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圣”能否开出“外王”?——略论儒家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苟东锋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6期17-22,共6页
儒家政治能否现代化取决于一个问题:"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对此,人们从正反两个方向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如果我们回归原始儒家就会发现,道德与政治虽有联系,也分别有其独立的自性,因此... 儒家政治能否现代化取决于一个问题:"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对此,人们从正反两个方向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如果我们回归原始儒家就会发现,道德与政治虽有联系,也分别有其独立的自性,因此儒家"为政以德"的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以道德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策略,"内圣"既没有生发"外王",也没有遮蔽"外王",而是成全了"外王"。既然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一种策略,那么儒家政治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策略调整的问题,亦即将政治的归于政治,道德的归为道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政治的完全分离,在仁的统摄下,道德与政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道德 政治 君子 平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子曰:‘君子不器’”——“内圣”相对“外王”之先在性存在
2
作者 刘顺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4-16,共3页
在中国儒家理论体系中,成德是其终极目标,此即意味人是其活动的目标而非工具,是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类如西方的专业化是传统儒家所历来反对的。此种思想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内圣”不能直接导出“外王”情况的产生,因此处... 在中国儒家理论体系中,成德是其终极目标,此即意味人是其活动的目标而非工具,是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类如西方的专业化是传统儒家所历来反对的。此种思想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内圣”不能直接导出“外王”情况的产生,因此处理好二者之关系就是传统儒家和现代的新儒家所必当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王” “内圣” 性存在 君子 面临的问题 理论体系 中国儒家 终极目标 社会生活 目的性 专业化 新儒家 传统 成德 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正道的宏扬:吴康斋先生“外王”观的政治学分析
3
作者 邹建锋 吴坚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4-6,共3页
吴康斋先生的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理想人格的构想,希望君王能够以先贤为榜样,奋发有为,开拓政治新局面。康斋先生把君臣互信观念建立在一种天地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很有理论的合理性。《陈言十事》对于政治之警醒有着明显的开导之意,其中... 吴康斋先生的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理想人格的构想,希望君王能够以先贤为榜样,奋发有为,开拓政治新局面。康斋先生把君臣互信观念建立在一种天地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很有理论的合理性。《陈言十事》对于政治之警醒有着明显的开导之意,其中我们不仅发现儒、道、法三种不同观点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亦发现仁、德、义等价值的永久性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康斋 明代儒学 “外王” 政治学 政治思想 德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政治的解构与理想国的建构——庄子“外王”观的致思路径探析
4
作者 唐少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5,共5页
庄子"外王"理想的建构是从解构儒学入手的。其"罪在好知"的政治批判通过对儒家话语体系、对"圣贤—民众"这一二元结构"有为"政治的解构,反衬出其"虚己无为"的明君形象之现实合理性... 庄子"外王"理想的建构是从解构儒学入手的。其"罪在好知"的政治批判通过对儒家话语体系、对"圣贤—民众"这一二元结构"有为"政治的解构,反衬出其"虚己无为"的明君形象之现实合理性。以此为端,庄子连同治理本身也一并解构了,提出了"顺物自然"的政治方略,从而建构起"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一种君主虚位的社会形态、一种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生态和一种前理论、前知性的原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外王” 解构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外王”探究
5
作者 白楠 《神州》 2012年第35期22-23,25,共3页
一、"内圣"为何未能"外王"。据历史学家统计,自秦至清,前后计17个皇帝(同时并立的不在内),不仅达到"内圣外王"这样高标准者没有几个,即使等而下之,将那些相对而言比较有德行、
关键词 “外王” 儒学 内圣 历史学家 德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陈淳的外王思想
6
作者 景云 《闽台文化交流》 2012年第3期43-47,共5页
在中国传统士人中。其人格理论的精髓是“内圣外王”.对于传统的中国士人而言.“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至少从形式上代表着他们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这两个侧面却具体地统一于一个现实的士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之中。“内圣... 在中国传统士人中。其人格理论的精髓是“内圣外王”.对于传统的中国士人而言.“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至少从形式上代表着他们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这两个侧面却具体地统一于一个现实的士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之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内圣”的条件,缺少其中之一,人格就不会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陈淳 中国传统 人格追求 人生价值 “外王” “内圣” 人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内圣外王”论评析
7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1期160-160,共1页
