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短经》所引《宋略》史论的文献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斌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62,共5页
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引有《宋略》史论七则 ,其中两则因不见于它书而可资辑佚 ,另外五则可补正《建康实录》及《资治通鉴》等所引《宋略》史论之讹脱数十处 。
关键词 《长短经》 《宋略》 赵蕤 史论 文献价值 校勘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裴子野《宋略》史论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马艳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共5页
裴子野是南朝萧梁时的史学家,所著《宋略》为世人所重,惜其久已散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方勾稽,搜集《宋略》史论佚文28首,并对其作了分类研究,揭示其价值所在。《宋略》史论佚文对全面认识南朝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历史思想的发展... 裴子野是南朝萧梁时的史学家,所著《宋略》为世人所重,惜其久已散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方勾稽,搜集《宋略》史论佚文28首,并对其作了分类研究,揭示其价值所在。《宋略》史论佚文对全面认识南朝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历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子野 《宋略》史论佚文 史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裴子野《宋略》三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燮军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编年史的《宋略》,实乃纪传体断代史。作为裴氏此书的传世史论之一,《雕虫论》的评述对象大抵就是清台令的设置。而《建康实录》宋史部分非但未曾全据《宋略》为蓝本,且其引文既不完整又时有脱误,故不宜据以辑佚裴《略》。
关键词 《宋略》 纪传体 《雕虫论》 缘起 蓝本 述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略》成书年代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红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13-214,共2页
《宋略》的作者裴子野,是齐梁时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史学领域,他因成就了可与沈约的纪传体《宋书》齐名的编年体《宋略》,而与他的曾祖裴松之和祖父裴驷并称“史学三裴”。然而《宋略》已经在南宋末年就亡佚了。... 《宋略》的作者裴子野,是齐梁时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史学领域,他因成就了可与沈约的纪传体《宋书》齐名的编年体《宋略》,而与他的曾祖裴松之和祖父裴驷并称“史学三裴”。然而《宋略》已经在南宋末年就亡佚了。为了更深入详细地了解裴子野的一生,鳌定裴子野的行年,考查《宋略》的成书年代已成为一个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略》 成书年代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略》散佚年代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红梅 周斌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4-67,共4页
《宋略》是河东“史学三裴”之一裴子野的代表作。该书以“叙事评论多善”享誉史坛。然而 ,它却早已散佚。本文通过考证认为 :《宋略》在南宋绍定四年 ( 1 2 3 1 )或景炎元年 ( 1 2 76)亡佚。
关键词 《宋略》 散佚年代 历史考证 中国 流转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裴子野与《宋略》 被引量:3
6
作者 游翔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7-62,共6页
裴子野与《宋略》游翔裴子野的家世与生平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子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故又有裴河东之称。裴氏本河东望族,西晋末年,司马睿为安东将军,裴邵为长史,王导为司... 裴子野与《宋略》游翔裴子野的家世与生平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子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故又有裴河东之称。裴氏本河东望族,西晋末年,司马睿为安东将军,裴邵为长史,王导为司马。司马睿重建晋室,裴氏拥立有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子野 南宋 文学家 史学家 《宋略》 编年体史书 《宋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裴子野《宋略》相关问题探析
7
作者 颜世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3-70,共8页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略》 史学体裁 篇章布局 编纂成书 佚文
原文传递
《建康实录》所引《宋略》“司马休之论”勘误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斌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建康实录》 《宋略》 校勘 司马休
原文传递
裴子野的家学渊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梅 《运城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0-11,共2页
河东“史学三裴”之一的裴子野著成了“叙事评论多善”的编年体史书《宋略》,这与其家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研究揭示出裴氏家学对子野成就《宋略》的作用,可窥魏晋南北朝家学发展之一端。
关键词 裴子野 《宋略》 家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子耀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魏晋以降,编年史相继有所著作,或名为纪,如干宝《晋纪》;或名为春秋、阳秋,如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孙盛的《晋阳秋》;或名为略,如裴子野《宋略》;或名为典,如刘瑶《梁典》;或名为志,如王劭《齐志》。此体虽与纪传并行,但... 魏晋以降,编年史相继有所著作,或名为纪,如干宝《晋纪》;或名为春秋、阳秋,如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孙盛的《晋阳秋》;或名为略,如裴子野《宋略》;或名为典,如刘瑶《梁典》;或名为志,如王劭《齐志》。此体虽与纪传并行,但纪传体始终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中的主流。《隋志》分部,列纪传于正史类,固属唐人见解,实际上确能正确反映魏晋以来的史学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编纂学 《晋阳秋》 《晋纪》 《宋略》 史学发展 《隋志》 史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鹏鸣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3-56,共4页
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陈鹏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里说:"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 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陈鹏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里说:"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这种论古必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批评 知人论 文史通义 《宋略》 司马迁 学术界 《通志》 不良学风 裴子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裴子野诗文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曹道衡 《文学遗产》 198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梁代作家裴子野在当时文坛上曾有较大影响。因此梁简文帝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曾把他与谢灵运相提并论。但后世的文学研究者似乎对他不甚重视。这也许是因为他曾撰《宋略》二十卷,所以人们往往以史家目之,而忽略了他的文学成就。最... 梁代作家裴子野在当时文坛上曾有较大影响。因此梁简文帝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曾把他与谢灵运相提并论。但后世的文学研究者似乎对他不甚重视。这也许是因为他曾撰《宋略》二十卷,所以人们往往以史家目之,而忽略了他的文学成就。最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上译载了日本林田慎之助先生的《裴子野〈雕虫论〉考证》一文,对裴氏的思想和文学观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我读后受到不少启发,但也有若干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想谈谈个人对裴子野的几点认识,以就教于林田慎之助先生和广大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子野 诗文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成就 《宋略》 谢灵运 研究者 文学观
原文传递
西域苏鲁支汉文信息补说
13
作者 林悟殊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103,158,共14页
本文重新审视汉籍于火祆教发端的原始记载,结合近些年田野调查所见民间科仪本中涉及该教教主的信息,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证明唐宋之后,民间于祆教教主的信息传递尚不绝如缕,尤其是明清时期,八闽之地的民间宗教,更有将其奉为... 本文重新审视汉籍于火祆教发端的原始记载,结合近些年田野调查所见民间科仪本中涉及该教教主的信息,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证明唐宋之后,民间于祆教教主的信息传递尚不绝如缕,尤其是明清时期,八闽之地的民间宗教,更有将其奉为主神者。由是,从一个侧面佐证祆教也像其他入华夷教一样,最后归宿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祆教 苏鲁支 赞宁 《大宋僧史略》 摩尼光佛 夷数
原文传递
宋代词科赞颂箴铭文用韵考
14
作者 罗积勇 刘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0,共6页
宋代词科试赞、颂、箴、铭四种韵文,它们在用韵方面颇具特点。与宋代科举考试用韵标准《礼部韵略》的规范差别很大,基本符合宋代通语18部系统;各部间通押的现象并不多,受方音的影响小,但并不完全避用方音,如前后鼻音韵尾的通押。对词科... 宋代词科试赞、颂、箴、铭四种韵文,它们在用韵方面颇具特点。与宋代科举考试用韵标准《礼部韵略》的规范差别很大,基本符合宋代通语18部系统;各部间通押的现象并不多,受方音的影响小,但并不完全避用方音,如前后鼻音韵尾的通押。对词科赞、颂、箴、铭四种韵文用韵的考察,能助我们全面了解宋代韵文这一文体的情形,也能帮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礼部韵略》与宋代科举诸韵文文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礼部韵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科 韵文 用韵 礼部韵略 宋代通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