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何处安魂——《在山的那边》细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奎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2年第9期31-33,共3页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知识分子写作” 细读 信念 当代诗歌 朦胧诗 语文教材 大学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朗读教学设计
2
作者 王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0-151,共2页
著名播音员齐越曾说:“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朗读又好,常常比看感受更深。”《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朗读这篇课文,可以分下面几步走。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朗读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材 文学作品 播音员 代表作 王家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教育的复杂性与艺术性——读《在山的那边》
3
作者 杨定胜 杨定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8-50,共3页
《在山的那边》是令众多教师和学生印象深刻的一首诗。诗的前半部分既紧扣了刚升人初一年级的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生活现实,也激活了部分教师潜存于大脑中的童年的生活经验,而诗的后半部分或多或少地印证了部分教师的成长经历,对于学... 《在山的那边》是令众多教师和学生印象深刻的一首诗。诗的前半部分既紧扣了刚升人初一年级的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生活现实,也激活了部分教师潜存于大脑中的童年的生活经验,而诗的后半部分或多或少地印证了部分教师的成长经历,对于学生则是鞭挞和激励,所以整首诗都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生命教育 艺术性 复杂性 生活现实 初一年级 生活经验 成长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之间的文化意识与无意识——文本“谱系”中的《在山的那边》
4
作者 李祖德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隐秘的文本空间。此诗在“山—海”对立的结构形式中表征了“八十年代”“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缺失或不满,即“求诸于外”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失父/寻父”的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海” “求诸于外” 文化意识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哲学 人生的礼赞——《在山的那边》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鑫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6-38,共3页
王家新先生的《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发表于30年前的小诗,时隔多年仍连续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赞叹。然而遗憾的是.对诗的解读至今仍停留在相对感性的水平,以人教版配套教参为代表,认为该诗旨在告诉读者:“奔... 王家新先生的《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发表于30年前的小诗,时隔多年仍连续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赞叹。然而遗憾的是.对诗的解读至今仍停留在相对感性的水平,以人教版配套教参为代表,认为该诗旨在告诉读者:“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生命 人生 哲学 解析 初中语文教材 理想境界 人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在山的那边》想到的——关于语文知识观的反思
6
作者 王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8年第5期50-51,共2页
从咿呀学语到走进教室学习语文.再到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二十余年来.可以说我无时无刻不在和语言、语文打着交道。然而,在一次研讨中,通过对《在山的那边》这篇教例的探究分析.我才恍然发现.数年来的语文教学竟然给我塑造了这样一... 从咿呀学语到走进教室学习语文.再到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二十余年来.可以说我无时无刻不在和语言、语文打着交道。然而,在一次研讨中,通过对《在山的那边》这篇教例的探究分析.我才恍然发现.数年来的语文教学竟然给我塑造了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语文知识观: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概况、条目繁多的文学常识才是语文知识:那些单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题目所考察的就是语文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语文知识观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 死记硬背 文学常识 学习 教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内容调研——以《在山的那边》为例
7
作者 谭悦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19-20,共2页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 新诗教学 《在山的那边》 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吃透文本,选点爆破——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谈诗歌教学 被引量:1
8
作者 雷介武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5年第12期54-55,共2页
“吃透文本,选点爆破”,是文章所给出的说明文教学策略,并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选点”与“爆破”。虽然大部分诗歌篇幅不长,但对于诗歌教学来说,也不能面面俱到和贪大求全。设计能激趣、激思、激情的教学问... “吃透文本,选点爆破”,是文章所给出的说明文教学策略,并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选点”与“爆破”。虽然大部分诗歌篇幅不长,但对于诗歌教学来说,也不能面面俱到和贪大求全。设计能激趣、激思、激情的教学问题,采用符合学生认识、思维和情感的教学形式,才能将所选教学内容价值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选点 《在山的那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9
作者 胡柳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57,共1页
一、精读理解“童年追寻大海”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想想诗人是如何具体写“童年向往大海”的?(幻想、寻求、疑惑。)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 大海 童年 朗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10
作者 周雯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9年第7期151-154,共4页
—、创意导入——吟咏1.导入。师:同学们,咱们水果湖二中,东览东湖烟波,南望洪山葱茏,尽享水之睿智,广纳山之仁德。第一次来咱们学校,我就被吸引了,特别是那燿眼的校徽。同学们能告诉我一下校徽的含义吗?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教学实录 导入 同学 咱们 校徽 吟咏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光明之海——解读《在山的那边》
11
作者 郭山 《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7期34-34,共1页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不仅语言沉实、稳健,而且意象壮阔,感情丰盈跌宕,在精神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 语文 上册 初一 文本解读 阅读指导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12
