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的他者建构
1
作者 黄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6-87,共2页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参照女性研究以及移民研究相关理论,解读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中男女主人公作为"他者"在电影塑造中的定型化处理,特别在对"他者"的放大想象定势中,主人公王晓玲和李森原型的片段重现,随着导演的视线剖析...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参照女性研究以及移民研究相关理论,解读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中男女主人公作为"他者"在电影塑造中的定型化处理,特别在对"他者"的放大想象定势中,主人公王晓玲和李森原型的片段重现,随着导演的视线剖析天水围灭门惨案的根源即社会的合谋,甚至在制度的左右下王晓玲也有加害自己的嫌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 他者 弱势 合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围的夜与雾》——男性视域下的女性生存空间
2
作者 王世佳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期57-59,共3页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的一员,她擅于描写女性,尤其是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内心情感被深入挖掘。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深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心。导演没有强加于观众一些完全个人化的...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的一员,她擅于描写女性,尤其是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内心情感被深入挖掘。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深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心。导演没有强加于观众一些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没有给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设定封闭的出路。而是留给我们很多二次阅读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 许鞍华 女性电影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鞍华镜头下的内地形象——《天水围的夜与雾》的视听语言分析
3
作者 王玲芳 《电影评介》 2013年第9期20-21,共2页
从视觉和听觉语言看,《天水围的夜与雾》具有现实风格的表达方式。导演许鞍华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将电影切割,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时空环境的交替出现为我们呈现出了外出打工妹所在家乡的内地形象——贫瘠、悲凉、落后。那我们不妨... 从视觉和听觉语言看,《天水围的夜与雾》具有现实风格的表达方式。导演许鞍华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将电影切割,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时空环境的交替出现为我们呈现出了外出打工妹所在家乡的内地形象——贫瘠、悲凉、落后。那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触碰镜头下的这片荒凉,走进人物曾经所在的生活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 内地形象 视觉表达 听觉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与创新:新中国香港奇案电影的类型突破——以《踏血寻梅》《天水围的夜与雾》和《正义回廊》为例
4
作者 叶舒宁 《科技传播》 2023年第9期63-65,69,共4页
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中国香港奇案电影以极端暴虐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迎合了大众的感官刺激需求,一时间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香港经济衰退和电影人才外流,中国香港奇案电影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 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中国香港奇案电影以极端暴虐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迎合了大众的感官刺激需求,一时间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香港经济衰退和电影人才外流,中国香港奇案电影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梅》《正义回廊》等影片的出现,才再次将奇案电影拉回大众视野,在新语境以《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梅》《正义回廊》为代表的新中国香港奇案电影在叙事结构、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为中国香港奇案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案电影 创新 《天水围的夜与雾》 《踏血寻梅》 《正义回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家庭暴力中妇女的抗逆力分析
5
作者 杨宇 《艺术科技》 2021年第3期69-70,共2页
婚姻本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但逐渐被“婚姻是青春的坟墓”这个概念慢慢覆盖。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离婚率逐步升高,而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暴力,其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敢于反抗的妇女还只是少数。作为弱势群体,妇女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 婚姻本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但逐渐被“婚姻是青春的坟墓”这个概念慢慢覆盖。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离婚率逐步升高,而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暴力,其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敢于反抗的妇女还只是少数。作为弱势群体,妇女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本文结合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从抗逆力理论中妇女的视角展开分析,并简要总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抗逆力 妇女 《天水围的夜与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