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电影本土化翻拍回顾:以《夜半歌声》为例
1
作者 陈思羽 施震岳 《剧影月报》 2024年第4期7-9,共3页
2024年春节档上映、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翻拍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取得了34.58亿元的票房成绩,翻拍电影的票房成绩已不容小觑。此外,近年来可圈可点的翻拍作品也层出不穷,如陈思诚监制的《误杀》和《误杀2》,分别改编自印度电影... 2024年春节档上映、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翻拍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取得了34.58亿元的票房成绩,翻拍电影的票房成绩已不容小觑。此外,近年来可圈可点的翻拍作品也层出不穷,如陈思诚监制的《误杀》和《误杀2》,分别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和美国电影《迫在眉梢》。面对市场压力,不少中国导演采取翻拍海外电影这一创作“捷径”,然而海外题材却屡屡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引发了争议。如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的《捉迷藏》、翻拍自美国同名爱情喜剧片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试图将福尔摩斯故事本土化的《大侦探霍桑》等作品,都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翻拍电影喜忧参半,但这种现象并非当下方兴,中国电影行业早已有之。影史钩沉,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夜半歌声》作为最早翻拍海外电影的作品之一,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凸显一抹“异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票房成绩 翻拍电影 电影行业 春节档 福尔摩斯 大侦探 同名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电影《夜半歌声》中的音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静月 王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8-139,共2页
音乐是电影创作中的关键元素,是电影思想情感的核心,透过音乐能进一步补充和解释情节画面中的意涵,因此,音乐在电影中无疑担负起功能性和指示性的作用。电影音乐不仅能强化影片的主题内涵,营造相得益彰的情感氛围,还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 音乐是电影创作中的关键元素,是电影思想情感的核心,透过音乐能进一步补充和解释情节画面中的意涵,因此,音乐在电影中无疑担负起功能性和指示性的作用。电影音乐不仅能强化影片的主题内涵,营造相得益彰的情感氛围,还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于仁泰导演的电影《夜半歌声》为例,对影片的故事内容和涉及到音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这部影片中包含的音乐元素,其凸显了影片中的爱情主题、抒发内心情感等,并实现了音画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夜半歌声》 电影音乐 营造气氛 深化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冼星海的电影歌曲创作探讨——以《夜半歌声》三首歌曲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于佳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113,共2页
冼星海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的独唱歌曲约60首,占全部声乐作品的十分之一。大致分为三类:现代诗词歌曲、古代诗词歌曲、电影戏剧歌曲。而他的电影戏剧歌曲创作,主要是1936年为“左... 冼星海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的独唱歌曲约60首,占全部声乐作品的十分之一。大致分为三类:现代诗词歌曲、古代诗词歌曲、电影戏剧歌曲。而他的电影戏剧歌曲创作,主要是1936年为“左翼”话剧创作的插曲和供职于新华影业公司期间创作的电影主题歌和插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创作 《夜半歌声》 冼星海 电影 古代诗词 音乐理论家 音乐教育家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半歌声》:惊悚元素与市民审美的再度狂欢——1937年新市民电影在国防电影运动背景下的新发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庆丰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1-85,共5页
作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惊悚影片和中国有声电影史上的第三部高票房影片,无论它具有怎样的恐怖特色,也不论它曾获得怎样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夜半歌声》既不属于左翼电影,也不具备国防电影的属性,它只是一部新市民电影:将极具市场卖点的... 作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惊悚影片和中国有声电影史上的第三部高票房影片,无论它具有怎样的恐怖特色,也不论它曾获得怎样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夜半歌声》既不属于左翼电影,也不具备国防电影的属性,它只是一部新市民电影:将极具市场卖点的歌舞场景与惊悚元素结合在一个传统的三角模式当中,引领着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新电影 左翼电影 新市民电影 新技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歌曲的悲剧性元素表现方法探析——评《夜半歌声》之红豆词 被引量:1
5
作者 向章元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I0013-I0013,共1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自古乃相思多情之物,俗称“相思豆”,用于男女寄托相思之苦,表达相思之意。《红豆词》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雪庵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所唱小曲为词改编的一首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自古乃相思多情之物,俗称“相思豆”,用于男女寄托相思之苦,表达相思之意。《红豆词》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雪庵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所唱小曲为词改编的一首歌曲,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7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曲仍然以其真切的情感、深厚的意蕴、缠绵的曲风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使听者无不动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夜半歌声》 红豆 表现方法 悲剧性 元素 《红楼梦》 30年代
