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往行为理论下医患沟通行为的合理化研究——以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
1
作者 张雅宁 车向前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1188,共8页
医患沟通不仅是医疗行为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即交往行为合理化的视角出发,对纪录片《中国医生》中医患沟通行为的合理化要素进行研究后发现:合理的医患沟通是以医患双方的互主体性为基础... 医患沟通不仅是医疗行为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即交往行为合理化的视角出发,对纪录片《中国医生》中医患沟通行为的合理化要素进行研究后发现:合理的医患沟通是以医患双方的互主体性为基础,医方主体和患方主体围绕病情、诊治等客体对象展开平等互动;医患言语要遵循沟通的有效性要求,即以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为条件;应以理想的沟通情境为途径,实现自由理性对话,最终以实现理解和共识为导向,构建起和谐的医患交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行为理论 医患沟通 合理化 《中国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的叙事伦理构建
2
作者 蔡绍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2期66-69,共4页
见证医患群体之间情感传递过程的医疗纪录片,通过影视叙事使观众洞悉社会创伤并感悟健康生活。国产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通过医患群体生命故事的影像再现,实现受众个体身份与健康社会关系的中介构建,使受众在情感体验中获取医学知识,... 见证医患群体之间情感传递过程的医疗纪录片,通过影视叙事使观众洞悉社会创伤并感悟健康生活。国产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通过医患群体生命故事的影像再现,实现受众个体身份与健康社会关系的中介构建,使受众在情感体验中获取医学知识,并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由此,医疗纪录片完成了叙事伦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 《中国医生》 医疗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疗现实的影像重构与传受机制——以《中国医生》等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牛光夏 夏侯姿维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85-92,共8页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为社会大众构建出当下中国医疗的现实图景,引导观众对纪录片中的故事和价值产生共情与认同,以实现促进医患和解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创作和传播中,理想化的医者形象与"牺牲者"话语,虽有传播医疗常识、助益缓和医患矛盾之用,但要改变观众的固有认知并非易事,医疗题材纪录片仍有进一步言说与表达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医疗题材 医患关系 影像重构 《中国医生》 影视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生》:新冠疫情电影与中国核心价值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董迎春 曹琪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4-129,共6页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后,关于新冠疫情的电影创作将成为世界不同地区与国家电影艺术的重要探究领域与侧重点之一。作为中国首部新冠疫情题材的电影,《中国医生》真实地讲述了武汉的“战”疫历程,生成了中国本土疫情电影的初步探索。抗击...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后,关于新冠疫情的电影创作将成为世界不同地区与国家电影艺术的重要探究领域与侧重点之一。作为中国首部新冠疫情题材的电影,《中国医生》真实地讲述了武汉的“战”疫历程,生成了中国本土疫情电影的初步探索。抗击新冠疫情是集体与国家的行为,《中国医生》表现了普遍人、医护人员及国家所具有、信仰及坚持的关于人民、国家及世界的核心价值。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中国医生》探究了电影艺术的新审美领域与美学建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疫情电影 中国核心价值 电影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话语分析视角下新主流电影《中国医生》的人性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素文 王莹 夏妙月 《今传媒》 2023年第7期93-96,共4页
本文基于和谐话语分析“以人为本”的研究假设,遵循良知、亲近和制约原则,从题材、类型和主题三个层面,对新主流电影《中国医生》的人性叙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作为现实题材电影,展示了“以人为本、人民做主”的中国精神;作为灾难类型... 本文基于和谐话语分析“以人为本”的研究假设,遵循良知、亲近和制约原则,从题材、类型和主题三个层面,对新主流电影《中国医生》的人性叙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作为现实题材电影,展示了“以人为本、人民做主”的中国精神;作为灾难类型的瘟疫电影,刻画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中国人性格中的乐观和坚韧,体现了中国力量;在主题方面,主要通过个体叙事和蒙太奇手法传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等精神,呈现了自由与和谐的国家形象、平等与友善的人民形象,旨在记录历史,致敬创造历史的人民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新主流电影 和谐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视角下急诊语境中医患关系及情感维度分析——以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波 刘丽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医患关系的情感维度研究可为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营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通过对纪录片《中国医生》中急诊室案例的研究发现,在我国急诊语境下,医患关系模式可总结为父母型、消费型和同志型三种;愉悦度、激活度和优势... 医患关系的情感维度研究可为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营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通过对纪录片《中国医生》中急诊室案例的研究发现,在我国急诊语境下,医患关系模式可总结为父母型、消费型和同志型三种;愉悦度、激活度和优势度三个情感维度在这三种模式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和转换,其中优势度在各模式中表现最突出。对医患会话的语用分析发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医患沟通和情感表达,是建立情感纽带、避免医患冲突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视角 《中国医生》 急诊 医患关系 情感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生》:“叙事医学”与“医患生命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媛媛 《西部学刊》 2022年第8期159-163,共5页
电影《中国医生》改编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斗中的真实事件,以医生和患者个人的故事作为整体叙事发展的主线,在人物关系的冲突与转变中展现“医患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从叙事医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影片体现了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 电影《中国医生》改编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斗中的真实事件,以医生和患者个人的故事作为整体叙事发展的主线,在人物关系的冲突与转变中展现“医患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从叙事医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影片体现了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归属)和三焦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人类的情感)。通过人物关系的冲突与转变、医患互信的建立过程来展现叙事医学的关注—再现—归属这一过程,以实现“医患生命共同体”建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影片通过表达叙事医学“共情与反思”的精神核心,让医(学)生与患者产生理解和共鸣,起到医学人文教育作用的同时,治愈人们内心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叙事医学 医患关系 医患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语法视角下《中国医生》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史莹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0期87-89,共3页