作者 吴玉琴 《中国农村教育》 2005年第6期57-57,共1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大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有个好的开头,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 《在山的那边》 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基本理念 自主 合作 开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导学创意
13
作者 胡秋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7年第9期23-24,共2页
"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乃语文学习之道,只有"得法"才会自己学习,"得法"是其根本。"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阅读,以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要使其"得法... "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乃语文学习之道,只有"得法"才会自己学习,"得法"是其根本。"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阅读,以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要使其"得法",就应当致力于"学"在"导学"上下工夫。导学包括:兴趣、习惯、方法、技能、个人体验、感悟的眼界以及相关语文知识运用等的指导学习。有专家认为:着力于"契合"是属于教法一类,"学法"则应注重"效果"。因而,导学方法的设计,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能预见学生学习状态,并以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标准。此乃我们开设本栏目的初衷。所谓具有创意的导学设计,首先应当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符合汉语文学习特点、规律的行之有效方法的继承和实践,教师应在"沉潜践履"中有所发展。这个导学创意的设计,主要不是看教师的表达魅力,而是要看教师的发现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这个发现能力包括教师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和能从文本的原生态价值中的有所发现。教师的这个"体验"和"发现",不仅避免了令学生生厌的程式、概念化的解读,而且,其指导借鉴作用和感染力,都是难以估量的。其次,才是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导学的发现。再,我们希望导学创意的设计形式尽可以多样些、灵活些。除了单篇课文的设计,还可以是单元的,或是片断、思路的,疑点、重点、切入点,抑或是对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线索、叙事语言甚至是不同文体的感受能力等。总之,关乎"学什么""怎么学"的策略、行为、模式等属于"问题情景设置"方面的有所发现的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都是我们所欢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学习 《在山的那边》 “课程标准” 创意 语文学习 学生自学 教学设计 个性化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自读课《在山的那边》、教读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14
作者 秦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第8期134-135,共2页
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六环”,即指明确目标、文章自读、合作鉴赏、师生共赏、重疑点剖析、评价反馈六个环节。在教学中,这六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渗透,让读写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结合阅读课的... 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六环”,即指明确目标、文章自读、合作鉴赏、师生共赏、重疑点剖析、评价反馈六个环节。在教学中,这六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渗透,让读写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结合阅读课的教学特点,本文以课前自学导入、课中教师助学、课后自学巩固区分为“三段”。并以此“分环”,即课前自学导入包括:明确目标、文章自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反馈 有机渗透 《在山的那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段六环 自读课 和谐共生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15
作者 张元媛 《语文学习》 2008年第4期25-28,共4页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人间天堂苏州。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就只有连绵不断的大山,你会想些什么?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教学实录 江南水乡 生活 同学
原文传递
诗在山的那边雀跃——《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及点评
16
作者 叶才生 冯铁山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7-39,共3页
一、看奥运开幕式。披境入课 师:2008年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最开心的盛事是什么?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教学实录 2008年 开幕式 中国人
原文传递
名实关系的思考——对在《山的那边》的一种解读
17
作者 肖垚 张建敏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18-19,共2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是王家新的一首诗歌,题目是《在山的那边》。在我读书和教学的印象中,一般第一课留给人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除了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考虑外,肯定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这首诗本身在艺术和思想上能给人更多的启...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是王家新的一首诗歌,题目是《在山的那边》。在我读书和教学的印象中,一般第一课留给人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除了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考虑外,肯定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这首诗本身在艺术和思想上能给人更多的启发。初一是衔接小学与中学的一个关节点,选这首诗放在篇首,自然有不可小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名实关系 解读 记忆规律 语文教材 诗歌 王家新 人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山的那边
18
作者 袁建 《新课程实验教材初一语文教案设计合订本》 2003年第2期3-4,共2页
关键词 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 初一 语文教学 人教版 上册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明尾巴”不光明——案例《在山的那边》评点
19
作者 钟子金 《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0年第1期62-62,共1页
案例观察:语文课堂结束前那条光明的尾巴 学期伊始,县城初中组织公开教学,我随同语文教师一同观摩,执教课文为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关键词 《在山的那边》 光明 案例 尾巴 评点 语文课堂 公开教学 语文教师
原文传递
在山和城的那边
20
作者 夏唯 《城市地理》 2023年第11期4-5,共2页
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儿时,我也常驻足家中的阳台,往远处跳望。锈迹斑斑的铁艺窗外,是一幅典型的“山城”风景画,在未对“世界”这个词产... 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儿时,我也常驻足家中的阳台,往远处跳望。锈迹斑斑的铁艺窗外,是一幅典型的“山城”风景画,在未对“世界”这个词产生清楚认知前,窗外的一切,构筑着我心中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一年级 语文课本 锈迹斑斑 《在山的那边》 印象深刻 风景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