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B_2 Thin Films Deposited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1
作者 戴伟 张同俊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8年第5期666-669,共4页
The TiB2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steel substrates using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ique with the low normalized substrate temperature (0.1〈Ts/Tm〈0.2). Microstructure of these films was obtained by field emi... The TiB2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steel substrates using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ique with the low normalized substrate temperature (0.1〈Ts/Tm〈0.2). Microstructure of these films was obtain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SEM) and the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 (GIXRD) characterization, while the composition of films was obtained using Auger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iB2 thin films were overstoichiometric with the B/Ti ratio at 2.33 and the diffusion of Ti and B atoms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was greatly improved at 350 ℃. Moreover, a new dense structure, named "equiaxed" grain structure was observed by FESEM at this substrate temperature, Combined with FESEM and AES analysi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equiaxed" grain structure was located in Zone 2 at the normalized substrate temperature as low as 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 thin films structure zones 1 2 t equiaxed structure superhard coating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超硬TiB2薄膜的T区结构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戴伟 张同俊 +2 位作者 杨君友 孙荣幸 许聚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699,683,共4页
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钢基片上沉积出具有T区结构的TiB2薄膜,研究基片偏压对薄膜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扫描电镜分析薄膜的特性。发现在本研究工艺条件下,所有的薄膜均呈(001)晶面择优生长。当基片偏压在-50 V时,薄膜的硬度为50 GPa,... 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钢基片上沉积出具有T区结构的TiB2薄膜,研究基片偏压对薄膜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扫描电镜分析薄膜的特性。发现在本研究工艺条件下,所有的薄膜均呈(001)晶面择优生长。当基片偏压在-50 V时,薄膜的硬度为50 GPa,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为0.65 GPa。加大基片偏压,导致薄膜晶粒尺寸减小,同时薄膜的硬度和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也下降。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基片温度对T区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提高基片温度,当Ts/Tm=0.18时,薄膜中出现"等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薄膜 超硬涂层 磁控溅射 薄膜区域结构模式 等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Chinese human geography and its contributions 被引量:5
3
作者 FAN 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8期987-1000,共14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ift through examples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made b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terms of social applications and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explored by human g...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ift through examples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made b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terms of social applications and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explored by human geography that are behind the applications of results with major social influence, so as to be able to summarize the main school that represents develop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upholds the subject's designation as being integrat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human spher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it is guided by the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s of the process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has innovatively establishe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paradigm: "To be guided by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refine key issues of the discipline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major issues of human geography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by solving those key issues, to enhance its ability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serve national and local needs while promoting its own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earl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studies on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zoning,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on point-axis system models and T-shaped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n