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on micro-environments and root distribution in winter wheat fields 被引量:10
1
作者 Lü Guo-hua SONG Ji-qing +3 位作者 BAI Wen-bo WU Yong-feng LIU Yuan KANG Yao-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658-1672,共15页
The irrigation method used in winter wheat fields affects micro-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relative humidity(RH) within canopy, soil temperature, topsoil bulk density, soil matric potential, and soil nutrients, an... The irrigation method used in winter wheat fields affects micro-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relative humidity(RH) within canopy, soil temperature, topsoil bulk density, soil matric potential, and soil nutrients, and these changes may affect plant root growth.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 on micro-environments and root distribution in a winter wheat field in the 2007–2008 and 2008–2009 growing seas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rder irrigation(BI), sprinkler irrigation(SI), and 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temperature.Topsoil bulk density, RH within the canopy, soil available N distribution, and soil matric potential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hree treatments.The change in soil matric potential was the key reason for the altered root profile distribution patterns.Additionally, more fine roots were produced in the BI treatment when soil water content was low and topsoil bulk density was high.Root growth was most stimulated in the top soil layers and inhibited in the deep layers in the SDI treatment, followed by SI and BI, which was due to the different water application frequencies.As a result, the root profile distribution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irrigation method used.The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nges could be described by the power level variation in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A good knowledge of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s is important when attempting to model water and nutrient movements and when studying soil-plant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der irrigation root profile distribution sprinkler irrigation surface drip irrigation field micro-environment winter whe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布现状及其变化原因分析
2
作者 高兴祥 孔媛 +8 位作者 张耀中 李美 李健 金岩 张国福 刘帅帅 刘明平 曾艳 柏连阳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目的】过去10年,河南省6个冬小麦种植区杂草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河南省6大冬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并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冬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3年11—12月,采用倒“W”型九点取样... 【目的】过去10年,河南省6个冬小麦种植区杂草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河南省6大冬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并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冬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3年11—12月,采用倒“W”型九点取样法,调查河南省17市共计378个地块的冬小麦田杂草种类和株数,明确河南省6大冬小麦种植区杂草群落现状,并与2013年调查结果比较,分析10年来的杂草群落变化规律。【结果】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现状及变化有以下特点:(1)禾本科杂草发展迅速,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雀麦(Bromus japonicus)和大穗看麦娘(Alopecurus myosuroides)从局部区域逐步向全省扩散蔓延,目前几乎覆盖全省的各大种植区域,其中节节麦和雀麦主要发生在旱茬麦田。2013年这4种杂草的相对优势度排序分别是第14、15、27和35位,2023年相对优势度分别位居第2、5、8和15位。(2)猪殃殃(Galium aparine)和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是河南省冬小麦田主要的阔叶杂草,2023年相对优势度分别高达26.89%和10.68%。其中猪殃殃相对优势度10年来均居于第1位,且在旱茬麦田和稻茬麦田均能造成巨大危害,波斯婆婆纳从第6位上升为第3位。(3)猪殃殃、节节麦、波斯婆婆纳和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目前成为河南省冬小麦田的绝对优势杂草。2013年相对优势度超过10%的只有猪殃殃和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分别为17.38%和10.92%;2023年相对优势度超过10%的有猪殃殃、节节麦、波斯婆婆纳和播娘蒿,分别为26.89%、13.45%、10.68%和10.65%。(4)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野芥菜(Raphanus raphanistrum)、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等杂草在局部区域危害大,此外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通泉草(Mazus japonicus)、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等区域性危害杂草主要分布于稻茬麦田。【结论】耕作制度变化、恶性杂草传播入侵和杂草抗药性发展是造成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和人类无意识携带传播也是推动杂草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防控中,应推广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种植区域田间草相精准选择除草剂以及不同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等区域杂草综合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杂草群落 冬小麦田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NDVI时序曲线特征的田区尺度冬小麦物候期提取
