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物多酚-β-乳球蛋白复合物的抗原性、水溶性与消化性分析
1
作者 农丽艳 刘学铭 +4 位作者 程镜蓉 邹金浩 曹文红 唐道邦 杨怀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为开发低致敏乳蛋白新型加工技术,基于植物多酚与蛋白互作机制,探究了多酚结合对消减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生物学作用,初步分析其在低敏乳蛋白制备上的潜在应用性。研究选择了茶叶渣、桑椹果渣、龙眼壳、龙眼核、葡萄籽、葡萄果渣6种农... 为开发低致敏乳蛋白新型加工技术,基于植物多酚与蛋白互作机制,探究了多酚结合对消减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生物学作用,初步分析其在低敏乳蛋白制备上的潜在应用性。研究选择了茶叶渣、桑椹果渣、龙眼壳、龙眼核、葡萄籽、葡萄果渣6种农副产品原料,分别提取多酚,并采用不同的结合方式(非共价、碱法、酶法)与β-乳球蛋白构建复合物。体外致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试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多酚在碱法和酶法条件下均能一定程度消减β-乳球蛋白的抗原性,其中基于碱法的龙眼壳、龙眼核多酚抑制效果最好,抗原性抑制率均值分别为:76.8%、77.2%。经液质联用分析,在龙眼壳/核多酚中,柯里拉京、鞣花酸等没食子类单宁是优势单体多酚。此外,通过凝胶电泳试验观察到,6种植物多酚会引发蛋白间不同程度的交联聚合现象,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除茶渣多酚外,酶法结合所得其余5种多酚-β-LG复合物的水溶解度均低于其各自的碱法和非共价结合复合物。除碱法条件下的葡萄果渣多酚,其余多酚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并未显著改变原始蛋白的总体消化性。综合判断,龙眼壳/核多酚是适用于β-乳球蛋白致敏消减的植物多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β-乳球蛋白 脱敏 水溶性 消化性 多酚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酶水解预处理对淀粉样原纤维改性β-乳球蛋白致敏性及功能属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铭 庞立冬 +4 位作者 刘时宇 黄镇 张微 杨鑫焱 满朝新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80,共10页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是乳清蛋白中主要过敏原,所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对婴幼儿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文章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研究不同蛋白酶水解预处理对淀粉样原纤维改性β-Lg致敏性的影响,利用多光谱学等技术...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是乳清蛋白中主要过敏原,所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对婴幼儿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文章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研究不同蛋白酶水解预处理对淀粉样原纤维改性β-Lg致敏性的影响,利用多光谱学等技术研究不同蛋白酶水解预处理对淀粉样原纤维改性β-Lg构象和功能属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酶水解预处理后淀粉样原纤维改性会使二级结构中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改变表面疏水性以及荧光强度。不同酶水解后使淀粉样原纤维改性的蛋白致敏表位被破坏或暴露,导致其致敏性升高或降低。菠萝蛋白酶水解后再进行淀粉样原纤维改性的β-Lg可改善发泡性和发泡稳定性。不同酶水解后淀粉样原纤维改性的β-Lg乳化性降低、乳化稳定性提高、还原能力降低,而仅淀粉样原纤维改性β-Lg还原能力升高。研究有助于推动生产低致敏高品质蛋白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致敏性 淀粉样原纤维 酶水解 功能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法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葛根素与β-乳球蛋白的结合机制
3
作者 马波 李蓉 +2 位作者 徐傲 段文杰 黄业传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42,共9页
本实验通过荧光光谱法、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葛根素(puerarin,PUE)与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的结合机制进行探究。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UE通过静态猝灭有效猝灭了β-lg的荧光,在25、35、45℃条件下的结合常... 本实验通过荧光光谱法、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葛根素(puerarin,PUE)与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的结合机制进行探究。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UE通过静态猝灭有效猝灭了β-lg的荧光,在25、35、45℃条件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7.24×10^(4)、1.34×10^(5)、2.18×10^(5) 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2、1.18、1.15,因此可知只有一个或一类结合位点。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UE与β-lg结合过程中导致β-lg的微环境极性增加,疏水作用力减弱。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UE结合在β-lg的疏水腔内,与β-lg的6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疏水作用力,5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短氢键。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复合物中β-lg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回旋半径、溶剂可及表面积分别为(0.17±0.02)nm、(1.47±0.01)nm、(88.94±2.05)nm^(2),游离的β-lg RMSD、回旋半径、溶剂可及表面积分别为(0.22±0.03)nm、(1.48±0.01)nm、(90.09±1.73)nm^(2),此外复合物中β-lg的均方根波动值同样低于游离的β-lg,表明PUE/β-lg复合物在分子层面有更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PUE和β-lg的结合机制,对于增加PUE的生物利用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β-乳球蛋白 荧光光谱 分子动力学模拟 非共价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盐对β-乳球蛋白与花青素结合及其分子动力学的影响
