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社会”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魏爱棠 郭锦星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 “网络社会” 负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审思——以“人肉搜索”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4-138,共5页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致使其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由此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典型例证。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人们对"善"与"恶"的认定...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致使其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由此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典型例证。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人们对"善"与"恶"的认定,困惑着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把握"网络社会"的特点,认清网络道德价值演绎的特点,是排解"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道德悖论“人肉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卫霞 杨春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5-77,共3页
“网络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社会”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
关键词 “网络社会” 负面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胜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交往 和谐“网络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建设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英豪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8年第7期44-45,共2页
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整套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规范系统,是调节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和利益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既是历史的,又是超越的,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 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整套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规范系统,是调节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和利益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既是历史的,又是超越的,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人类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相互衔接所呈现的整体性。可以说一个社会的伦理规范化程度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伦理道德建设 伦理道德规范 主体行为 社会发展 和谐发展 文明进步 伦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中国网:林永青的专业主义和“网络社会”理想
6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2年第10期125-125,共1页
林永青一直在强调价值中国网远不只是一个所谓的“媒体网站”,他说:“我们是专业化的2.0商业新媒体和职业人士网络”。“专业主义者的网络社会”,这就是林永青的互联网理念。林永青更愿意被称为一位“互联网哲学家”,他先后参与策... 林永青一直在强调价值中国网远不只是一个所谓的“媒体网站”,他说:“我们是专业化的2.0商业新媒体和职业人士网络”。“专业主义者的网络社会”,这就是林永青的互联网理念。林永青更愿意被称为一位“互联网哲学家”,他先后参与策划了将《维基经济学》《众包》《互联网海啸》等新经济领域最知名的几本著作介绍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专业主义 中国网 价值 《维基经济学》 理想 互联网 媒体网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7
作者 王旭东 《成才之路》 2010年第14期17-18,共2页
“网络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已呼啸而来。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但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 “网络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已呼啸而来。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但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谩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道德教育 青少年 虚拟空间 网络时代 道德困境 电子刊物 不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 被引量:101
8
作者 郑中玉 何明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共9页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ang luo she huei”, the same signifier in Chinese, has different “references” which still have not been distinguished. Two references for the term are defined: “the network society”, as ...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ang luo she huei”, the same signifier in Chinese, has different “references” which still have not been distinguished. Two references for the term are defined: “the network society”, as a kind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cybersociety” in cyberspac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network” perspective and networking logic, emphasizing the logical relation of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action of physical network, virtual network and network society. The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chaos of signifiers of cybersociety caused by the cross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virtual ”and “reality”.Finally, the authers try to differentiate among informational society, network society and cyber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社会结构 社会形态 信息技术 虚拟网络 互联网 信息社会
原文传递
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大原则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挥辉 《网络传播》 2015年第10期86-88,共3页
新媒体话语在中国的兴起和演进,是以中国大陆互联网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为起点的。但中国真正进入新媒体时代,则是以互联网发展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无线传播和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从而实现信息的全网民互动传播与共... 新媒体话语在中国的兴起和演进,是以中国大陆互联网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为起点的。但中国真正进入新媒体时代,则是以互联网发展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无线传播和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从而实现信息的全网民互动传播与共享的全媒体形态为标志的。全民入网、即时互通,也促使各种生产业态、服务业态、传播业态、观念形态竞相布局,将网络空间高度社会化,形成名副其实的“网络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社会治理 国际互联网 新媒体时代 中国大陆 互动传播 服务业态 “网络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除“网络黑社会”三要线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健 崔思琦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8-57,共10页
