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出三藏记集》中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
孙海琳
张淑霞
|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2
|
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 |
丁伟国
|
《图书馆学刊》
|
2013 |
1
|
|
3
|
《周易》原始要终理念对《出三藏记集》编撰的影响 |
卢翠琬
|
《钦州学院学报》
|
2018 |
0 |
|
4
|
《出三藏记集》的文质之辨与中古文质论关系探析 |
卢翠琬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5
|
论佛教目录学家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 |
张继文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2 |
0 |
|
6
|
《出三藏记集》研究三题 |
张继文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0 |
0 |
|
7
|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佛教──谈谈《出三藏记集》的目录学特色 |
董群
王艳秋
|
《佛教文化》
|
1997 |
0 |
|
8
|
《出三藏记集》的作者僧祐 |
演静
|
《炎黄纵横》
|
2021 |
0 |
|
9
|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 |
遇笑容
曹广顺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6
|
|
10
|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 |
贺云翱
|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11
|
《六度集经》词语例释 |
李维琦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6
|
|
12
|
《洛阳伽蓝记》的体例渊源及其与名僧“格义”的关系 |
范子烨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6 |
1
|
|
13
|
从法显传记看东晋初期的中国佛教 |
赵娜
|
《华夏文化》
|
2015 |
0 |
|
14
|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 |
马建华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5
|
《高僧传》词语札记 |
叶纪勇
董西国
|
《台州师专学报》
|
1999 |
0 |
|
16
|
变文生成年代新论 |
李小荣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7
|
从“格义”方法看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 |
何锡蓉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
1998 |
7
|
|
18
|
论魏晋南北朝佛典目录的历史地位 |
魏哲铭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2
|
|
19
|
敦煌本《盂兰盆经赞述》两种辨正 |
张小艳
|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20
|
从“格义”到“得意”──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交融的主线 |
彭自强
|
《佛学研究》
|
1999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