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哀》、《三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
1
作者 吕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79,共4页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和认同。《三良》、《七哀》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极深极痛的悲哀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粲 《三良》 《七哀》 人生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间 被引量:10
2
作者 木斋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5,共5页
王粲《七哀诗》三首和《杂诗》都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他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现存诗作,都是杂 言诗和四言诗;而其现存的五言诗作,全部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王粲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作尚属汉音, 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五言诗作则纯... 王粲《七哀诗》三首和《杂诗》都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他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现存诗作,都是杂 言诗和四言诗;而其现存的五言诗作,全部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王粲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作尚属汉音, 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五言诗作则纯乎魏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体上来说,从建安十四年至十六年是"汉音"与"魏 响"的分水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粲 建安十四年 《七诗》 《杂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待中的岁月——读曹子建《七哀》
3
作者 曾彩华 王玫 《文史知识》 2009年第8期27-31,共5页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关键词 《七哀》 明月 思妇
原文传递
曹植《七哀诗》对《离骚》“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接受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佳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1-44,共4页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从发迹到成熟的重要抒情方式。比兴发源于《诗经》,其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则发端于屈原时期的《离骚》。屈原借"香草"与"美人"两大意象比喻系统,抒发内心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从发迹到成熟的重要抒情方式。比兴发源于《诗经》,其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则发端于屈原时期的《离骚》。屈原借"香草"与"美人"两大意象比喻系统,抒发内心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到了魏晋时期,依旧延续这一传统,将比兴手法运用的更加灵活多变,尤其是曹植的诗歌。而《七哀诗》又是借美人自喻的典型诗篇。关注"香草美人"手法的发展问题,对研究诗歌比兴手法的传承与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简要分析曹植的《七哀诗》对《离骚》比兴手法的接受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香草美人” 《七诗》 比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选·七哀诗》看魏晋士人的乱世情怀与家国理想
5
作者 杨波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8-13,共6页
萧统《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其中收录《七哀诗》5首(曹植1首,王粲2首,张载2首)。这几首同题诗歌的创作者身份不同,内容有异,但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思考,分别代表了贵族公子式的个人感伤、文学侍臣的痛苦... 萧统《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其中收录《七哀诗》5首(曹植1首,王粲2首,张载2首)。这几首同题诗歌的创作者身份不同,内容有异,但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思考,分别代表了贵族公子式的个人感伤、文学侍臣的痛苦言说和仁人志士的乱世悲歌,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文体文风的深刻影响。这些诗作表现出的主题倾向和创作风格,既抒发了魏晋士人浓郁深厚的乱世情怀,又充溢着积极进取的家国理想,具有较为鲜明的范式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诗》 魏晋士人 乱世情怀 家国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联和织综的角度赏析中国古诗英译——以赵彦春英译曹植《七哀诗》为例
6
作者 吕丽荣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7期111-113,共3页