territorial function theory and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s have all continued and strengthened the mainstream school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and have avoided the global tendency for human geography to become rapidly human-oriented, while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can provide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a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lobal human ge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main school social contribution land use agricultural zoning point-axis system t-shaped land development structure territorial function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
原文传递
双铰连接形式钢框架节点的设计分析
4
作者 李华威 《福建建设科技》 2025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聚焦于双铰连接形式的钢框架节点设计。深入探讨了T型盖板长细比这一关键参数对双铰接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双铰接连接形式的抗震钢框架节点,优化传统钢框架节点的工作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双铰接节点的设计过程,并通过有... 本文聚焦于双铰连接形式的钢框架节点设计。深入探讨了T型盖板长细比这一关键参数对双铰接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双铰接连接形式的抗震钢框架节点,优化传统钢框架节点的工作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双铰接节点的设计过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单铰接节点相比,新型双铰接钢框架节点更有利于能量耗散,T形盖板引起新型节点塑性铰外移,使承载能力和能量耗散能力都集中在盖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结构 t型盖板 双铰接节点 削弱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勐海班丙金矿Ⅱ_1矿体地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阿者 郭东华 +1 位作者 朱凝 赵含军 《云南地质》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Ⅱ1金矿体赋存于上元古界澜沧江群惠民组上段断层破碎带中,微粒金为主,硅化蚀变。强烈风化形成较深氧化带,属火山喷发期后中低温热液—表层强氧化型金矿。
关键词 低品位氧化矿石 构造破碎带 中低温-氧化型 澜沧群惠民组 云南勐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宏斌 张光学 +5 位作者 梁劲 刘学伟 梁金强 龚跃华 郭依群 沙志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293,共11页
构造坡折带是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构造坡折带和油气资源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首次把"构造坡折带"概念引入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 构造坡折带是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构造坡折带和油气资源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首次把"构造坡折带"概念引入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中,认为:构造坡折带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构造单元。论文从海底坡降、断层发育以及温压场环境等角度讨论了构造坡折带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控制作用,发现BSR发育位置的海底坡降一般在10×10-2~30×10-2之间;利用论文中设计的相对构造强度的算法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D区的相对构造强度,发现相对构造强度的次高值区有利于水合物赋存;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计算的构造坡折带的温压场环境,发现构造坡折带中连续变化的温压场环境能够使游离气运移到适宜的温压场中并形成水合物。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坡折带 水合物 构造强度 温压环境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流体不混溶及其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颖员 张立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01-4130,共30页
流体在俯冲加工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岩石学研究通常针对矿物中的“固定流体”,而对俯冲带内自由活动的流体,特别是自由流体不混溶分离演化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流体的不混溶及其演化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这一点在自然样品研究... 流体在俯冲加工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岩石学研究通常针对矿物中的“固定流体”,而对俯冲带内自由活动的流体,特别是自由流体不混溶分离演化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流体的不混溶及其演化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这一点在自然样品研究、高温压实验和流体状态方程理论计算的结果中得到验证。俯冲带中实际的流体体系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复杂的系统。随着流体的运移和演化过程,流体及流体-岩石体系将更加多样化。因此流体不混溶及其演化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地球物理的证据表明俯冲带内的流体集中在俯冲板片靠近海沟处、俯冲板片与上覆地幔楔界面附近和上覆地幔楔内部。这些单相或多相的流体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机制和传输方式进行运移。在大范围尺度上,流体可以沿着俯冲板片与上覆地幔楔之间的密封界面自下而上倾斜流动。在一些密封破裂的排泄口处(如岩体形变或断裂/断层处)流体向上流入地幔楔。不排除由岩石裹挟或在俯冲板片弯折处向下运移的流体。在局部尺度上,流体运移受到不同岩性以及具有各向异性渗透率的构造界面的控制。通过结合俯冲带中流体运移可能的路径、流体高温压范围的P-T-X相图和俯冲带热结构模型,我们构建并探讨了简单二元体系流体在俯冲带弧前运移过程中不混溶演化的理想理论模型。一方面,不同热结构俯冲带中的流体具有不同的循环和演化特征,冷俯冲带相比热俯冲带具有更深更广阔的流体不混溶空间。另一方面,在相同俯冲带中,不同体系流体具有不同的可以发生不混溶的空间范围(对于二元体系流体表现为H_(2)O-CO_(2)<H_(2)OCH_(4)<H_(2)O-N_(2)<H_(2)O-H_(2))。流体在俯冲带中不同的位置和不同运移路径也控制着流体的演化过程。此外,俯冲热结构随长期演化逐渐变冷,以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地球冷却,这些过程扩大了地球内部流体不混溶的空间范围,可能长期促进这些流体随演化依次或同时释放,进而对地球内部和地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流体不混溶、分离、选择性运移和富集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岩石学的研究、矿藏的形成和环境气候的变化,并与多种地质现象、过程(如表现在构造边缘地表处的冷泉、热泉、泥火山以及自然界中较常见的石英和碳酸盐脉体形成)相关联。流体不混溶过程对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影响可能受到较大的低估。因此本文旨在希望能够在流体不混溶问题上引起更多地质学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流体 不混溶 流体运移 P-t-X相图 俯冲带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硬化对钢框架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
