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刑》“德刑”思想钩沉
1
作者 彭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8,共11页
《尚书·吕刑》主旨,《书序》说是吕侯为穆王训夏赎刑,然全篇并无夏朝痕迹,所记为从蚩尤、三苗、伯夷以来,社会从暴政走向刑法、德刑的大脉络,当属周人所述先秦司法史。篇名犹言“吕侯说刑”,前半篇论刑之渊起,揭示三苗“德刑”之... 《尚书·吕刑》主旨,《书序》说是吕侯为穆王训夏赎刑,然全篇并无夏朝痕迹,所记为从蚩尤、三苗、伯夷以来,社会从暴政走向刑法、德刑的大脉络,当属周人所述先秦司法史。篇名犹言“吕侯说刑”,前半篇论刑之渊起,揭示三苗“德刑”之伪。后半篇论如何建设真德刑,涉及德之缘起、学理、结构、价值等大本大原问题,以及审案程序、疑赦从宽、典狱守则等操作规范,足见周人德刑思想的体系已在理论与制度层面上成立,其深意则是为刑安装“准星”,使之能精准除恶,故反复论德,而未渲染如何用刑。《吕刑》所谓德刑,并非儒家之德与法家之刑的简单相加,而是“德之刑”,犹同篇所言“祥刑”。各国皆有刑,而以德字加诸刑字之上,强调刑必须在德的指导下使用,则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所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审鞫 慎罚 司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法律思想再探研——以《尚书新义》辑考汇评所载《吕刑》篇为中心
2
作者 张昕如 《宋史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313-344,共32页
从蔡根祥《王安石<尚书新义>辑考汇评——补逸柬议》整理的部分留存入手,以《尚书正义》和《尚书校释译论》中王安石之前各家对《吕刑》篇注疏相比照,可以察见作为王安石“新法地”之一的《尚书新义》所载《吕刑》篇蕴含丰富的法... 从蔡根祥《王安石<尚书新义>辑考汇评——补逸柬议》整理的部分留存入手,以《尚书正义》和《尚书校释译论》中王安石之前各家对《吕刑》篇注疏相比照,可以察见作为王安石“新法地”之一的《尚书新义》所载《吕刑》篇蕴含丰富的法律创新思想。同时,结合王氏法治实践、廷论等动态语境分析王氏具体的法治实践和他文献中的静态法律表达两者关系:既有“刑教”之宽,又有“刑威”之苛;既强调“德礼”,又重视“刑狱”,但唯一相对守恒的中心就是“权变”,“权变”的标准即是“有伦有要”,概言之,就是为其变法服务的功利性目的。这一结论对解决王氏法律思想各面向的争鸣不休有重要意义,即跳脱出以往王氏是“轻刑派”还是“重刑派”及王氏思想是“民本思想”还是“王权思想”的思想层面,而是上升到观念层面,结合王氏的政治家身份,对其思想的倾向做一种总体性的评判:礼和法在王安石的理念中是真正相互融合的,至于两者所占的比重,要权时而变。此外,王氏的法律思想及其与法律实践的互动对话于当今法治社会皆有较为切实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法律思想 《尚书新义》 《吕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吕刑》看“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的演变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保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明德慎罚”是西周统治阶级重要的政治理念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它也发生了变化 ,周初以敬民保民为核心 ,民本是其最大特色 ;西周中后期 ,它演化成治民的工具 ,君本成了最基本的特征。王权的日益稳固和隆升 。
关键词 《吕刑》 明德慎罚 西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刑》与当代治国方略
4
作者 李振宇 《晋阳学刊》 2002年第3期45-47,共3页
当代“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国策与《吕刑》“明德慎罚”思想一脉相承,是《吕刑》“明德慎罚”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重温《吕刑》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吕刑》 明德慎罚 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刑》墨辟疑赦条辨正
5
作者 王远瞻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49-53,43,共6页
一、吕刑墨辟疑赦条原文及其注释 《吕刑》载:“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上文中,聚讼的焦点在“疑赦”两字... 一、吕刑墨辟疑赦条原文及其注释 《吕刑》载:“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上文中,聚讼的焦点在“疑赦”两字中的“疑”字,它的正解究竟是什么?自汉代到今日,仍无定论。综合之,有以下四种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罪 《吕刑》 典狱 周人 尚书 司寇 “明德慎罚” 《唐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刑》可以观诫”说中“诫”之能指
6
作者 秦法杰 《魅力中国》 2014年第18期119-119,共1页
“《吕刑》可以观诫”说是孔子“七观说”之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述其大义:以古为训;告诫诸侯善用刑;告诫臣子敬五刑,成三德。
关键词 《吕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范》《吕刑》文献来源问题新论--兼论早期口述“声媒”文献
7
作者 许兆昌 朱元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现传今文《尚书》“周书”部分的《洪范》《吕刑》两篇,都有远早于西周初年的久远渊源。《洪范》是殷商遗民箕子据其所记诵口述给武王的一篇文献,故春秋时期,人们既可称其为“周书”,也可称其为“商书”。《洪范》的早期流传,采用的是... 现传今文《尚书》“周书”部分的《洪范》《吕刑》两篇,都有远早于西周初年的久远渊源。《洪范》是殷商遗民箕子据其所记诵口述给武王的一篇文献,故春秋时期,人们既可称其为“周书”,也可称其为“商书”。《洪范》的早期流传,采用的是口耳传授方式,其原始文本具有突出的诗歌韵文特征,因此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可称其为“诗”。其文字写本的最初出现,应在西周初年箕子口述给武王之后。《吕刑》的作者不会是周穆王,其主体部分“王曰”之王,应指某位古老帝王。从所述史事看,《吕刑》的最初产生时代甚至要早于殷商,与夏代的“禹刑”有密切的关系。与《洪范》一样,《吕刑》也有突出的诗体韵文痕迹。在文字写本出现之前,这两篇文献应都经历过很长时期的口述流传过程,一直以“声音”为媒介存世,由早期的乐官群体保存并传授。口述“声媒”文献易于记诵的文体特征,对于判断先秦文献的时代早晚及其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范》 《吕刑》 早期文献 口述文献 “声媒”文献