电影宣传海报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语篇,好的电影海报可以对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本文从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切入点,以电影《中国医生》为研究对象,对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 电影宣传海报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语篇,好的电影海报可以对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本文从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切入点,以电影《中国医生》为研究对象,对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并根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图片和文字模态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在电影海报中,基于语法视角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使观众了解电影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对电影传达的主旨有更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海报 视觉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丽丽 韩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5-137,共3页
《中国医生》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医护人员为切入点,全景式再现了武汉一线的抗疫历程。影片通过描摹武汉抗疫过程中医护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展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向医护群体致敬的创作主旨。该片通过动静结合的... 《中国医生》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医护人员为切入点,全景式再现了武汉一线的抗疫历程。影片通过描摹武汉抗疫过程中医护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展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向医护群体致敬的创作主旨。该片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冲突之美、刚柔并济的方式凸显和合之美,达成剧外观众的认同建构。电影着力构建抗疫史诗,可谓商业电影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中国传统文化 疾病类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医生》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欣硕 沈艳蕾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19期105-107,共3页
高质量的电影字幕翻译是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影的字幕翻译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电影字幕翻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让中华文化素养较低的观众看懂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本文以《中... 高质量的电影字幕翻译是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影的字幕翻译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电影字幕翻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让中华文化素养较低的观众看懂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本文以《中国医生》为例,分析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中国医生》中的应用,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字幕翻译 《中国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对比——以《中国医生》和《人间世》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91-94,共4页
近年来,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医生》《人间世》等中国医疗纪录片引起了现象级关注和热议。文章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了当前中国医疗纪录片呈现出的新的创作理念,即放弃明显的价值评判,给人们留下更多解读和思考空间。... 近年来,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医生》《人间世》等中国医疗纪录片引起了现象级关注和热议。文章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了当前中国医疗纪录片呈现出的新的创作理念,即放弃明显的价值评判,给人们留下更多解读和思考空间。认为这两部纪录片有不同的叙事结构,《中国医生》是单一的客观视角,《人间世》则属于多元的交替视角。另外,这两部纪录片在解说词、配乐以及摄制的真实性原则方面也具有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纪录片 创作手法 《中国医生》 《人间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传播视角下的医患交往研究——以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闻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第14期227-229,共3页
医疗纪录片是构建和谐医患交往方式的重要场域。文章基于健康传播视角,以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对影片中的医患沟通交往模式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影片共呈现出“T”(Trust)信托关系、“L”(Leader)领导关系、“F”(Friend)朋友关... 医疗纪录片是构建和谐医患交往方式的重要场域。文章基于健康传播视角,以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对影片中的医患沟通交往模式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影片共呈现出“T”(Trust)信托关系、“L”(Leader)领导关系、“F”(Friend)朋友关系、“R”(Relative)亲人关系四种医患交往模式,突破了医者与患者相互对立的刻板视角,将交往场景从医院病房延伸至病患家中,用稀松平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的真情流露,展现医患双方携手对抗病魔的和谐局面,引导公众以积极心态来认识和搭建医患沟通交往方式。其中“F”(Friend)朋友关系为影片中出现频次最高、交流最为顺畅的沟通方式,巴赫金等人的对话理论从对话者、对话内容、对话方式、对话结果四个维度为医患搭建朋友关系提供了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传播 纪录片 《中国医生》 医患交往 对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生》的影片叙事结构及艺术手法探析
13
作者 刘祉彤 张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23期234-236,共3页
《中国医生》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挺身而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故事。文章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医生》的叙事结构及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感悟电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中国医生》 叙事结构 蒙太奇 主旋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国医生》的传播策略与经验启示——基于共情传播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宇楠 《视听》 2022年第7期116-118,共3页