在司法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定点式、预测式、证明式的认定和规制,是深度扫黑除恶、建立长效机制的突破要点。要依托司法人工智能认定“网络黑社会”行为、确定“网络黑社会”范围、界定“网络黑社会”性质组织类型,必须在数据算... 在司法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定点式、预测式、证明式的认定和规制,是深度扫黑除恶、建立长效机制的突破要点。要依托司法人工智能认定“网络黑社会”行为、确定“网络黑社会”范围、界定“网络黑社会”性质组织类型,必须在数据算法、技术工具、逻辑推理上再做探索,建构起人工智能扫除“网络黑社会”的三要线模型。利用司法人工智能建立扫除“网络黑社会”的三要线模型,是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司法的一次有机结合。三个要线的筛寻与构建、升级与调配、认定与排除的核心,在于从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三个层面将主观逻辑推理输入司法人工智能,并分析该模型在模拟搭建和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数据挖掘质量、寻证确证和固证中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司法人工智能 扫除模型 逻辑推理 要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与《法律失效24小时》
11
作者 阿成 《网络传播》 2006年第9期4-4,共1页
对于眼下中国网络和网络的现状,从各种媒体、从街谈巷议、从亲朋好友那里,我已经知道了当今网络世界的基本概况了。事实上,我认为似乎不应当称之为“网络世界”,因为网络世界不能反映网络的真实面貌和状态。如果我们改成为“网络社... 对于眼下中国网络和网络的现状,从各种媒体、从街谈巷议、从亲朋好友那里,我已经知道了当今网络世界的基本概况了。事实上,我认为似乎不应当称之为“网络世界”,因为网络世界不能反映网络的真实面貌和状态。如果我们改成为“网络社会”,可能会更准确一些。这样,即便是阐述起来也比较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法律失效 网络世界 中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服务策略研究--以广州市S组织困境儿童服务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媛媛 王兴龙 吴君霞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年第2期18-29,共12页
要妥善回应深化改革过程中困境儿童多元化的需求,须从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着手,通过发挥社会组织联动多元主体的作用来筑实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聚焦S组织困境儿童服务实践策略,分析其回应需求的服务过程,旨在为社会组织参与构建困... 要妥善回应深化改革过程中困境儿童多元化的需求,须从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着手,通过发挥社会组织联动多元主体的作用来筑实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聚焦S组织困境儿童服务实践策略,分析其回应需求的服务过程,旨在为社会组织参与构建困境儿童支持网络提供实务参考。研究发现,S组织在开展困境儿童服务时能够充分发挥枢纽平台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主体发展和多元主体参与,但组织存在建设局限性、服务内容与形式创新不足、服务不够规范、机制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和门槛,整合跨界创新力量,动员多元主体在困境儿童服务中积极投入服务和资源,强化其社会支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困境儿童 社会支持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网络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13
作者 王平一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期258-258,265,共2页
"网络社会问题"是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普遍遇到的一种"病态现象",它不仅妨碍了网络社会中大部分或一部分网民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对整个网络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要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qu... "网络社会问题"是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普遍遇到的一种"病态现象",它不仅妨碍了网络社会中大部分或一部分网民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对整个网络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要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社会问题",而正确认识"网络社会问题"的前提,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构成网络社会问题的要素等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问题” 构成要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会的实在革命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薇 杜骏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1-112,共2页
一、概念界定虽然国内外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已经不少了,但目前对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像“网络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群”、“虚拟环境”这些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组界限模糊的术语,在使用中常常被混用。因此,我们有... 一、概念界定虽然国内外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已经不少了,但目前对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像“网络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群”、“虚拟环境”这些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组界限模糊的术语,在使用中常常被混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厘清“虚拟社会”一词的使用现状,并将其定义明晰化。据我们所知,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各概念使用的混乱可能始于语际翻译所产生的概念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 概念使用 革命 “网络社会” 虚拟现实 虚拟社群 虚拟环境 语际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5期46-47,共2页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一个由计算机现代高新技术驱动的信息与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迎面走来,“网络社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因特网用户近2亿,其中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1000万,并且还在不断地增...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一个由计算机现代高新技术驱动的信息与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迎面走来,“网络社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因特网用户近2亿,其中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1000万,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85.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道德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大学生 “网络社会” 互联网用户 21世纪 网络时代 技术驱动 网上调查 计算机 因特网 年轻人 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心理透视与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杰 赵永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第5期40-41,共2页
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参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信息、知识、技术,甚至情感,都以现实为基础。因此,人们要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道... 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参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信息、知识、技术,甚至情感,都以现实为基础。因此,人们要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其网络行为。否则,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脑网络 中学生 心理透视 不良行为 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 网络构建 网络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17
作者 张春红 《中学教学参考》 2014年第12期78-79,共2页
网络时代的来临开创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构筑起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在全新的网络生存空间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教育环境、教育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又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的来临开创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构筑起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在全新的网络生存空间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教育环境、教育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又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 “网络社会” 品德养成教育 网络生存 虚拟社会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对中学思品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8
