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84
1
作者 柳鉴容 宋献方 +5 位作者 袁国富 孙晓敏 刘鑫 陈锋 王志民 王仕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2,共11页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D=7.05#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6-8月)间存在。%18O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大气环流背景。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及动力分馏模型对阜康-安塞沿线降水&18O的定量模拟结果,揭示了西北地区降水水汽的分馏主要以动力分馏为主,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历经了一定的二次蒸发过程,其降水水汽中也混入一定量的由局地再蒸发的水汽。此外,利用西北地区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的乌鲁木齐、和田、张掖、兰州、银川和西安6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的’18O与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18O进行定量估算;基于乌鲁木齐站点12年的)18O资料对该地区的温度拟合,为历史气候的定量恢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Δ^18o 大气降水 水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δ^18O和δ^34S示踪重庆都市圈地下热水循环过程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琼 沈立成 +3 位作者 袁道先 杨雷 陈展图 汪智军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92,共6页
重庆市地下热水储存量大约有1亿m3,其中75%分布在都市圈内。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圈13个温泉群,20个泉点的温泉水的δD、δ18 O和δ34S调查,结合水化学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重庆市都市圈温泉水类型为SO42-Ca或者SO24-Ca Mg型,水的来源为大气降... 重庆市地下热水储存量大约有1亿m3,其中75%分布在都市圈内。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圈13个温泉群,20个泉点的温泉水的δD、δ18 O和δ34S调查,结合水化学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重庆市都市圈温泉水类型为SO42-Ca或者SO24-Ca Mg型,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δ18 O值为-7.41‰~-9.48‰,研究认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于海拔672~1 503m研究区域背斜核部岩溶出露区和背斜北端的岩溶出露区。热水中主要离子SO24-和Ca2+、Mg2+均存在很好的正相关性,且δ34S值为31.46‰~34.32‰,正好处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硬石膏δ34S值异常段,由此表明雨水和地表径流沿岩溶裂隙等进入深部的含有硬石膏的嘉陵江组,由此认为重庆都市圈温泉水储水层可能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δ^18o ^δ^34S 水化学 重庆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中δ^18O和δD变化特征--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阜康站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晖 蒋忠诚 +4 位作者 周宏飞 王月 崔天顺 李艺 罗为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本实验的研究材料(融雪水、雨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于2006年3-6月,取自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及北沙窝实验点,对其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18O和δD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降水、土壤水稳定... 本实验的研究材料(融雪水、雨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于2006年3-6月,取自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及北沙窝实验点,对其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18O和δD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降水、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揭示干旱荒漠区降水和土壤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表层10cm土壤水受降水的直接影响,其δ18O具有与降水相同变化的趋势;地表浅层土壤水的稳定性同位素比率介于雪水和雨水之间;不同时间剖面土壤水的δ18O和重量含水量均为表层10 cm变化最大,具有向下变幅逐渐减少的趋势。地下水中δ18O在不同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地下水有一致、稳定的水源供应。本研究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例,也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维持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δD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大气降水 土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茅茅头大岩近50年来石笋δ^18O记录与局地气候/大尺度环流关系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殷建军 唐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35-2042,共8页
石笋记录是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指示意义受到一定的质疑,关键问题是尚未通过石笋记录很好的衔接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基于此认识,选择桂林茅茅头大岩一个1968年以来连续生长的石笋记录。通过解译其δ^(... 石笋记录是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指示意义受到一定的质疑,关键问题是尚未通过石笋记录很好的衔接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基于此认识,选择桂林茅茅头大岩一个1968年以来连续生长的石笋记录。通过解译其δ^(18)O的气候指示意义,并进行局地和区域对比,发现桂林茅茅头大岩石笋δ^(18)O能很好的指示当地的夏季降水变化,同时响应了区域一致性的信号。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夏季风减弱,石笋δ^(18)O变重,夏季风增强,石笋δ^(18)O变轻。而通过比较东南水汽通道和西南水汽通道水汽来源比例变化,并未发现水汽来源变化与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的明显相关关系。而除桂林地区外,其他记录如湖北和尚洞、福建玉华洞石笋δ^(18)O虽然一致变化,但是与当地降水并无明显相关。因此夏季风强弱变化可能导致了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的一致变化,但是由于局地降水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中国季风区并不是所有石笋δ^(18)O记录均指示当地降水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8o 桂林 夏季风 局地信号 区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中δ^18O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3 位作者 李忠勤 王飞腾 金爽 李瑞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47,共6页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在9月底至次年6月初变化较小,升华对雪坑1 m以下雪冰中δ^(18)O的影响不超过-2‰,整个雪坑都较好地保持了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但6月初-9月底融水对雪冰中δ^(18)O的影响巨大,冬季形成的δ^(18)O低于-30‰的中、细粒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可成为δ^(18)O-11.6‰的粗粒雪和冰片层。融水可使雪冰中δ^(18)O的改变量>60%。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形成的低δ^(18)O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其内的δ^(18)O可以完全被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δ~18o 演化过程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le isotopes of summer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oisture sources evidence from δ^18O signature 被引量:15