共情传播在构建电影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同时能帮助电影进行推广宣传,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电影《中国医生》注重真实改编、原型再现、场景还原和观影仪式。电影创作只有把握好共情尺度,有效平衡共... 共情传播在构建电影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同时能帮助电影进行推广宣传,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电影《中国医生》注重真实改编、原型再现、场景还原和观影仪式。电影创作只有把握好共情尺度,有效平衡共识传播与共情传播,注重共情中的人物塑造,扩展精准共情的传播思维,构建共情传播下的观影仪式,才能升级情感维度,发挥电影强大的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共情传播 《中国医生》 仪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中的文化底蕴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馨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年第8期108-110,共3页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展现2020年武汉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以武汉金银潭医院这一抗疫战场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要切入点全景式展现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身上不同侧面地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展现2020年武汉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以武汉金银潭医院这一抗疫战场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要切入点全景式展现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身上不同侧面地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和谐”的人文精神和“天下为公”的文明底蕴,这些精神和情怀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电影《中国医生》 家国情怀 仁爱和谐 天下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影《中国医生》谈纪录剧情片的虚实叠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晓凤 《现代视听》 2021年第12期62-65,共4页
一直以来,纪录片和剧情片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但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逐渐呈现出纪录片纪实性与剧情片虚构性两种特征共生的局面,所谓"纪录剧情片"的说法也应运而生。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电影《中国医生》,在更好地把握时代命... 一直以来,纪录片和剧情片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但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逐渐呈现出纪录片纪实性与剧情片虚构性两种特征共生的局面,所谓"纪录剧情片"的说法也应运而生。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电影《中国医生》,在更好地把握时代命题与更真切地抚慰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影响的全民记忆中,将纪实与虚构一同融于故事讲述与影像表达里,对虚实两种影像性质做出了更多释义,也为探究纪录剧情片于内在真实与戏剧化呈现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典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剧情片 《中国医生》 纪实 虚构 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生》:灾难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情感传达与价值认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静 《东南传播》 2022年第3期70-73,共4页
《中国医生》是高品质的中国灾难类型大片。在叙事策略上,采用让灾难在特定时间与地点中快节奏发展,让战胜灾难强烈动机下各色人物进行有效互动,又完成了灾难背景下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的传达。用影像建构了抗疫事件中对集体主义和中国制... 《中国医生》是高品质的中国灾难类型大片。在叙事策略上,采用让灾难在特定时间与地点中快节奏发展,让战胜灾难强烈动机下各色人物进行有效互动,又完成了灾难背景下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的传达。用影像建构了抗疫事件中对集体主义和中国制度的价值认同,这部影片可以作为影视文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 叙事技巧 情感传达 价值认同 课程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国医生》的战“疫”隐喻与影像叙事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美 《粤海风》 2021年第6期107-111,共5页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兼具社会治理逻辑。电影《中国医生》化用“疫情防控是战争”的战“疫”隐喻,通过影像叙事进行类型表达与强化,全景式展现战“疫”主体、战“疫”地点、战略战术、战“疫”结果等隐喻系统,...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兼具社会治理逻辑。电影《中国医生》化用“疫情防控是战争”的战“疫”隐喻,通过影像叙事进行类型表达与强化,全景式展现战“疫”主体、战“疫”地点、战略战术、战“疫”结果等隐喻系统,成为记录中国抗疫历程、总结中国抗疫经验、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力量的医疗行业片特别是疫情防控主题的电影佳作。近期一批影视作品探索隐喻系统,体现马克思美学思想,助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医生》也启示影视作品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生》电影 疫情防控 隐喻 影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医学视域下医疗纪录片个体故事及医患关系呈现——以《中国医生》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秋悦 陈红梅 《影剧新作》 2021年第1期92-100,共9页
医疗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概念,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如今,我国以医疗为主题的纪录片更加贴近于平民化叙事越来越为大众所青睐,既体现出了创作者的责任担当与问题意识,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现实方面。... 医疗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概念,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如今,我国以医疗为主题的纪录片更加贴近于平民化叙事越来越为大众所青睐,既体现出了创作者的责任担当与问题意识,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现实方面。本文基于叙事医学视域下,以纪录片《中国医生》为例,阐述分析医疗类纪录片的个体故事呈现,探究真实的现代医患关系,引导受众冷静思考医疗与生命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医疗类纪录片 《中国医生》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积极话语分析——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
20
作者 吴妮 刘君红 《品位·经典》 2022年第22期45-47,共3页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是解读话语人际意义的词汇语法框架,适用于考查话语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路径,使用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分析电影《中国医生》中的台词文本,探讨该影片传达抗疫精神的语言手段。研究发现,影片大...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是解读话语人际意义的词汇语法框架,适用于考查话语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路径,使用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分析电影《中国医生》中的台词文本,探讨该影片传达抗疫精神的语言手段。研究发现,影片大量使用正面态度资源积极诠释医生、病人等角色人物的抗疫精神,负面态度资源使用相对较少,且较少用于否定和贬低话语对象,而是以激励和促进抗疫为目的,具有积极正面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积极话语分析 《中国医生》 抗疫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