身份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末世之城》 大屠杀 禁闭空间 暴君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福音派的前千禧年主义解经——以《末世迷踪》系列幻想小说为例
6
作者 柳博赟 《圣经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61-283,共23页
圣经中有很多富于天启色彩的经文,早期解读以寓意解经为主,19世纪以来美国福音派中出现了被称为'前千禧年主义时代论'的新解经方式,它将不同经卷中的经文串联起来,进行高度字面化、预言化的解读,《末世迷踪》系列幻想小说就是... 圣经中有很多富于天启色彩的经文,早期解读以寓意解经为主,19世纪以来美国福音派中出现了被称为'前千禧年主义时代论'的新解经方式,它将不同经卷中的经文串联起来,进行高度字面化、预言化的解读,《末世迷踪》系列幻想小说就是这种解经方式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末世迷踪》系列幻想小说为切入点,从圣经中的天启文学传统、早期教父对天启经文的不同解读等方面全方位剖析前千禧年主义时代论,并指出前千禧年主义时代论的问题,以方便读者理解美国特有的圣经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启主义 末世 美国福音派 前千禧年主义时代论 《末世迷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世之家》的死亡主题解读
7
作者 李明霞 王佳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41-143,共3页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因其小说《末世之家》而闻名于世,小说讲述了现代人寻求宁静生活与精神归宿的故事。其中不乏各种死亡意象和浓重的死亡氛围,文章将从死亡主题切入对其做以分析,促使人类更多地去关注死亡本身的价值...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因其小说《末世之家》而闻名于世,小说讲述了现代人寻求宁静生活与精神归宿的故事。其中不乏各种死亡意象和浓重的死亡氛围,文章将从死亡主题切入对其做以分析,促使人类更多地去关注死亡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世之家》 死亡意象 死亡意识 死亡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末世之城》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8
作者 郭紫娟 虞颖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22期64-68,共5页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小说《末世之城》通过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描绘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末日世界。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以非连续性叙述凸显现实的不确定性。同时,小说采用黑...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小说《末世之城》通过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描绘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末日世界。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以非连续性叙述凸显现实的不确定性。同时,小说采用黑色幽默塑造了怪诞夸张的场景,表现现代人类生存处境的荒唐可悲。除此以外,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消解了传统的宏大叙事,以集体型叙述声音揭示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末世之城》 后现代主义 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世骑士2天启骑士,再踏征程!
9
作者 暴雪 《家用电脑与游戏》 2012年第1期10-11,共2页
于2010年横空出世的《末世骑士》(Darksiders)是款素质称得上优异的动作冒险佳作,正是它的成功让Vigil Games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对制作者而言,趁热打铁,为之推出续作也属情理中事。
关键词 网络游戏 开发 游戏产业 游戏软件 《末世骑士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世骑士:战神之怒
10
《家用电脑与游戏》 2010年第11期39-39,共1页
一款典型的在PS平台“战神”成功光环下催生的动作游戏。美式卡通的画风是游戏最大的特色,也是整个游戏主要吸引玩家的元素。
关键词 《末世骑士:战神之怒》 网络游戏 PS平台 动作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园里的音乐传奇
11
作者 黄欣 《实用影音技术》 2003年第7期78-80,共3页
作香港音乐人刘以达的评论,是长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个愿望.早在7年前刘以达于非池中旗下推出第二张个人专辑<麻木>时就有了下笔的冲动,不过酝酿已久也始终未能成文,提起笔来脑海中萦绕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他在达明时期的点点滴滴... 作香港音乐人刘以达的评论,是长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个愿望.早在7年前刘以达于非池中旗下推出第二张个人专辑<麻木>时就有了下笔的冲动,不过酝酿已久也始终未能成文,提起笔来脑海中萦绕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他在达明时期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所作的评论实在是脱不开与达明一派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心想等阿达推出下一张唱片时再说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音乐人 刘以达 评论 《末世极乐》 《麻木》 《水底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末世男女》中的虚拟、全球化与新原始主义(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逸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7,共11页
全球化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末世男女》中所关注的众多精彩议题之一。事实上,在她广为人知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及《末世男女》中,阿特伍德就对她长久以来深感兴趣的议题——存乎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暧昧状态——多所著墨,而人... 全球化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末世男女》中所关注的众多精彩议题之一。事实上,在她广为人知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及《末世男女》中,阿特伍德就对她长久以来深感兴趣的议题——存乎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暧昧状态——多所著墨,而人类与后人类之间暧昧不明的界线,则是另一个让阿特伍德也大为着迷的议题。换言之,早在《末世男女》里,阿特伍德就嘲讽性的批判科技狂痴于网络建构中、科技全球化之下的荒诞不经。在《末世男女》中,阿特伍德警醒吾人创造超级机械帝国,可能引发的社会与生态危机。本文中将援用印度生态学者范达娜·希瓦对于发展企业全球化实为新殖民主义之批判。于《末世男女》,阿特伍除了警告吾人世界科技化的后果,也深信自然即多样、即反抗的场所、即异于我们。在此,本文提出的新原始主义意味着重建自然神圣的魅力,尊重自然中既有的他者性。如保罗·霍肯在《永续宣言》里所言,阿特伍德鼓励吾人应从数字知识转换至生物知识,在我们宣称了解自然之际,应当承认自然里既存的他者性,对自然谦卑之需要,更是批判人类想成为超人,控制一切的科技野心之不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末世男女》 虚拟 全球化 新原始主义
原文传递
末世警言
13
作者 关小敏 《金色少年(读写小达人)》 2010年第7期28-30,共3页
在英国威尔特郡的埃夫伯里庄园,一幅新的“麦田怪圈”出现了。那是一个庞大的圆圈包裹着一幅非常精美的六角形雪花图案.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圆圈内边出现了一些棱形边角。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末世警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