中国古诗英译在翻译界向来都是一个热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学者们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研究也在不同的领域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是以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提出的关联和织综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诗英译在翻译界向来都是一个热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学者们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研究也在不同的领域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是以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提出的关联和织综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是很少的。所以,从关联原则和织综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英译进行赏析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古诗英译的研究,并对中国古诗歌翻译与鉴赏提供指导。文章从关联和织综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英译进行分析,并以赵彦春教授英译曹植的《七哀诗》为例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英译 关联 织综 赵译曹诗《七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哀诗》考论
7
作者 田冬梅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6期4-5,共2页
<七哀诗>是汉末的乐府新题,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说:"<七哀>,起于汉末."据现有资料记栽,王粲始作<七哀诗>,但是否为其始创,无从考辨.关于"七衰"名称的含义说法不一,本文试从佛教与... <七哀诗>是汉末的乐府新题,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说:"<七哀>,起于汉末."据现有资料记栽,王粲始作<七哀诗>,但是否为其始创,无从考辨.关于"七衰"名称的含义说法不一,本文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方面论证其含义,进而分析<七哀诗>内容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哀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品鉴
8
作者 张淑琴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第22期22-23,共2页
《七哀诗》是于汉末才出现的新兴题材,在目前已知的《七哀诗》作品中,汉代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出现最早。《七哀诗》照应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与宫廷的朝歌夜弦、富丽堂皇不同,民众的生活是具有烟火气息的。从汉代的王... 《七哀诗》是于汉末才出现的新兴题材,在目前已知的《七哀诗》作品中,汉代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出现最早。《七哀诗》照应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与宫廷的朝歌夜弦、富丽堂皇不同,民众的生活是具有烟火气息的。从汉代的王粲,到晋代的张载,再到唐代的夫妇,《七哀诗》的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内容和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七哀诗》的成就在文学界是不容小觑的,它有着客观的记录,也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七哀诗》的具体作品,探讨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诗》 思想内容 艺术品鉴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愤的古道游子——解读王粲《七哀诗》(其一)
9
作者 张永祥 《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27期24-24,共1页
王粲(公元一七七年——公元二一七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 王粲(公元一七七年——公元二一七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诗赋皆工,成绩斐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诗》 王粲 解读 游子 古道 悲愤 社会环境 高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体”文三说 被引量:4
10
作者 熊良智 XIONG Liang-zhi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0-52,共3页
“七体”是继枚乘《七发》而产生的一种文体 ,从古到今 ,人们都对它的文体特征、源流演变有不少的讨论。但是不少观点望文生义 ,甚至以讹传讹 ,本文为此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
关键词 《七发》 《七谏》 《七哀》 '体' 源流 古代文学 辞赋 文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韵与隐义:曹植《七哀》改编入乐新证
11
作者 戴启飞 《乐府学》 2024年第3期200-228,共29页
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有十六句版(《七哀》)、二十八句版(《怨诗行》)两种文本,二者配乐情况及源流关系长期存在争议。经考证,诗题《七哀》是汉末文人徒诗,曲题《怨诗行》是魏晋间楚调曲,篇题与文本的变化,已明确反映其改编入乐的过... 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有十六句版(《七哀》)、二十八句版(《怨诗行》)两种文本,二者配乐情况及源流关系长期存在争议。经考证,诗题《七哀》是汉末文人徒诗,曲题《怨诗行》是魏晋间楚调曲,篇题与文本的变化,已明确反映其改编入乐的过程,但仍需音韵学证据以探求改编时间。考察《怨诗行》增句“流止任东西”韵脚“西”字在汉魏六朝诗文中的韵部演变,发现“西”字在汉魏西晋时期均与阳声韵相押,至东晋吴楚乐府民歌才与阴声韵相押,可知其改编入乐应不早于东晋。另外,改编还受到其他楚调歌辞、楚地民歌的影响与渗透,则改编入乐或即发生在东晋孝武帝时期的楚地一带,且或与桓伊出镇江州有关。楚调《怨诗行》歌辞《为君》失传、《明月》流衍,反映后世对曹植作品的重新接受、重新塑造,具象化、程式化其中思妇闺情的主题元素,显示出晋宋时期文学风气的转变,又可见曹植在文学史上之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七哀》 “晋乐所奏” 韵部 经典化
原文传递
读《文选》诗札记三题
12
作者 顾农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12,共8页