原文传递
《吕刑》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梁凤荣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吕刑》所反映的德刑并举治国思维及刑法制度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世刑法的构建。在法律思想方面,后世社会的明刑弼教、乱世重典及贤人执法理念与《吕刑》有渊源关系,在法律制度,古老的五刑、五听与赎刑也是后世同类制度的嚆矢... 《吕刑》所反映的德刑并举治国思维及刑法制度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世刑法的构建。在法律思想方面,后世社会的明刑弼教、乱世重典及贤人执法理念与《吕刑》有渊源关系,在法律制度,古老的五刑、五听与赎刑也是后世同类制度的嚆矢。《吕刑》中关于上下比罪、简孚有众、其刑上备等定罪量刑原则又分别成为后世的类推、据众证定罪及重罪吸收轻罪等制度的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并举 中国法史 五听
原文传递
《吕刑》法律思想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小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0-84,共5页
作于西周穆王时期的《吕刑》是研究西周以至三代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周灭商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至成、康之时,天下已经基本安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这种安... 作于西周穆王时期的《吕刑》是研究西周以至三代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周灭商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至成、康之时,天下已经基本安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这种安宁的局面至昭、穆时有所改变.根据《左传》、《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载,昭、穆时期,尤其是穆王时期,国力强盛而又兵革四起,既是'盛世',又是'乱世',与后来的汉武帝时期颇为相似.说其是'盛世',是因为此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穆天子传》中的穆王简直是神的化身.若没有卓著的业绩,这种被神化了的历史故事是不可能出现的.说其是'乱世',是因为昭、穆二王热衷于东征西讨,以至'王道微缺','荒服者不至,诸侯有不睦者'.强盛与战乱同时并存,独具特色.其'盛',不同于周代初期之盛,其'乱'也不同于周末之乱.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吕刑》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代的烙印.本文欲就其法律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王 《吕刑》 昭公 荒服 周公 《穆天子传》 东征西讨 惟良 制礼作乐
原文传递
《吕刑》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凤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5,共5页
《吕刑》是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吕侯所作的刑法典,它对六百年后商鞅变法修律具有相应影响,这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载法律内容中得以证实。《吕刑》中的旧五刑制度、赎刑制度以及审判制度等均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承继。考察其原因,... 《吕刑》是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吕侯所作的刑法典,它对六百年后商鞅变法修律具有相应影响,这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载法律内容中得以证实。《吕刑》中的旧五刑制度、赎刑制度以及审判制度等均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承继。考察其原因,应从立法技术的借鉴、政治因素的考虑、文化源头的辐射等方面予以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睡虎地秦墓竹简》 旧五制度 制度 审判制度
原文传递
《尚书·吕刑》中的“天德”意蕴阐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德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天德"一词首现于西周中期的法律文献《吕刑》中,它的出现是随着西周政权的日趋巩固而进一步神化王权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统治者借助于"天德"的神圣性以论证王权至上的政治企图。"天德"具有哲学内涵,相当于... "天德"一词首现于西周中期的法律文献《吕刑》中,它的出现是随着西周政权的日趋巩固而进一步神化王权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统治者借助于"天德"的神圣性以论证王权至上的政治企图。"天德"具有哲学内涵,相当于"天道",它直接引发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规律、社会伦常以及人道性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期 《吕刑》 天德 天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吕刑》中的“五过”新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学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0-121,共2页
