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历史叙事的多样和电影类型的嬗变——从《屠城血证》到《拉贝日记》 |
李立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
2009 |
1
|
|
2
|
《拉贝日记》北京卷 |
梁怡
|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3
|
日记与电影:比较视域下的《拉贝日记》 |
王霞
|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4
|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拉贝日记》情感识别与分析 |
黄紫荆
邱玉倩
沈彤
赵小萱
陈刚
|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7
|
|
5
|
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拉贝日记》 |
范冰杰
|
《电影评介》
|
2011 |
7
|
|
6
|
功夫在片外——《拉贝日记》创作谈 |
赵力
|
《视听界》
|
2002 |
0 |
|
7
|
《拉贝日记》:在德国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 |
苏文
|
《中国报道》
|
2019 |
1
|
|
8
|
歌剧《拉贝日记》舞美设计浅谈 |
王晶
|
《歌剧》
|
2018 |
2
|
|
9
|
歌剧《拉贝日记》舞美装置与舞台机械的灵动 |
梅涵
|
《演艺科技》
|
2018 |
2
|
|
10
|
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读《拉贝日记》有感 |
毕莹
|
《图书馆工作》
|
2015 |
0 |
|
11
|
歌剧《拉贝日记》中的暴力声音与人道主义救赎 |
王微旖
|
《当代音乐》
|
2019 |
0 |
|
12
|
《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的见证式书写与身份认同 |
刘钰茂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3
|
歌剧《拉贝日记》的舞美装置与舞台机械运动 |
梅涵
|
《剧影月报》
|
2018 |
0 |
|
14
|
歌剧《拉贝日记》入围国际歌剧大奖 |
|
《歌剧》
|
2018 |
0 |
|
15
|
《拉贝日记》巡演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
|
《歌剧》
|
2019 |
0 |
|
16
|
一个德国好人的墓志铭——听歌剧《拉贝日记》 |
紫茵
|
《歌剧》
|
2018 |
0 |
|
17
|
《拉贝日记》:有关纪念,无关救赎 |
韩皓月
|
《视听前线》
|
2009 |
0 |
|
18
|
公祭日,来自歌剧《拉贝日记》的纪念 |
游(日韦)之
彭鹏
|
《歌剧》
|
2018 |
0 |
|
19
|
历史是一面镜子——《血火记忆》主题阅读课《拉贝日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
查静
朱萍
|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2015 |
1
|
|
20
|
是“反倾销”还是自我正名 论中国歌剧《拉贝日记》创作与欧洲巡演 |
刘海蒂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