3
作者 张晓春 况梦柯 +2 位作者 史良胜 钟立傲 易鸣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冬小麦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候是随季节变化的特定生命周期事件,准确获取区域冬小麦物候期对指导粮食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物候期监测方法主要基于野外实地观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存在局限性。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 冬小麦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候是随季节变化的特定生命周期事件,准确获取区域冬小麦物候期对指导粮食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物候期监测方法主要基于野外实地观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存在局限性。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长时间、大范围的冬小麦物候监测成为可能。目前遥感物候监测结果是以像元为单位空间分辨率较低的栅格影像,而以田区地块为单元的物候期图更符合实际作物生长状况。为了提高物候期分布图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并获取田区尺度冬小麦物候期图,该研究首先基于多源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建立时间上非均匀的NDVI影像数据集(2017年9月—2023年7月),然后基于插值法获取均匀的每日NDVI数据集,并通过SG滤波重构获取能够反映冬小麦真实生长状态的NDVI时序曲线。最后基于冬小麦NDVI时序曲线特征与物候特征对应关系,采用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生长季开始期(播种)、峰值期(抽穗)、成熟期和结束期4种物候期的栅格影像,并将像元尺度的物候期结果转为田区尺度。结果显示:2017—2018年度冬小麦播种期晚于其他5年;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抽穗期明显早于其他4年;2019—2020年度冬小麦成熟时间早于其他5年,同时该年度生长季结束期也早于其他5年。通过验证对比发现遥感物候期结果与田间数据和其他物候研究结果一致,满足物候期县域田区尺度提取的需求。进一步讨论冬小麦遥感抽穗期结果与气候变化响应,发现抽穗期与当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关系密切。研究综合运用高分一号、环境二号、Landsat-8和哨兵二号多源光学遥感影像,准确提取了6年冬小麦田区尺度物候期的空间分布图,可为监测冬小麦生长发育状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 物候期 冬小麦 多源遥感影像 田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除草剂对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比较
4
作者 许光文 何成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82-85,共4页
为筛选防除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安全、高效药剂,选用3%甲基二磺隆SC等5种常用药剂进行防效对比试验,分析药剂对小麦安全性、杂草防除效果(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控制杂草类型)和挽回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参试... 为筛选防除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安全、高效药剂,选用3%甲基二磺隆SC等5种常用药剂进行防效对比试验,分析药剂对小麦安全性、杂草防除效果(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控制杂草类型)和挽回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参试药剂的使用剂量对处于4~5叶越冬期的小麦生长安全。以3%甲基二磺隆SC、5%唑啉草酯EC和75%氟唑磺隆WG的除草控害效果最好,药后110 d的株防效依次为94.01%、83.03%和74.65%,鲜重防效依次为94.97%、88.56%和82.97%。其中5%唑啉草酯EC、7.5%啶磺草胺WG的防除速效性较好,而3%甲基二磺隆SC和5%唑啉草酯EC的持效性较长。5%唑啉草酯EC防除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的效果最好,3%甲基二磺隆SC防除菵草的效果最好。各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3%甲基二磺隆SC、5%唑啉草酯EC和75%氟唑磺隆WG处理较对照区挽回小麦损失率依次为29.28%、25.18%和22.40%。实际生产中,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应合理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田 禾本科杂草 田间试验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黄明 彭彦珉 +8 位作者 赵雯馨 高翔 吴姗薇 张军 李爽 李文娜 崔小强 吴金芝 李友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2,共13页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10.9%~33.7%,DT、STM和SRFM在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8%~11.2%、11.7%~21.4%和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9%~39.5%、7.4%~68.8%和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2%~19.7%、9.6%~25.8%和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7.8%~21.5%、17.1%~75.9%和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7.6%~97.0%、12.8%~165.5%和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5%~15.2%、16.3%~26.7%和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STM>DT,NTM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层但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综合来看,夏闲季深松垄沟并结合秸秆覆盖的措施可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是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质量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麦田 