王粲《七哀》诗二首可以联系其创作背景来考察,也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二者足以互补而不必互相排斥。谢灵运的《登临海峤》一诗表明他与堂弟谢惠连之间有一种疑似的同性恋关系。从陆机的《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可以... 王粲《七哀》诗二首可以联系其创作背景来考察,也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二者足以互补而不必互相排斥。谢灵运的《登临海峤》一诗表明他与堂弟谢惠连之间有一种疑似的同性恋关系。从陆机的《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风格以及他与陆云的异同。陆机背负家庭包袱太重,为人高傲,最后死于非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粲 《七哀》 谢灵运 《登临海峤》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植诗歌的“中和”美 被引量:1
13
作者 兰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40-45,共6页
本文以儒家提倡的“中和”境界为切入点,分析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曹植诗歌受后人尊崇的原因。一方面,曹植诗作起势高远,大处落墨,语言力度感强,故其意境阔大,内质劲健;另一方面,他注重外在形式美,其准确而... 本文以儒家提倡的“中和”境界为切入点,分析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曹植诗歌受后人尊崇的原因。一方面,曹植诗作起势高远,大处落墨,语言力度感强,故其意境阔大,内质劲健;另一方面,他注重外在形式美,其准确而丰富的词藻和自然优美的音律中和了其内质的劲健,达到了刚健而不拙直,华美而不艳丽的境界。曹植诗歌的“中和”美与他一贯的思想及对诗歌审美的追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诗歌 “中和” 诗歌创作 中华书局 《太平广记》 《养一斋诗话》 《岁寒堂诗话》 《艺圃撷余》 《七哀》 曹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粲《七哀诗》作年献疑
14
作者 张瑗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7期82-89,共8页
《七哀》三首是王粲最负盛名的诗篇;对它的写作年代.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前二首写于诗人在荆州时.
关键词 《七诗》 王粲 《七哀》 写作年代 研究者 诗人
原文传递
政治地位与曹氏兄弟的文学创作
15
作者 叶枫宇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9年第6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政治地位 曹丕 曹植 诗文创作 艺术风格 曹氏 文学创作 《燕歌行》 《七哀》 游子思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曹植后期创作的变化和发展
16
作者 赵燕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后期创作 曹植 情兼雅怨 代表作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七哀》 《洛神赋》 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丕 太和年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植浪漫主义创作初探
17
作者 贺令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59-62,共4页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曹植的浪漫主义创作作了综合考察:(一)贵介公子的豪气;(二)笼中“绣虎”的悲啸;(三)与神女的相恋;(四)偕神仙遨游。文章指出,曹植继承了《诗》《骚》传统,又开启了杜、李风格。
关键词 浪漫主义创作 曹植 浪漫主义手法 《洛神赋》 艺术特色 贵介公子 现实生活 《七哀》 历史地位 贵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哀诗
18
作者 曹植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 2009年第1期62-64,93,共4页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写实,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一类是象征,用真实的弃妇形象比作难伸大志的人臣——那些强烈期盼成就功名的臣子。如果不能获...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写实,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一类是象征,用真实的弃妇形象比作难伸大志的人臣——那些强烈期盼成就功名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便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闺怨诗大多含蓄委婉,通过写景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七诗》 曹植
原文传递
咏月诗话
19
作者 刘天虹 《教育艺术》 2007年第12期36-37,共2页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邸东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邸东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古诗十九首》 《七诗》 《诗经》 诗歌总集 咏月诗 山水诗 谢灵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植《七哀诗》与晋乐所奏《怨诗行》——献给曹植的镇魂歌
20
作者 柳川顺子 《乐府学》 2020年第1期265-275,共11页
在西晋王朝演奏的宫廷歌曲中,有一首楚调《怨诗行·明月》。这一乐府诗是基于曹植的《七哀诗》的诗句做了部分改编而成的。本文指出《怨诗行》与曹植《七哀诗》的不同并探明其改编的缘由,以论证“晋乐所奏《怨诗行》是献给陈思王曹... 在西晋王朝演奏的宫廷歌曲中,有一首楚调《怨诗行·明月》。这一乐府诗是基于曹植的《七哀诗》的诗句做了部分改编而成的。本文指出《怨诗行》与曹植《七哀诗》的不同并探明其改编的缘由,以论证“晋乐所奏《怨诗行》是献给陈思王曹植的镇魂歌”之见解是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调《怨诗行》 曹植《七诗》 西晋王朝 宫廷音乐 荀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