6
作者 LIU Jianrong SONG Xianfang +4 位作者 YUAN Guofu SUN Xiaomin LIU Xin WANG Zhimin WANG Shiq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Summer monsoons (South Asian monsoon,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Subtropical monsoon) are prominent features of summertime climate over southern China. Dif- ferent monsoons carry different inflow moisture into Chin... Summer monsoons (South Asian monsoon,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Subtropical monsoon) are prominent features of summertime climate over southern China. Dif- ferent monsoons carry different inflow moisture into China and contro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alyses of meteorological data, particularly wind, tempera- ture and pressure anomalies ar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haracterizing moisture sources and transport patterns. Here, we try to utilize the 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 signatures to trace summer monsoons over southern China. Based on seven CHNIP (Chinese Network of Iso- topes in Precipitation) observatory stations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monthly composite precipitation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composition of δ^18O during July, 200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could properly portray the moisture sources together with their transport pathways. Moreover, the amount effect, altitude effect, temperature effect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δ^18O vs. relative humidity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Δ^18o vapor inflow corridors souther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被引量:7
7
作者 LIU Zhongfang TIAN Lide +3 位作者 YAO Tandong GONG Tongliang YIN Changliang YU Wus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n and Nuxia)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δ^18O of precipitation has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The higher value of δ^18O occurs in spring prior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lower value occur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the altitude-effect and rainout proces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δ^18O of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depleted. Thus, δ^18O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 and the lapse rate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approximately 0.34‰/100m and 0.7%J‰/100km for the two reason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spatial variation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mount effect in the large scale synoptic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Δ^18o PRECIPI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水中δ^2H和δ^18O值的检测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会 靳静静 +3 位作者 聂俊峰 杨宝平 徐毅 丁瑞霞 《分析仪器》 CAS 2020年第6期106-110,共5页
为准确检测液态水中稳定性同位素δ^2 H和δ^18 O值,对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EAIRMS)测定水中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氢氧同位素标准水样测定精度良好,稳定性氢同位素的标准偏差小于为0.52‰... 为准确检测液态水中稳定性同位素δ^2 H和δ^18 O值,对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EAIRMS)测定水中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氢氧同位素标准水样测定精度良好,稳定性氢同位素的标准偏差小于为0.52‰,稳定性氧同位素的标准偏差小于0.09‰。氢氧同位素标准水样的δ^2 H和δ^18 O的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达到显著相关,R^2=1。测得水样样品的δ^2 H值范围为-26.06‰^-71.53‰,δ^18 O值范围为-2.84‰^-11.21‰。试验结果为研究不同类型水中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差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2H和δ^18o值测定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 稳定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ocene precipitationδ^18O as an indicator of temperature history in arid central Asia:an overview of recent advances 被引量:2
9
作者 ZhiGuo Rao YiPing Tian +4 位作者 YunXia Li HaiChun Guo XinZhu Zhang Guang Han XinPi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0年第6期371-379,共9页
Holoceneδ^18O records from various archives(ice cores,cave stalagmites,and peat sediments)from the Xinjiang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in arid central Asia(ACA),are all derived ultimately from local precipitationδ... Holoceneδ^18O records from various archives(ice cores,cave stalagmites,and peat sediments)from the Xinjiang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in arid central Asia(ACA),are all derived ultimately from local precipitationδ^18O(δ^18Op).Nevertheless,they have been proposed as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climatic parameters,such as wetness and temperature change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previously reported records of moisture sources for the Xinjiang region and the results of modern observations conducted at an