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观探微 被引量:5
1
作者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3-18,共6页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立象以尽意” “义 外之 言意观 艺术形 “言不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及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谢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8-261,共4页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取 “立象以尽意” 《易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画特质——“立象以尽意” 被引量:1
3
作者 易家玉 《电影评介》 2010年第5期70-70,72,共2页
动画常常区别于常规电影,被定义为一种非真人实景拍摄艺术;但是,与常规电影相比,动画成"象"可任意驰骋的特质更具"立象以尽意"的内涵。
关键词 动画 特质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方式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喜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87,共7页
《周易》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提出"立象以尽意"。"象"此即指卦象。卦象是《周易》特殊的言说方式,具有普通语言所不能及的一些特点,从卦象符号的形成来看,它具有虚拟性;从卦象符号表现内容来说... 《周易》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提出"立象以尽意"。"象"此即指卦象。卦象是《周易》特殊的言说方式,具有普通语言所不能及的一些特点,从卦象符号的形成来看,它具有虚拟性;从卦象符号表现内容来说,它具有模糊性;从卦象符号的表现形式看,具有视觉性。模糊性和视觉性都与其虚拟性的形成方式有关。具有虚拟性、模糊性和视觉性的卦象符号与文字符号比起来,能更好的把握天地之道和圣人之意。这种言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诗性的言说方式,其言说方式也为艺术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启发,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虚拟性 模糊性 视觉性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象以尽意”和修辞 被引量:2
5
作者 骆小所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5年第4期3-4,共2页
《易·系辞上》指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立象以尽意”,正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言不尽意最早出于庄子的... 《易·系辞上》指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立象以尽意”,正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言不尽意最早出于庄子的《天道》。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修辞 通感意 言不尽意 书不尽言 受话人 比喻意 “意” 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象以尽意”--论陶瓷设计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邓盈洲 阎飞 《陶瓷研究》 2020年第1期65-68,共4页
陶瓷设计不仅要满足物质实用性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审美需要。"立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造物法则,该法则运用在陶瓷设计中,指的就是陶瓷的仿生设计、情感化设计等设计方法。此文从功能、造型、... 陶瓷设计不仅要满足物质实用性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审美需要。"立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造物法则,该法则运用在陶瓷设计中,指的就是陶瓷的仿生设计、情感化设计等设计方法。此文从功能、造型、装饰等角度分析"立象以尽意"法则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使大家对中国陶瓷设计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仿生设计 情感化设计 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语言和“立象以尽意”的关系
7
作者 孙廷锋 《语文教学研究》 2011年第4期23-25,共3页
自20世纪90年代骆小所教授的专著《艺术语言学》出版以来,艺术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立于语言研究之林,日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人,艺术语言学的疆域不断得到开拓,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也不断得以深化。本文拟就艺... 自20世纪90年代骆小所教授的专著《艺术语言学》出版以来,艺术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立于语言研究之林,日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人,艺术语言学的疆域不断得到开拓,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也不断得以深化。本文拟就艺术语言与“立象以尽意”的关系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艺术语言学 20世纪90年代 语言研究 关系问题 骆小所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象尽意──论“象”在儒家语言思想中的地位
8
作者 王柏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2-37,共6页
关键词 《易传》 语言思想 《易》 “文”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意 圣人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象以尽意——范震威诗集《梦幻之船》小评
9
作者 宋歌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1-63,共3页
久不读诗,我与诗已疏远了。 近日,震威赠我一本他的诗歌新作《梦幻之船》,我翻开书页读下去,一下子竟被强烈地吸引住,久久不能放下。作者的这些精心之作,或以义理取胜,或以意象称美,在清拔之中有哀伤之音。展读之后。
关键词 诗歌 “立象以尽意” 爱情 民族 诗行 文学 古人 外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立言”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10
作者 杨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178,共7页
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热衷著述"立言",对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 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热衷著述"立言",对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言"实践,提出通过"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路径解决"言不尽意"的缺憾,这意味着在思想传达阶段语言要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通过想象呈现具体生动的"象"而发出隐喻式的意义暗示,即"象"是意之"象",故谓之"意象"。在"言-象-意"的结构中,"意"是"象"的向导,是语言的目的,主宰着"文言"实践的话语内涵,决定了"立言"的终极价值。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普遍的"立言"追求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时代 “立言” “言--意”话语方式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油画之“意象”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翰鼎 《艺海》 2010年第8期61-63,共3页
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由于地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不同,对“意象”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它是通过意象、元气... 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由于地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不同,对“意象”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它是通过意象、元气、感兴、虚静、神思、物化、中和、气韵、意境等范畴作为艺术表现和艺术思维的基元,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构建。中国美学的范畴是审美心理范畴,即文艺心理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 油画 中国美学史 “立象以尽意” 美学范畴 艺术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美丽人生》的意象探微
12