冬小麦-夏休闲 夏闲季耕作 土壤三相比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6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4 位作者 齐月 张玲 田晓丽 杨超 胡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冬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冬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垂直活动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和羊粪对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天英 李义红 +3 位作者 黄朋娟 张月辰 董伟欣 郭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4-512,共9页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的耐盐抗氧化特征,设置常规施肥(CK)、推荐施肥(RC)以及在RC基础上猪粪和羊粪各3个施用量(低量:9 t·hm^(-2);中量:18 t·hm^(-2);高量:27 t·hm^(-2))处...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的耐盐抗氧化特征,设置常规施肥(CK)、推荐施肥(RC)以及在RC基础上猪粪和羊粪各3个施用量(低量:9 t·hm^(-2);中量:18 t·hm^(-2);高量:27 t·hm^(-2))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盐碱田冬小麦生长、碳氮代谢、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高量猪粪和羊粪处理下小麦孕穗期单株分蘖数较RC处理分别提高了18.42%和23.68%;高、中量猪粪和羊粪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较CK和RC处理均显著提高,其中在收获期高量猪粪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4.54%和24.60%,高量羊粪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9.94%和29.99%;高量猪粪和羊粪处理较CK和RC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及SOD、P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其中羊粪较猪粪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高、中量有机肥处理提高了穗数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显著,其中高、中量猪粪处理较CK分别增产15.09%和8.95%,高、中量羊粪分别增产22.06%和9.34%,但两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针对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轻度盐碱土壤,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施用高量(27 t·hm^(-2))猪粪或羊粪,以改善冬小麦耐盐生理特征,进而促进产量提高,且总体上羊粪增产效果优于猪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盐碱障碍粮田 冬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张文文 董心亮 +3 位作者 董文旭 王金涛 张雪佳 孙宏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19-227,共9页
为探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N_(2)O、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3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了3种(1,3,5 g/L,W1、W3和W5)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冬小麦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N_(2)O、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3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了3种(1,3,5 g/L,W1、W3和W5)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冬小麦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从冬小麦返青期至收获期间,CO_(2)排放呈现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又上升的趋势;N_(2)O排放表现为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趋势;CH_(4)则在正与负排放之间波动。与W1处理相比,W3处理土壤CO_(2)和N_(2)O平均排放速率显著较低,CO_(2)和N_(2)O平均排放速率分别降低39.4%,68.9%。W5土壤CO_(2)和N_(2)O平均排放速率降低21.9%,40.0%,但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对于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影响较小,但显著改变了其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W1和W5处理的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而W3的聚类结果介于W1和W5之间。相关分析表明,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_(2)O排放速率与土壤TN、TOC、DOC以及MBC呈显著正相关,土壤NO_(2)和CH_(4)排放速率分别与S0134 terrestrial和Sphingomonas以及Subgroup 25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RDA分析表明,影响Sphingomonas和Subgroup 25丰度的关键理化因子分别为pH值、NH_(4)+、EC和DOC。综上所述,使用3 g/L的微咸水灌溉,能够在不显著增加土壤含盐量的基础上,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农田碳排放量,是北方缺水区微咸水灌溉冬小麦的适宜灌溉水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田 温室气体 咸水灌溉 微生物群落 微咸水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影像数据融合的冬小麦田空间信息提取
9
作者 韩振强 毛星 +4 位作者 李卫国 李伟 马廷淮 张宏 刘力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6-1062,共7页
