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ing an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被引量:9
1
作者 Amir Saffari Farhang Sereshki +1 位作者 Mohammad Ataei Keramat Ghanba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7年第2期110-128,共19页
The phenomen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hazards in coal mines 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coal in piles and min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different types of ... The phenomen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hazards in coal mines 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coal in piles and min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different types of coals have diffe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al loss prevention, a measure is necessary for predicti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calle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Index (CSCPI)"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uzzy Delphi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DAHP) approach. CSCPI classifies coals based on their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apability. After recognition of the roles of the effective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initiation of a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 series of intrinsic, geological, and 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s are investigated. Then, the main stag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DAHP method are studied and the weight of each parameter involved is calculated. A classification list of each parameter is formed, the CSCPI system is described, and the engineering classifying system is subsequently presented. In the CSCPI system, each coal seam can be rated by a number from 0 to 100; a higher number implies a greater ease for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CSCPI system, the propens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otential levels: low, medium, and high. Finally, using the events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ccurring in one of the Iranian coal mines, Eastern Alborz Coal Mines, an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mentioned systematic approach is conducte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llustrate a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Classificati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Index (CSCPI) Fuzzy Delphi 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 (FDAHP) Eastern Alborz coal Min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和现场监测的晋邦德煤业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划分研究
2
作者 李界 《陕西煤炭》 2025年第3期47-51,共5页
为避免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升温而导致的矿井火灾,以晋邦德煤业10406工作面采空区为例,探究了煤层的自然发火规律。基于氧化升温实验确定了煤层自燃预测预报标志性气体,并计算出了最短自然发火期;通过束管监测法测定了采空区的氧气体积分数... 为避免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升温而导致的矿井火灾,以晋邦德煤业10406工作面采空区为例,探究了煤层的自然发火规律。基于氧化升温实验确定了煤层自燃预测预报标志性气体,并计算出了最短自然发火期;通过束管监测法测定了采空区的氧气体积分数,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最后,根据采空区“三带”的划分结果,对10406工作面的极限推进速度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在工作面正常回采条件下,采空区遗煤不会出现自燃现象。此次研究对晋邦德煤业矿井火灾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然发火 “三带”划分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309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防灭火措施
3
作者 赵嘉宁 《山西冶金》 2025年第1期202-203,共2页
