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1
作者 颜海希 蔡林灵 +1 位作者 李爽爽 吴春龙 《浙江医学》 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后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82例Ⅰ期NSCLC患者,按照7∶3分为建模组338例,验证组144例。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后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82例Ⅰ期NSCLC患者,按照7∶3分为建模组338例,验证组144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建模组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采用决策曲线比较列线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验证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绘制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建模组和验证组预后的效能。通过X-tile软件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危险分层。结果48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1.0(90.0,115.0)个月,死亡112例,总死亡率为2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和肿瘤直径是影响Ⅰ期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建模组与验证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81(95%CI:0.734~0.827)、0.827(95%CI:0.769~0.885)。建模组AUC为0.805,验证组AUC为0.835。X-tile软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132.6分)和高风险组(≥132.6分),生存分析发现,低风险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Ⅰ期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可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预后不良的患者,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总生存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卢伟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42例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肺段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每组71例。肺段切除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叶切除组患者行单孔...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42例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肺段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每组71例。肺段切除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叶切除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远期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3年无病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及3年复发率),分析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至2022年1月31日或患者死亡,随访时间13~70个月。肺叶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肺段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及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脉管浸润、病理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长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788,95%CI=(1.059,3.017)]、非腺癌[OR=1.650,95%CI=(1.180,2.307)]、高T分期[OR=2.713,95%CI=(1.014,7.256)]、高病理分期[OR=2.578,95%CI=(1.143,5.815)]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远期生存情况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当,脉管浸润、非腺癌、高T分期、高病理分期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基因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晓玲 张景国 +2 位作者 陈立群 王明耀 李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环氧化酶2(COX-2)、P53、Ki67、EGFR、HER2等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Ⅰ期NSCLC根治术后病灶COX-2、P53、Ki67、EGFR、HER2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指...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环氧化酶2(COX-2)、P53、Ki67、EGFR、HER2等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Ⅰ期NSCLC根治术后病灶COX-2、P53、Ki67、EGFR、HER2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状态。以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进行5年生存资料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16.3%(14/86)、患者阳性率为12.5%(5/40)。肺腺癌COX-2蛋白表达高于肺鳞癌及其他类型肺癌(P<0.05);其他基因表达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呈高分化、原发灶COX-2、P53蛋白阴性表达、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78.6%,76.5%,73.7%,6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COX-2、P53蛋白表达是影响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灶组织学分化程度、COX-2、P5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P53 淋巴结微转移 预后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进 戚剑伟 +1 位作者 火旭东 王文才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28-631,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评估其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接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n=39)和肺叶切除术(n=46)的I期NSCLC患者,分别记为肺段组和肺叶组。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指标、并发症及肺功能指标,术...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评估其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接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n=39)和肺叶切除术(n=46)的I期NSCLC患者,分别记为肺段组和肺叶组。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指标、并发症及肺功能指标,术后随访3年,并评估其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4、0.703、0.206,P>0.05),但肺段组胸腔引流时间、引流总量、住院时间均少于肺叶组(t=2.346、2.396、2.481,P<0.05),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肺叶组(19.57%)(χ^2=3.905,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肺功能FVC、FEV1、MVV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但肺段组的FVC、FEV1、MVV高于肺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7、2.322、2.562,P<0.05)。肺段组无瘤生存率(69.23%)、总生存率(82.05%)和肺叶组(69.57%、80.43%)接近,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0.036,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均是治疗I期NSCLC的有效微创术式,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肺功能 并发症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ck19、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陆薇 梁克诚 +2 位作者 吴汉刚 梁新梅 覃灏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5期802-805,共4页