郭洪纪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圣外王”论进行了评析:“内圣”与“外王”的渊源与演变,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母题,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百世不移的最高理想,孔子依“天下为... 郭洪纪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圣外王”论进行了评析:“内圣”与“外王”的渊源与演变,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母题,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百世不移的最高理想,孔子依“天下为公”的思想,把极高的社会理想托始于远古,遂有,:同小康社会之说,为后世立下了内圣外王的圭桌。汉代尊五经,有存“三统”之说,还有阴阳家的“玉i德终始”之说相配合,主张政局衰坏,便应让位于新政。魏晋以后,玄学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的膨胀,使儒削弱;佛学的传人与禅宗思想的发展,又使儒学受到挑战。唐末五代的百年大乱,社会残破,道德败坏,人心空虚,宋儒起来重建人生,修复王朝,内圣外王的精神有了复兴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王” 儒家文化 《青海社会科学》 儒家知识分子 “天下为公” “外王” “内圣” 最高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人伦思想的精神意蕴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怀君 《船山学刊》 2005年第2期64-66,77,共4页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意蕴 人伦思想 儒家 主体能动性 动态过程 精神发展 道德自我 人伦关系 “内圣” “外王” 社会 修养 心性 追求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圣”七议 被引量:6
9
作者 启良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3-10,共8页
"内圣外王"是儒学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的运思模式。"内圣"是外王之根据。对"内圣"进行学理性分析,可透析儒学的真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由于作为"外王事功"之根据的"内圣"本身... "内圣外王"是儒学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的运思模式。"内圣"是外王之根据。对"内圣"进行学理性分析,可透析儒学的真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由于作为"外王事功"之根据的"内圣"本身之根据是难以定立的,由此决定着儒家学说的空蹈,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壑,既很难使人们在德行的维度精进,更难于将仁政德治落实于现实的政治行为中,甚至使儒家"内圣"之学成为专制主义的护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新儒家的民主政治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祎贇 袁利平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3-66,共4页
在儒学通向现代民主的过程中,当代新儒家遇到的难题是未能从"内圣"中开出新"外王"。为了摆脱这一理论困境,当代新儒学必须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因为心性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道德理想,政治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政... 在儒学通向现代民主的过程中,当代新儒家遇到的难题是未能从"内圣"中开出新"外王"。为了摆脱这一理论困境,当代新儒学必须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因为心性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道德理想,政治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我们应建立一个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经济基础与民主政治体制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家 现代民主 “内圣” “外王”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儒学”抑或“政治的儒学”——论儒学在当代的政治姿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子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学"虽然坚守住了儒家"内圣(曲)通外王"的整全视野,但却违背了政治生活的本性(即外王事业无法完全化约为内圣功夫);而"政治儒学"却将内圣外王对列并举,虽然看到了政治生活的本性,但却丢失了儒家的整全视野。基于前两者的经验,可以提出一种介于"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政治的儒学"观念,即通过把"内圣外王"理解为一种"言辞上的乌托邦",既要保存儒家的整全视野,又要尊重政治生活的本性,以此作为一种儒学在当代的合理政治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儒学 非政治的儒学 政治的儒学 内圣 言辞上的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谦者自律
12
作者 dx1618 《农场经济管理》 2013年第2期64-64,共1页
古往今来,最推崇的人生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俺理解这种境界可能是“内圣外王”。“内圣”应该是自身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所谓“圣”嘛,决非一般;“外王”应该是干事业,引领社会发展,特别是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故称之为“王”。
关键词 自律 “内圣王” 人生境界 自身修养 “内圣” “外王” 社会发展 社会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可以修身但不能平天下
13
《经济管理文摘》 2008年第15期39-40,35,共3页
儒家学说中既有道德哲学,又有政治哲学。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表明它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儒生们都希望通过内心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 儒家学说中既有道德哲学,又有政治哲学。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表明它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儒生们都希望通过内心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凭借个人“至善”的道德,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成为安定天下的“外王”。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内圣”,也有“外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 儒学 道德哲学 “内圣王” 中国古代历史 “外王” 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
14
作者 曾国藩 《决策探索》 2005年第10期81-82,88,共3页
关键词 曾国藩 治人 “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Dispute after Donald Trump Takes Office
15
作者 Li Wenhong Dou Mingyu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8年第4期113-133,共21页
