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limpse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viet Specialists in the PRC:1949–1955
1
作者 Yuri M.BATUR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2期141-160,共20页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so-called“starting point”when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ccesses in China were in their infancy,and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insight on how various challenges were overc...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so-called“starting point”when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ccesses in China were in their infancy,and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insight on how various challenges were overcome in their development.The period under review is 1949–1955.Th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period was obtained from Soviet archives and special literature.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in the early years of its formation,focusing on education,science,industry(including military),communications,and rail transport.The second part turns to the Soviet specialists working in the PRC during these years,focusing on their profession,number,cities of residence and living conditions.Issues regarding Chinese specialists’internship in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are also touched upon.The article selects several lesserknown areas in which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very weak post-wa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origin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PRC,thereby contributing to rea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viet union sPECIALIsTs sCIENCE education INDU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京对苏联时期历史的看法及其动因
2
作者 左凤荣 《俄罗斯学刊》 2025年第1期72-89,共18页
2012年以来,俄罗斯领导人比以往更重视历史,多次举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活动,展示历史上俄罗斯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发表讲话,并撰写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俄乌关系的文章,对苏联时期的重大事件、列宁和斯大林的政策等... 2012年以来,俄罗斯领导人比以往更重视历史,多次举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活动,展示历史上俄罗斯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发表讲话,并撰写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俄乌关系的文章,对苏联时期的重大事件、列宁和斯大林的政策等发表看法。在苏联解体问题上,普京改变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释,从认为苏联解体主要是俄罗斯人放弃帝国理想的结果,转而认为主要是列宁的民族自决政策和苏共的失误造成的。普京对列宁按联邦制原则建立苏联持批评态度,对斯大林加强中央集权和只顾苏联利益的行为予以肯定。普京对苏联历史的重新解读,意在塑造恢复俄罗斯强国地位的意识形态,培养青年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回应西方对苏联做法的攻击。服务于加强俄罗斯中央集权和增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重振俄罗斯大国雄风,是普京历史观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京 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俄乌关系 强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苏联马克思主义:从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
3
作者 郭丽双 杜宛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指认苏联模式对异化关系消亡规律的背离以及苏联文化的二元悖反,并从领导力量的全面崩溃入手指证苏联解体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因素。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辩确证了以下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学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统一,苏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一个版本,是作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我国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别化研究,基于学理性研究批驳错误论断、严肃回应意识形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的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4
作者 何金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柱,政治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和谐意识的政治保障,社会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康到大同社会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意识的自然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 民族凝聚力 五种因素 苏联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
5
作者 胡中月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厘清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逆流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深入剖析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之因。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自身的内在矛盾。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腐化“主心骨”、攻陷“主阵地”、唱衰“主旋律”,对苏共执政... 厘清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逆流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深入剖析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之因。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自身的内在矛盾。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腐化“主心骨”、攻陷“主阵地”、唱衰“主旋律”,对苏共执政合法性及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致命性打击。新时代,我们要汲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历史虚无主义 苏联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操纵视域下苏联解体的历史缘由与深刻教训
6
作者 吴学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2,共9页
资产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手段对内进行思想控制、对外进行政权颠覆,是其巩固统治的惯用策略。上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操纵理论的成熟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操纵,通过反共势力的培养、... 资产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手段对内进行思想控制、对外进行政权颠覆,是其巩固统治的惯用策略。上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操纵理论的成熟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操纵,通过反共势力的培养、话语体系的替换、错误信息的输入、精英阶层的蛊惑,不断分化苏联社会价值观,制造和加剧了苏联民众的信仰迷茫。同时,利用苏联内部“第二操纵者”构建错误理论、壮大反动组织和大搞历史虚无,进一步解构了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加速了苏联解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保障国家政权安全的关键一环,一定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坚定全党的信仰信念信心,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操纵 原因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中美苏三国在中国新疆的博弈 被引量:4
7
作者 史宏飞 白建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7,78,共10页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到失败,退出新疆;苏联二战期间一度被中国逐出新疆,冷战期间与美国争夺新疆,最终支持中共解放了新疆;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共在这一时期为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最终确保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对新疆的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中国 美国 苏联 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苏共党群关系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璐佳 李合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党群关系的实质即为利益关系,因此,立足于苏共党群关系发展,以利益关系为主线,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活动,党员的个体行为等方面,从宏观、中观以及个体角度...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党群关系的实质即为利益关系,因此,立足于苏共党群关系发展,以利益关系为主线,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活动,党员的个体行为等方面,从宏观、中观以及个体角度入手分析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过程中党群关系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以期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苏共党群关系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 被引量:12
9
作者 庞昌伟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84,共14页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80年代中期,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情势下,苏联政治高层对策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80年代中期,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情势下,苏联政治高层对策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对于制订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和规划危机后的发展战略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油价 战略失误 苏联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 被引量:10
10