ice core site and a peat site in the Altai Mountains.The findings are used to propose that the overall positive trends in Holoceneδ^18O records from the various archives from the Xinjiang region primarily reflect the Holocene's long-term warming trend.It is concluded that more site-specific modern observations are needed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Holoceneδ^18O records from this region,especially for th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seasonal temperature signals present withinδ^18O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central Asia ^precipitationδ^18o Holocene temperature history ice core STALAGMITE pe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mospheric insight to climatic signals of δ^18O in a Laohugou ice core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0–2006
10
作者 WenTao Du ShiChang Kang +2 位作者 Xiang Qin XiaoQing Cui WeiJun Su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5期367-377,共11页
Ice documentation and response to prominent warm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1990s,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because it is concerned whether ice records have absence. A δ^18O series of a Laohugou (LHG) shallow ice core... Ice documentation and response to prominent warm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1990s,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because it is concerned whether ice records have absence. A δ^18O series of a Laohugou (LHG) shallow ice core (20.12 m)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reconstructed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60–2006. The ice core δ^18O recor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warm season (May–September) air temperatures at adjacen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500 hPa temperatures in boreal China, indicating that the δ^18O record could be considered a credible proxy of regional temperature. A clear, cold temperature event in 1967 and rapid warming after the 1990s were captured in the LHG δ^18O series, revealing that it could record extreme air-temperature events on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The LHG δ^18O variations had evide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both the summer surfac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in the Mongolia region and the summer meridional wind at 500 hPa in the LHG region during 1960–2006, suggesting that the increased OLR in the Mongolia region might have intensified the Mongolia Low and expanded the pressure gradient to the LHG region (the Shulehe High), which would have pushed the westerlies further north and suppressed southward incursions of cold air into the LHG region, and thus augmented the temperature rise.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ifference (1985–2006 minus 1960–1984) suggested that the anticyclone in the Mongolia region might have developed the easterly wind, which transported warmer air from the east toward the LHG region and weakened the cold penetration of the westerlies, resulting in the temperature rise since the middle 198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variations ice cor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meridional wind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palaeoclimatic insights on the Late Cretaceous environments of Mongolia based on the isotope data (δ^13C,δ^18O) of dinosaur eggshells and pedogenic carbonates from Bayn Dzak section
11
作者 S.V.Naugolnykh V.N.Kuleshov 《Global Geology》 2020年第4期199-213,共15页
Isotop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dinosaur eggshells and pedogenic nodules(pedonodules)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alaeoclimatology.The material studied originated from the Bayn Dzak locality,Southern Gobi Aimak,Mongol... Isotop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dinosaur eggshells and pedogenic nodules(pedonodules)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alaeoclimatology.The material studied originated from the Bayn Dzak locality,Southern Gobi Aimak,Mongolia,having Late Cretaceous(Campanian)age.Stratigraphically the Bayn Dzak locality belongs to the Djadokhta Formation.All the present data(lithology,type of paleosols,FPS-profiles,geochemistry),and the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ed samples show unequivocally that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Bayn Dzak area in Late Cretaceous(Campanian)time were warm to summer-hot,seasonally dry.Wet seasons(most probably,which took place in the winter time)were not longer than two months with not more than 400 mm precipitation per year.The distribution of isotope data in the dinosaur eggshells show the main relation,which is the dependence ofδ^13C andδ^18O values,i.e.specimens with heavy carbon isotope ratios are characterized by lighter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conversely.Thus,theδ^13C andδ^18O