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1
作者 韩毓 何勇凤 +4 位作者 苟钟友 李承君 马宝珊 林鹏程 高欣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_(t)=379.9[1–e^(–0.19(t+1.59))]和W_(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自然死亡系数 禁渔效果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2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4 位作者 吴金明 叶海明 李鹏程 沈丽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禁捕初期 增殖放流 体长–体重 长江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宾-江津段漂流性鱼卵纵向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3
作者 陈小娟 杨志 +4 位作者 朱其广 曹俊 董纯 朱俊 潘增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203,共11页
通过2023年4-7月对长江上游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鱼类早期资源的逐日监测,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组成、鱼卵径流量、产卵高峰期及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分析逐日产卵径流量变动与水文、水温条件的关系,明晰不同断面鱼卵径流量峰值出现的流... 通过2023年4-7月对长江上游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鱼类早期资源的逐日监测,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组成、鱼卵径流量、产卵高峰期及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分析逐日产卵径流量变动与水文、水温条件的关系,明晰不同断面鱼卵径流量峰值出现的流量区间,辨识影响鱼卵径流量变动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漂流性鱼卵24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卵8种,其中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长薄鳅(L.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流经宜宾、合江和江津断面的漂流性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729.45×10^(4)、17301.92×10^(4)和76027.44×10^(4)粒,鱼卵总径流量从上游到下游呈明显增加的特征;3个断面鱼卵径流量的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以后,其中宜宾断面最早,江津断面次之,合江断面最晚;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保护区干流江段产卵场的纵向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产卵场位置下移;流量上涨量、水位上涨量和流量日上涨率是影响3个断面鱼卵径流量变动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鱼类早期资源保护、生态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漂流性卵鱼类 鱼类早期资源 鱼卵径流量 产卵场 纵向分布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盼盼 李祥艳 +6 位作者 邓华堂 王导群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䱗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水声学 时空分布 禁渔 长江上游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繁殖需求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俊 曹俊 +3 位作者 周涛 杨志 朱正强 朱其广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6,共12页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采集到的67种鱼类卵苗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Rhinogobio typus)、圆筒吻鮈(R.cylindric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R.ventralis)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在实施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漂流性卵鱼类 产卵场 鱼类早期资源 水文条件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禄盛超 叶海明 +4 位作者 林艳红 吴金明 田辉伍 李君轶 杜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7,共13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共5年的鱼类科研捕捞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共监测到鱼类90种,隶属于4目14科57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占总种类数的20%。等级聚类分...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共5年的鱼类科研捕捞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共监测到鱼类90种,隶属于4目14科57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占总种类数的20%。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42.16%的相似水平上,宜宾段鱼类群落可聚分为2组,分别为2018-2019年和2020-2022年。5年间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优势种以瓦氏黄颡鱼和吻(Rhinogobio typus)等中小型鱼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及规格发生明显变化,禁捕后宜宾段瓦氏黄颡鱼优势体长与优势体重年际变化均呈增长趋势,显示小型化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多样性指数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2022年达到顶峰,整体波动较大,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较为稳定,无明显波动。ABC曲线结果显示,禁捕后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呈稳定态势。长江十年禁渔制度的全面实施有效缓解了长江上游鱼类小型化趋势,禁捕初期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捕初期 长江上游 鱼类群落 结构特征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鱼类环境DNA通用引物的选择与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宏森 王安香 +5 位作者 董智玲 闫卉果 龚志韬 刘嘉豪 姚维志 何文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10,共13页
为了选择出适合使用eDNA技术对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通用引物,本研究选择10对扩增序列位于12S rRNA、16S rRNA、Cytb和COⅠ基因片段的常用引物,分别为Mifish-U、AcMDB07、Teleo、12SPv、Fish16S1、Ve16S1、PSI、G、VeCB1、Fish... 为了选择出适合使用eDNA技术对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通用引物,本研究选择10对扩增序列位于12S rRNA、16S rRNA、Cytb和COⅠ基因片段的常用引物,分别为Mifish-U、AcMDB07、Teleo、12SPv、Fish16S1、Ve16S1、PSI、G、VeCB1、FishCB,对长江上游常见的32种鱼类和3种其他水域鱼类肌肉组织提取的DNA扩增。结果显示,有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全部35种鱼类,但引物Mifish-U的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使用引物Mifish-U对长江上游屏山县、涪陵区和巫山县3个采样点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80种鱼类,包括本研究使用的32种长江上游鱼类,其辨别度较高。使用引物Mifish-U对室内养殖3种鱼类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和鲤的生物量与序列数相关性显著,引物Mifish-U进行eDNA定量分析的潜力较大。研究表明,引物Mifish-U更适合作为eDNA研究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通用引物。本研究可为利用eDNA技术监测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引物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EDNA 通用引物 Mifish-U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綦江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筱芹 吴开阳 +9 位作者 倪达富 杨丽亚 鲁桃秀 张连博 邓华堂 吴彤飞 何荣超 付梅 姚维志 吕红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65-8883,共19页
