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1+4+X"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in Gann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
1
作者 Chenxin YANG Jun XIAO +2 位作者 Liyuan WANG Jiaxin LIU Yangkai L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5期8-10,16,共4页
In the context of controll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a planned way,China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in the early 21 st century.In this context,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care and form an effective elderly c... In the context of controll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a planned way,China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in the early 21 st century.In this context,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care and form an effective elderly care model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by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policy,the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and is in the stage of vigorous promotion.Taking the Gann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puts forward"1+4+X"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 based on the policy system of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the material sp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and explores how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ommunity model efficiently in the form of industrialization,so as to driv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Gann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promote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New elderly care model Gann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探析
2
作者 杨伟宏 罗雪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岁月沉淀的重要精神财富。延安时期,来自海内外四万多革命青年,为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奔赴延安,为全国抗战和陕甘宁边区各项建设注入新的能量。在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们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在革命实践中,与...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岁月沉淀的重要精神财富。延安时期,来自海内外四万多革命青年,为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奔赴延安,为全国抗战和陕甘宁边区各项建设注入新的能量。在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们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在革命实践中,与自己做斗争,锤炼自身体格、重塑思想感情;与自然做斗争,树立劳动风尚、提升劳动技能;与敌人做斗争,战场英勇杀敌、后方模范服务。“斗争”作为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传承和发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青年应继承延安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精神力量,助力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革命青年 斗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蒂斯之争”再考察
3
作者 王旭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03,216,217,共16页
延安时期的美术创作在对“洋”形式的选择上面临着内在困境:既承担着革命运动自身具有的“国际”属性,同时又面对着革命理论“中国化”与革命实际需求的选择。“马蒂斯之争”作为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美术论争,包含诸多重要... 延安时期的美术创作在对“洋”形式的选择上面临着内在困境:既承担着革命运动自身具有的“国际”属性,同时又面对着革命理论“中国化”与革命实际需求的选择。“马蒂斯之争”作为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美术论争,包含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此次论争的历史文献存在许多关联性问题:一方面,涉及西方艺术运动及其“现代精神”;另一方面,包含“五四”新文化运动、左翼文艺运动、延安文艺运动以来“革命”与“美术”之间的关系转换。回到历史语境,此次论争的发生逻辑,“马蒂斯”在鲁艺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呈现,以及“马蒂斯之争”与座谈会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仍需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蒂斯之争 延安鲁艺 革命“新文艺” 延安美术史 价值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建构——以秧歌剧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唐金武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秧歌剧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秧歌剧是从扭秧歌、旧秧歌戏发展而来,在时代机遇、现实需求等背景下形成的。延安时期秧歌剧极具革命属性,在党与边区政府的努力,人民大众的热衷,... 秧歌剧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秧歌剧是从扭秧歌、旧秧歌戏发展而来,在时代机遇、现实需求等背景下形成的。延安时期秧歌剧极具革命属性,在党与边区政府的努力,人民大众的热衷,秧歌剧现代化的发展等共同推进下,秧歌剧革命话语体系得以生成。延安时期秧歌剧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完整,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环境等五个部分。并且其宣传也独具特色,以秧歌剧演出为核心,以歌曲传唱为垂心,以节日活动为靶心,以报纸、评论等为内心,从而助推革命话语广为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革命话语 秧歌剧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党争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05,共7页
文章对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史料综述,通过对延安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载体、主体和成效的梳理总结,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四点建议,即:加强组织引领,以我为主;培育友华媒体,借口发... 文章对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史料综述,通过对延安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载体、主体和成效的梳理总结,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四点建议,即:加强组织引领,以我为主;培育友华媒体,借口发声;加强民间交往,双管齐下;做好分众表达,精准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红色文化 国际传播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成章、章太炎革命思想合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福惠 袁咏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 ,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 ,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 ,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 ,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 ,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 ,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 ,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 ,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 ;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 ,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 ,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 ,陶的认识较为固执 ,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 ;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 ,陶有幻想而章更清醒 ;在对待历史文化和进化论的态度上 ,陶只求应用 ,章则坚持应用与求真的统一 ,故对理论有较大贡献。上述比较反映出革命行动家和“有学问的革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成章 章太炎 革命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启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32,共12页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武帝应对措施的“多方全面”和“理念贯通”的理解。第III节论述东儒士独特的“改革·革命理想”和“独立批判精神”的发展变化:“独行”、“清议”、“党锢”、反抗,和这论证与前史学理论的连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汉儒 改革理想 独立批判精神 “党锢” 王莽 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解放日报》启蒙话语的流变与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灵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101,共11页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启蒙典范,是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话语以"革命"为话语导向,以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为基本构成,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产生了特殊的话语变奏。延安《解放日...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启蒙典范,是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话语以"革命"为话语导向,以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为基本构成,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产生了特殊的话语变奏。延安《解放日报》的启蒙话语冲突和流变,凸显了中国启蒙运动和追求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日报》 启蒙话语 革命话语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 被引量:16
9
作者 旷新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6-101,共6页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红高粱》 新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延安“五老”及其精神内涵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立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4-47,共4页
中共延安"五老",是延安时期中共党内对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的尊称。"五老"称谓的核心要素不是年龄而是精神,不是人老"可贵"而是精神"可贵"。我们应... 中共延安"五老",是延安时期中共党内对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的尊称。"五老"称谓的核心要素不是年龄而是精神,不是人老"可贵"而是精神"可贵"。我们应该以"五老"为榜样,认真学习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持之以恒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严以律己的高尚品德,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延安“五老” 界定标准 精神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革命音乐创作传统与豫剧现代戏民族化风格的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宗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0-60,共11页