8
作者 施刚 王飞 +2 位作者 戴国欣 石永久 王元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目的在理论上研究了钢材应变硬化和钢框架塑性区域长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国规范对屈强比规定上限值的原因,为研究高屈强比钢材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平截面假设,对塑性区域长度进行了定义,并按照定义对不同钢材本构模型下塑性区域长... 目的在理论上研究了钢材应变硬化和钢框架塑性区域长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国规范对屈强比规定上限值的原因,为研究高屈强比钢材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平截面假设,对塑性区域长度进行了定义,并按照定义对不同钢材本构模型下塑性区域长度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对影响其大小的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针对钢材本构有无屈服平台两种情况,推导出悬臂梁塑性区域长度的计算公式,比较了钢材屈强比(屈服强度fy/抗拉强度fu)、屈服应变、屈服平台末端应变、极限应变对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其中屈强比在0.5~0.64、0.75~0.90变化,屈服应变在0.001 14~0.001 44、0.003 35~0.003 65变化,屈服平台末端应变在0.01~0.025变化,极限应变在0.15~0.30、0.08~0.14变化.结论随着屈强比的增加,无论钢材有屈服平台或无屈服平台,其塑性区域长度均变小,且塑性区域长度随屈强比线性变化;应变对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都很小;在塑性设计和抗震设计中屈强比应该被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应变硬化 塑性区域长度 屈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通长江大桥钢结构接头热影响区硬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钰 王旭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
沪通长江大桥钢桁梁主要采用Q370qE和Q420qE钢板,在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中发现部分Q370qE钢接头热影响区硬度超标(硬度值>380HV10)。针对此情况,采用不同的接头形式、焊接方法、焊接材料进行多组焊接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焊接工艺及钢板化... 沪通长江大桥钢桁梁主要采用Q370qE和Q420qE钢板,在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中发现部分Q370qE钢接头热影响区硬度超标(硬度值>380HV10)。针对此情况,采用不同的接头形式、焊接方法、焊接材料进行多组焊接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焊接工艺及钢板化学成分对钢结构接头热影响区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板的材质与接头热影响区硬度超标有较大的相关性;控制焊接热输入及焊道层间预热温度,并尽量采用多层多道焊的焊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接头热影响区硬度超标问题;钢板中的碳元素含量及合金元素配比对接头热影响区硬度有影响,应严格控制碳元素含量,优化合金元素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钢结构 堆焊 t形焊 热影响区 硬度 工艺 碳当量 焊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连回林低温热液构造角砾岩型金多金属矿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国洪 张吉寿 +2 位作者 李庆锐 李媛 徐忠然 《云南地质》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对矿化蚀变带进行分析研究,矿床位于中-下石炭统接触裂隙破碎带中,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找矿标志,为该区的地质找矿指明方向。
关键词 中-下石炭统 构造破碎带 玉髓化-高岭土化 低温热液蚀变 云南孟连回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钦佛山托罗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11
作者 马安妮 李蓬博 +1 位作者 孟志勇 李守奎 《云南地质》 2014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在对该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铅锌矿化带的成矿构造背景、矿化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认为该矿受区域构造断裂控制,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状铅锌多金属矿床。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化体较多,矿体在走向和倾向延伸方... 在对该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铅锌矿化带的成矿构造背景、矿化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认为该矿受区域构造断裂控制,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状铅锌多金属矿床。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化体较多,矿体在走向和倾向延伸方向仍可有新突破,并有找到新矿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破碎带 印支期石英闪长岩 中低温热液型铅体矿 地质特征及成因 云南德钦佛山托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盈江地瓜山钨锡矿矿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志平 邹顺坤 《云南地质》 2010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地瓜山钨锡矿是近年滇西发现的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锡矿床,矿床产于喜马拉雅期麻蓬岭岗侵入体(Eηγb)与高黎贡山群变质岩接触带内带,近南北向剪切断裂(裂隙)带的有利部位,该区及外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完全有可能。
关键词 高温热液型 含钨石英脉 花岗岩内带 构造破碎带控矿 云南盈江地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连县红土沟金矿矿床成因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耀忠 罗昌发 刘天俊 《云南地质》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金矿体赋存于碎屑岩系与岩体接触部位构造破碎蚀变带中,成矿作用与超基性岩蚀变作用密切相关,矿床属于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的蛇绿岩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 含金构造破碎带 超基性岩蚀变 中低温热液 托莱山蛇绿岩 青海祁连红土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县刀公箐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14
作者 褚绍光 褚光睆 郑全辉 《云南地质》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刀公箐铜矿矿体呈复杂透镜状、豆荚状赋存于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围岩为中二叠统羊八寨组(P_2y)绢云千枚岩及凝灰岩。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 构造破碎带控矿 中低温热液矿床 云南景谷刀公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镇沅金矿田控矿因素及成因分析
15
作者 李宗勇 杨亚泉 +1 位作者 易丙红 王涛 《云南地质》 2012年第4期443-445,共3页
本区经历伸展—挤压推覆—剪切走滑等多类型、多期次构造变形活动,自北西向南东为浪泥塘、冬瓜林及老王寨、蝙幅山、搭桥箐、库独木6个矿段,属构造蚀变岩型中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 中温热液金矿 构造蚀变岩型 脆-韧性剪切带 蛇绿岩带 云南镇沅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