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年代问题新识
1
作者 顾心怡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30-144,共15页
回顾总结前人学者对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年代问题的见解,综合已知碑刻史料、20世纪50年代现场勘查记录、近两年新发现的现状痕迹、近期转轮藏部分木材样品碳十四测年结果,以及隆兴寺转轮藏的风格和结构特征,分析其现状的多重历史时期痕迹,... 回顾总结前人学者对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年代问题的见解,综合已知碑刻史料、20世纪50年代现场勘查记录、近两年新发现的现状痕迹、近期转轮藏部分木材样品碳十四测年结果,以及隆兴寺转轮藏的风格和结构特征,分析其现状的多重历史时期痕迹,重点辨认部分元代及以前的结构构件并总结相关修缮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兴寺 转轮藏 风格 修缮史 墨书 碳十四测年 钩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战争与语言策略——从《嚎叫》到《维基塔中心箴言》 被引量:5
2
作者 虞建华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2,共6页
人们一般把《嚎叫》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维基塔中心箴言》的分析 ,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 ,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 人们一般把《嚎叫》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维基塔中心箴言》的分析 ,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 ,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 ,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诗人 箴言 七十年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与同时期确切译经文体之比较——以《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比较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方梅 卢巧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49-51,共3页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确切译经作参照,在同性质的语料比勘中,从散文、偈颂两个层面出发,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洞悉失译、误题之经文体风格的特性与共性,亦可为未确切语料译者、翻译年代的文体学考证,提供语言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译 误题 鸯崛髻经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主沉浮:敦煌莫高窟《维摩变》的图式与语境 被引量:4
4
作者 罗世平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1期61-71,共11页
敦煌壁画《维摩变》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贞观样”"吐蕃样”"归义军样"三种图式,这三种图式分别与敦煌唐、吐蕃、归义军三个时期独特的历史语境相对应。本文通过三类壁画图式构成要素的比较,结合敦煌文书和历史文献,... 敦煌壁画《维摩变》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贞观样”"吐蕃样”"归义军样"三种图式,这三种图式分别与敦煌唐、吐蕃、归义军三个时期独特的历史语境相对应。本文通过三类壁画图式构成要素的比较,结合敦煌文书和历史文献,对《维摩变》图式的变化原因和语义进行了分析,在还原《维摩变》壁画图式所包含的图像要素和历史语境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变》 贞观样 吐蕃样 归义军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龟兹石窟汉风格壁画的艺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褚晓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4,共5页
库木吐拉石窟是龟兹汉风格洞窟遗留最多的地方。龟兹的汉风壁画,其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因素均来自中原,具有浓郁的汉地风格,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显现出独特的汉地艺术特征:经变画是汉风格壁画的经典壁画形式;线条变化洒脱,用墨浓淡相... 库木吐拉石窟是龟兹汉风格洞窟遗留最多的地方。龟兹的汉风壁画,其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因素均来自中原,具有浓郁的汉地风格,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显现出独特的汉地艺术特征:经变画是汉风格壁画的经典壁画形式;线条变化洒脱,用墨浓淡相生,凸显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色彩遵循中国传统五色观;构图力求平衡、对称,使画面达到丰富完美的效果;人物造型既写实又主观,体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使龟兹地区形成当地文化与汉文化既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状态。虽然在龟兹壁画中,汉风格壁画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龟兹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龟兹石窟 汉风格 壁画 经变画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65-68,共4页
鸠摩罗什是我国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其翻译成就突出,影响深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丝绸之路上伟大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再次受到热烈关注,深入探讨其翻译思想有助于促进今天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其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天竺国... 鸠摩罗什是我国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其翻译成就突出,影响深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丝绸之路上伟大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再次受到热烈关注,深入探讨其翻译思想有助于促进今天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其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天竺国俗,甚重文藻;依实出华,趣不乖本;善参意译,务在达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佛经翻译 翻译思想 文体 意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特色及对中土叙事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8-86,共9页
