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师爱” 被引量:1
1
作者 尤克勤 《天津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师爱” 因材施教 自我调节能力 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在高职教育中体现“师爱”
2
作者 安春海 李兆河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0年第2期58-59,62,共3页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师爱"问题,着重论述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加以体现,同时也反思了高职教师的执教艺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特殊性 社会要求 现状 “师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爱”应做到“五要”
3
作者 谢春昌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师爱” 教师 学生工作 情感因素 思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 被引量:8
4
作者 斯琴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85-86,共2页
师爱是一种与亲爱、友爱所不同的特殊情感 ,是一种在学校教育特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崇高的情感和情操。对教师而言 ,师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彻底的无私性、明显的广泛性和突出的教育性 ;对学生而言 ,师爱又具... 师爱是一种与亲爱、友爱所不同的特殊情感 ,是一种在学校教育特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崇高的情感和情操。对教师而言 ,师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彻底的无私性、明显的广泛性和突出的教育性 ;对学生而言 ,师爱又具有激励、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特殊情感 责任性 无私性 广泛性 教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师爱”唤醒学生心灵
5
作者 陈肖蕾 《中小学校长》 2005年第9期41-42,共2页
虽然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师,但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接受教师的塑造,有时坚硬得像一块合金,坚硬得不受你的雕琢。怎么办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体会到教育之船,必须借助感情之水,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虽然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师,但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接受教师的塑造,有时坚硬得像一块合金,坚硬得不受你的雕琢。怎么办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体会到教育之船,必须借助感情之水,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换句话说,教师必须以一颗赤诚的师爱之心去唤醒学生稚嫩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学生 心灵 唤醒 班主任工作 教育教学 教师 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师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希莲 牟元忠 孙德兵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2年第5期79-79,共1页
一、“师爱”是沟通师生的心灵桥梁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因而,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连带着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甚至会非常认真地去学习他以前不... 一、“师爱”是沟通师生的心灵桥梁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因而,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连带着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甚至会非常认真地去学习他以前不感兴趣或者感觉困难及讨厌的学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师生关系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爱”、“施爱”与“爱满天下
7
作者 杜东平 《重庆陶研文史》 2004年第4期26-28,共3页
今天,不少专家呼吁。教育自己已经生病了.“病”在哪里。就病在缺少爱,而更多的被利欲来代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他大力提供“爱满天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爱人”的思想,对于当前治疗教育的“病”。... 今天,不少专家呼吁。教育自己已经生病了.“病”在哪里。就病在缺少爱,而更多的被利欲来代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他大力提供“爱满天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爱人”的思想,对于当前治疗教育的“病”。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爱人”思想,就“师爱”、“施爱”与“爱满天下”谈谈笔者之见解,供同仁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爱人” 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思想 学习 生病 爱心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在小学教育中“师爱”的作用
8
作者 于勇 《好日子》 2019年第35期228-228,共1页
没有爱就根本没有教育,爱应该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小学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展现师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温暖和关爱,真正的带动学生的成长和发... 没有爱就根本没有教育,爱应该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小学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展现师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温暖和关爱,真正的带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爱的力量充分的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师爱”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聚师爱
9
作者 谢煜慧 《农业教育研究(西南)》 2006年第1期62-62,48,共2页
当春风拂过大地,爱在春的手指中窜逃,来到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 当春风拂过大地,爱在春的手指中窜逃,来到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凝聚 “母爱” 历史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师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10
作者 李良敏 《南方论刊》 2005年第9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师爱” 学生 心灵 琴弦 教育力量 接受教育 教育转化 被动接受 孩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师爱:多变中的恒久内涵
11
《教育情报参考》 2006年第8期59-60,共2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人们对“师爱”的理解和要求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师爱”也在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师爱的形式如何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人们对“师爱”的理解和要求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师爱”也在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师爱的形式如何变化,师爱的内涵是永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爱” 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竞争 家长 社会期望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ValueOrderof“Love”in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nExplorationintoTeachers’LoveGenerationMachanismBasedonHuoMaozhengandSiXia’SLovePractice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宏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8,共6页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级序”。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价值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那么,就形成了价值秩序。价值秩序是支配一个人行为的价值品质秩序。爱作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行为同样受爱的价值秩序的支配。从国内“师爱”名师霍懋征和斯霞的“师爱”实践来看,“师爱”的发生机制具有层次性或秩序性,它依次呈现为人性之爱、教育之爱,以及学生种种具体的爱,如公正、尊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交往 价值秩序 “师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爱的时代特征与艺术
13
作者 张丽 《班主任》 2005年第5期10-12,共3页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师爱对于教育工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道德 “师爱” 教育工作 夏丐尊 主题
原文传递
班主任应奉献理智的爱
14
作者 董柏林 《班主任》 2006年第5期3-4,共2页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理智 “师爱” 师生情感 奉献精神
原文传递
Waning and Waxing of Love: Unpacking Layers of Teacher Emotion
15
作者 Wendy LI Hima RAW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年第4期532-550,553,共20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ow an English-as-medium-of-instruc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in China and an English teacher in Nepal fell into and out of love with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ow an English-as-medium-of-instruc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in China and an English teacher in Nepal fell into and out of love with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ve, which drew from the theorization of love in Barcelos and Coelho(2016) and Lanas and Zembylas(2015), was adopt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 and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In this framework, love is conceptualized as being communicated through teachers’ attending to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mutually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love is also seen as socially and historically constructed. Our data include interview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curricular artifacts. Our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love toward the profession sustains their investment in teaching, and their love of their students helps them accept the students on the latter’s own terms. In addition, a lo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s also instantiated in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between both parties d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Finally, we also demonstrate how our two focal teachers’ love of the profession was either enhanced or worn out due to work-related sociopolitic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 language teacher emotions PASSION positivity reson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