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程温度对Sr_(2)SiO_(4):Eu^(3+)荧光粉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郑世燕 廖凌鑫 +1 位作者 庄琼 袁怡圃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由于Eu^(3+)的掺杂,使得Sr_(2)SiO_(4):Eu^(3+)样品具有发光的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时,制程温度对样品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上,先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测量,再使用一般结... 由于Eu^(3+)的掺杂,使得Sr_(2)SiO_(4):Eu^(3+)样品具有发光的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时,制程温度对样品原子与电子结构的影响.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上,先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测量,再使用一般结构分析系统软件对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分析;在电子结构的研究上,则是利用以同步辐射为光源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能谱进行分析.期许能从原子与电子结构的角度,获得制程温度与Sr_(2)SiO_(4):Eu^(3+)荧光粉样品发光强度间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以低温相存在.当制程温度升高时,Eu^(3+)在样品中的掺杂位置会受影响,体现在不对称率I的改变;虽然此举并不影响样品的发光波长,但会让样品的发光强度增强,在此过程中也伴随着O 2p-Eu 4f/5d混合未占据态态密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2)sio_(4):Eu^(3+) 光致发光光谱 X射线衍射 一般结构分析系统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的滞弹性
2
作者 文广玉 蔡丽景 +2 位作者 鲁佩佩 郑赫 王建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相比于宏观材料,纳米材料的力学行为往往大有不同.使用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在透射电镜中观察并探究了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力学行为.实验发现,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具有明显的滞弹性,并且电子束辐照和应力... 相比于宏观材料,纳米材料的力学行为往往大有不同.使用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在透射电镜中观察并探究了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力学行为.实验发现,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具有明显的滞弹性,并且电子束辐照和应力加载速率都对纳米线后续的形状恢复过程有影响.讨论并解释了这一系列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得研究结果可以为纳米复合材料包括阻尼材料在内的潜在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镜 Si_(3)N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线 滞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负载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及其催化性能
3
作者 赵永男 郑翔云 +1 位作者 孙红玉 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考察其催化活性、pH值适用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CuFe2O4颗粒生长在α-Fe_(2)O_(3)颗粒表面,形成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在模拟太阳光辐射条件下,加入2 g FCGF和20 mmol/L的H_(2)O_(2),5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MB溶液在40 min后降解率达到97%,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α-Fe_(2)O_(3)与CuFe_(2)O_(4)降解率分别为20%和30%,其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异质结光催化剂产生的光诱导电位差驱动的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同时,FCGF在宽pH范围显示出较高活性,pH=10时,MB溶液40 min后降解效率仍达到63%;FCG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其催化性能没有衰减,反应40 min后MB降解率仍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CuFe_(2)O_(4) 玻璃纤维支架 光芬顿反应 MB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g-C_(3)N_(4)复合材料的3D打印制备及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文璞 赵晓东 +3 位作者 季惠明 马元良 马生花 沈铸睿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使用直写型3D打印的方式制备了高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的SiO_(2)/g-C_(3)N_(4)复合气凝胶材料,并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多孔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对于模拟溶液中高浓度罗丹明B(RhB)的吸附及催化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D打印SiO_(2)块体... 