After Donald Trump was elected US president,his controversial foreign policy disrupted the world situation,bringing about a series of disagreements and disputes with Germany and with Europe as a whole.As the two major... After Donald Trump was elected US president,his controversial foreign policy disrupted the world situation,bringing about a series of disagreements and disputes with Germany and with Europe as a whole.As the two major powers in the West,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a state of dispute,will have multiple effects.These disputes undoubtedly show that the German-US relations are undergoing a major adjustment and reorientation.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disputes betwee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lien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However,the foundation on the overall Western valu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not changed.They still have a great deal of common ground on politics,economy and security.Therefore,these disagreements and disputes will not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German-US relations.Cooperation vs.controversy,control vs.independence,further equ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haracterize future developments in German-US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an-US relations Donald Trump Europe-US relations German diploma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成圣贤之路及其诗歌风格转变
16
作者 秦泗岩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9期58-63,共6页
王阳明11岁的时候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①成圣贤成为王阳明的人生“第一等事”,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儒家思想下,成圣贤意味着内... 王阳明11岁的时候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①成圣贤成为王阳明的人生“第一等事”,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儒家思想下,成圣贤意味着内圣外王的实现,“内圣”代表着个人的修身境界,“外王”则代表着对建功立业理想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圣贤 诗歌风格 儒家思想 内圣 “内圣” 建功立业 “外王”
原文传递
塞涅卡的突破:斯多亚的新政治哲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包利民 李春树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8,共6页
一般学者认为斯多亚哲学与其他晚期希腊-早期罗马哲学一样,在对象上否认政治所服务的一阶性价值,在主体方面否认入世的激情,是一种以磨炼失败与绝望中的人的“坚忍”和内心宁静自由为旨向的心性哲学,与政治哲学格格不入。但是,塞涅卡的... 一般学者认为斯多亚哲学与其他晚期希腊-早期罗马哲学一样,在对象上否认政治所服务的一阶性价值,在主体方面否认入世的激情,是一种以磨炼失败与绝望中的人的“坚忍”和内心宁静自由为旨向的心性哲学,与政治哲学格格不入。但是,塞涅卡的思想突破了这一格局,他从斯多亚的“内圣”哲学中开出了一种以反对凶残、倡导宽厚仁慈为主题的“外王”之学。他倡导的不是被动忍受伤害或接受现世政治,而是尽量发掘斯多亚理想精神的政治涵义,积极除掉对人的侮辱与伤害。这一新斯多亚政治哲学扭转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关注问题方向,亦显示出更多的现代性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涅卡 古典政治哲学 晚期希腊 “内圣” “外王” 政治涵义 理想精神 现代性 否认 伤害 价值 心性 失败 仁慈 宽厚
原文传递
中国知识论传统是“历史缺乏”而非“现实忽略”——对陆建猷教授批评之回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永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26,共7页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行。因为,目前哲学领域之所用术语、理论、问题方法多是在中西对比语境下提出的,抛开西方哲学,纯粹中国哲学之研究暂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内圣 直觉
原文传递
首届康园论坛:“康有为与制度化儒学”研讨会
19
作者 余芳 《中国哲学年鉴》 2015年第1期513-513,共1页
6月26—27日在广东南海西樵山举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甘阳、刘小枫、陈少明、高瑞泉、吴重庆、干春松、费安德(德国)等3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主要就康有为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深刻关联... 6月26—27日在广东南海西樵山举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甘阳、刘小枫、陈少明、高瑞泉、吴重庆、干春松、费安德(德国)等3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主要就康有为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深刻关联展开讨论,重新阐发儒学的“外王”资源,开启儒学的制度化面向,以期激活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对当代中国的制度设计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 康有为 儒学 中国现代化进程 论坛 中山大学 岭南文化 “外王”
原文传递
我的几条看法
20
作者 曹寇 《钟山》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4-205,共2页
1.文学是无用的。它确实是一项精神和审美活动,没有任何世俗功用。我记得叶兆言有个比喻很精准:文学有如爱情,但没有爱情照样可以生孩子。世俗功用就是“生孩子”,就是所谓的繁衍、发展和进化。鲁迅也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 1.文学是无用的。它确实是一项精神和审美活动,没有任何世俗功用。我记得叶兆言有个比喻很精准:文学有如爱情,但没有爱情照样可以生孩子。世俗功用就是“生孩子”,就是所谓的繁衍、发展和进化。鲁迅也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诗言志”讲的不是文学功用,而是写作伦理。其主观、内在和私密性,都很清晰。也可以说,写作是一种“内圣”,也就是修行。“外王”这种功用性,是之后的事,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确定。但文学的世俗功用并非不存在。文学的世俗功用是被赋予的,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衍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功用 “诗言志” 审美活动 “内圣” “外王” 衍生价值 文学作品 世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