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掘工作面风幕阻尘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夏丁超 吕品 +1 位作者 杜朋 王金月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前综掘工作面粉尘污染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综掘工作面风幕阻尘效果的影响,而未充分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使得压风分流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欠佳。为明确附壁风筒径向出风距离、径向出风比及轴向出风距离对风幕阻尘效果的影响,... 目前综掘工作面粉尘污染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综掘工作面风幕阻尘效果的影响,而未充分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使得压风分流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欠佳。为明确附壁风筒径向出风距离、径向出风比及轴向出风距离对风幕阻尘效果的影响,以潘三矿810西翼机巷综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Fluent软件对径向出风距离为10~25 m、径向出风比为0.6~0.9及轴向出风距离为6~12 m条件下的风流分布和粉尘扩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径向出风距离增大,径向涡流风幕在巷道内的转变更充分,综掘机司机前端的风流分布越均匀,更有利于形成风速方向均指向工作面的轴向阻尘风幕。当径向出风距离为10 m时,距工作面7 m断面内涡流特性明显,风速方向紊乱;当径向出风距离为25 m时,距工作面7 m断面内,风流分布趋于均匀,风速方向均指向工作面,形成了能够覆盖全断面的轴向阻尘风幕。(2)随着径向出风比增大,整流风筒轴向风流风量减小,轴向风流风速和射流强度降低,轴向风流对综掘工作面前端气流的扰动减弱;径向出风比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风流方向指向工作面且能覆盖全断面的轴向阻尘流场,即轴向阻尘风幕。(3)径向涡流风幕的阻尘能力随径向出风比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轴向阻尘风幕的阻尘能力随径向出风比的增大而不断增强。(4)在采取压风分流风幕阻尘技术后,当压风总量为300 m^(3)/min,吸风量为400 m^(3)/min,附壁风筒径向出风距离为20 m,径向出风比为0.9,整流风筒轴向出风距离为8~10 m时,能很好地将粉尘聚集在吸尘口附近,达到高效控尘除尘的目的。在810西翼机巷综掘工作面进行现场测试,测点风速和粉尘质量浓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基本一致,高浓度粉尘被有效阻控于工作面前端,隔尘效果较为明显,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风幕阻尘 长压短抽 附壁风筒 压风分流 风流分布 粉尘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52
2
作者 唐明云 戴广龙 +1 位作者 秦汝祥 陈清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94-1498,共5页
为得到综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推算得出采空区漏风阻力系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等因素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及其自适应网格技术,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 为得到综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推算得出采空区漏风阻力系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等因素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及其自适应网格技术,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121103工作面及其采空区漏风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工作面风量分布进行比较,工作面风量分布趋势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主要发生在倾向0~25 m区域内,在该区域内,漏入采空区内的风量有部分返回至工作面;在倾向25~215 m区域内,工作面风量变化不大;采空区漏风流场等值线在倾向上并不是对称分布的,在采空区走向0~10 m及倾向20~30 m区域内存在低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面 数值模拟 自适应网格技术 工作面风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参数对综放工作面尘流运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姚锡文 鹿广利 +1 位作者 许开立 闫放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22-1625,1630,共5页
基于耦合的离散相模型,应用CFD软件对综放工作面内的尘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不同倾角、不同配风量、不同粒径粉尘参数对综放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并与现场实测的粉尘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倾角综放工作... 基于耦合的离散相模型,应用CFD软件对综放工作面内的尘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不同倾角、不同配风量、不同粒径粉尘参数对综放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并与现场实测的粉尘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内风流更趋于流向靠近煤壁的空间.倾角增加,呼吸性粉尘运动活跃.适当增大风量后,呼吸性粉尘易被风流携带,粉尘浓度降低明显,但风速过大易产生二次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倾角 配风量 粉尘 数值模拟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伪斜长度与上隅角瓦斯浓度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鹏翔 安星虣 +4 位作者 李树刚 康新朋 黄义通 杨俊生 金士魁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3-85,共13页