使用直写型3D打印的方式制备了高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的SiO_(2)/g-C_(3)N_(4)复合气凝胶材料,并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多孔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对于模拟溶液中高浓度罗丹明B(RhB)的吸附及催化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D打印SiO_(2)块体气凝胶比表面积达482.1 m^(2)/g,具备孔隙体积为1.195 cm^(3)/g的纳米多孔结构,对RhB具有好的吸附性能。经g-C_(3)N_(4)修饰所得的SiO_(2)/g-C_(3)N_(4)复合气凝胶材料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变化不大,除仍保持较高的吸附性能外,在紫外光照下对RhB(100 mg/L)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经5次循环测试后SiO_(2)/g-C_(3)N_(4)复合气凝胶对RhB的去除率仍达92.98%,相比之下3D打印SiO_(2)气凝胶仅为55.75%。机理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的g-C_(3)N_(4)可吸收光能并生成光生电子空穴对,其与H_(2)O和O_(2)作用产生氧化活性物质超氧自由基,最终均参与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对RhB大分子的催化氧化降解。3D打印结构具有的高比表面积实现了催化剂与RhB大分子较大的反应接触面积,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及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sio_(2)/g-C_(3)N_(4)复合气凝胶 吸附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SO_(4)/SiO_(2)隔热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丽 武娅娣 +2 位作者 黄志民 郑益华 谢松伯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49,共8页
BaSO_(4)是一种优异的隔热填料,但其以单一形式应用于隔热涂料中,隔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对BaSO_(4)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利用正硅酸乙酯对BaSO_(4)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BaSO_(4)/SiO_(2)复合粉体,并以其为隔热填料,以水性聚... BaSO_(4)是一种优异的隔热填料,但其以单一形式应用于隔热涂料中,隔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对BaSO_(4)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利用正硅酸乙酯对BaSO_(4)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BaSO_(4)/SiO_(2)复合粉体,并以其为隔热填料,以水性聚氨酯乳液为成膜物质,制得BaSO_(4)/SiO_(2)隔热涂料。利用XRD、FT-IR、SEM、EDS对粉体及涂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正硅酸乙酯添加量对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近红外反射比、半球发射率及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正硅酸乙酯添加量的增加,BaSO_(4)/SiO_(2)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及近红外反射比逐渐增加,半球发射率先升高后降低,隔热温差先增大后减小。当正硅酸乙酯质量分数为25%时,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为81.88%,近红外反射比为79.79%,半球发射率为0.89,此时BaSO_(4)/SiO_(2)涂层的隔热温差为19.98℃,表明BaSO_(4)/SiO_(2)涂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BaSO_(4) sio_(2) 水性聚氨酯 隔热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Fe_(2)O_(3)及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的制备及催化四氢呋喃聚合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盖媛媛 李海涛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2357-2360,共4页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铁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Fe/Si比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并将制备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调控其酸性质,获得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材料。通过FTIR...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铁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Fe/Si比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并将制备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调控其酸性质,获得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材料。通过FTIR、NH_(3)-TPD对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和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将催化剂用于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iO_(2)和Fe_(2)O_(3)复合形成的氧化物红外光谱图与纯SiO_(2)相似,NH_(3)-TPD结果表明其具有丰富的弱酸和中强酸性中心。