作者 张爱军 贾逢玲 《教育论坛》 2010年第3期36-38,共3页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未满18岁的网民已占到网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又以中学生为主体。虽然网络拓宽了中...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未满18岁的网民已占到网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又以中学生为主体。虽然网络拓宽了中学生的视野和领域,使中学生了解到许多有益的网络信息,活跃了其思维。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大量黄色淫秽、暴力、凶杀等不良信息混杂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中学生 思品课教学 空间系统 网络信息 社会生活 不良信息 虚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on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ic review
19
作者 Ye Wang Yi Zhang +2 位作者 Rongyu Li Zheng Sun Qiupi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4年第4期429-438,共10页
Objective:Cancer survivors have experienced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SCI)when they received cancer diagnoses or treatments.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were also impacted.With the advancement of we... Objective:Cancer survivors have experienced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SCI)when they received cancer diagnoses or treatments.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were also impacted.With the advancement of web technologies,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alleviation of the SCI,the psychosocial distress,and the emotional distress in cancer survivors.This review aimed to summarize the intervention conten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for SCI,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s on SCI,psychosocial status,and emotional health.Methods:Six databases(CINAHL Plus,Cochrane Library,Embase,APA PsycInfo,PubMed and CNKI)were search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s up to December 2023.Literature references were also manually searched for related articles.Results:This review contained 21 studies that covered the conten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such as computer-assisted cognitive training,onlin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the Internet,telehealth physical exercise,and web-base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The effec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positively impacted SCI for cancer survivors.Also,these interventions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effectiveness in alleviating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distresses.Conclusion:By summarizingfive types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ontents delivered via web technology,this review demonstrated that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optimized SCI and overall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for the cancer survivors.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ized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SCI,along with 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survivors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ychosocial status Emotional di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20
作者 Yebo Yu Hewei Min +3 位作者 Wei Pan Ping Chen Xuxi Zhang Xinying S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4年第4期465-472,I0002,共9页
Objective:Network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he Chinese older population,and the differences in network structur... Objective:Network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he Chinese older population,and the differences in network structures among different genders,age groups,and urban-rural residency would be compared.Methods:Based on the 2018 wave of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12,043 people aged 65 to 105 were included.The 10-item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CESD)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10 typ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were collected,including housework,tai-chi,square dancing,visit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friends,garden work,reading newspapers or books,raising domestic animals,playing cards or mahjong,watching TV or listening to radio,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vities.R 4.2.1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network model and calculate strength and bridge strength.Results:21.60%(2,601/12,043)of the participants had depressive symptoms.The total social participation scor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adjusting for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The network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showed that“D9(Inability to get going)”and“S9(Watching TV and/or listening to the radio)”had the highest strength withi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communities,respectively,and“S1(Housework)”,“S9(Watching TV and/or listening to the radio)”,and“D5(Hopelessness)”were the most prominent bridging nodes between the two communities.Most edges linking the two communities were negative.“S5(Graden work)-D5(Hopelessness)”and“S6(Reading newspapers/books)-D4(Everything was an effort)”were the top 2 strongest negative edges.Older females had significantly denser network structures than older males.Compared to older people aged 65e80,the age group 81e105 showed higher network global strength.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Except for doing housework,other soci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were found to be protective for depression levels.Different nurs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different genders and older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ressive symptoms Network analysis Older adults Sex characteristics Social particip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