研究掌握某矿井15309工作面煤层“三带”分布规律,防止采空区内遗煤发生自燃现象,对15309工作面煤层进、回风侧O_(2)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定,依据O_(2)浓度分布规律划定本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通过铺设气体束管监测,对采空区... 研究掌握某矿井15309工作面煤层“三带”分布规律,防止采空区内遗煤发生自燃现象,对15309工作面煤层进、回风侧O_(2)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定,依据O_(2)浓度分布规律划定本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通过铺设气体束管监测,对采空区的气样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将煤层分为散热带、可能自燃带、窒息带3个阶段。同时,利用Fluent软件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测点O_(2)浓度的变化规律和采空区“三带”划分范围,为15309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 自然发火 自燃“三带” 防灭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惰化效果及注氮参数优选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邓泽林 王义均 闫川 《能源与环保》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煤炭自燃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防灭火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迈步式埋管注氮工艺多应用于防治采空区自燃问题且防灭火效果显著。为减少遗煤自燃事故的发生,探究合理的注氮方案,以屯...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煤炭自燃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防灭火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迈步式埋管注氮工艺多应用于防治采空区自燃问题且防灭火效果显著。为减少遗煤自燃事故的发生,探究合理的注氮方案,以屯宝煤矿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不同注氮位置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场的分布情况,确定最佳注氮位置,同时得到了氮气扩散半径;另外讨论分析了不同注氮量对氮气扩散半径及防灭火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注氮量下即工作面采空区所需注氮量648 m^(3)/h时,最佳注氮位置为进风侧注氮口至工作面最小距离29 m,此时氮气扩散半径为10.26 m;随着注氮位置逐渐向采空区内深入,氮气释放口的扩散半径逐渐增大;随着注氮流量的增加,氮气扩散半径呈接近线性对数式增加,说明随着氮气注入量的增加,对采空区内惰性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注氮位置 注氮流量 采空区自燃“三带” 扩散半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遗煤自燃规律及收作期间防控技术研究
5
作者 张宝浩 《煤炭与化工》 2025年第2期124-129,133,共7页
针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开采及收作期间易自燃的问题,以姚桥煤矿7010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总结了工作面遗煤易自燃的影响因素,综合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给出了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提出7010工作面收作期间“实时监测预警+严控顶... 针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开采及收作期间易自燃的问题,以姚桥煤矿7010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总结了工作面遗煤易自燃的影响因素,综合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给出了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提出7010工作面收作期间“实时监测预警+严控顶板遗煤+机尾预前注浆+风量合理管控+喷注充填封堵”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监测结果表明,CO浓度均在24 ppm以下,未发现C_(2)H_(4)、C_(2)H_(6)等气体,采空区遗煤自燃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综放工作面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压防灭火技术在山西河曲晋神磁窑沟煤矿的应用
6
作者 樊宇波 许金钟 +2 位作者 王爱升 贾鹏 陈勇 《山西煤炭》 2025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了解决晋神磁窑沟煤矿采空区自然发火,有毒有害气体涌出和回风隅角低氧问题,提出了在煤矿井下对采空区两端压差进行调整的方法,对晋神磁窑沟煤矿通风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测定。依据均压防灭火机理,设计晋神磁窑沟煤矿均压防灭火工艺的... 为了解决晋神磁窑沟煤矿采空区自然发火,有毒有害气体涌出和回风隅角低氧问题,提出了在煤矿井下对采空区两端压差进行调整的方法,对晋神磁窑沟煤矿通风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测定。依据均压防灭火机理,设计晋神磁窑沟煤矿均压防灭火工艺的方案,保持采空区两端压力平衡,达到防止向采空区漏风供氧的目的。利用8个2×75 kW(4用4备用)的局部通风机对工作面进行通风,减少了调整窗口的面积,从而增加了工作面的压力。研究发现:在13108工作面均压防灭火系统投入使用后,通过风窗调节,13108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的压差降低至20 Pa,采空区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平衡,13108工作面回风隅角及工作面回风顺槽CO气体浓度降为0,O 2的浓度都有明显提升,证明均压系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压防灭火 工作面低氧 采空区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自燃带分布演化规律及注氮防灭火技术
7
作者 石光 《煤》 2025年第3期1-5,80,共6页