4
作者 管思彤 胡霄 黄业传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食盐浓度对蛋白与小分子物质间结合的影响。[方法]分别以β-乳球蛋白和花青素作为目标蛋白和小分子,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5种食盐浓度下(0,0.25,0.50,0.75,1.00 mol/L)两者的结合规律和蛋白结构变化。[结果]花青素主要结... [目的]探究食盐浓度对蛋白与小分子物质间结合的影响。[方法]分别以β-乳球蛋白和花青素作为目标蛋白和小分子,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5种食盐浓度下(0,0.25,0.50,0.75,1.00 mol/L)两者的结合规律和蛋白结构变化。[结果]花青素主要结合在β-乳球蛋白疏水腔处。在15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各食盐浓度下蛋白结构均较稳定,其与小分子的结合也比较平稳;但随NaCl浓度的增加,蛋白间氢键、疏水表面积和α-螺旋均有所降低,同时β-折叠在0.75 mol/L的食盐浓度下有所增加。两者的结合自由能先随食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50 mol/L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1.00 mol/L时甚至远低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在1.00 mol/L的食盐浓度下,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力同时减弱引起的,小分子在蛋白的结合位置也从疏水腔内部向表面靠近。[结论]食品体系中食盐的添加量会显著影响蛋白与植物小分子的结合,进而可能影响到蛋白的性质和小分子物质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 花青素 β-乳球蛋白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中红外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5
作者 黄建辉 张彦辉 +1 位作者 张耀广 赵翠琴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通过建立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实现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快速检测。将收集到的260个不同批次的牛乳样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检测β-乳球蛋白含量作为参比值;通过乳成分分析仪采集牛乳样品的中红外光谱,选择有效波段,并将原... 通过建立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实现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快速检测。将收集到的260个不同批次的牛乳样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检测β-乳球蛋白含量作为参比值;通过乳成分分析仪采集牛乳样品的中红外光谱,选择有效波段,并将原始中红外光谱先经过Savitsky-Golay(SG)平滑、一阶导数或二阶导数等预处理方法消除背景噪音,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构建β-乳球蛋白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不同中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最终选择SG 5点平滑二阶导数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获得校正集相关性系数R^(2)为0.932,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049%,预测集相关性系数R^(2)为0.92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57%,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 β-乳球蛋白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β-乳球蛋白变异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亚玲 贾舸 +3 位作者 赵军英 乔为仓 张明辉 陈历俊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7,共12页
β-乳球蛋白(β-LG)是牛乳中重要的天然活性营养物质,也是牛乳中主要的过敏原之一。β-乳球蛋白约为乳清蛋白总量的50%,是牛乳中主要的乳清蛋白,具有较强的热敏感性和致敏性,在优质乳品工业中起关键作用。其不仅作为牛奶热处理强度的评... β-乳球蛋白(β-LG)是牛乳中重要的天然活性营养物质,也是牛乳中主要的过敏原之一。β-乳球蛋白约为乳清蛋白总量的50%,是牛乳中主要的乳清蛋白,具有较强的热敏感性和致敏性,在优质乳品工业中起关键作用。其不仅作为牛奶热处理强度的评估指标,还作为食品中牛乳过敏原的标志蛋白,有效识别和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非常重要。已报道的牛乳β-乳球蛋白有13种变异体,其中A和B是牛乳β-LG的常见变异体,且含量最高。根据不同的检测原理,文章简述近年来牛乳β-乳球蛋白变异体的三大类检测方法,总结电泳法、色谱法和免疫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部分应用实例,重点介绍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两种定量方法,并展望牛乳β-乳球蛋白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变异体 色谱法 免疫法 电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乳球蛋白-多酚纳米颗粒稳定的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及其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婷婷 郑丽丽 +6 位作者 艾斌凌 杨旸 郑晓燕 王申宛 校导 杨劲松 盛占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8,共9页
