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作为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推己及人”与“能近取譬”——以宇文所安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蔡新乐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90,共9页
因汉语的特点,汉译英之中不可避免要处理钱锺书所说的"人化或生命化",其中牵涉儒家的"恕道"。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翻译,在思想上重视的是善于"体贴":如何转化原作之中的意涵和形象...
因汉语的特点,汉译英之中不可避免要处理钱锺书所说的"人化或生命化",其中牵涉儒家的"恕道"。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翻译,在思想上重视的是善于"体贴":如何转化原作之中的意涵和形象,而表现在形式上则需要"能近取譬",亦即如何以具体、具象的方式传递其中的信息。宇文所安所作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因背离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其译文多有差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恕道
推己及人
能近取譬
宇文所安
论文
原文传递
孔子言说方式探微: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
2
作者
李莎莎
吕春燕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4-12,共9页
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
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体现了思维在垂直方向上沿着存在链纵向移动的过程。次级存在链隐喻和同级存在链隐喻,则分别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揭示了思维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移动过程。孔子通过存在链隐喻,将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思想问题,把天人合一、天下和合的儒家思想置于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言说方式
“能近取譬”
《论语》
存在链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
4
3
作者
丁秀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悉喻体事物所作的选择,它既有利于说者对喻体事物的把握,也有利于听者对本体事物的理解,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理解、接受的圆满完成。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使用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比喻
“能近取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推己及人”与“能近取譬”——以宇文所安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蔡新乐
机构
南京大学
出处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90,共9页
基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翻译理论的中庸方法论研究"部分成果
项目编号:12AWW001
文摘
因汉语的特点,汉译英之中不可避免要处理钱锺书所说的"人化或生命化",其中牵涉儒家的"恕道"。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翻译,在思想上重视的是善于"体贴":如何转化原作之中的意涵和形象,而表现在形式上则需要"能近取譬",亦即如何以具体、具象的方式传递其中的信息。宇文所安所作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因背离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其译文多有差池。
关键词
恕道
推己及人
能近取譬
宇文所安
论文
Keywords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恕道)
extending our self-examination to others(推己及人)
draw on what is at hand(
能近取譬
)
StevenOwen
"On Writing"(《论文》)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孔子言说方式探微: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
2
作者
李莎莎
吕春燕
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4-1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编写研究”(21@ZH043)。
文摘
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体现了思维在垂直方向上沿着存在链纵向移动的过程。次级存在链隐喻和同级存在链隐喻,则分别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揭示了思维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移动过程。孔子通过存在链隐喻,将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思想问题,把天人合一、天下和合的儒家思想置于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认知模式。
关键词
孔子
言说方式
“能近取譬”
《论语》
存在链隐喻
Keywords
Confucius
the way of speech
“nengjinqupi(
能近取譬
)”
The Analects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metaphor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
4
3
作者
丁秀菊
机构
山东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文摘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悉喻体事物所作的选择,它既有利于说者对喻体事物的把握,也有利于听者对本体事物的理解,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理解、接受的圆满完成。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使用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比喻
“能近取譬”
Keywords
Confucius
parable
“choosing parable according to appropinquity”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作为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推己及人”与“能近取譬”——以宇文所安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为例
蔡新乐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原文传递
2
孔子言说方式探微: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
李莎莎
吕春燕
《现代语文》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
丁秀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