为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粮食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信息,在对国产GF-1/PMS卫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影像融合提取了高标准麦田多地物的点像元光谱信息,通过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特征,利... 为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粮食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信息,在对国产GF-1/PMS卫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影像融合提取了高标准麦田多地物的点像元光谱信息,通过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特征,利用波段反射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构建植被光谱特征指标阈值,进而对冬小麦田及非麦田进行分类,以获取高标准麦田的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光谱特征指标选择BR_(4)>0.3、NDVI>0.619和DVI>0.317,可以较准确地从影像中识别出冬小麦田,并减少田间道路被误判为冬小麦田像元。在非麦田分类中,选择BR_(3)>0.15和BR_(4)>0.2,可将建筑用地与河流(沟渠)区分开。利用田间样方统计面积和遥感提取面积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可达97.33%,说明通过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结合多重光谱特征指标建立合理的分类阈值,可以准确提取冬小麦田及非麦田的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多光谱指标 高标准麦田 决策树分类 空间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降水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黄耀 蒋静艳 +3 位作者 宗良纲 周权锁 Ronald L.Sass Frank M.Fisher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农田N2 O排放的影响和探讨N2 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 ,于 1 999~ 2 0 0 0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市郊江宁县进行了不同播种量 ( 0、90、1 80和 2 70kg/hm2 )的大田试验 .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 ...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农田N2 O排放的影响和探讨N2 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 ,于 1 999~ 2 0 0 0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市郊江宁县进行了不同播种量 ( 0、90、1 80和 2 70kg/hm2 )的大田试验 .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 ,播种~越冬阶段的N2 O排放不受播种量的影响 ,返青~成熟阶段的N2 O排放通量与播种量成正比 .裸地条件下的N2 O排放与播量为 90kg/hm2 下的排放无明显差异 .造成该生长季内N2 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 ,返青~成熟阶段的N2 O排放通量随观测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田 N2O排放 麦田 种植密度 降水 大气污染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陈辉林 田霄鸿 +3 位作者 王晓峰 曹玉贤 吴玉红 王朝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24-2433,共10页
通过2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内0-2 m土壤水分,耕层(10 cm处)地温,以及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PF)和推荐施肥+麦秸覆盖... 通过2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内0-2 m土壤水分,耕层(10 cm处)地温,以及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PF)和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均能增加土壤储水量,但以NP+PF+S和NP+PF处理较好;(2)3种覆盖栽培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间耕层地温,但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在冬小麦返青期耕层地温要低于对照(CK),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和NP+S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后期到收获期耕层地温也均低于CK;(3)NP+PF+S处理较其它处理可增加冬小麦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次是NP+PF处理,而NP+S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可见,覆膜覆草和覆膜是较为适宜渭北旱塬雨养区冬小麦发展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土壤水分 地温 覆盖栽培 冬小麦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土麦地杂草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0
12
作者 古巧珍 杨学云 +2 位作者 孙本华 张树兰 同延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8-1042,共5页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研究了黄土区9种不同施肥处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小麦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杂草组成有一定差异,试验区共有杂草16种,隶属10科16属,约占陕西省麦田杂草种数的34%.随着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杂草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氮磷钾及其与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处理(NPK、SNPK、M1NPK、M2NPK)的杂草种群为3~5个,对照及氮、氮磷、氮钾处理(CK、N、NP、NK)杂草种群为6~8个;不同施肥处理杂草相对丰度为0~7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1.08,Shannon均匀度指数为0.05~0.26,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6~1.26.不平衡施肥处理的3个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平衡施肥处理,且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麦地杂草 生物多样性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冯绍元 齐志明 +1 位作者 黄冠华 王亚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在北京东郊所进行的清、污水灌溉田间试验 ,着重探讨了污灌条件下 ,不同灌水水量和施肥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 2种灌水水质 (清水和污水 )、3种灌水水平 ... 