原文传递
《夜半歌声》:经典的影片,不朽的歌声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36-137,共2页
电影是视听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电影与音乐从电影艺术一出现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音乐之于电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抒情、表现时代与地域的风格,叙述故事情节和交代人物关系等功用。《夜半歌声》在20世纪前半叶,开创了电影题材和电影... 电影是视听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电影与音乐从电影艺术一出现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音乐之于电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抒情、表现时代与地域的风格,叙述故事情节和交代人物关系等功用。《夜半歌声》在20世纪前半叶,开创了电影题材和电影歌曲创作的新时代,重温这些优美感人的经典音乐与歌曲,追忆歌曲演唱者及美妙的歌声,使我们深切地感受经典作品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 《夜半歌声》 赏析 歌唱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魅影》与《夜半歌声》的空间互文
7
作者 李姝颖 范纯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6-67,共2页
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被誉为西方文学界华丽与诡异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以该作品为蓝本的歌剧《歌剧魅影》与电影《夜半歌声》在叙事空间上存在互文。两部电影都隐含了大量有关空间以及空间对主人公身体、心理及命运的牵制和... 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被誉为西方文学界华丽与诡异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以该作品为蓝本的歌剧《歌剧魅影》与电影《夜半歌声》在叙事空间上存在互文。两部电影都隐含了大量有关空间以及空间对主人公身体、心理及命运的牵制和影响的信息。本文从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对两部电影进行对比解读,剖析两部电影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与社会的联系,深入挖掘出电影各自的精神寓意和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魅影》 《夜半歌声》 空间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7年版与1995年版《夜半歌声》之比较
8
作者 种玫媛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9期110-111,共2页
1937年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开创了中国恐怖电影的先河,导演马徐维邦的作品风格以阴郁诡异著称,该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证,至今在海外仍具有很高的声誉。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由于这部影片的影响巨大,中国... 1937年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开创了中国恐怖电影的先河,导演马徐维邦的作品风格以阴郁诡异著称,该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证,至今在海外仍具有很高的声誉。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由于这部影片的影响巨大,中国三地的电影人不断把其重新搬上银幕。1985年杨延晋第一次重拍《夜半歌声》,1995年,香港地区推出了新一版的《夜半歌声》,于仁泰导演,主演张国荣、吴倩莲、黄磊,影片减弱了原版的恐怖元素,演绎了一出纯粹的爱情悲剧。两版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虽然情节相似,但在很多细节处都是不一样的。从时代背景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浅析1937年马徐维邦版《夜半歌声》与1995年版《夜半歌声》的不同之处,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影片的理解。两部影片的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其次是对电影主题的设定不同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7年版《夜半歌声》 1995年版《夜半歌声》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半歌声》与《歌剧魅影》比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晨 《戏剧之家》 2017年第3期110-112,共3页
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与鲁伯特·朱利安导演的《歌剧魅影》,是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语境下的恐怖片。《夜半歌声》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歌剧魅影》的艺术手法,由于不同的创作理念,使影片在主题思想上传达出较后者更加深... 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与鲁伯特·朱利安导演的《歌剧魅影》,是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语境下的恐怖片。