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 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叙事风格。详赡,指叙事内容的详实、周密,且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细节描写,诸如场景、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重复,主要指一部佛经在叙事时,相同或相近的故事类型反复出现在同一主人物身上。夸诞则和神通叙事有关。三是集锦式、葡萄藤式的故事结构。前者多用于整部佛经,后者多用于组经中的小经或其中的某个故事。而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这些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像虚构、重复叙事与神通叙事等方法的运用,莫不和这些佛典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叙事类佛经 叙事伦理 叙事风格 叙事结构 中土叙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之关系考察
8
作者 龚贤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83,共4页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诗歌。魏晋南朝时期,佛经传入中土时梵音并没有随之大规模传入。即使有一部分传入,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适应对方极为困难,故只有极少部分人掌握;亦因为掌握的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汉语"四声"产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佛经转读对永明体的产生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四声” 永明体 佛经转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新探
9
作者 龚贤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1-84,共4页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诗歌。魏晋南朝时期,佛经传入中土时梵音并没有随之大规模传入。即使有一部分传入,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适应对方极为困难,故只有极少部分人掌握;亦因为掌握的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汉语"四声"产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佛经转读对永明体的产生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四声” 永明体 佛经转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日语片假名的“缘起”及其文化功能
10
作者 牛立保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 2021年第3期53-56,共4页
日语片假名是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的本土产物之一。文章从汉传佛教写经体的发展历程角度着手,对日语片假名的形咸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阐述在近现代欧美文化的冲击下,片假名音译文化功能的极大发挥及其兼客并蓄的规律性模式。
关键词 写经体 片假名 外来语 音译文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朝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是平行关系
11
作者 龚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23-26,共4页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颙、王融、沈约等人从这个语音系统中发现并总结出"四声"、"八病",从而产生了永明体诗歌。魏晋南朝时期,佛经传入中土时梵音并没有随之大规模传入。即使有一部分传入,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适应对方极为困难,故只有极少部分人掌握;亦因为掌握的困难而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汉语"四声"产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佛经转读对永明体的产生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四声” 永明体 佛经转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P.4524《牢度叉斗圣变图》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祁晓庆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4-23,共10页
敦煌藏经洞所出P.4524文书为一横长画卷,正面绘《劳度叉斗圣变》的六个斗法场面,背面文字来自敦煌藏经洞所出《降魔变文》,内容与正面画面情节一一对应。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了细读,并与同类题材壁画和传世卷轴画进行对... 敦煌藏经洞所出P.4524文书为一横长画卷,正面绘《劳度叉斗圣变》的六个斗法场面,背面文字来自敦煌藏经洞所出《降魔变文》,内容与正面画面情节一一对应。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了细读,并与同类题材壁画和传世卷轴画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件文书正面的画幅以树为叙事故事间隔,六个故事情节构成一幅连环画卷,构图新颖、风格独特,是传统牢度叉斗圣变绘画题材的创新。画中出现不同层次绘画水平的构图表明此画卷非一人独立完成。画面中位于劳度叉身后的少数民族装束人物形象,映射了张议潮率众赶走吐蕃统治的历史事件。这幅画卷还是敦煌讲唱活动中使用的图像辅助,通过多个绘画细节可以判断此件文书为吐蕃统治之后归义军早期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度叉斗圣变 构图 风格 变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桃花源——也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书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1-85,共5页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小说 佛经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佛经翻译风格刍议