values of the dinosaur eggshells display a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It may be consequent both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diet of the egg-lying animals mod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e to metabolism and changes in the isotope environment,and/or diagenetic alteration of the eggshell carbonate.Obtained isotopic data on the studied dinosaur eggshell fragments and the soil carbonates lend support to our assumption that diagenesis did not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changing the isotopic values.The distribution ofδ^13C andδ^18O values in eggshells and in pedogenic carbonates shows the visible opposite depend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Mongolia PALAEoCLIMATE ^Δ^13C ^Δ^18o dinosaurs EGGSHELLS pedonodules paleosoils FPS-profi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δD和δ^18O对蒸发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梦梦 黄芬 +4 位作者 胡晓农 曹建华 张鹏 梁建宏 张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37-1648,共12页
以漓江流域为例查明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漓江流域的蒸发过程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丰水期δD值和δ^18O值要比枯水期更... 以漓江流域为例查明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漓江流域的蒸发过程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丰水期δD值和δ^18O值要比枯水期更容易富集,地下水的δD值和δ18O值分布范围较地表水小;随着水温的升高,δ18O的变化趋势比d-excess明显.从漓江上游到下游高程逐渐下降,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也在逐渐减小,其中漓江下游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要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表明下游受到蒸发作用较强烈;地下河水线、地表河水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但偏离程度较小,表明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水力联系.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漓江干流丰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0.7%~9.1%,枯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2.6%~9.7%,丰水期的蒸发比例低于枯水期,从上游到下游蒸发比例在逐渐上升.研究区蒸发量估算值为959.40mm,与多年实测值少43.11mm,相对误差4.70%.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研究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换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今后的漓江流域水文研究中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蒸发 水文过程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17O和^18O同时测试新技术:CO2-激光氟化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甘义群 周爱国 刘存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48-50,共3页
目前的发现指出,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值,特别是△^17O值(=δ^17O-0.52δ^18O)能够提供关于大气圈中和地表环境中硫酸盐的起源、混合和迁移的独特的信息,仅仅使用δ^18O的测量结果不能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现有的分析硫酸盐的δ... 目前的发现指出,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值,特别是△^17O值(=δ^17O-0.52δ^18O)能够提供关于大气圈中和地表环境中硫酸盐的起源、混合和迁移的独特的信息,仅仅使用δ^18O的测量结果不能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现有的分析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的方法极其辛苦,而且要求高纯的BrF5。文中报道了从重晶石(BaSO4)中直接产生O2供同位素比值质谱计(IRMS)同时分析δ^17O和δ^18O的新方法。该方法使用了CO2-激光氟化系统,该系统也可用于从硅酸盐和氧化物中定量的产生O2。对于样品大于4mg来说,可以获得部分的但是一致的来自BaSO4的氧的产量。每个工作日用该系统可以处理12个以上的样品。△^17O的分析误差为±0.05%,δ^18O的分析误差为±0.8‰。该方法可有效和准确地研究硫酸盐的△^17O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氟化法 硫酸盐 ^δ^17o和δ^18o△^17o 氟化法 激光 ^δ^18o 技术 测试 分析误差 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杨佳馨 德吉 +3 位作者 姚檀栋 曲冬梅 于正良 旦增白姆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6期1715-1727,共13页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2)H)作为水循环过程的有效示踪剂,可以揭示水汽来源和水汽传输路径。为了认识季风和西风水汽来源对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的影响,利用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在廓琼岗日3个采样点收...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2)H)作为水循环过程的有效示踪剂,可以揭示水汽来源和水汽传输路径。为了认识季风和西风水汽来源对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的影响,利用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在廓琼岗日3个采样点收集的347个事件降水样品,研究了该区降水δ^(18)O的变化特征、大气降水线及其与气象要素和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冰川末端(海拔5544.5 m)、流域源头(海拔5374.0 m)和流域出口(海拔4941.3 m)3个采样点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的温湿度、降水量差异较小;并且在2020年7—8月期间,3个采样点降水δ^(18)O和降水线均相近,反映了廓琼岗日冰川流域内部气候差异较小。分析流域出口处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降水δ^(18)O显示,日尺度降水δ^(18)O以6月中旬为界,前一阶段较高,后一阶段较低;月尺度降水δ^(18)O极高值在6月,极低值在9月。流域内季风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8.12、11.78)明显小于非季风期(8.79、23.18),反映了季风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地具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全年范围(8.27、15.10)和季风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更相近,可能与该流域内季风期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较大有关。廓琼岗日冰川流域季风期降水δ^(18)O在月尺度上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全年范围降水δ^(18)O在日尺度上呈显著的降水量效应。降水事件前1~6天的对流活动对降水δ^(18)O具有贫化作用,并且其影响在季风期较明显。后向轨迹追踪表明,印度季风携带的水汽为该区域带来了几乎全年的降水,季风会使该区域降水δ^(18)O逐渐贫化。以上研究内容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南部高寒山区降水δ^(18)O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高寒地区水循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琼岗日 ^降水δ^(18)o 局地大气降水线 气候因素 对流活动 水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彦伟 康世昌 +3 位作者 周石硚 丛志远 迟妍妍 张强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8-723,共6页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1δ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Δ^18o 水汽来源 气温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系统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中δ^(18)O与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姚檀栋 孙维贞 +2 位作者 蒲健辰 田立德 焦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2,共8页