目的研究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19(ck19)、肺特异性蛋白X(LUNX)mRNA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我院胸外科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组)和20例确诊为肺炎性假瘤病例(对照组),将入选病例肿瘤... 目的研究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19(ck19)、肺特异性蛋白X(LUNX)mRNA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我院胸外科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组)和20例确诊为肺炎性假瘤病例(对照组),将入选病例肿瘤组织、肺门旁(N1)、纵隔淋巴结(N2)蜡块,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CK19、LUNX mRNA因子表达。结果 6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均有CK19、LUNX mRNA表达,肺炎性假瘤病例患者淋巴结未见CK19、LUNX mRNA表达。22例淋巴结可见CK19表达,腺癌17例,鳞癌5例;ⅠA期8例,ⅠB期14例。15例淋巴结可见LUNX mRNA表达,腺癌11例,鳞癌4例;ⅠA期5例,ⅠB期10例。腺癌患者淋巴结CK19、LUNX mRNA表达显著高于鳞癌患者,ⅠB期患者淋巴结CK19、LUNX mRNA表达显著高于ⅠA期患者。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ⅠB期与ⅠA期患者的N1淋巴结CK19、LUNX mRNA表达差异不明显,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ⅠB期与ⅠA期患者的N2淋巴结CK19、LUNX mRNA表达差异显著(P<0.05)。仅N1淋巴结表达CK19、LUNX mRN患者的生存时间62.5个月,仅N2淋巴结表达CK19、LUNX mRN患者的生存40.2个月,N1和N2均表达CK19、LUNX mRN患者的生存时间36.6个月,NI和N2均为表达CK19、LUNX mRN患者的生存时间为64.8个月。仅NI表达患者与仅N2表达及N1+N2均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未表达患者的差异不显著。仅N2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未表达患者,与N1和N2均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CK19和LUNX mRNA可作为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腺癌患者和Ⅰ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更高,N2淋巴结微转移是患者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CK19 特异性蛋白X mR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开容 王潇 +2 位作者 牟艳 邹志 李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立体定向放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经立体定向放疗后生活质量以及5年内的生存率,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有效缓解率为79例(91.86%),放... 目的分析探讨立体定向放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经立体定向放疗后生活质量以及5年内的生存率,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有效缓解率为79例(91.86%),放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焦虑、抑郁情况显著改善,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以及肿瘤缓解情况是早期NSCLC患者总生存率(OS)的预后影响因素;性别、肿瘤直径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GTV大小以及肿瘤缓解情况是早期NSCLC患者局部控制率(LCR)的预后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焦虑或抑郁情绪、肿瘤直径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以及肿瘤缓解情况是Ⅰ期N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呼吸困难、ECOG评分与OS无显著相关性。焦虑或抑郁情绪、肿瘤直径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GTV大小以及肿瘤缓解情况为Ⅰ期NSCLC患者LCR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性别、呼吸困难与LC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Ⅰ期NSCLC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焦虑或抑郁情绪为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立体定向放疗 生存质量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m23 VEGF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玲 陈立群 +2 位作者 刘斌 王明耀 李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进行5年生存资料分析。结果:Ⅰ期NSCLC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病例阳性率为12.5%。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肺原发肿瘤大小、VEGF蛋白表达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原发灶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负相关(P<0.05)。组织学呈高分化、nm23表达阳性、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5年生存率明显好于组织学中-低分化、nm23蛋白表达阴性、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及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期NSCLC nm23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Ⅰ期NSCLC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nm23蛋白表达缺失、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 VEGF 淋巴结微转移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鹏 黄勇 潘绵顺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6期741-743,共3页
目的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2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使用淋巴引流区照射的价值.方法从1998年6月~2003年6月共有52例因医学原因或者拒绝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立体... 目的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2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使用淋巴引流区照射的价值.方法从1998年6月~2003年6月共有52例因医学原因或者拒绝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方案为边缘剂量6Gy×7次和7Gy×6次,以60%~9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每周4次,总疗程不超过2周,其中有23例患者同时接受淋巴引流区照射.结果中位随访期为20个月(范围:8~60个月);1、2、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69%,63%;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51%,34%;7Gy×6次生存率和6Gy×7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接受与未接受淋巴引流区照射之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未出现严重早和晚反应放射毒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缩短治疗总时间,提高了肿瘤吸收剂量;不进行淋巴引流区照射不影响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医学原因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放射反应 癌临床分析 淋巴引流区 局部控制率 肺癌患者 毒副反应 等剂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大小分级的探讨及其与生存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纪灏 韩宝惠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53-756,共4页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大小 支气管肺癌 5年生存率 手术切除后 疾病死亡 肺癌患者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伟 张同钦 +2 位作者 王世平 何学东 张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2484-2486,共3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52)应用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n=52)应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比...