随着Fe/Si比的增加,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总酸量先增加后减少,催化活性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e/Si比为0.16时,总酸量最多,催化活性也最高。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后,酸量增加;当Fe/Si比增至0.08时,开始出现强酸中心,且随着Fe/Si比的增加,强酸中心的数量增加;随着强酸中心的出现,SO_(4)^(2-/SiO_(2)-Fe_(2)O_(3)的四氢呋喃聚合反应的催化活性消失,说明强酸位的存在抑制了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 SO42-/sio_(2)-fe_(2)O_(3)固体酸 酸量 四氢呋喃聚合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O_(4)-Fe_(2)(SO_(4))_(3)浸出铜精矿过程中铁形态转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明峂 罗仙平 +2 位作者 李晓东 沈楼燕 赵红波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H_(2)SO_(4)-Fe_(2)(SO_(4))_(3)浸出体系因其具有成本低、腐蚀性较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铜精矿的浸出。由于溶液中Fe的形态变化决定着浸出工艺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浸出液中不同条件下的铁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Fe^(3+)与Fe^(2+)... H_(2)SO_(4)-Fe_(2)(SO_(4))_(3)浸出体系因其具有成本低、腐蚀性较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铜精矿的浸出。由于溶液中Fe的形态变化决定着浸出工艺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浸出液中不同条件下的铁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Fe^(3+)与Fe^(2+)之间的转化主要涉及电子转移,不会改变H^(+)浓度;当浸出液pH值达到2时,会产生大量黄钾铁矾沉淀,并夹杂着质量分数为1.0%的Cu和质量分数为0.5%的Zn;当浸出液中Fe^(2+)质量浓度超过46.5 g/L时,在常温下会产生FeSO_(4)·7H_(2)O结晶,并夹杂着质量分数为1.9%的Cu和质量分数为1.0%的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精矿 H_(2)SO_(4)-fe_(2)(SO_(4))_(3)浸出体系 浸出条件 硫酸铁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压烧结制备Y_(2)MgAl_(4)SiO_(12)∶Ce^(3+)荧光陶瓷及光学性能
8
作者 王靖涛 王茗 +3 位作者 王森宇 徐祖盛 梁莹盈 张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442,共9页
Y_(3)Al_(5)O_(12)∶Ce^(3+)荧光粉是目前白光LED的主要发光材料,但在使用时存在封装树脂因散热不佳而发生老化等问题。本文采用无压烧结制备了Y_(2)MgAl_(4)SiO_(12)∶Ce^(3+)透明陶瓷荧光体,用于替代荧光粉体和调控发光性能。首先通... Y_(3)Al_(5)O_(12)∶Ce^(3+)荧光粉是目前白光LED的主要发光材料,但在使用时存在封装树脂因散热不佳而发生老化等问题。本文采用无压烧结制备了Y_(2)MgAl_(4)SiO_(12)∶Ce^(3+)透明陶瓷荧光体,用于替代荧光粉体和调控发光性能。首先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粉体,经高温煅烧后采用冷等静压成型,最后在马弗炉中1 600℃煅烧制得透明荧光陶瓷。研究了Ce^(3+)掺杂浓度和样品厚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其中掺杂量为0.5%的样品在800 nm处具有56%的透过率,在450 K下发光强度仍能保持室温强度的84%。与蓝光芯片组装成器件测试表明,荧光陶瓷在蓝光LEDs/LDs的激发下发出白光,其CIE色度坐标分别为(0.307 6,0.332 9)和(0.308 0,0.331 6),光效分别为62.6 lm/W和146.3 lm/W。研究结果表明,YMAS∶Ce荧光陶瓷可应用于白光LEDs/LDs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压烧结 Y_(2)MgAl_(4)sio_(12)∶Ce^(3+) 荧光陶瓷 白光LEDs/L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A分子筛负载Ce和γ-Fe_(2)O_(3)去除水中Sb(Ⅲ)和Sb(Ⅴ)的研究
9
作者 严振 邱兆富 +3 位作者 金锡标 王远 刘畅 杨骥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95,共10页
为深度处理水中的三价锑[Sb(Ⅲ)]和五价锑[Sb(Ⅴ)],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铈(Ce)、铁(γ-Fe_(2)O_(3))负载的4A分子筛新型吸附剂(4A@Ce-Fe)。Ce和γ-Fe_(2)O_(3)的负载显著提高了4A分子筛对锑的吸附能力,当铈铁质量比为1∶3、p H=7.0时,4A@Ce... 为深度处理水中的三价锑[Sb(Ⅲ)]和五价锑[Sb(Ⅴ)],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铈(Ce)、铁(γ-Fe_(2)O_(3))负载的4A分子筛新型吸附剂(4A@Ce-Fe)。Ce和γ-Fe_(2)O_(3)的负载显著提高了4A分子筛对锑的吸附能力,当铈铁质量比为1∶3、p H=7.0时,4A@Ce-Fe对Sb(Ⅲ)和Sb(Ⅴ)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0.50 mg/g和10.03 mg/g。4A@Ce-Fe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3.70 emu/g,有良好的磁分离性能。Langmuir等温线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Sb(Ⅲ)的吸附,而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等温线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Sb(Ⅴ)的吸附。