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ences with Rice Grown on Permanent Raised Beds: Effect of Crop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on Water Use,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an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被引量:1
1
作者 R.K.NARESH S.S.TOMAR +5 位作者 Dipender KUMAR Samsher Purushottam S.P.SINGH Ashish DWIVEDI Vineet KUMAR 《Rice science》 SCIE 2014年第3期170-180,共11页
In recent years, conventional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of soil health and declining farm profitability due to high inputs of water and labo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 In recent years, conventional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of soil health and declining farm profitability due to high inputs of water and labo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d resource-conserving technologies i.e. zero-tillage (ZT), raised-bed planting and direct-seeded rice (DSR) have shown promise as alternatives to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during 2009-2012 to establish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permanent raised bed cropping system could be practiced to save water at the field application level to improve water productivity and also have the capability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and soil physical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different crop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conventional-tilled puddle transplanted rice (CT-TPR) required 14%-25% more water than other techniques. Compared with the CT-TPR system, zero till direct-seeded rice (ZT-DSR) consumed 6%-10%less water with almost equal system productivity and demonstrated higher water productivity. Wide raised beds saved about 15%-24% water and grain yield decrease of about 8%. Direct-seeded rice after ZT or reduced tillage or on unpuddled soil provided more net income than CT-TPR. The CT-TPR system had higher bulk density and penetration resistance due to compaction caused by the repeated wet tillage in rice. The steady-state infiltration rate and soil aggregation (〉 0.25 mm) were higher under permanent beds and ZT and lower in the CT-TPR system. Under CT-TPR, soil aggregation was static across seasons, whereas it improved under no-till and permanent beds. Similarly, mean weight diameter of aggregates was higher under ZT and permanent beds and increased over time.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o sustain the rice productivity, CA-based planting techniques can be more viable options.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se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need to be studied under varying agro-ecologies in western Uttar Pradesh,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nent raised bed water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yield water saving crop establishment techni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upporting cap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increase of y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
2
作者 ZHANG Hongye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2期80-85,共6页
The potential of yield increas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about 30 billion kg by ameliorating the low yield and medium low yield farmlands and 4 billion kg by reclaiming unused land. Water shortage will be the main ... The potential of yield increas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about 30 billion kg by ameliorating the low yield and medium low yield farmlands and 4 billion kg by reclaiming unused land. Water shortage will be the main limitation to the further increase of grain crop yield. The amount of water shortage is 8 200 million m3 at present, and will be 17 720 million m3 in 2 000. Yield increase can not be realized by using more water in the future. Other factors such as decrease of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grain crop growing area,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struction of resources will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paper for attaining sustainable increase of yield in the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lain yield increase grain crop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宏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2期108-110,共3页
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深入研究农田节水... 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深入研究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介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定义和农田水资源现状,重点对滴灌、喷灌、微灌、渗灌的系统组成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技术 作物产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stic sheet on water saving and yield under furrow irrigation method in semi-arid region 被引量:2
4