作者 武卉昕 弥沙 《西伯利亚研究》 2010年第5期75-81,共7页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是美国对苏联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形式温和、手段细腻、影响广泛、过程持久、途径便捷、外呼内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美国 苏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的演变及其教训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海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2,191-192,共8页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吞并,酿下了民族问题的祸根。为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抵抗运动,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苏联领导人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苏维埃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体系。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吞并,酿下了民族问题的祸根。为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抵抗运动,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苏联领导人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苏维埃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体系。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曾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对民族问题的错误认识,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所造成的问题被长期压制和掩盖起来,联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失误加剧了该地区的独立倾向,最终造成了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控制机制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波罗的海 民族问题 控制机制 苏联解体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及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玉军 刘娟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6,共7页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公民身份等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的忠诚感。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看,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化对公民身份认同予以挤压,共享价值观的缺乏导致共同文...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公民身份等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的忠诚感。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看,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化对公民身份认同予以挤压,共享价值观的缺乏导致共同文化心理的薄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苏共领导地位的丧失导致了政治认同危机。在民族认同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政治认同危机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苏联国家大厦被压垮。从认同视角出发,探讨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们推进国家认同建设,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苏联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及其现实启示——兼谈苏联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士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4-38,共5页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在于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能树立科学的"列宁主义观"。苏共文化领导权的衰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在苏联丧失,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研究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一般规律,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文化领导权 历史流变 苏联解体 现实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 被引量:2
14
作者 孔寒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以主要的民族区域为联邦主体,本意是要保证各民族的平等。但在实际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小民族不平等、不同质民族不平等、事实上的民族裂痕为表面上的平等所掩饰等现象... 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以主要的民族区域为联邦主体,本意是要保证各民族的平等。但在实际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小民族不平等、不同质民族不平等、事实上的民族裂痕为表面上的平等所掩饰等现象。分属不同文化,受不同大国影响,复杂的历史恩怨大大地弱化了联邦制下的各民族对同一国家的认知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国家结构上是联邦制,可在政治制度上却是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一党政治集权与一个民族的集权相结合更加强化了三国的内在离心力。三国的联邦制终结不是偶然的,而终结的方式则与各国民族关系的好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制 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联剧变中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金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3-68,47,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领导人逐步抛出错误的改革路线,引发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指导思想的人道主义化瓦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合法性,经济建设的私有化浪潮摧毁社会主义信仰基石,政治改革"新思维"引发自由主义信仰泛滥,自由化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领导人逐步抛出错误的改革路线,引发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指导思想的人道主义化瓦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合法性,经济建设的私有化浪潮摧毁社会主义信仰基石,政治改革"新思维"引发自由主义信仰泛滥,自由化舆论宣传滋生多元理想信念。信仰虚无主义的催化剂效应,形成一股又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最终促成苏联解体。苏共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上教训深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信仰危机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的政治信任是怎样瓦解的——从苏联解体过程探寻中国之鉴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明进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3期67-72,共6页
苏联解体是公众对苏共及苏联政府丧失了信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社会焦虑。中国公众信心的构建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进行,通过深化改革,可完成传统政治信... 苏联解体是公众对苏共及苏联政府丧失了信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社会焦虑。中国公众信心的构建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进行,通过深化改革,可完成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的转变;通过制度建设,使政治不信任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出来,使之形成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力量,才能凝聚公众的信心,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信心 苏联解体 政治信任 改革 制度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核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凌胜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2,共7页
核武器是影响冷战的重要因素,在美苏互动、联盟关系等方面,核武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为此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压和经济施压两条路径。核威慑是美国对华... 核武器是影响冷战的重要因素,在美苏互动、联盟关系等方面,核武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为此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压和经济施压两条路径。核威慑是美国对华安全施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重要原因,通过反事实推理与过程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检验美国核威慑对于分化中苏同盟的作用。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力和高度敏感性,对于联盟关系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中苏核合作与中苏同盟互为影响,中苏在核合作方面存在供需矛盾,苏联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既援助又限制的态度导致双方在核武器合作方面矛盾不断,成为中苏同盟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随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恶化,核武器又扮演了重要的助推因素。尽管美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对华核威慑对分化中苏同盟的重要作用,但却产生了巨大的非意图性后果,由此也使得冷战期间核武器在中美苏战略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武器 中美苏 中苏同盟 楔子战略 核威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的困顿——论"历史热"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尚文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14,共11页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可是,苏联晚期出现的全民性的"历史热",竟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也使许多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这一事实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形态与...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可是,苏联晚期出现的全民性的"历史热",竟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也使许多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这一事实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会产生巨大的共振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 社会变迁 历史学 史学研究 戈尔巴乔夫
原文传递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舒先林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48-52,共5页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时期 中东石油 美苏争霸 苏联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利益代表的蜕变——苏联共产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教训与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立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9,22,共6页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在于曾经作人民利益代表的苏共蜕变成由少数人组成权贵集团,他们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利益实现的全过程看,共产党要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表达制度...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在于曾经作人民利益代表的苏共蜕变成由少数人组成权贵集团,他们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利益实现的全过程看,共产党要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表达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监督制约制度。从根本说,只有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改变党的领导高度集权的现象,才能始终保证党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利益 苏联共产党 利益表达制度 政治参与制度 监督制约制度 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