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在北京东郊所进行的清、污水灌溉田间试验 ,着重探讨了污灌条件下 ,不同灌水水量和施肥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 2种灌水水质 (清水和污水 )、3种灌水水平 (高水、中水和低水 ) ,2种施肥水平 (中肥和无肥 ,限污水灌溉 ) ,共 9个处理 ,2组重复。结果表明 :污水灌溉对冬小麦茎叶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能提高产量 17.6 %~ 31.1% ;虽然灌溉污水能够提供一定的养分 ,但对冬小麦适量施用氮肥仍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灌溉 污水灌溉 冬小麦 生长发育 氮肥 适量施肥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万运帆 李玉娥 +2 位作者 高清竹 秦晓波 林而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95-2500,共6页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测,同时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施农家肥、秸秆深施、秸秆表覆、秸秆移除和免耕,而且土壤有机碳的更新也有同样的趋势;施农家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而秸秆移除和免耕则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轻微下降;冬小麦甲烷的排放或吸收只占总增温潜势的不到1%,在进行统计总排放当量时基本可以忽略,N2O在总排放当量中的比例在2.55%~11.62%范围内;N2O的大量排放主要来自于拔节期及开花期,秸秆移除、施农家肥和秸秆深施会导致N2O排放在总当量中的份额增加至10%左右,而秸秆覆盖和免耕N2O排放在总排放当量中的份额只有3%左右,冬小麦农田总的温室气体排放88%以上来自于CO2的排放,特别是秸秆表覆和免耕95%以上来自土壤碳的损失而释放的CO2。总体来看,秸秆深施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减少碳的损失,增加土壤碳并产生相对较少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较好的固碳减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管理 土壤有机碳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的估算方法评价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贺丽 罗毅 +3 位作者 薛晓萍 赵玉金 赵红 李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1-206,共6页
目前研究估算作物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fAPAR)时多采用冠层光能截获效率(fIPAR)、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Beer-Lambert法则、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等信息。该文以冬小麦为例,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序列(包括冠层LAI、冠层fIPAR和冠... 目前研究估算作物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fAPAR)时多采用冠层光能截获效率(fIPAR)、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Beer-Lambert法则、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等信息。该文以冬小麦为例,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序列(包括冠层LAI、冠层fIPAR和冠层光谱特性等方面)对各种fAPAR估算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评价,以明确各法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内fAPAR与fIPAR值较为接近,而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内二者差异显著;整个研究时段内,利用fIPAR估算的fAPAR结果较好;根据叶面积指数和Beer-Lambert法则估算的fAPAR在抽穗至腊熟期间结果偏小,原因在于该法不能体现穗部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有效吸收;直接借用文献记载的fAPAR~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函数关系估算的fAPAR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及生殖生长季末期均明显偏大。此外,通过将fAPAR与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等常用植被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APAR与NDVI的相关关系最强,基于田间数据证实了采用NDVI估算fAPAR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 辐射 作物 评价 冬小麦 田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N_2O排放 被引量:31
16
作者 庞军柱 王效科 +4 位作者 牟玉静 欧阳志云 张红星 逯非 刘文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96-1903,共8页
从2007年7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对黄土高原冬小麦地氧化亚氮(N2O)排放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为期2a的监测。设置2个处理,有小麦田(有小麦生长),无小麦田(出芽初期拔去麦苗)。研究结果表明有小麦田、无小麦田N2O排放量年际变化不大... 从2007年7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对黄土高原冬小麦地氧化亚氮(N2O)排放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为期2a的监测。设置2个处理,有小麦田(有小麦生长),无小麦田(出芽初期拔去麦苗)。研究结果表明有小麦田、无小麦田N2O排放量年际变化不大。有小麦田年均的N2O排放量为2.05 kg.N2O.hm-.2a-1,无小麦田年均的N2O排放量为2.28 kg.N2O.hm-.2a-1。在冻融交替期,施肥后、翻地后和降雨后无小麦田和有小麦田N2O排放明显增加,N2O的季节变化受到这些短期事件的显著影响;有小麦田N2O排放与地温(P<0.01),气温(P<0.01)和WFPS(P<0.05)显著相关,而无小麦田N2O排放与这些环境土壤因子都不相关;有小麦田和无小麦田两个处理土壤的WFPS通常都低于60%,可以推断在本地区,硝化反应是N2O的重要生成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冬小麦地 氧化亚氮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高兴祥 李美 +1 位作者 房锋 李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2-1408,共7页