吸附动力学数据拟合表明,Sb(Ⅲ)和Sb(Ⅴ)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4A@Ce-Fe在初始pH为4.0~10.0时有较好的吸附效果,Ce、Fe几乎没有溶出;共存Cl^(-)、SO_(4)^(2-)和NO_(3)^(-)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小,而共存HCO_(3)^(-)和H_(2)PO_(4)^(-)的影响则较大。XRD、SEM、BET、FTIR、XPS等测试结果表明,Sb(Ⅲ)和Sb(Ⅴ)在4A@Ce-Fe上可能的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表面络合和氧化还原反应,其中M—O—Sb配合物的形成对Sb的吸附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分子筛 铈负载 γ-fe_(2)O_(3)负载 锑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磁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Er(Ⅲ)和Ho(Ⅲ)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键 昝苗苗 +1 位作者 肖燕飞 刘嘉铭 《江西冶金》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稀土资源的开采伴随着稀土离子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吸附法是处理水相稀土离子污染的一种高效技术,磁性吸附剂能够加速固液分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FeCl_(3)·6H_(2)O、甘醇、醋酸钠、聚乙二醇(PEG2000)等为原料... 稀土资源的开采伴随着稀土离子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吸附法是处理水相稀土离子污染的一种高效技术,磁性吸附剂能够加速固液分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FeCl_(3)·6H_(2)O、甘醇、醋酸钠、聚乙二醇(PEG2000)等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200℃的条件下制备粒径约为230 nm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将其加入正硅酸乙酯中,利用氨水水解聚合,即可形成粒径约为300 nm的Fe_(3)O_(4)@SiO_(2)磁性吸附剂材料。此复合材料为核壳结构,包含Fe_(3)O_(4)和SiO_(2)两种晶型结构。SiO_(2)的包覆未对Fe_(3)O_(4)物相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包覆的同时能够显现出一定的磁性性能。此复合材料对Er(Ⅲ)和Ho(Ⅲ)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03 mg/g和5.2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 Fe_(3)O_(4)@sio_(2) 核壳结构 Er(Ⅲ) Ho(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交换各向异性的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诱导的偏置现象
11
作者 赵云 蔡伟强 +2 位作者 孙梓健 马锡英 张晓渝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Fe_(3)O_(4)颗粒的固相氧化反应制备出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颗粒,并在低于反铁磁奈尔温度(955 K)高磁场(1 T)下进行场冷却,对亚铁磁/反铁磁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磁学性能进行... 采用Fe_(3)O_(4)颗粒的固相氧化反应制备出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颗粒,并在低于反铁磁奈尔温度(955 K)高磁场(1 T)下进行场冷却,对亚铁磁/反铁磁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磁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发现,随着亚铁磁Fe_(3)O_(4)表面反铁磁层α-Fe_(2)O_(3)厚度的增加,颗粒矫顽力从约57 Oe增大到4525 Oe,磁滞回线呈现出蜂腰状。当反铁磁层厚度约为533 nm时,核壳结构磁滞回线出现增强的交换偏置场~601 Oe。理论计算表明,由于亚铁磁性的Fe_(3)O_(4)和反铁磁性的α-Fe_(2)O_(3)界面处存在相互交换作用,当反铁磁厚度大于510 nm时,核壳结构各向异性能和塞曼能都高于界面交换能时,亚铁磁/反铁磁核壳体系会出现交换偏置的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 亚铁磁/反铁磁体系 交换偏置 蜂腰磁滞回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制药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研究——以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实验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相欣然 李文瑄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64-167,共4页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育人的新方式,对培养“明德求真,弘药济世”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实验为例,顺应教育部“三全育人”的...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育人的新方式,对培养“明德求真,弘药济世”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实验为例,顺应教育部“三全育人”的战略要求,在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探索生物制药与有机化学之间的联系,挖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多学科交叉融合 纳米技术 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粒子 D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_(6)O_(11)加入量对菱镁尾矿制备Mg_(2)SiO_(4)-MgO复相砂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林浩鑫 魏合意 +3 位作者 田琳 刘晓妍 解重重 李国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500,共5页