为了探究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中不同鱼类的阻隔效应,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于2021年5月对綦江9个区段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探讨了eDNA技术在长江水系鱼类监... 为了探究梯级水坝对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中不同鱼类的阻隔效应,利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于2021年5月对綦江9个区段鱼类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探讨了eDNA技术在长江水系鱼类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基于eDNA技术在綦江中共检测到鱼类7目16科49属59种。其中,鲤形目41种,占比69.49%;珍稀特有鱼类12种,占比20.34%。通过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共监测到鱼类7目17科64属92种。两种调查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綦江中共有鱼类96种,其中55种为共同调查到的鱼类,占比57.29%。此外,基于eDNA技术检测到的59种綦江鱼类,按照下游至上游次序呈现如下趋势:(1)不同区段的鱼类物种多样性阶梯式降低;(2)各采样点与全流域间的鱼类物种相似性阶梯式降低;(3)喜流水鱼类与喜静缓流鱼类物种数之间的比值,以及洄游性鱼类的物种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逐渐减小;(4)各区段底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小,而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物种数量百分比逐渐增大。研究表明水坝的长期阻隔对綦江中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且梯级水坝造成的影响较单个水坝更加严重;梯级水坝对喜流水、洄游性鱼类以及底层鱼类(包括多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有较明显的阻隔效应。在现有研究基础和背景条件下,认为如果用于物种注释的本地数据库已充分完善,将eDNA技术应用于长江水系的鱼类监测总体可行;否则,在监测过程中应将eDNA技术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进行适当结合,进而有效提高调查结果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梯级水坝 环境DNA 綦江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研究综述
9
作者 杨恒 梁犁丽 +5 位作者 戴会超 杨曦 张欢 吕振豫 翟然 董义阳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2-14,共13页
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 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文献数量分布、研究机构及代表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内容、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面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该领域已形成了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鱼类资源的影响机制以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对策3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后面需进一步完善江段鱼类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方法、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鱼类资源的协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鱼类资源 文献计量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航道三棱柱式人工鱼礁流场特性研究
10
作者 王兴超 彭志豪 +1 位作者 万宇 张帅帅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2期152-159,205,共9页
一种新型的三棱柱式人工鱼礁在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在改善水体流态和营造鱼类生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来流速度与布设间距下三棱柱式人工鱼礁上的流场特性,并提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置方式。研究... 一种新型的三棱柱式人工鱼礁在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在改善水体流态和营造鱼类生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来流速度与布设间距下三棱柱式人工鱼礁上的流场特性,并提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置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上升流最大速度与来流速度成正比,而上升流体积、上升流最大高度与礁高比值、背涡流体积和长度基本不受来流速度的影响。在同一流速下,上升流和背涡流体积均与人工鱼礁布置的横向间距成反比,与纵向间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横向及纵向间距分别为0.5倍和4倍礁长时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设方式。对比不同来流速度,上升流和背涡流区域特性参数受人工鱼礁布设间距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可为长江上游生态型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柱式人工鱼礁 来流速度 布设间距 长江上游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11
作者 李燕 李锋 +2 位作者 张闯 王维 段聪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5-301,共7页
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 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置羊石(S_(1))、松溉(S_(2))、白沙(S_(3))、油溪-龙华(S_(4))、江津城区(S_(5))、珞璜(S_(6))等6个调查江段,开展3次水声学调查并分析各江段的水质状况。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次探测鱼类的平均密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584、0.590、0.595 ind./m^(2),所探测的重要栖息地以古家沱、丁家沱、江口、王家沱等产卵场鱼类分布较多。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重要栖息地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且整体明显大于非重要栖息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下游水质差异不明显,7个水质指标中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符合渔业水质要求。综上,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质状况良好,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保护区 鱼类栖息地 水声学 水环境 鱼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信段鱼类资源的调查
12
作者 陈文善 黄显杰 龚达荣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为调查了解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信段鱼类资源概况,于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取样、走访了解、查找资料等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调查流域分段布设小刺网、地笼、手抛网等捕获鱼类进行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1331尾,渔获物种... 为调查了解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信段鱼类资源概况,于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取样、走访了解、查找资料等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调查流域分段布设小刺网、地笼、手抛网等捕获鱼类进行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1331尾,渔获物种类数量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而逐渐增加;根据现场调查,保护区威信段鱼类共有13种,隶属于2目5科13属,其中土著鱼类12种,外来鱼类1种。依据鱼类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云南光唇鱼、昆明裂腹鱼和宽鳍鱲为优势种。渔获物多样性指数(H′)为1.89,丰富度指数(D)为2.16,均匀度指数(J)为0.43,表明威信段总体鱼类资源相对匮乏,种群结构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同时根据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发现干支流在鱼类资源量方面存在差异,提出相应措施丰富鱼类种群,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自然保护区 威信段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体肌肉重金属残留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蔡深文 倪朝辉 +3 位作者 李云峰 沈子伟 张燕 周运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1357,共7页