作者 Muhammad Sohail Memon Kausar Ali +5 位作者 Altaf Ali Siyal Jun Guo Shamim Ara Memon Shakeel Ahmed Soomro Noreena Memon Changying J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8年第1期172-177,共6页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water in the countr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introduce low-input and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mainly in semi-arid region.A study was condu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water in the countr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introduce low-input and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mainly in semi-arid region.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inimize deep percolation losses from the furrow bottom under two different irrigation treatments viz.(1)furrow bottom with plastic sheet(T1)and(2)furrow bottom without plastic Sheet(T0).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of soil profile were taken at a depth of 0-80 cm before and after crop harvesting.The dry density of soil slightly increased(0.01 g/cm^(3))under both treatments,while soil pH decreased under T1.The average yield was 8332 kg/hm^(2) and 7575 kg/hm^(2),with 21.56 m^(3) and 31.09 m^(3) total volume of irrigation water applied under T1and T0,respectively.The saving percentages of water under treatments were 52.22% and 31.00% under T1 and T0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to the saving of water under traditional irrigation practice.Overall,better performance,in term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water saving,was obtained with use of plastic sheet integrated with bottom of furrows.Henc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rrow irrigation method with plastic sheet may be used to preventing moisture and minimize deep percolation losses from furrow bott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row irrigation semi-arid region water saving yield plastic sheet deep percolation okra crop soil pH
原文传递
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艳 金秋 +3 位作者 陈竞楠 肖颖 佘翔宇 侯毛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115-119,共5页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节水灌溉对于绿色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产量与品质、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阐述当前研究进展,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块根作物增产提质和水资...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节水灌溉对于绿色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节水灌溉对块根作物产量与品质、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阐述当前研究进展,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块根作物增产提质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块根作物 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不同滴灌方式节水增产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慕飞 牛文全 +5 位作者 孙军 吕畅 杜娅丹 王贺 李田田 王久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156,共9页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滴灌(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SDI)与地表滴灌(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节水增产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SDI作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SSDI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滴灌(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SDI)与地表滴灌(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节水增产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SDI作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SSDI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DI相比,SSDI可使作物总体增产6.66%(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34%(P<0.05),净效益增加6.94%(P<0.05);SSDI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当年均降雨量不大于400 mm时,SSDI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当土壤容重大于1.5 g/cm^(3),灌水施肥频率大于6次,滴灌带埋深为>15~25 cm,滴头流量介于>1.5~<2.5 L/h时,更有利于发挥SSDI优势,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地区SSDI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降雨量 地下滴灌 增产 节水 经济效益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降雨预报的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需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海军 宗星宇 +3 位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付桃秀 王子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早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在考虑降雨预报的前提下,研究了智能灌溉和传统淹水灌溉2种模式对水稻的产量指标以及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灌溉模式能够使早稻、晚稻分别节约灌溉水量83.9、119.2 t/hm^(2),减少排水量193.8、35.6 t/... 以早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在考虑降雨预报的前提下,研究了智能灌溉和传统淹水灌溉2种模式对水稻的产量指标以及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灌溉模式能够使早稻、晚稻分别节约灌溉水量83.9、119.2 t/hm^(2),减少排水量193.8、35.6 t/hm^(2);智能灌溉模式在降雨频繁时充分满足作物在关键期的需水量,在缺少降雨时可在不影响产量、保证作物的关键期需水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作物的需水量;智能灌溉模式可使早稻和晚稻的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4.52、508.84 kg/hm^(2)。综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考虑降雨预报的智能灌溉模式能够提高灌溉效率;优化作物的关键期需水量,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灌溉 降雨利用 节水减排 水稻增产 作物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节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兴华 《新疆农机化》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借助冬小麦沟垄种植和测墒补灌种植试验来验证农业节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同时将经济效益指标应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评价中,最终证实采取农业节水灌溉措施不但可影响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而且能显著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益,值得应... 本文借助冬小麦沟垄种植和测墒补灌种植试验来验证农业节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同时将经济效益指标应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评价中,最终证实采取农业节水灌溉措施不但可影响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而且能显著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益,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种植 产量 农业节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曹琦 王树忠 +6 位作者 高丽红 任华中 陈青云 赵景文 王倩 眭晓蕾 张振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3,共7页