14
作者 林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佛教 佛经翻译 翻译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报城寺藏经阁结构设计与分析
15
作者 孟范辉 张金海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藏经阁是天津报城寺里标志性的建筑,是典型的传统风格的建筑。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用现代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来设计体现传统建筑的风格。文中介绍了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分析以及关键节... 藏经阁是天津报城寺里标志性的建筑,是典型的传统风格的建筑。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用现代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来设计体现传统建筑的风格。文中介绍了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分析以及关键节点设计等相关内容。通过对薄弱部位、复杂节点的处理分析,以达到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实现了建筑功能需求,满足设计要求,确保工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藏经阁 结构设计 节点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剛經》玄奘譯本行爲動詞與四言文體的構成
16
作者 王繼紅 王嘉宜 《文献语言学》 2020年第2期119-136,206,共19页
隨着佛教的傳播與中土化,中古漢語逐漸受到譯經語言影響,雙音節詞語數量增加。這種變化會對譯師的譯詞選擇産生或隱或顯的影響,傾向於使用雙音節詞對譯來構成四言文體,追求句式齊整,音韻和諧。在《金剛經》現存6種漢譯本中,玄奘譯本更... 隨着佛教的傳播與中土化,中古漢語逐漸受到譯經語言影響,雙音節詞語數量增加。這種變化會對譯師的譯詞選擇産生或隱或顯的影響,傾向於使用雙音節詞對譯來構成四言文體,追求句式齊整,音韻和諧。在《金剛經》現存6種漢譯本中,玄奘譯本更傾向於使用四言文體形式。本文使用同經異譯和梵漢對勘的研究方法,分析《金剛經》玄奘譯本的雙音節行爲動詞,並以此作爲切入點,探究玄奘譯本四言文體特徵形成的原因,並對譯經語言所反映的翻譯思想進行簡要探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剛經》 行爲動詞 四言文體 玄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量风格学视阈下《金刚经》英译本差异性动因探赜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宜芸 牛云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计量风格学是以定量的方式利用文本中可以量化的语言特征来对文本风格和作者写作习惯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鉴于该学科多从文学角度展开,鲜有应用于佛经英译研究,本文基于穆勒和宣化的《金刚经》两个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采用... 计量风格学是以定量的方式利用文本中可以量化的语言特征来对文本风格和作者写作习惯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鉴于该学科多从文学角度展开,鲜有应用于佛经英译研究,本文基于穆勒和宣化的《金刚经》两个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词汇、句子、语篇三方面呈现的风格特征,总结阐发两译本风格差异背后的时空场、宗教场、文化场和读者场的社会场域成因,以期《金刚经》的相关英译研究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为佛教典籍外译提供些许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风格学 《金刚经》 语料库 翻译风格 场域
原文传递
“和习”问题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兼论佛经文体对日本上古文学的影响
18
作者 马骏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年第6期95-102,共8页
通过对学术界在“和习”问题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诸家说法的深刻反思,不难发现有关“和习”问题的讨论,若仅仅按照所谓的日语式思维方式(即日语训读法)来认定“和习”表达的惯常做法有失偏颇,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有鉴于此,本文拟... 通过对学术界在“和习”问题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诸家说法的深刻反思,不难发现有关“和习”问题的讨论,若仅仅按照所谓的日语式思维方式(即日语训读法)来认定“和习”表达的惯常做法有失偏颇,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如何突破“和习”研究瓶颈的问题,尝试提出需要特别关注汉文佛经文体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上古文学 “和习”问题研究 汉文佛经文体
原文传递
譬喻经校读条札
19
作者 张国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68-72,共5页
对《大正藏》所收四种譬喻经中的文字错讹和脱衍倒乙进行了校正,并解释了"前却、依仰、作使、功夫、直"等词。
关键词 草书 异文 譬喻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出土新样幡画与吐蕃、于阗及克什米尔之关系
20
作者 王瑞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艺术品是体现丝绸之路文化多样性的绝佳范例。斯坦因掠取的10幅幡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其样式与中晚唐时期在敦煌流行的受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影响的幡画相异。追溯图像风格源流可知,敦煌这批新...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艺术品是体现丝绸之路文化多样性的绝佳范例。斯坦因掠取的10幅幡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其样式与中晚唐时期在敦煌流行的受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影响的幡画相异。追溯图像风格源流可知,敦煌这批新样幡画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地缘政治影响。9世纪前后吐蕃经营敦煌与西域期间,吐蕃人将当时克什米尔、斯瓦特地区流行的金铜佛像(或相关粉本)作为一种新型的造像样式带到敦煌,再由活跃于此地的吐蕃艺术家以此为参照,并融入最先容受、相对熟悉的波罗艺术,将其转化为二维的绘画语言。同时,也不能排除从吐蕃本部直接传至敦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幡画 吐蕃 于阗 克什米尔 斯瓦特 西藏—喜马拉雅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