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承气汤治疗痞满燥实证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田在善 沈长虹 +1 位作者 李东华 刘英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0-174,共5页
大承气汤对产生内毒素的肠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呈抑制效应,对内毒素有直接灭活作用,能降低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幅值,促进大鼠胃液分泌与贮留,提高肝糖原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对其“通腑泄热”功效的解释。
关键词 大承气汤 内毒素 痞满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虚词“实”“维”“伊”“繄”的用法及其词源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7,共11页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新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虚词词源 词性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1,共12页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预期“实指望”句的句法语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宗保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8-63,共6页
“实指望”句在形式上由一个期望义宾语小句及有预期关联的后续小句构成。从质的分类上看,其后续小句的预期义按照反预期义由弱到强可排序为“合预期<潜在预期<反预期”,但结合量的统计分析,其反预期义后续小句是凸显类型,即“实... “实指望”句在形式上由一个期望义宾语小句及有预期关联的后续小句构成。从质的分类上看,其后续小句的预期义按照反预期义由弱到强可排序为“合预期<潜在预期<反预期”,但结合量的统计分析,其反预期义后续小句是凸显类型,即“实指望”是一个强势触发反预期后续小句的反预期触发语。“实指望”对反预期后续小句的触发性是“指望”句本身隐含的否定性特征及主观情态副词“实”添加强化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望 反预期 触发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字说与中国古代“语法主义”诗学的终结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竞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1,共8页
自宋代诗学中兴起的虚字实字理论,不仅体现了宋人将唐人的描述型诗学推向理论演绎型诗学的学术努力,更与元明之际诗歌史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宋人诗学中的虚实字论,承继了汉人释经以明字义为本的传统,但也包含着语法学中辨明词类的思想... 自宋代诗学中兴起的虚字实字理论,不仅体现了宋人将唐人的描述型诗学推向理论演绎型诗学的学术努力,更与元明之际诗歌史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宋人诗学中的虚实字论,承继了汉人释经以明字义为本的传统,但也包含着语法学中辨明词类的思想因素。这种以明辨词类为基础的技术性理论被明代文人发展到了极端,因此蕴显出了某种决定论式的"语法主义"的理论可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论可能最终还是被淹灭在了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中。"虚字""实字"逐渐蜕变为纯粹的语法学的分类,不再和诗歌的美学层面相勾联,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虚实字论也因之而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字 语法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孝宗实录》修纂凡例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彩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录当时国家机器的职能与运作。该凡例为《明孝宗实录》资料的选取提供了方向与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其规定较为笼统,导致该书出现某些内容记载矛盾、模糊不清等失误。这便要求官方修史时,需制定更为详细而明确的编纂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孝宗录》 凡例 编纂宗旨 书写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瀚三十四字母说
7
作者 袁森林 赵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依据在《明实录》中发现的一则有关《洪武正韵》声母的材料,对《洪武正韵》声母做了说明,认为许瀚是最早对《洪武正韵》一系韵书声母进行研究的学者。
关键词 三十四字母 《洪武正韵》 《明录》 声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与名学的交互研究
8
作者 朱蔚彰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23-128,共6页
荀子名学是其人性论得以构建的逻辑基础,人性论内容则体现了荀子名学灵活性与片面性的二重特征。其中,荀子对“性”“伪”“化”的新界定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概念支撑,状实二分法为人性演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思路。此外荀子在概念层面强调“... 荀子名学是其人性论得以构建的逻辑基础,人性论内容则体现了荀子名学灵活性与片面性的二重特征。其中,荀子对“性”“伪”“化”的新界定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概念支撑,状实二分法为人性演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思路。此外荀子在概念层面强调“性伪之分”,在实践层面强调“性伪合”,体现其“用名”之灵活性。然而在圣人与常人之性的同异问题上,荀子的论断陷入片面。荀子擅长通过状实之辨来正名定辞,可在将“名”组织成“辞”即形成判断、命题的过程中,他却一味地以“实”(实质性方面)为判断的依准,轻视“状”(事物自身的非本质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这种思维偏差会导致盖然性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之辨 化性起伪 圣人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tifying Names Is a Must——Xun Zi's Linguistic Ideas in Zhengming
9
作者 易兰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X期251-252,共2页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at all the old ethical standard had been badly weaken, even failed to explain the moral facts. In terms of common people, they were confused and puzzled by the questions as "what is language?" and "what is the standard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 Some ancient scholars pinned these problems upon the reversal of "ming" (名) and "shi" (实). As a result, to rectify names and to clarify the name of ethics became a must for reconstructing the old proprieties and system. Among those scholars and thinkers, Xun Zi firstly proposed Zhengming to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ame and the thing it represents in a systematical way. This essay only sheds light upon the reason of rectifying names: to distinguish the rank and differenti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明贵贱,辨同异")which is the must of "rectifying na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GUISTIC ideas Xun Zi Zhengming "ming" (名) and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主+实+谓”中“实”的功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谷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1,254,255,共15页
以往对于"主+实+谓"中的"实"有四种界定:指代词、语气副词、对比焦点标记、主格标记。本文调查了"实"在单句和语段中的表现,认为"实"是焦点助词,其作用不限于标注对比焦点,还可以标注信息焦点... 以往对于"主+实+谓"中的"实"有四种界定:指代词、语气副词、对比焦点标记、主格标记。本文调查了"实"在单句和语段中的表现,认为"实"是焦点助词,其作用不限于标注对比焦点,还可以标注信息焦点和话题焦点(又称对比话题),"实"标注话题焦点的比例居多。句法方面,"实"位于TP以下、vP和NegP以上,这是古汉语焦点成分的着陆点;话语功能方面,"实"倾向于加在语段中区别度高的信息后面。"实"偏向于高生命度主语、表示对比,这显示它起源于回指人物的指代词而不是语气副词。"主+实+谓"脱胎于主题句(即"主题,实+谓"),从主题句发展为一般主谓句,其间经历了结构紧缩和语音停顿消失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谓” 焦点助词 话题焦点 指代词 主题句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中的“实体”与“道体”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共8页
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本体、实体的观念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宋明理学中已经广泛使用"实体"的概念,其内涵与中世纪及近代西方哲学的实体概念有接近之处。但中国的实体论不是关注实体的属性、样式,而是关注实体的发用、流行... 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本体、实体的观念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宋明理学中已经广泛使用"实体"的概念,其内涵与中世纪及近代西方哲学的实体概念有接近之处。但中国的实体论不是关注实体的属性、样式,而是关注实体的发用、流行。宋明理学中还提出了"道体"概念,道体是指本原、本体,从朱子学的立场来说,道体即是实体,也是最高实体。朱子哲学已有明确地把本原、本体作为哲学体系基础的意识。朱子是中国古代实体论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体 朱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