《尚书·吕刑》中的“五过”新解周学军《尚书·吕刑》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钧,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 《尚书·吕刑》中的“五过”新解周学军《尚书·吕刑》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钧,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对其中的五刑、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过 过失犯罪 “过” 行政处罚 尚书 司法官 《吕刑》 《中国法制史》 事处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刑》新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燕荞 《法学研究》 1988年第2期78-81,共4页
一、补充性的单行法今本《尚书》虽出于伪托,但其中原为今文和真古文《尚书》共有的《尧典》等28篇,一般都基本肯定为信史。有些篇本身就是国家的原始政令档案,或以'诰'名,或以'命'称,或虽无命诰之名,而有命诰之实。这... 一、补充性的单行法今本《尚书》虽出于伪托,但其中原为今文和真古文《尚书》共有的《尧典》等28篇,一般都基本肯定为信史。有些篇本身就是国家的原始政令档案,或以'诰'名,或以'命'称,或虽无命诰之名,而有命诰之实。这是古代法令形式的多样并存,我们不宜以今日眼光来判定它们不是法。《吕刑》称'刑','刑'即是法。《吕刑》专谈刑,且构成了体系。实际上是一部单行的刑事法规。尽管有人说它产生于东周,其意若云系后人转述,但据通说,作于东周穆王时期。且从其开篇所说'惟吕命。王享国百年,髦,荒度作刑,以诰四方',我们还可进一步确定其年代是穆王末年,穆王系公元前976年在位,《史记·周本纪》说他即位时已五十岁,五十五年而崩。据此算定,《吕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古代法律 穆王 赎铜 《尧典》 周本纪 上下比罪 法志
原文传递
浅析《尚书·吕刑》的“礼”与“法”
14
作者 赵坤 别亚飞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25-27,共3页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等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吕刑》与“明德慎罚”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云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3-96,共4页
"明德慎罚"是《尚书·吕刑》德政观的思想渊源。考据《吕刑》,发现其文本中传达了"明德慎罚"的信息。《吕刑》关于"明德慎罚"思想的表达,是早期"《书》教"传统传播的诉求。在后世"《... "明德慎罚"是《尚书·吕刑》德政观的思想渊源。考据《吕刑》,发现其文本中传达了"明德慎罚"的信息。《吕刑》关于"明德慎罚"思想的表达,是早期"《书》教"传统传播的诉求。在后世"《书》教"传统的更定、发展中,"明德慎罚"依然是维系统治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明德慎罚 德政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店和上博楚簡《緇衣》引《吕刑》與夏家臺楚簡《吕刑》比較研究
16
作者 蔣魯敬 田勇 《出土文献研究》 2023年第1期70-82,共13页
荆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的戰國竹簡(下文簡稱“郭店簡”)皆爲先秦古書,以儒、道兩家學説爲主。①其中一篇的簡文内容與今本《禮記·緇衣》大體相合,二者應是同一篇書的不同傳本,整理者據此擬加篇題《緇衣》。②同時,《緇衣》篇也是郭... 荆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的戰國竹簡(下文簡稱“郭店簡”)皆爲先秦古書,以儒、道兩家學説爲主。①其中一篇的簡文内容與今本《禮記·緇衣》大體相合,二者應是同一篇書的不同傳本,整理者據此擬加篇題《緇衣》。②同時,《緇衣》篇也是郭店簡全部儒家著作中唯一有今傳本可以對照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刑》 楚墓 竹簡 郭店 整理者 楚簡 家學 緇衣
原文传递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17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赎刑制度 被引量:15
18
作者 童光政 龚维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7-61,共5页
论赎刑制度童光政龚维玲赎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发达的反映,它从夏代产生起,为历代王朝所承用,直到清末引入西方法制,才被取消。赎刑制度在中国古代刑法的执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学界对它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价值认识不一,... 论赎刑制度童光政龚维玲赎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发达的反映,它从夏代产生起,为历代王朝所承用,直到清末引入西方法制,才被取消。赎刑制度在中国古代刑法的执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学界对它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价值认识不一,在强调刑制改革的今天,对它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义轻利 《大学衍义补》 罚体系 罚金 自由 中国古代 《吕刑》 儒家思想 沈家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历史上的赎刑制度 被引量:3
19
作者 龙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2-144,共3页
关键词 制度 中国历史 “重义轻利” 中国古代 法律制度 否定态度 《吕刑》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秦汉简牍再论赎刑 被引量:3
20
作者 南玉泉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2年第1期67-83,共17页
赎刑,历代典籍中有称赎罚或赎罪的,现代学者论赎刑也是名称各异。目前所见最早全面记载赎罚制度的文献是《吕刑》,所谓“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赎刑,历代典籍中有称赎罚或赎罪的,现代学者论赎刑也是名称各异。目前所见最早全面记载赎罚制度的文献是《吕刑》,所谓“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这是对疑罪从赎的原则性规定。西周以后是否存在赎刑,从逻辑的发展视角看,应当是肯定的;但秦及汉初有关赎刑的记载相当寥落,许多具体规则多不为人们所知,致使有些学者认为秦及汉初不存在赎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简牍 《吕刑》 原则性 学者 记载 汉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