《夜半歌声》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歌剧魅影》的艺术手法,由于不同的创作理念,使影片在主题思想上传达出较后者更加深刻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这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探讨《夜半歌声》如何从《歌剧魅影》中汲取营养,又因其迥异于后者的艺术手法和历史使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歌剧魅影》 比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夜半歌声》票房奇迹探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新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马徐维邦执导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于1937年2月上映后,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影片的走红,既得益于题材和故事内容的吸引力,也离不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制作和演员出色的演绎,而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更是为影片的空前火... 马徐维邦执导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于1937年2月上映后,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影片的走红,既得益于题材和故事内容的吸引力,也离不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制作和演员出色的演绎,而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更是为影片的空前火爆起到了强力助推的作用。凭借过硬的艺术质量和强大的宣传攻势,《夜半歌声》不仅轰动一时,且影响力至今不减,成为中国恐怖片史上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徐维邦 《夜半歌声》 恐怖片 票房奇迹 中国电影史 新华影业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半歌声》--白话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感官体验与现代启蒙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41-146,共6页
从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以“恐怖元素”主打的《夜半歌声》搬上中国银幕开始,该片先后经历了1962年袁秋枫导演、1985年杨延晋导演、1995年于仁泰导演执导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从20世纪30年代的“白话现代主义”运动开始,在中国电影... 从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以“恐怖元素”主打的《夜半歌声》搬上中国银幕开始,该片先后经历了1962年袁秋枫导演、1985年杨延晋导演、1995年于仁泰导演执导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从20世纪30年代的“白话现代主义”运动开始,在中国电影史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呈现出不同的现代视听变革,同时亦构成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思考与困惑。由《夜半歌声》呈现出的现代性延展,不仅勾勒出中国电影现代性发展的复杂变化,而且搭建出中国现代主义电影匮乏背后的情感与思辨之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白话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徐维邦电影的“去恐怖性”探析——以《夜半歌声》为例
12
作者 陈俊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恐怖电影"已经成了马徐维邦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1937年《夜半歌声》上映,在恐怖片极度匮乏的一个年代,该片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过百年,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夜半歌声》,会发出一种... "恐怖电影"已经成了马徐维邦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1937年《夜半歌声》上映,在恐怖片极度匮乏的一个年代,该片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过百年,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夜半歌声》,会发出一种疑问:这部片子到底恐怖在什么地方?作为中国恐怖片的鼻祖,马徐维邦对中国电影史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放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这部电影以及导演本人的艺术风格,其"恐怖性"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去除了"恐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电影 “去恐怖性” 《夜半歌声》 多角度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困”与“破”之间吟唱 评音乐剧《夜半歌声》
13
作者 吴榕蓉 尹雪峰(摄影) 秦彩斌(摄影) 《上海戏剧》 2023年第1期16-18,共3页
1月15日,中国大戏院首部原创驻场音乐剧《夜半歌声》的首轮演出圆满收官。音乐剧《夜半歌声》以20世纪初叶的上海为背景,展现了宋丹萍、绿蝶和孙晓鸥三个人的爱情与命运,以及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间剧院里所发生的惊悚、浪漫、奇幻故事。
关键词 《夜半歌声》 宋丹 音乐剧 惊悚 中国大戏院 20世纪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半歌声》叙述中的战争焦虑
14
作者 邹璇子 《艺苑》 2019年第3期16-19,共4页
《夜半歌声》作为早期中国恐怖电影的上乘之作,在恐怖的元素后隐藏着复杂的叙事逻辑。本文以“女性凝视”与身体政治等维度重新挖掘《夜半歌声》的文化意义,发现其叙述中暗含了20世纪30年代末市民的战争焦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夜... 《夜半歌声》作为早期中国恐怖电影的上乘之作,在恐怖的元素后隐藏着复杂的叙事逻辑。本文以“女性凝视”与身体政治等维度重新挖掘《夜半歌声》的文化意义,发现其叙述中暗含了20世纪30年代末市民的战争焦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夜半歌声》的表述出现了极大的错位和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凝视 身体 恐怖 市民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恐怖类型研究
15
作者 陈晓羽 《艺术科技》 2022年第10期64-67,共4页