为了有效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以三元吉祥煤矿1531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通风参数与采空区边界条件进行了实测,结合束管监测、封闭耗氧实验和数值模拟,判定采空区遗煤自燃带分布区域,借助CFD软件研究工作面不同工况条件时采空... 为了有效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以三元吉祥煤矿1531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通风参数与采空区边界条件进行了实测,结合束管监测、封闭耗氧实验和数值模拟,判定采空区遗煤自燃带分布区域,借助CFD软件研究工作面不同工况条件时采空区自燃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封闭耗氧实验下煤耗氧临界O2体积分数为16.6%,考虑安全因素取12%;实际风量时数值模拟自燃带宽度为72 m,与实测结果吻合;当风量由600 m^(3)/min增加到1600 m^(3)/min,自燃带宽度由31 m增加到90 m,自燃带上下边界均朝采空区深部移动,运用Origin软件量化得到了“供风量-自燃带宽度”的拟合曲线。根据现场实际提出注氮防灭火技术,模拟得到注氮流量由6 m^(3)/min增加至25 m^(3)/min时,自燃带宽度从52.5 m减少至37 m,得到“注氮量-自燃带宽度”关系曲线,可确定不同自燃带宽度下合理的注氮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自燃 封闭耗氧 供风量 数值模拟 注氮防灭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自燃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启宝 敖立新 +3 位作者 张凯 杨康 唐玉伟 谭栩荧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8,共11页
煤矸石作为煤炭的伴生产物,长期堆存过程中自燃现象频发,直接或间接产生生态污染、水体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矸石从堆积初期到燃烧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自身性质、自燃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是一个... 煤矸石作为煤炭的伴生产物,长期堆存过程中自燃现象频发,直接或间接产生生态污染、水体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矸石从堆积初期到燃烧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自身性质、自燃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为提高煤矿矿区矸石自燃的防治能力,分析了煤矸石自燃理论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煤矸石自燃机理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围绕可燃物、氧气、温度3个影响煤矸石自燃的必要因素,提出了引发自燃的主要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机理。较全面介绍已有煤矸石山自燃防治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常规煤矸石自燃灭火手段以及治理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常规简单技术治理效果的局限性。针对煤矸石作为砂、石等替代材料,回填露天矿坑、采煤塌陷区等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出在防治过程中要明确自燃治理的控制对象,提升防灭火材料的特定性能,通过智能化设备提高辨识准确性进行精细化监控,并运用多种监测预警技术协同自燃防治材料多手段多方法运用综合治理,并提出了煤矸石自燃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和矿用防灭火材料的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煤矸石自燃机理研究及自燃防治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自燃过程 控制对象 治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酸碱度对遗煤氧化的影响及微观作用特性
10
作者 潘荣锟 汪志国 +1 位作者 胡代民 袁纪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7,共9页
为研究矿井水酸碱度(pH值)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采用平顶山煤矿的长焰煤,通过C600高精度微量热仪和气相色谱仪联用,分析低温氧化阶段衍生气体产气规律和热流曲线,并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其中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水溶液浸... 为研究矿井水酸碱度(pH值)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采用平顶山煤矿的长焰煤,通过C600高精度微量热仪和气相色谱仪联用,分析低温氧化阶段衍生气体产气规律和热流曲线,并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其中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水溶液浸泡显著促进了煤的氧化性能,且酸性越强,影响越大;碱性水溶液浸泡抑制了煤样的氧化性能;根据推断,认为可能是酸性溶液与煤中的矿物质反应,造成煤的孔隙率增大,促进了煤自燃反应的进程;而碱性溶液与煤样反应产生了沉积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自燃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酸碱度 采空区 水浸煤 热动力学 遗煤自燃 标志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煤复采区巷道掘进凝胶堵漏防灭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硕 杨元伟 +3 位作者 牟海鹏 郭廷稳 李百宜 李佳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6,共9页
采空区中遗留煤炭自燃现象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而采用堵漏材料封闭漏风通道是解决采空区煤自燃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运河煤矿F1301复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在采空区中掘进巷道时遗留松散煤体的自燃隐患问题,制定了松散煤体凝... 采空区中遗留煤炭自燃现象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而采用堵漏材料封闭漏风通道是解决采空区煤自燃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运河煤矿F1301复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在采空区中掘进巷道时遗留松散煤体的自燃隐患问题,制定了松散煤体凝胶堵漏防灭火技术实施方案,采用COMSOL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胶时间与压力下的凝胶扩散规律,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注胶时间和压力与凝胶扩散范围成正比,综合考虑注胶效果与成本,选取10 MPa、140~160 min为最佳的注胶压力与时间,注胶钻孔间距设置为5 m;实施凝胶堵漏防灭火方案后,巷道两侧观测钻孔监测数据显示,标志气体CO体积分数稳定于24×10^(-6)以下,凝胶堵漏防灭火效果良好,有效消除了采空区遗留煤炭自然发火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煤复采 防灭火 遗煤自燃 自然发火 凝胶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气体指标煤自燃温度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富荣 吴学松 +4 位作者 李军 付天予 刘佳伟 李志辉 杨小彬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采空区煤自燃是诱发矿井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矿井火灾中的占比高达90%。