本研究以β-乳球蛋白负载3种多酚(阿魏酸、槲皮素、香草酸)制备的β-乳球蛋白三配体复合物纳米颗粒(β-lactoglobulin triple ligand complex nanoparticles,β-LGCNPs)作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考察Pic... 本研究以β-乳球蛋白负载3种多酚(阿魏酸、槲皮素、香草酸)制备的β-乳球蛋白三配体复合物纳米颗粒(β-lactoglobulin triple ligand complex nanoparticles,β-LGCNPs)作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考察Pickering乳液在不同粒子质量分数和油相比例条件下的粒径、稳定性、微观结构、抗氧化性、消化性、流变特性及脂质氧化产物。结果表明,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是由β-LGCNPs吸附在油水界面稳定的水包油型(O/W)乳液,其粒径与颗粒含量呈正比,与油相比例呈反比,当颗粒质量分数为1.5%、油相比例为30%(体积分数)时,乳液平均粒径达到(5.78±0.10)μm。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值条件下乳液稳定性好,展现出比百香果籽油更强的抗氧化性,且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颗粒含量呈剂量依赖关系。肠道消化2 h后,乳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达到(65.17±1.52)%,较百香果籽油提高了26.65%。流变学分析展现剪切变稀现象,表明该乳液属于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频率的提高,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都增大。在15 d储藏期内,Pickering乳液中脂质氧化产物(氢过氧化物和丙二醛)的生成量和脂质氧化速率降低。综上所述,由β-LGC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改善了百香果籽油的稳定性、抗氧化活性、消化性及脂质氧化,有利于拓宽百香果籽油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 β-乳球蛋白 多酚 百香果籽油 抗氧化活性 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乳球蛋白与红曲色素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其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楠 李秉桓 +2 位作者 宋宇宁 韩钊 武淑芬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为探究在不同pH值(2.6、6.2、7.1、8.2)条件下,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与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Mps)提取物之间的结合特性,构建了4种复合体系,并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方法对β-LG与Mps之间的互作行为... 为探究在不同pH值(2.6、6.2、7.1、8.2)条件下,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与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Mps)提取物之间的结合特性,构建了4种复合体系,并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方法对β-LG与Mps之间的互作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评价了复合物(β-LG&Mps)的抗氧化活性、热稳定性以及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Mps与β-LG的结合导致β-LG内源荧光发生猝灭,二者主要借助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等非共价作用力结合,但β-LG的二级结构变化不显著;β-LG&Mps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单独任一组分,但低于两组分之和,即β-LG与Mps在DPPH自由基清除方面表现出拮抗作用。与β-LG形成复合物后,在pH值为6.2、7.1、8.2,温度为50℃时,与未复合的Mps相比,Mps的保留率分别提高了58%、30%和24%;在pH值为6.2、7.1、8.2,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600 Lux,光照时间为36 h时,与未复合的Mps相比,Mps的保留率分别提高了65%、43%和43%。在pH值为2.6时Mps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仍然较差,即β-LG提高了Mps在pH值为6.2、7.1、8.2时的热稳定性与光稳定性。通过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对改善Mps稳定性的探讨,旨在为Mps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红曲色素 相互作用 PH值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环境下β-乳球蛋白与咖啡中3种主要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翟晓宇 董文江 +1 位作者 于鑫欣 胡荣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6-40,共15页
利用多光谱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在不同pH值条件下,咖啡中的3种主要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与牛乳中β-乳球蛋白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pH值环境下,3种咖啡多酚均通过静态猝灭有效地猝灭β-乳球... 利用多光谱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在不同pH值条件下,咖啡中的3种主要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与牛乳中β-乳球蛋白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pH值环境下,3种咖啡多酚均通过静态猝灭有效地猝灭β-乳球蛋白的荧光,在pH 7.4、温度298 K时,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对β-乳球蛋白的猝灭常数(K_(sv))分别为6.53×10^(4)、3.16×10^(4)L/mol及3.09×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0、1.02和1.14,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34.55%、24.56%和21.35%;pH 3.0、温度298 K时,K_(sv)分别为7.18×10^(4)、5.24×10^(4)L/mol及7.12×10^(4)L/mol,结合位点数为1.28、1.18和1.25,能量转移效率分别提高至34.70%、30.42%和29.65%。在pH 7.4时,β-乳球蛋白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加;pH 3.0时,β-折叠含量增加,无规卷曲含量降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种多酚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β-乳球蛋白的疏水口袋。