为提高菱镁尾矿的综合利用率,解决其堆积污染问题,以浮选后菱镁尾矿为原料,分析纯Pr_(6)O_(11)为添加剂,经1 600℃保温3 h,通过固相法制备Mg_(2)SiO_(4)-MgO复相砂,研究了Pr_(6)O_(11)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和4%)对复... 为提高菱镁尾矿的综合利用率,解决其堆积污染问题,以浮选后菱镁尾矿为原料,分析纯Pr_(6)O_(11)为添加剂,经1 600℃保温3 h,通过固相法制备Mg_(2)SiO_(4)-MgO复相砂,研究了Pr_(6)O_(11)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和4%)对复相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烧后试样主晶相均为Mg_(2)SiO_(4),次晶相为MgO和MgAl_(2)O_(4),当Pr_(6)O_(11)加入量≥2%(w)时,生成Ca_(2)Pr_(8)(SiO_(4))_(6)O_(2)(硅酸钙镨);2)添加Pr_(6)O_(11)会促进Mg_(2)SiO_(4)晶体长大,同时将晶间低熔点CaMgSiO_(4)替换为高熔点Ca_(2)Pr_(8)(SiO_(4))_(6)O_(2),促使复相砂抗热震性随Pr_(6)O_(11)加入量的增加不断提高;3)适量添加Pr_(6)O_(11)会促进试样烧结,提升试样常温抗折强度,当Pr_(6)O_(11)加入量为2%(w)时,试样性能最优,其体积密度为3.03 g·cm^(-3),显气孔率为5.4%,常温抗折强度为65.2 MPa,抗折强度保持率为34.5%,抗热震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尾矿 Pr_(6)O_(11) Mg_(2)sio_(4)-MgO复相砂 Ca_(2)Pr_(8)(sio_(4))_(6)O_(2)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对STI CMP中SiO_(2)和Si_(3)N_(4)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
14
作者 李相辉 张祥龙 +3 位作者 孟妮 聂申奥 邱宇轩 何彦刚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PMAA)对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二者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分析了PMAA在影响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MAA的加入可以降低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当PMAA的质量分数为120×10^(-6)时,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分别为185.4 nm/min和3.0 nm/min,去除速率选择比为61。抛光后SiO_(2)与Si_(3)N_(4)晶圆表面有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90 nm和0.233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槽隔离(STI) 化学机械抛光(CMP) 二氧化硅(sio_(2)) 氮化硅(Si_(3)N_(4)) 聚甲基丙烯酸(PMAA) 去除速率选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15
作者 郭小峰 刘诗语 +3 位作者 杨磊 付宇凡 李欣欣 杨丰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3-1346,共4页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2)O,得到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并且利用XRD对制备的产品进行表征,进行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结果表明,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浓度为15 mg/L,当催化剂用量为5 mg,90 min的降解率达到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材料 sio_(2)介孔材料 过渡金属Cu_(2)O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SiO_(2)催化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性能研究
16
作者 孙海杰 彭智昆 +1 位作者 范义如 王小慧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通过浸渍原位还原法制备了Ru/SiO_(2)催化剂,考察了载体粒径和织构性质对Ru催化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大孔和外表面上。不同粒径、不同用量SiO_(2... 通过浸渍原位还原法制备了Ru/SiO_(2)催化剂,考察了载体粒径和织构性质对Ru催化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大孔和外表面上。不同粒径、不同用量SiO_(2)负载Ru催化NaBH_(4)产氢速率与它们催化NaBH_(4)还原苯制环己烷的收率趋势大致相同,说明苯是由NaBH_(4)在Ru上解离的活性氢还原的。当RuCl_(3)·3H_(2)O与SiO_(2)(50 nm)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8,RuCl_(3)·3H_(2)O、NaOH和NaBH_(4)的浓度分别为0.030 mol/L、0.053 mol/L和1.74 mol/L时,NaBH_(4)水解产生适宜的活性氢,还原RuCl_(3)·3H_(2)O生成适宜的金属Ru活性位,环己烷收率高达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催化 载体效应 硼氢化钠 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Fe_(3)O_(4)@SiO_(2)@介孔TiO_(2)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17
