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 被引量:45
1
作者 贺桂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2,共7页
1943年开始全面施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针对过于激进的“妇女主义”影响到乡村社会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倾向于寻找一种实际的方式,以避免乡村矛盾,强调妇女参与生产和... 1943年开始全面施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针对过于激进的“妇女主义”影响到乡村社会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倾向于寻找一种实际的方式,以避免乡村矛盾,强调妇女参与生产和增强她们对于经济生产的贡献。新政策在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音、强化人民团结的同时,传统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下性别问题被遮蔽了。延安时期,“新女性”的代表丁玲因与当时的主流观念有所不同而饱受批评。而最终是以丁玲站在“党性和党的立场”作为收束,这固然是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但是,也使得当时隐约呈现的性别问题被搁置了。“延安道路”对性别问题的态度,可以追溯到五四后期左翼革命话语如何整合女性话语,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依据的妇女解放理论有着密切关联。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以更为积极的方式把女性主义结合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三决定” “延安道路” 妇女解放 家庭结构 父权制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其芳的“延安道路”及其阐释——赵思运《何其芳“人格解码”》评析
2
作者 赵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4-78,共5页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延安道路” “人格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道路”中的女性角色冲突——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为中心(1939-1942)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曼旖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6-71,共6页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再造。...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再造。其小说中女性形象较少具有性别特征的外貌描写,个体的"失贞"象征国家沦陷。丁玲在女性主体意识和国家叙述之间的纠结,造成女性、知识人、革命者三重身份认可度的消长,最终对女性角色冲突的讨论落脚于政治问题,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女性 革命 “延安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自信——“延安道路”形成的历史启示
4
作者 贾后明 李新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2-62,共11页
延安时期全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系统总结了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起思想、态度与方法上的理论自觉,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展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安道路”。... 延安时期全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系统总结了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起思想、态度与方法上的理论自觉,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展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安道路”。理论大学习运动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以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作为标准,独立自主地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自信基础上实现的道路自信。新时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需要借鉴延安时期党在理论学习中形成的理论自信与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延安道路” 理论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为什么获胜?”的追问——《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之方法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弘 《苏区研究》 2018年第5期86-95,共10页
中共革命何以成功以及中共与农民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核心命题,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在问题意识方面,该书受到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人生经历、学术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促使作者进... 中共革命何以成功以及中共与农民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核心命题,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在问题意识方面,该书受到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人生经历、学术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促使作者进入中共革命史的核心命题;在文章结构上,该书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相结合,探究了"延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史;在结论上,作者运用了"延安道路"这一宏观性的概念,呈现了作者的鲜明主张。当然无论在文章结构、叙述和结论上,该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问题意识 中共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道路:人民民主的新路
6
作者 崔海亮 李蓓风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提出了"延安道路"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延安道路"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延安道路"所具有的动员群众进行生产合作、发动群众实行区域... 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提出了"延安道路"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延安道路"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延安道路"所具有的动员群众进行生产合作、发动群众实行区域自治、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等特征,认为"延安道路"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共与农民的关系。不论是从"延安道路"的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毛泽东回答黄炎培的"窑洞对"来看,"延安道路"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的新路"。"延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中国方案。虽然"延安道路"不可以复制于当代,也不可移植于他国,但"延安道路"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马克·赛尔登 人民民主新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何其芳形象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8,共14页
因为革命的"延安道路"横亘其中,以唯美感伤的《画梦录》为文学起点的何其芳,持续遭遇来自不同文学阵营的压力而面临"解释自己"的困境,因为创作"荒芜"的焦虑,他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 因为革命的"延安道路"横亘其中,以唯美感伤的《画梦录》为文学起点的何其芳,持续遭遇来自不同文学阵营的压力而面临"解释自己"的困境,因为创作"荒芜"的焦虑,他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在"新时期",革命与个人、政治与文学的二元对立被一再重复,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由此建构起来。这中间不乏缝合的努力,但无论文学审美自律的强调,还是知识分子主体的凭吊,却都是对分裂话语的重复,而此后反思现代性话语,虽重申文学与现实互为镜像的关系,但从审美和政治的双重维度否定了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个人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这些话语的立场各异、路径迥别、方法互渗,决定了何其芳文学形象的当代建构成为一个竞争的场域,"统一"的何其芳形象由此陷入难以企及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延安道路” “审美自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