1923—1937年,著名导演马徐维邦对恐怖片这一类型进行了本土化探索,最终成就了《夜半歌声》这一经典恐怖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文章重新审视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所具有的类型特征,从恐怖内核、图... 1923—1937年,著名导演马徐维邦对恐怖片这一类型进行了本土化探索,最终成就了《夜半歌声》这一经典恐怖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文章重新审视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所具有的类型特征,从恐怖内核、图像志、类型和主题这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夜半歌声》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恐怖内核 图像志 类型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的初探——浅析《夜半歌声》的本土化改编
16
作者 尹相洁 《艺苑》 2020年第2期29-31,共3页
马徐维邦在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夜半歌声》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是马徐维邦根据好莱坞电影《歌场魅影》改编而来,本文将以《夜半歌声》的本土化改编为例,通过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导演... 马徐维邦在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夜半歌声》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是马徐维邦根据好莱坞电影《歌场魅影》改编而来,本文将以《夜半歌声》的本土化改编为例,通过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导演对于主要角色的改造以及影片本身呈现出的西方审美形态进行分析,指出《夜半歌声》在表现恐怖的同时,或可作为受早期美国电影影响与本土化语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马徐维邦 叙事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摄影角度探析影片《夜半歌声》中恐怖氛围的营造方法
17
作者 韩运峰 《电影研究》 2023年第4期0044-0046,共3页
《夜半歌声》(1937)是研究中国恐怖电影史无法避开的对象,当下许多研究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角度切入,从电影本体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本文从摄影角度切入,围绕影片中的镜头运动、特写镜头和光线设置等方面,分析导演如何借... 《夜半歌声》(1937)是研究中国恐怖电影史无法避开的对象,当下许多研究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角度切入,从电影本体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本文从摄影角度切入,围绕影片中的镜头运动、特写镜头和光线设置等方面,分析导演如何借助摄影技术和手段来营造电影的恐怖氛围,使得《夜半歌声》(1937)成为国产恐怖电影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徐维邦 《夜半歌声》 电影摄影 恐怖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
18
作者 高竞闻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4,共16页
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 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反转。首先,调用戏中戏的“元剧场”功能:1937年版使用《热血》等曲目将爱情并入革命;1995年版则颇具后革命气质,此版与1937年版中“剧场演讲”一成一败的结局彰显了过往革命的弱点与后革命斗争的变化。其次,影片的视觉核心“毁容脸”,体现出一个面孔或审美的政治化问题。1937年版中,毁容的怪脸蕴含着主体性与深刻的政治潜力;1995年版中,张国荣的明星脸自带“变形”特性,明星与“诸众”的互看,创造了剧场民主秩序与非物质劳动的艺术,半边毁容所保留的记述行为促进了人群的思考和反抗。然而,这也显出魅影“美容”兼具的后革命意味:追捧“美丽怪物”或许意味着诸众的斗争只能得到虚幻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歌剧魅影》 革命 后革命 审美政治化
原文传递
中欧美三地的恐怖之维:以《夜半歌声》发轫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5-166,共2页
1937年2月20日,抗战爆发前夕,一部宣传册上名为"中国影坛第一部紧张刺激非常恐怖作品"的影片《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观众蜂拥而至,影院连演三十多天,打破了1937年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是上海联华电影公司聘... 1937年2月20日,抗战爆发前夕,一部宣传册上名为"中国影坛第一部紧张刺激非常恐怖作品"的影片《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观众蜂拥而至,影院连演三十多天,打破了1937年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是上海联华电影公司聘请的导演马徐维邦拍摄的,导演马徐维邦由此也成为开创中国恐怖类型影片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1937年 欧美 国产影片 电影公司 先行者 上海 中国
原文传递
群众为什么选择这些歌曲——对《夜半歌声》、《拉茲之歌》、《四季歌》等流行的一些看法
20
作者 胡复旦 《人民音乐》 1957年第4期41-43,共3页
无论是一首歌曲,一幅画,或者一篇小说,它都受到特定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和限止。例如,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在广大人民饥寒交逼,善良的人们受到残酷的打击的时候,银幕上响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 无论是一首歌曲,一幅画,或者一篇小说,它都受到特定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和限止。例如,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在广大人民饥寒交逼,善良的人们受到残酷的打击的时候,银幕上响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的歌声。听到这悲惨的呼号的时候,谁能不动心呢?银幕上的现象,和声音合而为一,导演杰出的艺术匠心,向人们揭示了这首民歌更深刻的意义,旋律在我们的心弦中勾起了深沉的共鸣,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这首短短的民歌,是那么富于艺术魅又,那么深刻。可以说,这首歌是许多年来人民生活中痛苦感情的结晶,它多么有力的揭露了旧社会的本质呀!然而,在今天,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作曲家便只是在反映一定的历史生活的时候,才会作出这种情调的歌曲。因为,生活在新社会的人,只要对现实有一些正确理解的话,就不可能以这种悲愤的基调,来反映我们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 声乐曲 《夜半歌声》 《四季歌》 拉兹之歌 作曲家 音乐家 群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