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52)应用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n=52)应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结果、各区域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管留置时间等手术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右侧上纵隔、右侧中下纵隔、左侧中下纵隔等区域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清扫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海声 程文凤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10期1605-1608,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肺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良性病变组和Ⅰ期NSCLC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IGFBP-1~IGFBP-7、IGF-1和IGF-2的水平,比较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肺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良性病变组和Ⅰ期NSCLC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IGFBP-1~IGFBP-7、IGF-1和IGF-2的水平,比较2组间各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差异指标与Ⅰ期NSCLC临床参数的关系,并进行差异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组的IGFBP-3和IGFBP-5的水平高于Ⅰ期NSCLC患者的水平,IGF-1、IGF-2的水平低于Ⅰ期NSCL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FBP-1、IGFBP-2、IGFBP-4、IGFBP-6、IGFBP-7、IGF-1/IGFBP-3、IGF-2/IGFBP-3在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期NSCLC组中IGFBP-3、IGFBP-5、IGF-1、IGF-2的水平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的有无、分化程度等临床参数分层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的结果显示IGFBP-3、IGFBP-5与IGF-1、IGF-2均呈明显负相关;IGF-1与IGF-2,IGFBP-3与IGFBP-5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IGF-2)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和IGFBP-5)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微创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春来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451-1455,共5页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的10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Kaplan-Meier生存...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的10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脉管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对患者生存结果存在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水平(OR=3.655,95%CI:1.413~9.456)及FEV1%pred(OR=0.236,95%CI:0.084~0.662)、肿瘤分化程度(OR=0.543,95%CI:0.334~0.88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CEA水平升高、FEV1%pred<70、肿瘤分化程度低可能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亚叶切除术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手术切除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晓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3期398-399,共2页
肺癌是一种破坏性肿瘤,临床预后很差。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生存率在73%~90%,这表明并非所有病灶都能被切除[1]。提示Ⅰ期NSCLC患者预后可能受到癌症和宿主因素影响,如免疫和营养状况[2]。
关键词 细胞分布宽度 宿主因素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营养状况 临床预后 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疗对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世杰 张庆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9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放疗对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8年2月—2020年6月接诊的82例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进行调强放疗,观察组进行立体定向...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放疗对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8年2月—2020年6月接诊的82例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进行调强放疗,观察组进行立体定向放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血清CEA、CA125及CD4^(+)/CD8^(+)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的安全性相当,但立体定向放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缓解率、疾病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立体定向放疗 调强放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对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磊 江湛涛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3期518-519,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对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选自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选用手术方法分为肺楔形切除... 目的对比分析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对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选自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选用手术方法分为肺楔形切除组35例与肺叶切除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楔形切除组采用肺楔形切除手术治疗,肺叶切除组采用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2年预后情况,预后情况包括术后随访2年局部复发情况、远处转移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肺楔形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住院时间短于肺叶切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楔形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楔形切除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当,但肺楔形切除术创伤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故而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楔形切除 肺叶切除 高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效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状态分析
16
作者 陈卫军 张继平 +3 位作者 陈岸 梁兆煜 张小青 谢佩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02-2103,2106,共3页