本研究初步揭示不同pH值条件下咖啡乳饮料中β-乳球蛋白和绿原酸、咖啡酸及阿魏酸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β-乳球蛋白 非共价相互作用 多光谱技术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牛乳过敏原β-乳球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芬 牛娇娇 +2 位作者 孟轩夷 李欣 陈红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目的实现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BLG)的可溶性表达,并比较重组BLG和天然BLG在结构和免疫原性两个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将pET-30a-BLG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 目的实现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BLG)的可溶性表达,并比较重组BLG和天然BLG在结构和免疫原性两个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将pET-30a-BLG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方法分析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利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比较重组BLG空间结构变化,同时采用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评价重组BLG致敏性能力。结果在Tris-HCl溶液体系中重组BLG的可溶性表达可达到50%以上,可溶性表达的最优条件为:在Tris-HCl溶液体系中,诱导温度为37℃,IPTG终浓度1.0 mmol/L,诱导4 h。重组BLG表面疏水性下降,可溶性重组BLG的α-螺旋结构减少,经除盐处理后致敏性下降,包涵体重组BLG无规则卷曲结构减少、致敏性上升。结论本研究成功从上清液中纯化得到可溶性重组BLG,且可溶性表达获得的BLG空间结构更接近天然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重组体 可溶性表达 空间结构 致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共价偶联对β-乳球蛋白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庆 尚洁丽 +5 位作者 曾浩龙 王璇霈 陈义杰 柳鑫 宫智勇 许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67,共7页
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为对象,探究膳食多酚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共价偶联对蛋白结构和性质的影响。采用自由基法和碱法制得β-LG-RA共价偶联复合物;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为对象,探究膳食多酚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共价偶联对蛋白结构和性质的影响。采用自由基法和碱法制得β-LG-RA共价偶联复合物;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等技术,分析RA共价偶联后β-LG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测试,评价β-LG与RA共价偶联前后抗氧化性和与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RA共价偶联后β-LG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向β-折叠和无规卷曲转变,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发生改变。此外,与β-LG相比,β-LG-RA共价偶联复合物的抗氧化性显著增强,与血清特异性Ig G的结合能力显著减弱。综上,RA共价偶联通过引入酚羟基增强了蛋白的抗氧化性,改变了β-LG的结构,降低了其与血清特异性IgG的结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迷迭香酸 共价偶联 蛋白结构 蛋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结合探究变性β-乳球蛋白与牛乳纤溶酶的结合特征
12
作者 张太 刘伊索 +2 位作者 曹佳媛 陈志伟 易华西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5期191-198,共8页
目的基于超高温(ultra-high temperature,UHT)乳的加工过程,探究不同变性程度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与纤溶酶的互作及形成复合体的理化性质。方法β-Lg经过预热和UHT处理后,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明确了不同变性程度的β-Lg... 目的基于超高温(ultra-high temperature,UHT)乳的加工过程,探究不同变性程度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与纤溶酶的互作及形成复合体的理化性质。方法β-Lg经过预热和UHT处理后,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明确了不同变性程度的β-Lg与纤溶酶的结合状态,通过动态光散射表征了聚集体的粒径。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内源荧光和紫外光谱分析了β-Lg与纤溶酶的结合基团,以及聚集体的结构性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透射电镜揭示聚集体的形貌特征。结果β-Lg能与纤溶酶结合形成二聚体,该聚集体粒径为20~220nm。热变性导致β-Lg二级结构无序化,三级结构展开,进而增强了其与纤溶酶之间的氢键作用,最终形成了球状或不规则形貌的聚集体。结论β-Lg与纤溶酶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体,且变性促进了β-Lg与纤溶酶的结合。该研究为优化低纤溶酶活力UHT乳的加工参数提供了新观点,对延长UHT乳货架期和开发新型纤溶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纤溶酶 超高温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乳球蛋白光热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13
作者 张丕显 邢晓睿 +2 位作者 黄续芳 李诗洁 王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33-139,共7页