倾角煤层的开采,常伴随输送机上窜、下滑问题。一般通过增加伪斜长度来确保液压支架的正常移动,并为机头机位提供更多作业空间,但伪斜长度增加会影响架间和上隅角瓦斯变化,导致工作面出现瓦斯浓度异常现象。针对倾斜厚煤层开采中容易出... 倾角煤层的开采,常伴随输送机上窜、下滑问题。一般通过增加伪斜长度来确保液压支架的正常移动,并为机头机位提供更多作业空间,但伪斜长度增加会影响架间和上隅角瓦斯变化,导致工作面出现瓦斯浓度异常现象。针对倾斜厚煤层开采中容易出现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应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伪斜长度下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确定最优伪斜长度。为研究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应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在伪斜长度分别为20、25、30、35 m条件下对“U”型通风方式下的采空区瓦斯分布及流场情况进行研究。模拟发现:伪斜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空区内的风流,使得采空区内风流紊乱,瓦斯局部地区集聚严重,进而对采空区内的瓦斯分布及运移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伪斜长度对于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有显影响,随着伪斜长度的增加,采空区内风流发生提前转向,导致采空区瓦斯提前向工作面涌出,瓦斯异常区从上隅角处逐渐向工作面偏移,上隅角瓦斯浓度逐渐降低。通过模拟结果对现场伪斜长度优化应用后,试验工作面在伪斜长度25 m左右时,上隅角、回风巷最大瓦斯体积分数均控制在1%以内,工作面未出现瓦斯异常积聚现象。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吻合,得到最优伪斜长度为2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厚煤层 伪斜长度 “U”型通风 瓦斯浓度 上隅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U型通风工作面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涛 吴世跃 +1 位作者 闫晋文 秦贵成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6-29,共4页
为了掌握双U型通风工作面瓦斯浓度分布规律,预防工作面瓦斯浓度超限,运用Fluent软件对某工作面推进到2个联络巷之间不同位置时采空区内漏风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实测和统计研究分析。模拟与观测结果表明,双U型... 为了掌握双U型通风工作面瓦斯浓度分布规律,预防工作面瓦斯浓度超限,运用Fluent软件对某工作面推进到2个联络巷之间不同位置时采空区内漏风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实测和统计研究分析。模拟与观测结果表明,双U型通风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后部、上隅角和回风巷后部瓦斯浓度变化不大,尾巷瓦斯浓度随着工作面在2个联络巷之间位置的改变而变化,联络巷打开时,瓦斯浓度最大,当工作面距离打开联络巷23m左右时瓦斯浓度最小,当工作面距离打开联络巷40m时尾巷瓦斯浓度又增加到初期最大值,且进一步增大。因此,从治理瓦斯角度考虑,回风巷和瓦斯排放巷之间的联络巷合理间距应为40m,考虑经济性,建议不要超过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U型通风工作面 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采空区流场 回风巷 瓦斯排放巷 联络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倾角对采煤工作面Y型通风瓦斯治理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屈扬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10期149-153,共5页
为了得到煤层倾角对采煤工作面Y型通风系统瓦斯治理效果的影响,利用Fluent对煤层倾角分别为0°,25°,45°时的工作面压力分布、工作面风量分布、采空区瓦斯分布、上隅角瓦斯浓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且分析其随煤层倾角的变... 为了得到煤层倾角对采煤工作面Y型通风系统瓦斯治理效果的影响,利用Fluent对煤层倾角分别为0°,25°,45°时的工作面压力分布、工作面风量分布、采空区瓦斯分布、上隅角瓦斯浓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且分析其随煤层倾角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加,工作面两端压差、工作面向采空区的漏风量和上隅角瓦斯浓度逐渐升高,采空区瓦斯浓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倾角 Y型通风 瓦斯治理效果 工作面风量 瓦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交叉隧道施工阶段CO分布规律以及通风优化研究
7
作者 韦宜霏 崔光耀 +1 位作者 党双宝 侯文学 《高速铁路技术》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降低斜井交叉隧道爆破产生的CO气体对施工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探究隧道内风流流场分布和CO气体扩散特征,以三维RNG k-ε湍流非稳态模型和组分运输方程为基础,以风管送风风速、单双工作面通风为影响因素,模拟不同工况下的CO运移特... 为降低斜井交叉隧道爆破产生的CO气体对施工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探究隧道内风流流场分布和CO气体扩散特征,以三维RNG k-ε湍流非稳态模型和组分运输方程为基础,以风管送风风速、单双工作面通风为影响因素,模拟不同工况下的CO运移特性和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掌子面与出风口沿程方向,以风筒口为分界线,隧道断面的平均风速在掌子面附近达到峰值,随后呈现减小趋势,在风筒口后方风速趋于稳定;(2)单工作面通风时,提升送风风速对CO气体排出有较为显著的效果;(3)双工作面通风时,在斜井出风口两束气流交汇处,容易形成2个明显的涡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施工通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施工通风 CO分布 数值模拟 单双工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