目的探讨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对20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百分率为(8.65±3.23)%,较对照组(39.67... 目的探讨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对20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百分率为(8.65±3.23)%,较对照组(39.67±10.23)%明显降低(P<0.05),CD8+细胞计数百分率为(31.68±9.33)%,较对照组(24.76±6.09)%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BDCA-2+/CD123+细胞计数的百分率为0.194%±0.154%,较对照组0.23%±0.22%明显降低(P<0.05),BDCA-1+/CD123+细胞计数百分率为(0.256±0.2)%,较对照组百分率(0.396±0.24)%降低(P<0.05),BDCA-2+/CD123及BDCA-1+/CD123+细胞计数与CD4+细胞计数呈正相关。结论I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下降,提示I期非小细胞肺癌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 T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鸿章 张玉平 +1 位作者 温树权 吴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33期66-70,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并配合规律复查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的资料,统计术后复发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织亚型、肿瘤最大直径、胸膜侵犯、... 目的: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并配合规律复查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的资料,统计术后复发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织亚型、肿瘤最大直径、胸膜侵犯、脉管癌栓、肿瘤分化程度、血清CEA、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术式及吸烟史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筛选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脉管癌栓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无脉管癌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前血清CEA>5 ng/mL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术前血清CEA≤5 ng/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术前有吸烟史的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术前无吸烟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癌栓、血清CEA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是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有脉管癌栓、血清CEA>5 ng/mL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注意在围手术期关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这3个因素,并及时进行术后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CK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对术后化疗的指导研究
18
作者 徐雯 吴敏 +1 位作者 巢仙亮 徐全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4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术后个体化化疗,以提高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该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Ⅰ期NSCLC且有微转移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标本进行肺癌组织ERRC1(excision repair c...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术后个体化化疗,以提高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该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Ⅰ期NSCLC且有微转移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标本进行肺癌组织ERRC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及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术后个体化化疗,分析上述指标表达对患者化疗反应率及生存率的关系,探讨其对指导术后化疗的意义。结果全部患者CK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100.0%;ERRC1阴性表达者42例(53.8%),ERRC2阳性表达者36例(46.2%);2009年6月-2012年12月,共有235例Ⅰ期NSCLC患者在该院就诊,经治疗及CK检测阳性确定微转移患者共78例,转移率33.2%;阳性组3年复发18例,转移30例,生存率61.1%,阴性组复发20例,转移34例,生存率69.0%,两组患者复发、转移、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ERCC1和CK检测有助于客观评价患者预后,合理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RC1 细胞角蛋白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表达 化疗 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梦宇 周志刚 +5 位作者 王猛 李帅 李亚丹 杜可朴 王阳阳 刘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射频消融(RFA)与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行RFA或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射频消融(RFA)与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行RFA或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瘤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结果 RFA组(35例)和氩氦刀治疗组(25例)患者治疗前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氩氦刀治疗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RF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氩氦刀冷冻消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胸与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低于氩氦刀治疗组(P<0.05),而术中疼痛发生率高于氩氦刀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热、出血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1年、3年、5年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与RFA治疗Ⅰ期NSCLC患者具有相近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以作为Ⅰ期NSCLC治疗的一种替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氩氦刀冷冻消融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胸或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吉兴 梁朝阳 +2 位作者 王柏霖 王钰琦 王云喜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4期2268-2270,共3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亚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接受开胸亚肺叶切除术(开胸组),105...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亚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接受开胸亚肺叶切除术(开胸组),105例接受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随访至术后18个月,评估所有患者的死亡、复发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病理分型、分期、直径和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37±12)min vs(149±9)min]、住院时间[(11±3)d vs(15±2)d]、失血量[(186±22)m L vs(212±12)m L]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胸腔镜组全因死亡人数(9例)少于开胸组(19例),胸腔镜组肺癌致死例数(6例)少于开胸组(1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总人数、局部复发人数、远处复发人数、心脏、肺部和其他各种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而且减少了全因死亡例数和肺癌致死例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手术 胸腔镜手术 亚肺叶切除术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