目的研制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光热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合成了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η=47.5%)的硫化钴-单宁酸(cobalt sulfide-tannic acid,CoS@TA)纳米球,并将其与多克隆抗体偶联制备光热免疫探针,同时优化了抗体标记... 目的研制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光热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合成了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η=47.5%)的硫化钴-单宁酸(cobalt sulfide-tannic acid,CoS@TA)纳米球,并将其与多克隆抗体偶联制备光热免疫探针,同时优化了抗体标记量、抗体包被浓度以及试纸条的各项工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CoS@TA的β-Lg光热免疫层析试纸条(photothermal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PITS)检测方法。结果该免疫层析法中视觉检出限为250μg/L,光热检出限为26.44μg/L,比视觉检出限高出9.5倍,同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通过在婴幼儿氨基酸奶粉中的添加回收实验和商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有效性。结论该方法使用便携仪器即可实现对β-Lg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可用于奶粉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效应 单宁酸修饰的硫化钴纳米球 试纸条 β-乳球蛋白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后牛乳β-乳球蛋白的功能特性变化及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牛娇娇 邱毓 +1 位作者 李欣 陈红兵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牛乳β-乳球蛋白作为乳清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为许多配体提供结合位点,也使其具有凝胶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多种功能特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β-乳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配体间的结合位点,以及凝胶性、乳化性和起... 牛乳β-乳球蛋白作为乳清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为许多配体提供结合位点,也使其具有凝胶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多种功能特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β-乳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配体间的结合位点,以及凝胶性、乳化性和起泡性三大功能特性;重点介绍现有主要加工方式,包括热处理、高压加工、脉冲电场处理和紫外辐射诱导;阐述β-乳球蛋白在食品加工、纳米材料及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推进牛乳β-乳球蛋白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分子结构 功能特性 加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探究4种黄酮与β-乳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15
作者 闫焕 康柱 +2 位作者 张炎 周素珍 范金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3期77-88,共12页
目的 探究4种黄酮[柚皮苷(naringin,Nar)、黄芩素(baicalein,Bai)、白杨素(chrysin,Chr)和漆黄素(fisetin,Fis)]与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的相互作用。方法 首先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预测4种黄酮与β-Lg的结合位点,再利用... 目的 探究4种黄酮[柚皮苷(naringin,Nar)、黄芩素(baicalein,Bai)、白杨素(chrysin,Chr)和漆黄素(fisetin,Fis)]与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的相互作用。方法 首先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预测4种黄酮与β-Lg的结合位点,再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4种黄酮与β-Lg的荧光猝灭作用及作用机制,并计算相关参数,最后通过多种光谱法分析4种黄酮对β-Lg空间构象的变化。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 表明Nar和Fis结合在β-Lg的疏水空腔口处,Bai与Chr与β-Lg的结合位点在β-Lg的外表面。荧光光谱结果 表明,4种黄酮对β-Lg均产生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均在104~107数量级,说明Nar/Bai/Chr/Fis均与β-Lg结合紧密且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热力学参数分析表明Nar/Bai/Chr/Fis与β-Lg的结合为自发进行,其中Nar/Bai与β-Lg作用力类型是氢键和范德华力, Chr/Fis与β-Lg是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 表明,Nar/Bai/Chr/Fis与β-Lg发生相互作用后使β-Lg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结论 4种黄酮均能与β-Lg结合,为黄酮类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及对活性成分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黄芩素 白杨素 漆黄素 β-乳球蛋白 多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乳球蛋白与二十二碳六烯酸互作效应对β-乳球蛋白致敏性机制的影响
16
作者 周韦妮 王婧 +7 位作者 吴婷 沃俞馨 杜雅宣 姬雅雅 沙祎铖 陈代昌 赵倩 梁肖娜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4年第1期8-13,共6页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是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以β-LG为原料,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分子模拟对接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探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与β-LG互作效应及其对β-LG致...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是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以β-LG为原料,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分子模拟对接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探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与β-LG互作效应及其对β-LG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HA与β-LG结合后显著改变了β-LG中芳香族残基的微环境,使其极性增加;DHA通过疏水作用力与β-LG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且结合后,β-LG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骨架发生折叠,随着DHA浓度的增加,β-折叠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α-螺旋相对含量的变化与β-折叠相反,β-转角、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此外,在两者结合后,β-LG的抗原性降低,DHA浓度为3 mmol/L时,免疫球蛋白E结合能力抑制率约为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互作效应 致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A及β-乳球蛋白B的纯度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宝花 赵广莹 +3 位作者 杨媛媛 李芸 丁晓静 王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7,共4页