作者 张博 李雪梅 +2 位作者 刘萍 孔琪琪 朱文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169,共10页
为了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实用化,需要研发高效、稳定、易分离的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Fe_(3)O_(4)@SiO_(2)@介孔TiO_(2)(FST)复合光电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证实了纳米FST成功合成,Fe_(3)O_(4),SiO_(2)... 为了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实用化,需要研发高效、稳定、易分离的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Fe_(3)O_(4)@SiO_(2)@介孔TiO_(2)(FST)复合光电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证实了纳米FST成功合成,Fe_(3)O_(4),SiO_(2)和TiO_(2)纳米颗粒层层包裹,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FST催化剂可以很容易地从悬浮液中分离出来。FST的表面光电流响应和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其活性显著增强。利用制备的FST对其他有机污染物在可见光下的光电催化降解进行了研究,对亚甲基蓝、罗丹明B、甲基橙、阿莫西林光电催化90 min,降解率分别为98%,95%,92%,90%。主要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表明,FST通过光电耦合作用产生大量h^(+)和·OH从而使污染物降解为CO_(2),H_(2)O和无机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水热法 Fe_(3)O_(4)@sio_(2)@介孔TiO_(2) 光电催化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Fe_(2)SiO_(4)在静水压下的压缩行为的测定
18
作者 王莉君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0-295,共6页
采用同步辐射高压原位X光衍射技术及金刚石对顶压砧高压装置,对γ-Fe_2SiO_4进行了静水压条件下等温压缩行为的测定,最高压力达23GPa。γ-Fe_2siO_4在0~23GPa压力范围内的p、V数据表明,其等温压... 采用同步辐射高压原位X光衍射技术及金刚石对顶压砧高压装置,对γ-Fe_2SiO_4进行了静水压条件下等温压缩行为的测定,最高压力达23GPa。γ-Fe_2siO_4在0~23GPa压力范围内的p、V数据表明,其等温压缩可分为两个阶段:若设K'_0=4,在0~18Gpa,K_0=189±2GPa;而在18~230Pa,K_0=213±2GPa。我们认为,样品在18GPa以下处于较好的静水压状态,压力超过18GPa,传压介质的静水压性质变坏,所以K_0值偏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并未发现样品有任何发生相变的迹象。最后,对一些虽然使用了液体介质但得不到静水压条件的实验现象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_(2)sio_(4) 静水压 压缩行为 同步辐射
全文增补中
Fe_(3)O_(4)@TiO_(2)@SiO_(2)@Ag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启慧 朱自豪 +4 位作者 高汉良 陈宇溪 吕茉 周新宇 刘岩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5-41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磁性Fe_(3)O_(4)@TiO_(2)@SiO_(2)复合光催化剂,再通过巯基改性,使二氧化硅表面原位合成银纳米颗粒,最终形成目标光催化剂。利用XRD、FT-IR、XPS、SEM、VS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形貌... 采用溶剂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磁性Fe_(3)O_(4)@TiO_(2)@SiO_(2)复合光催化剂,再通过巯基改性,使二氧化硅表面原位合成银纳米颗粒,最终形成目标光催化剂。利用XRD、FT-IR、XPS、SEM、VS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形貌及其磁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40 mL罗丹明B溶液(pH 5.3,30 mg/L),催化剂按1 g/L加入反应体系,光照120 min时,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达96.22%。相同条件重复循环实验10次,罗丹明B溶液降解率仅下降4.32%,表明Fe_(3)O_(4)@TiO_(2)@SiO_(2)@Ag磁性光催化剂具有出色的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TiO_(2)@sio_(2)@Ag 光催化 磁性光催化剂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3+),Mn^(2+)共掺Sr_2 SiO_4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俞军 赵韦人 +2 位作者 张伟 宋恩海 周国雄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4-36,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r_2SiO_4:Ce^(3+),Mn^(2+)荧光粉,合成温度为900℃,这远低于固相法制备同类硅酸盐材料所需的温度。X射线衍射图表明,所得样品主要为纯相Sr_2SiO_4晶体。样品发射光谱为峰值位于472 nm的不对称单峰宽带谱,是典型...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r_2SiO_4:Ce^(3+),Mn^(2+)荧光粉,合成温度为900℃,这远低于固相法制备同类硅酸盐材料所需的温度。X射线衍射图表明,所得样品主要为纯相Sr_2SiO_4晶体。样品发射光谱为峰值位于472 nm的不对称单峰宽带谱,是典型的蓝白光发射。通过改变Ce^(3+)、Mn^(2+)的浓度,进一步研究了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荧光材料 发光性质 Sr_2sio_4:Ce^3+ M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