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一直存在灌水量大,水分浪费严重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试验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就交替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亏缺灌溉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灌溉水去向、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效果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一直存在灌水量大,水分浪费严重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试验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就交替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亏缺灌溉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灌溉水去向、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效果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植株蒸腾速率也略有下降,而植株光合作用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使同化产物有利于向果实分配,产量与对照持平,果实商品性和营养品质也有所提高。交替隔沟灌溉可节水37%~48%,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7%~82%。此法简便易行,控漏减蒸效果明显,节水显著,在目前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处理 作物 交替隔沟 黄瓜 节水效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中轻度水分胁迫的增产节水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霍治国 李世奎 +3 位作者 白月明 温民 王素艳 胡延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大型水分试验场的防雨棚遮挡自然降水,采用人工定量补水进行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40%~50%、45%~50%、50%~55%、50%~60%、55%~60%、60%~70%持续时间分别为5、10、15天水分胁迫处理的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70%... 利用大型水分试验场的防雨棚遮挡自然降水,采用人工定量补水进行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40%~50%、45%~50%、50%~55%、50%~60%、55%~60%、60%~70%持续时间分别为5、10、15天水分胁迫处理的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70%的中轻度水分胁迫处理,冬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2年平均,增产6.3%~7.4%,节水28.2%~34.1%。中轻度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增产节水作用机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水分胁迫效应诱发增强:①冬小麦根系的找水功能;②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化;③复水后光合速率的提高。冬小麦水分胁迫效应的最佳利用时间为返青-拔节期,此时进行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最有利于冬小麦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效应 增产 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地区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增产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强小嫚 张凯 +3 位作者 米兆荣 刘战东 王万宁 孙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1-502,共12页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著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著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著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著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著,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夏深松能显著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著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著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灌水次数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节水增产效应 冬小麦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艺节水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7
12
作者 高传昌 王兴 +1 位作者 汪顺生 史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北方地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缺水问题至关重要。全面分析了耕作保墒、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水肥耦合、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节水型品种和化学调控等农艺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北方地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缺水问题至关重要。全面分析了耕作保墒、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水肥耦合、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节水型品种和化学调控等农艺节水技术措施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农艺节水技术措施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艺节水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以期将农艺节水技术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节水 保墒 水分生产率 节水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水平衡与灌溉增产效率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裴宏伟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刘昌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4-1059,共6页
水资源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最重要的生产制约因素,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需要。通过设置冬小麦不同灌溉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的水分平衡、产量和灌溉增产效率。结果显示:1)不同灌溉处理具有不同的水分平衡过程,雨养... 水资源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最重要的生产制约因素,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需要。通过设置冬小麦不同灌溉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的水分平衡、产量和灌溉增产效率。结果显示:1)不同灌溉处理具有不同的水分平衡过程,雨养农田、充分灌溉处理、返青水胁迫处理、拔节抽穗水胁迫处理和灌浆水胁迫处理的蒸散量分别为251±58 mm、482±48 mm、352±44 mm、388±22 mm和324±53 mm;2)灌溉量对于小麦产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拔节-抽穗水胁迫对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灌浆水胁迫和返青水胁迫均没有对小麦产量造成明显影响;雨养农业的经济产量为2 950±635 kg.hm-2,充分灌溉下的经济产量约为5 994±994 kg.hm-2;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抽穗期、灌浆期施加适度的水分胁迫,产量分别为5 163±885 kg.hm-2、5 047±1 180 kg.hm-2、5 249±975 kg.hm-2,与充分灌溉相比,没有明显的产量下降;3)小麦的灌溉增产效率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在丰水年或特丰水年,灌溉增产效率为1.9 kg.m-3,在枯水年为0.4 kg.m-3,平水年为1.6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节水农业 灌溉制度 灌溉增产效率 水分-产量关系 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忠学 温金祥 吴文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19-222,共4页