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手段,用校正峰面积归一化法同时测定了本实验室购得的α-Lac、β-LgA及β-LgB三个蛋白参考物的纯度,其值分别为75.4%、84.5%和76.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0.7%及1.4%。所得结果与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 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手段,用校正峰面积归一化法同时测定了本实验室购得的α-Lac、β-LgA及β-LgB三个蛋白参考物的纯度,其值分别为75.4%、84.5%和76.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0.7%及1.4%。所得结果与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平板凝胶电泳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法是分析此类蛋白的有效潜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毛细管电泳 纯度 Α-蛋白 β-乳球蛋白A β-乳球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清蛋白中的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慧 陈敏 +2 位作者 李赫 罗永康 戴蕴青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17,共2页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α-蛋白-lactalbumin)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 蛋白(whey prote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过敏原β-乳球蛋白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3
19
作者 布冠好 郑喆 +1 位作者 郑海 罗永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6,共6页
检测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利用β-乳球蛋白纯品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兔抗牛β-乳球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β-乳球蛋白包被抗原、自制抗体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为二抗、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建立了牛乳中... 检测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利用β-乳球蛋白纯品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兔抗牛β-乳球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β-乳球蛋白包被抗原、自制抗体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为二抗、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建立了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确定了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0.5μg/mL,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6 400,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 000。结果达到批内误差3.87%,批间误差6.51%;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5~1.00μg/mL,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930 2x-0.124 1,相关系数为0.994 5,说明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过敏原 多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β-乳球蛋白基因调控序列指导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小鼠乳腺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红星 程萱 +3 位作者 杨晓 邓继先 苏国富 黄培堂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用全长 8 4kb的牛 β 乳球蛋白基因 (BLG)作为调控序列 ,用 1 6kb的鸡溶菌酶MAR序列作为对抗转基因中位点效应的工具 ,构建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乳腺表达载体。对 2 30 0枚卵进行显微注射 ,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在 170只... 用全长 8 4kb的牛 β 乳球蛋白基因 (BLG)作为调控序列 ,用 1 6kb的鸡溶菌酶MAR序列作为对抗转基因中位点效应的工具 ,构建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乳腺表达载体。对 2 30 0枚卵进行显微注射 ,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在 170只出生小鼠中获得 9只整合有牛BLG tPA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小鼠 ,并在转基因小鼠乳汁中检测到tPA的活性 ,tPA的表达水平最高达到 12 μg/mL。整合在小鼠基因组中的牛BLG tPA融合基因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基因 转基因小鼠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蛋白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