于2008-2009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采集了10种鱼样,分别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体肌肉内Cu、Zn、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As的含量,用以评价保护区内鱼体肌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 于2008-2009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采集了10种鱼样,分别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体肌肉内Cu、Zn、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As的含量,用以评价保护区内鱼体肌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安全。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0.39~1.17 mg/kg、29.83~38.68 mg/kg、0.03~0.64 mg/kg、0.015~0.042 mg/kg、0.015~0.074 mg/kg和0.031~0.077 mg/kg(湿重)。除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肌肉内Pb含量超出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外,其他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标准,有6种鱼体肌肉内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杂食性鱼类,各种鱼类肌肉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没有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护区内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与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鱼类 肌肉 长江上游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干流春季禁渔前后三年渔获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段辛斌 刘绍平 +4 位作者 熊飞 陈大庆 杨如恒 池成贵 穆天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8-885,共8页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于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于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物结构 生物多样性 春季禁渔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熊飞 刘红艳 +2 位作者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鲴、长鳍吻鲴、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跳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g,体长小于200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特有种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三层流刺网渔业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26
16
作者 但胜国 张国华 +1 位作者 苗志国 邓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55-661,共7页
1997-1999年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和合江江段的三层流刺网渔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合江江段三层流刺网内网目在10-180mm之间,宜宾江段以50mm以下的网目为主。采集到的鱼类有59种,包括17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渔获物组成存在区域、季节和年际之... 1997-1999年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和合江江段的三层流刺网渔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合江江段三层流刺网内网目在10-180mm之间,宜宾江段以50mm以下的网目为主。采集到的鱼类有59种,包括17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渔获物组成存在区域、季节和年际之间的差异。目前长江上游的捕捞强度比70年代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流刺网 渔获物组成 单位渔获努力量 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熊飞 刘红艳 +2 位作者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3-50,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渔业捕捞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该文对宜宾江段的流刺网和小钩等主要作业渔具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对渔获物种类组成、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 为了解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渔业捕捞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该文对宜宾江段的流刺网和小钩等主要作业渔具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对渔获物种类组成、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宜宾江段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于3目10科29属,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异鳔鳅鮀、宜昌鳅鮀和蛇鮈为该江段的优势种.采集到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2.4%,其中一半以上的特有鱼类为偶见种.宜宾江段渔业捕捞规格普遍偏小,大部分捕捞个体体质量在100 g以下,体长在150 m m以下.该江段流刺网和小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仅为每船1~2 kg/d .宜宾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特有鱼类变为偶见种,渔业捕捞渔获量偏低,捕捞规格偏小,建议采取休鱼等措施,促进物种和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渔获物 相对重要性指数 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高少波 唐会元 +2 位作者 陈胜 杨志 董方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一期工程 保护区 圆口铜鱼 早期资源 补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鱼类繁殖生态需求 被引量:18
19
作者 任杰 彭期冬 +2 位作者 林俊强 柏海霞 赵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3,共6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重要鱼类,环境因子是鱼类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保护区的生境特征,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历史数据收集整理、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重要鱼类,环境因子是鱼类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保护区的生境特征,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历史数据收集整理、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资料和方法,对保护区内重要鱼类的水温、水质和水文水动力等生态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要鱼类繁殖的生态需求与文献调研中给出的生态需求吻合程度较高且更接近天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保护区 重要鱼类 繁殖 生态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鱼类多样性与流域特征关系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军 曹文宣 常剑波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长江上游12条主要河流鱼类种类数与流域特征进行了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有种类数目与全部种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部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比降呈显著负相关... 对长江上游12条主要河流鱼类种类数与流域特征进行了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有种类数目与全部种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部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比降呈显著负相关;单位流域面积(或单位干流长度)全部种类数与干流长度(或流域面积)、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有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位流域面积特有种类数与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位干流长度特有种类数与流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综合反映了河流鱼类的相对种类数和绝对种类数与流域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流域特征 河流 长江上游 统计分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