为明确河南省冬小麦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共有66种,隶属于22科,57属,其中菊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较多,分别有13、10、9种。... 为明确河南省冬小麦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共有66种,隶属于22科,57属,其中菊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较多,分别有13、10、9种。优势杂草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野燕麦、泽漆和波斯婆婆纳共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看麦娘、刺儿菜、打碗花、野芥菜、麦瓶草、稻槎菜、繁缕和节节麦共8种。此外还有常见杂草19种和一般性杂草33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6个区域中,豫中南平原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5种,豫中南平原区和豫西丘陵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豫北平原区和豫南平原区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经聚类分析,河南省6个区域小麦田杂草群落可分为4组:豫东平原区、豫西南平原区和豫中南平原区杂草群落聚为一组;其他3个区域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各有特点,均自成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河南省 杂草组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调查及其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兴祥 张悦丽 +4 位作者 安传信 李美 李健 房锋 张双应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5230-5239,共10页
【目的】过去10年,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种类、数量和发生区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域调查300个调查地,每个调... 【目的】过去10年,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种类、数量和发生区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域调查300个调查地,每个调查地选择3块区域,每块区域采用倒置“W”型9点取样法,从2009—2019年10年间分3次调查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布,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7大区域杂草群落组成,分析杂草群落变化规律。【结果】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有如下特点:(1)播娘蒿、荠菜一直是山东省冬小麦田的优势杂草,3次调查中播娘蒿优势度始终排在第1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0.68%、22.49%、22.24%,荠菜也始终排在前3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15.49%、15.77%和14.51%。(2)优势杂草种类越来越多,2009—2010年度调查时,相对优势度≥10.00%的只有播娘蒿、荠菜两种,后两次调查时,则分别为3种(增加了雀麦)和5种(增加了雀麦、节节麦和猪殃殃)。(3)禾本科杂草分布区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大。2009—2010年度恶性禾本科杂草雀麦和节节麦主要分布在西北平原区、北部滨海区、中部山区;2013—2014年度扩散蔓延至南部山区、胶潍河谷平原区;2018—2019年度时已遍及全省。且危害程度逐渐加大,3次调查中雀麦相对优势度分别为7.66%、16.39%、17.94%;节节麦分别为3.08%、7.61%、11.38%;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和野燕麦虽然总优势度不高,但也在逐渐增大。(4)婆婆纳、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分布越来越广。3次调查中猪殃殃优势度分别为8.29%、8.94%、10.00%,逐年上升,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大,在山东省各个区域均大面积分布,尤其在西南平洼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山区分布最多,在西北平原区分布面积也很广;婆婆纳优势度分别为1.08%、1.18%、2.05%,主要分布在西南平洼区和南部山区,在其他区域也已有分布。(5)山东省7大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群落变化最大的是胶东丘陵区,物种多样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9—2010年度时,反映物种多样性的香农指数仅高于北部滨海区,列第6位;2013—2014年度,超过西北平原区和胶潍河谷平原区,列第4位;2018—2019年度,仅次于南部山区,列第2位。【结论】耕作制度的变化、恶性杂草的传播入侵以及单一除草剂大面积连续应用明显推动了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变化。因此,在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防控中,应推广化学除草剂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根据田间草相精准选择除草剂以及不同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等杂草综合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冬小麦田 杂草群落分布 演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世琦 王永生 +2 位作者 韩瑞芸 谢晓军 杨正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537-5544,共8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结果表明:硝态氮(纯N)淋失量6.26—12.85 kg/hm2,是冬小麦施用化肥氮量的2.78%—5.71%。与对照CK相比,T1和T2在10cm土层减少0.09%和3.97%;20cm土层减少8.51%和9.81%;30cm土层减少2.25%和10.34%;60cm土层减少23.85%和13.08%;90cm土层减少27.65%和20.73%。10cm和2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以及处理之间均未到显著性差异(P<0.05);30cm处理,T1与CK以及T1与T2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T2与CK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全量还田效果最好;6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以及处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9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冬小麦返青至灌浆期间,占全生育期淋失量的52.95%—67.79%。T1、T2冬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0.11%与11.51%。可见,稻秆还田能够减少灌区土壤硝态氮淋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稻秆还田 麦田 硝态氮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3 位作者 钟秀丽 吕国华 任德超 宋吉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246-4256,共11页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尺度 晚霜冻害 空间分区 发育进程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