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1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到“义法批评”:中国散文批评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涵
2
作者 张金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9-164,共6页
"义法"一词源自墨子,具有形而上的方法论意义。"《春秋》义法"指孔子笔削《春秋》时所制定的义例与行文之法,尹洙、欧阳修率先师法而作古文,方苞则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实现了由"《春秋》义法"到"古文... "义法"一词源自墨子,具有形而上的方法论意义。"《春秋》义法"指孔子笔削《春秋》时所制定的义例与行文之法,尹洙、欧阳修率先师法而作古文,方苞则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实现了由"《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的理论转换,将"《春秋》义法"移植于古文批评,赋予其"言有物、言有序"的"义法批评"以广阔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且"古文义法"与"《春秋》义法"休戚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古文义法 义法批评” “言有物” “言有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宋代诗论对《春秋》义法的吸纳——以杨万里、张戒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56,共7页
杨万里、张戒等宋代诗家会通诗学与《春秋》,发现二者不但社会功用相通,而且纪事之妙相类,于是吸纳《春秋》义法以论诗。他们既融会《春秋》的"义"以凸显诗的社会功用("为世鉴戒"),又借鉴《春秋》的"法"... 杨万里、张戒等宋代诗家会通诗学与《春秋》,发现二者不但社会功用相通,而且纪事之妙相类,于是吸纳《春秋》义法以论诗。他们既融会《春秋》的"义"以凸显诗的社会功用("为世鉴戒"),又借鉴《春秋》的"法"以强调诗的艺术特质("深微蕴藉"、"文约意长"、"婉雅合礼"、"具文见意"),从而在江西诗派风靡一时、理学家诗论影响日增的时代,起到了一定的补偏救弊的作用。同时,以杨万里、张戒为代表的宋代诗家吸纳《春秋》义法论诗,不仅坚守住了儒家诗论的"言志"传统和诗教取向,而且也在体悟"《诗》与《春秋》纪事之妙"的基础上推进了对诗歌审美特性的探求,既有益当世,又泽被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论 《春秋》义法 杨万里 张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义法内涵新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军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7,共10页
《春秋》义法是孔子整理鲁史而成《春秋》时,继承发展先前史家笔法而形成的编撰方法、思想原则和笔削法度的总称。《春秋》义法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指"属辞比事而不乱"的编辑原则,既包括材料取舍上的"先... 《春秋》义法是孔子整理鲁史而成《春秋》时,继承发展先前史家笔法而形成的编撰方法、思想原则和笔削法度的总称。《春秋》义法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指"属辞比事而不乱"的编辑原则,既包括材料取舍上的"先内后外、录大略小"和"常事不书、有变乃志",也包括材料编排上的"统一时间概念"和"严密时间关联",前者可以称为载笔之基,后者可以称为载笔之端,两者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前提和基础。《春秋》义法的深层结构指"辞微指博寓劝惩"的思想原则和修辞原则,这些原则以《春秋》五例为基本内涵。修辞原则指涵摄《春秋》各种具体书例的根本法例,即载笔之法,既包括"直书以惩劝"和"制例以臧否"的直笔之法,也包括"婉略以隐讳"和"变笔以褒贬"的曲笔之法。思想原则指超越《春秋》各种细目微旨的宏纲大旨,即通过惩恶劝善的道德评判,凸显载笔之义。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紧密相关,前者是目的功用,后者是手段方法。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核心和精髓,成为狭义《春秋》义法的主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载笔之基 载笔之端 载笔之法 载笔之义
原文传递
“文学扮演”与《春秋》斧钺--杨维桢《史义拾遗》补拟创作表微 被引量:1
5
作者 卜兴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杨维桢曾著《史义拾遗》一书,被四库馆臣归入史部,但书中“补辞”“拟辞”“设辞”之类文章实有别于常规史论,不仅蕴有作者与众不同的历史思考,也包含独特的文学价值。此类补拟文章的创作手法,是通过介入特定的历史现场,借助扮演古人的... 杨维桢曾著《史义拾遗》一书,被四库馆臣归入史部,但书中“补辞”“拟辞”“设辞”之类文章实有别于常规史论,不仅蕴有作者与众不同的历史思考,也包含独特的文学价值。此类补拟文章的创作手法,是通过介入特定的历史现场,借助扮演古人的方式,重审历史旧案,申说《春秋》大义。在论史模式上,既沿袭胡寅、朱熹重视义理的理学家传统,又凭借优孟衣冠作“文学扮演”,展现文学家的趣味。这一系列文章史识独异、文心奇巧、持义严正,具有多重意蕴,并非单纯的游戏笔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维桢 《史义拾遗》 论史方式 文学扮演 《春秋》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