以编导和音乐创作人员杨兰春、王基笑为核心,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延安革命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传统的延续。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整体创作方式,基本遵循着延安民族化新音乐、新歌剧、新戏曲的创作方式,以民间生活、民间艺术作为... 以编导和音乐创作人员杨兰春、王基笑为核心,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延安革命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传统的延续。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整体创作方式,基本遵循着延安民族化新音乐、新歌剧、新戏曲的创作方式,以民间生活、民间艺术作为现代戏曲创作的来源与根本,进行新的戏曲形式的创造。而且还坚持"集体创作"的原则,在编创剧本、排演与演出过程中,把所有演职人员与观众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吸收传统戏曲音乐精华并融汇河南民间音乐资源,创造豫剧现代戏的新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革命音乐传统 豫剧现代戏 民族化风格 杨兰春 集体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与形式选择的关系问题再认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依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2期7-13,共7页
革命文艺是由政党直接领导和支配的文学,它的真正主体是政党意志,而非各别的作家和自然形成的作家群体。革命文艺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的开始,是以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为标志的。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文艺和... 革命文艺是由政党直接领导和支配的文学,它的真正主体是政党意志,而非各别的作家和自然形成的作家群体。革命文艺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的开始,是以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为标志的。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文艺和文艺工作者被纳入革命斗争战线,这意味着革命政党及其领袖取得了对革命文艺的绝对领导权和话语权。《讲话》通过论断性和指令性的表述,在根据地建立起了政党和文艺工作者的新型的权力关系。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与形式选择的关系也在这个座谈会上得到明确的界定,它既是前此关于文学形式问题争议的总结,也是此后中国革命文学如何看待形式问题的指南。革命文艺的形式选择是革命文艺的本质功能的逻辑展开,它意味着认识形式问题需要摆脱传统文学观念中的艺术本体论,而应着眼于文学的政治功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艺 服务对象 形式选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革命女性的道德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永青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2-57,共6页
革命女性是延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良道德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并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集体... 革命女性是延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良道德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并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集体主义的革命道德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德核心,体现出对共产主义新道德的追求。其次,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争取政治权、经济权和教育权的进程中展开了对女性道德平等权的追求。再次,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生活,追求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模式,倡导家国一体的家庭道德新理念,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构建出新型的家庭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革命女性 道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知识分子:三重身份的同一
14
作者 于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将延安知识分子加以改造,实现其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三重身份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始终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参加实际斗争,...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将延安知识分子加以改造,实现其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三重身份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始终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参加实际斗争,转变思想,获取源泉,完成了向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延安知识分子从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出发,创作出反映革命斗争、描写工农兵新形象的作品。作为传播主体,延安知识分子借助各种媒介手段推进延安文艺的传播与接受,在传播的同时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最终实现团结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和敌人作斗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知识分子 身份 革命文艺工作者 文学生产者 文学传播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革命文艺元叙事中的图影与文学
15
作者 高秀川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0-85,共6页
1937年后,延安作为另一种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其革命文艺的元叙事,其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旨为核心推动着知识分子的转型,改变了延安文艺的整体风貌。在革命元叙事的笼罩下,文学走向民间,文艺主体性发生前所未有的... 1937年后,延安作为另一种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其革命文艺的元叙事,其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旨为核心推动着知识分子的转型,改变了延安文艺的整体风貌。在革命元叙事的笼罩下,文学走向民间,文艺主体性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以丁玲的文字、照片和延安地区的版画做为个案去分析,从文学与图影的流变中考察延安文艺的变迁,可以直观而真实地见到新的文艺建制下个体意识的消弭、群体意志彰显以及文艺工作者的艰难心路历程,从而建构一种真正立体多元的文艺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革命文艺 元叙事 图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与文化抗战
16
作者 黄延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4-67,共4页
阐发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日本侵略者歪曲中国历史并利用传统文化的腐朽成分蒙昧、奴化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本质。党在这一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日本侵略者... 阐发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日本侵略者歪曲中国历史并利用传统文化的腐朽成分蒙昧、奴化中国人民的文化侵略本质。党在这一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日本侵略者中国文化"外烁"论以及中国社会"停滞说"的批判对构筑中华民族精神长城、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传统文化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区实践探索对延安时期理论构建的奠基性意义
17
作者 许华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8-76,共9页
苏区的实践探索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构建的重要实践基础,这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不管教训还是经验都成为延安时期理论构建的宝贵财富。苏区成功的经验说到底主要是三个层面:道路层面、制度层面和认识层面,也... 苏区的实践探索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构建的重要实践基础,这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不管教训还是经验都成为延安时期理论构建的宝贵财富。苏区成功的经验说到底主要是三个层面:道路层面、制度层面和认识层面,也就是革命道路探索、苏维埃政权形式的尝试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其中,苏维埃制度的探索,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激化失去现实意义而成为一种思想资源,以富农政策调整为核心的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则成为承接苏区和延安时期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科学认识,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道路 苏维埃政权形式 富农政策 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盐阜根据地干部教育述论
18
作者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6-69,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 ,苏北盐阜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级各类干部 ,为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抗战时期盐阜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经验 ,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工作 ,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盐阜根据地 干部教育 教育形式 教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地域特色,构建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省
19
作者 王永芹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2-133,137,共3页
地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河北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对地域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燕赵文化 革命文化 民俗文化 继承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延安时期中国革命话语体系构建的贡献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晓凯 李宏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8-72,共5页
话语体系及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实质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 话语体系及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实质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逐步形成了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革命话语体系”,实现了其价值规范和科学理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新时代,探索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构建的中国革命话语体系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革命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