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冷战”·“逆行”·“新时期”—— 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
刘俊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 |
赵毅衡
姜飞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3
|
从“革命凯歌”到“改革新声”——“新时期”与王蒙小说中的声音政治 |
刘欣玥
赵天成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2
|
|
4
|
世界向“新时期”转变 |
崔立如
|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5
|
激流之下有暗礁——关于“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的反思 |
张光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6
|
从戴厚英看“新时期”初期文学中的“人” |
翟业军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7
|
“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 |
王金胜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2 |
2
|
|
8
|
理论方法的拓展与史学意识的强化——“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研究历程与新空间 |
张慎
|
《学术探索》
|
2018 |
1
|
|
9
|
论“新时期”初期作家启蒙认同困境 |
王金胜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7 |
1
|
|
10
|
“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 |
王金胜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1 |
1
|
|
11
|
“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 |
王金胜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2
|
历史的“终结”与“浮现”——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解读 |
张立群
|
《理论与创作》
|
2008 |
3
|
|
13
|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重写现象研究 |
王迅
|
《创作与评论》
|
2016 |
1
|
|
14
|
修辞论视角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出场与存在状态 |
泓峻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5
|
“新时期”之初的农民想象——以《陈奂生上城》为中心 |
张小刚
王莹莹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6
|
“新时期”设计——20世纪中国设计现象观察之四 |
曹小鸥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7
|
“新时期”之初(1976—1979)作家的形象变迁与身份转换 |
李旺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0 |
|
18
|
为霞满天纵歌吟——满族资深作家们的文学“新时期” |
关纪新
|
《满族研究》
|
2011 |
0 |
|
19
|
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
王金胜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20
|
“新时期”小说电影改编的几种现象分析 |
穆厚琴
裴靖文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