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
1
作者 陆媛媛 《哲学进展》 2024年第3期544-549,共6页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话题成为马克思研究的中心。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其转变的标志性著作,在对现实问题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话题成为马克思研究的中心。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其转变的标志性著作,在对现实问题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政治解放的不彻底与矛盾所在。马克思在对人的解放的追问中摘掉了宗教与国家的“虚幻的花朵”,到市民社会的土壤中找寻真正的“种子”,以期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时期 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轨迹——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30-33,共4页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始于1841年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846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试图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揭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 马克思早期思想 《莱茵报》时期 《德法年鉴》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的理论可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叙事--《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德国现代化道路思想解读与当代启示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嘉谊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4,135,共9页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提出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现代性依循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具体化过程,因而现代化本身为辩证性和历史性所贯彻。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两...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提出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现代性依循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具体化过程,因而现代化本身为辩证性和历史性所贯彻。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两种现代化道路,并通过对德国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认为德国具有走后一条道路的理论可能。马克思德国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是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在当代最重要和最伟大的实践成果,它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世界历史的历史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 德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批判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欧庭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68-76,共9页
《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发生彻底决裂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投入到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学术界深入研究两部巨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关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 《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发生彻底决裂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投入到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学术界深入研究两部巨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关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解放路径的批判、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批判逻辑问题、从"未成熟的解放"转变到人的解放的研究、马克思的批判方法与哲学命运问题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参考,但在马克思逻辑方法的运用、原著文本的研究视角等方面亟需进一步提升,尤其要以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与人类解放目标、理论家与革命家身份的统一性,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时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论犹太人问题》 研究述评 思想转变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意蕴——基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宁 陆亭君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7-24,33,共9页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足点,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研究政治解放深入到探索人类解放,其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意蕴具体地展现在这一时期"两个转变"的逻辑进路中,主要通过在《<黑格尔法...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足点,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研究政治解放深入到探索人类解放,其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意蕴具体地展现在这一时期"两个转变"的逻辑进路中,主要通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因循三重逻辑表达:以历史材料作支撑,强调人民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批判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权时提出人类解放;以无产阶级为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指明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以表达鲜明的人民主体思想。虽然该时期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尚处于形成初期,但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为促使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探研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因此,基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研究,呈现早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意蕴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 人民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历史语境”笔谈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一兵 张福公 +1 位作者 刘冰菁 孔伟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124,共23页
这组笔谈集中反映了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通过《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欧洲历史研究,初步开始自己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过程。深入追问了青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颠倒主谓关系里的市民社会的含义,也梳理了马克思在... 这组笔谈集中反映了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通过《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欧洲历史研究,初步开始自己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过程。深入追问了青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颠倒主谓关系里的市民社会的含义,也梳理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复杂思想关系,为进入马克思下一步的经济学研究理清了思想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时期 青年马克思 《法哲学原理》 经济学研究 历史语境 思想转变 黑格尔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枝盛 《真理的追求》 1995年第10期7-10,共4页
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曾枝盛多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为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种种说法,在这些众多的“对立”论中,尤以法国“马克思学家”M·吕贝尔的... 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曾枝盛多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为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种种说法,在这些众多的“对立”论中,尤以法国“马克思学家”M·吕贝尔的言论迷惑性最大,危害也最大。吕贝尔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 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德法年鉴》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两大转变”论再认识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健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1X期18-23,共6页
在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兹那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演变路径:有时政治立场的转变引起哲学立场的变化,有时哲学立场的彻底化又促进政治立场的转变... 在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兹那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演变路径:有时政治立场的转变引起哲学立场的变化,有时哲学立场的彻底化又促进政治立场的转变。因此,列宁的"两大转变"论在一定意义下才显示出其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莱茵报》时期 《德法年鉴》时期 “两大转变”
原文传递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权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俊忠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10,共8页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权问题 人权思想 人的独立性 《人权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 《德法年鉴》时期 共产主义 方法论原则 合理性
原文传递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阳升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32-33,共2页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实践理解 思维和存在 劳动实践 哲学的实践 感性活动 政治性 哲学的批判 无产阶级 《德法年鉴》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