研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从下游乌鲁木齐站、中游跃进桥站和源头大西沟站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内陆河流域系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在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中的δ(18)O随海拔增高而减小, δ(18)O与温度有... 研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从下游乌鲁木齐站、中游跃进桥站和源头大西沟站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内陆河流域系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在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中的δ(18)O随海拔增高而减小, δ(18)O与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说明δ(18)O是温度的可靠指标.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局地性降水的增加影响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O与温度的关系.在跃进桥站和大西沟站,因局地性降水增加,所以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O与温度的关系较乌鲁木齐站差.但在月平均以上时间尺度上,跃进桥站和大西沟站δ(18)O与温度的关系反比乌鲁木齐站好,说明越往冰川区,δ(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Δ^18o 温度 内陆河流域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于静洁 宋献方 +5 位作者 刘相超 杨聪 唐常源 李发东 佐仓保夫 近滕昭彦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5-423,共9页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永定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流域内深层和浅层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永定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流域内深层和浅层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势,揭示了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山区受蒸发影响较小,平原区较大,尤其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呈现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水化学特征表现为自西部山区到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自浅层到深层,地下水的矿化度逐渐升高;平原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之间存在明显的越流补给现象;沿海地区未发现海水入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永定河流域 ^δD和δ^18o 水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降水中δ^18O与季风水汽来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庞洪喜 何元庆 +3 位作者 张忠林 卢爱刚 顾娟 赵井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263-2266,共4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瑞利分馏模型,根据季风区可降水量与源区可降水量的比率f与季风降水中δ18O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确定季风水汽来源的新方法.应用西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新德里和东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香港夏季同位素资... 利用稳定同位素瑞利分馏模型,根据季风区可降水量与源区可降水量的比率f与季风降水中δ18O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确定季风水汽来源的新方法.应用西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新德里和东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香港夏季同位素资料,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确定的两站点季风降水的水汽来源与基本大气环流背景相吻合.研究结果对于追踪季风水汽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降水 ^Δ^18o 水汽来源 稳定同位素 分辨率
原文传递
雷州半岛造礁珊瑚Porites lutea月分辨率的δ^(18)O温度计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余克服 黄耀生 +3 位作者 陈特固 刘东生 赵焕庭 林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7-72,共6页
对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岸礁区1995~1997年生长的造礁珊瑚Poriteslutea的骨骼密度、生长速度和δ18O分析表明:1)造礁珊瑚骨骼的密度、生长速度和δ18O与其生存环境的表层海水温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高密度、低生长速率和高δ18O值... 对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岸礁区1995~1997年生长的造礁珊瑚Poriteslutea的骨骼密度、生长速度和δ18O分析表明:1)造礁珊瑚骨骼的密度、生长速度和δ18O与其生存环境的表层海水温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高密度、低生长速率和高δ18O值对应于冬季;2)δ18O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根据δ18O估计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范围与实测基本一致,进一步揭示了珊瑚骨骼δ18O可作为定量研究高分辨率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温度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表层海水温度计 造礁珊瑚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莉 孙晓明 +4 位作者 翟伟 梁业恒 汤倩 梁金龙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09-2017,共9页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岩反应,而石英脉继承了其各自寄主变质岩的δ18O组成;在CCSD纵向上,石英脉的δ18O同位素组成出现“∑”型变化,分别在900m-1.500m和2700m出现极低值,而在1770m和4000m出现高正值,说明CCSD变质岩原岩在俯冲前与大气降水间的水/岩反应受到局部侵入的岩浆岩带来的高温和构造空间的控制; CCSD中石英脉δ18O在纵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于其寄主围岩变质矿物的δ18O组成变化,说明石英脉与其他变质矿物一样,也经历了HP,甚至UHP变质,但其主体应形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HP-UHP岩石的减压重结晶及退变质;CCSD石英脉、东海地表石英脉或水晶矿的δD-δ18O同位素值分布的不均一性,说明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后退变质中释放出的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东海水晶的流体包裹体δD-δ18O组成与CCSD石英脉相似,显示它们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板块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UP-UHP变质岩 ^δD-δ^18o同位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