根据山东省桓台县农业水资源日趋减少的现状 ,开展了以减少土壤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的的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与增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 .在相同灌溉水量 ( 2 5 0mm)的情况下 ,玉米秸与... 根据山东省桓台县农业水资源日趋减少的现状 ,开展了以减少土壤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的的不同培肥措施的节水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与增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 .在相同灌溉水量 ( 2 5 0mm)的情况下 ,玉米秸与小麦秸全部还田较玉米秸小麦秸均不还田 (对照 )增产 885kg·hm-2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 .13 ,在全还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较对照增产 1875kg·hm-2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 .60 ;仅小麦秸全部还田较对照增产 675kg·hm-2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 .2 4,在麦秸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较对照增产 12 0 0kg·hm-2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3 .2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措施 节水增产 土壤水分 作物栽培 农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水稻节水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徐芬芬 曾晓春 石庆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75,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以常规淹水灌溉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水稻在适度水分亏缺(TR1)和较严重水分亏缺(TR2)2个间歇灌溉处理中灌浆前期复水前、后及灌浆后期的部分生理指标变化,以探讨干湿交替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TR1处理产量显著高... 采用盆栽试验,以常规淹水灌溉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水稻在适度水分亏缺(TR1)和较严重水分亏缺(TR2)2个间歇灌溉处理中灌浆前期复水前、后及灌浆后期的部分生理指标变化,以探讨干湿交替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TR1处理产量显著高于CK及TR2处理;与CK比较,TR1处理在灌浆前期复水前硝酸还原酶(NR)活性较低,IAA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较高;复水后NR活性及颖花蒸腾强度均明显提高并高于CK,而IAA氧化酶活性迅速下降并低于CK,说明水稻在适度水分亏缺后复水可增强灌浆前期的生理活性,有利于籽粒灌浆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节水栽培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冬小麦渗灌技术节水高产综合效益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利平 巴比江 +1 位作者 甄文超 宋秉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41,共7页
根据 1997- 0 9— 2 0 0 0 - 0 6在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进行的冬小麦渗灌技术试验资料及调查资料 ,研究了渗灌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最终产量的影响、渗灌技术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渗灌比喷灌平均增产 9.5 % ,比旱地增产 62 .... 根据 1997- 0 9— 2 0 0 0 - 0 6在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进行的冬小麦渗灌技术试验资料及调查资料 ,研究了渗灌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最终产量的影响、渗灌技术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渗灌比喷灌平均增产 9.5 % ,比旱地增产 62 .3% ,产量结构中以渗灌千粒重表现最高。小麦生长期内农田总耗水量喷灌最大 ,渗灌次之 ,旱地最小。渗灌可明显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渗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 13.2 5 kg.hm-2 .mm-1,是喷灌处理的 1.35倍。 3年平均渗灌比喷灌节水 4 3.9%。渗灌年净效益比喷灌多 976.6元 .hm-2 ,增加 2 0 .91%。渗灌具有节省开支 ,产投比提高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溉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渗灌 节水高产技术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对土壤盐分影响及增产效应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史海滨 赵倩 +2 位作者 田德龙 闫建文 苗庆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257,共6页
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肥料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将不同种类肥料和灌溉定额进行组合,研究其对土壤盐分的动态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除尿素处理外,有机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耕... 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肥料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将不同种类肥料和灌溉定额进行组合,研究其对土壤盐分的动态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除尿素处理外,有机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耕层和剖面土壤电导率(EC)均值较试验初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肥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灌水定额为1 005 m3/hm2),控盐效果略显优势;缓释、控释肥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灌水定额为750 m3/hm2),控盐效果更明显,剖面土壤EC均值较试验前分别下降16.4%,14.3%;尿素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耕层及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增加3.6%,2.7%,积盐程度略高于节水处理.4种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对照处理增产效果显著;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优势.综合考虑节水、增产、土壤脱盐等效应,获得优化灌水施肥模式为:缓释肥配二铵基施,生育期内不进行追肥,缓释肥为800.4 kg/hm2,二铵为350.6 kg/hm2,灌水定额为750 m3/hm2,产量为8 374.5 kg/hm2,较当地农民习惯灌水施肥处理可增产2.14%、节水25%,作物耕层EC值和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下降18.6%,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缓/控释肥 节水灌溉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魏永霞 冯鼎锐 +2 位作者 刘志凯 孙继鹏 张雨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41,共5页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表径流、土壤侵蚀、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节水增产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生物炭施用量越高,水土保持效果越好;而对于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则生物炭施用量为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土保持 节水增产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动态及其展望 被引量:40
19
作者 庞秀明 康绍忠 王密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146,共6页
 介绍了作物调亏灌溉的概念及其生理学基础,论述了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调亏灌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调亏灌溉 节水增产机理 灌溉技术 灌溉理论 研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控制平地方法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迪 李益农 李福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37,共5页
根据激光控制土地精平试验结果和不同田面平整精度处理下的田间畦灌对比试验数据 ,对激光控制平地成本费用和节水增产效果进行分析 ,完成激光控制平地方法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土地精平成本费用随田面平整绝对改善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 ,节... 根据激光控制土地精平试验结果和不同田面平整精度处理下的田间畦灌对比试验数据 ,对激光控制平地成本费用和节水增产效果进行分析 ,完成激光控制平地方法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土地精平成本费用随田面平整绝对改善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 ,节水增产效益随田面平整精度的提高明显增加。在激光精平效果 3年持续期内 ,考虑激光控制平地设备折旧下的静态效益费用比值为 1.8,动态下的相应比值为 1.6。农田生产力提高带来的节水增产效益超过土地精平成本的事实表明 ,在我国现状条件下采用激光控制平地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控制 平整土地 平地成本 经济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