作者 刘欢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7期128-130,共3页
由意大利名导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的电影《美丽人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重新演绎战争题材,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在全球广受好评。而电影通过声音和画面传达意蕴的过程,很容易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说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意象美... 由意大利名导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的电影《美丽人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重新演绎战争题材,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在全球广受好评。而电影通过声音和画面传达意蕴的过程,很容易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说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强调“立象以尽意”“以象寓意”等传统美学理念,不但契合电影“以象表意”的媒介特征和创造法则,而且能够凸显电影艺术的美学特质。文章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角度发掘电影《美丽人生》的意象世界,基于“立象以尽意”说,通过分析影片的有形之象,来把握无形之意。电影“声象”和“影象”是意象之“象”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事象”和意象之“意”的载体,必然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审美韵味,具有独特的声画之美。电影《美丽人生》的意象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声画之美上,还体现在影象、声象和事象之外的“意”上。“立象以尽意”是电影意象创造的核心,虽然这部影片取材于法西斯战争,但影片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控诉,而是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是情、志、理的统一。文章在对影片《美丽人生》的声象、影象和事象的分析中,发掘出独特的声画之美,同时深入探索电影是如何通过“立象”发挥“尽意”功能的,得出象外之意: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人生》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外之意——周易意学与中国书画美学
13
作者 张乾元 《镇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36-38,共3页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画 美学 《周易》 “立象以尽意” 书画艺术 观物取 “意 内在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易传》美学“象”的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年第3期110-111,共2页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历史悠久,有着复杂形态和独特的诉求性。其美学思想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典美学中老子哲学观点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老子美学的"虚实相生",还是《易经》的"象",都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发展...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历史悠久,有着复杂形态和独特的诉求性。其美学思想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典美学中老子哲学观点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老子美学的"虚实相生",还是《易经》的"象",都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装饰图案 美学思想 美学范畴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象”论与中国古典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宣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6-82,共7页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中国古代 《易经》 审美意 “立象以尽意” 中国古典美学 远古神话 《乐记》 哲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题多解诠释圆的“意”与“象”
16
作者 苏德超 《福建中学数学》 2015年第11期41-42,共2页
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言”、“象”、“意”的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意”的外壳,是“意”的物态化,“意”是通过“象”暗示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对圆来说... 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言”、“象”、“意”的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意”的外壳,是“意”的物态化,“意”是通过“象”暗示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对圆来说,如何“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 一题多解 “立象以尽意” 诠释 中国传统文学 “言不尽意” 先秦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谈古典诗词的意象特点及其点拨教学
17
作者 韩一枫 《教学月刊(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2,共3页
王延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电,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文、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 王延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电,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文、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霄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点拨教学 “立象以尽意” “言不尽意” 含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毅意象风景简评
18
作者 刘淳 《美术之友》 2008年第4期52-54,共3页
周毅1957年生,祖籍湖北。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进修班。中国美协会员,山西省美协副主席,山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现任职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教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多次... 周毅1957年生,祖籍湖北。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进修班。中国美协会员,山西省美协副主席,山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现任职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教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多次在省内获奖,并被国内博物馆以及国外个人和集体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简评 风景 周毅 中国传统文化 客观物 观物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19
作者 高中慧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3年第12期105-106,共2页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而...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一句话,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鉴赏 金钥匙 “立象以尽意” 主观情感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 外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导向文学的逻辑线索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引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共7页
一、“言不尽意”向“言外”观念的导发“言意之辨”在玄学时代的主要论题就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间的歧争,它肇始自《易系辞传》,案察何劭《荀粲传》、《周易略例·明象》,可知荀粲、王弼都是由其中这段文字为起始的: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 “意” “言” 得意忘言 “立象以尽意” 尽意 本体 意之所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