为实现采空区自燃的精准防治,需要准确获得采空区内部的高温点温度,以砚北煤矿为工程背景,分析其煤样氧化升温过程中产生的指标气体,建立煤自燃温度预测的指标体... 采空区煤自燃是诱发矿井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矿井火灾中的占比高达90%。为实现采空区自燃的精准防治,需要准确获得采空区内部的高温点温度,以砚北煤矿为工程背景,分析其煤样氧化升温过程中产生的指标气体,建立煤自燃温度预测的指标体系,进而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指标气体煤自燃温度预测研究。首先对砚北煤矿采集的煤样进行煤氧化升温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划分为单一气体指标与复合气体指标,分析各指标随温度上升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合适的指标作为煤自燃温度预测指标;使用多源数据处理方法对煤自燃温度预测指标进行处理,应用库克距离法和多重插补法对数据进行清洗,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煤自燃温度预测指标体系;使用Elman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确定模型结构与超参数后,进而建立煤自燃温度预测模型,获得煤氧化升温过程中温度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气体指标 ELMAN神经网络 多源数据处理 预测模型 煤自燃温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O−KELM 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14
作者 翟小伟 王辰 +3 位作者 郝乐 李心田 侯钦元 马腾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共8页
现有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研究多侧重于温度与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采空区内遗煤温度与距工作面距离及漏风风速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ACO−KELM)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 现有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研究多侧重于温度与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采空区内遗煤温度与距工作面距离及漏风风速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ACO−KELM)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在葫芦素煤矿21404工作面采空区布置束管及分布式光纤,对21404工作面采空区内O_(2),CO,CO_(2)浓度和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同时结合采空区内漏风强度和距工作面水平距离构建KELM模型,通过ACO对KELM模型中的正则系数和核参数进行寻优,获得最优超参数组合,进而得到性能最优的KELM模型。与基于极限学习机(ELM)和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预测模型相比,ACO−KEL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701℃,均方根误差为0.0748℃,较基于ELM模型分别降低了65%和195%,较基于RF模型分别降低了53%和156%;ACO−KEL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判定系数为0.9635,与训练集的判定系数仅相差0.01,说明该模型未陷入过拟合且拟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遗煤温度预测 核极限学习机 蚁群算法 漏风强度 指标气体分析法 漏风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15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地表裂隙漏风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正亮 尚博 +2 位作者 胡冕 郭曦蔓 汪海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的粘土层地表区域,容易发育形成长期稳定的张开型和塌陷型裂隙;不同区域地表裂隙漏风风速呈现回风侧塌陷型裂隙>中部张开型裂隙>进风侧塌陷型裂隙,且分别距离工作面584、539、487 m后漏风风速基本为零;通过对地表裂隙回填压实和井下回风侧采空区注浆堵漏,在降低上隅角CO浓度的同时增加了O_(2)浓度,有效抑制了采空区的遗煤自燃,减少了采空区惰性气体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地表裂隙 SF_(6)示踪气体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带”分析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气体分布规律及自燃危险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存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4-370,共7页
采空区漏风导致遗煤自燃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为提高把控采空区漏风遗煤自燃的能力,本文以神东某煤矿31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覆岩“三带”分布特征,探究了采空区覆岩孔隙率分布规律,基于密闭漏风条件下采空区氧浓... 采空区漏风导致遗煤自燃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为提高把控采空区漏风遗煤自燃的能力,本文以神东某煤矿31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覆岩“三带”分布特征,探究了采空区覆岩孔隙率分布规律,基于密闭漏风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对自燃影响性进行研究,并结合31103工作面实际情况分析采空区自燃发火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密闭漏风量在5.3 m^(3)/min时,随着密闭位置的增大,漏风源对采空区氧气分布及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漏风源形成的高氧区扩大了遗煤的自燃危险性。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漏风条件下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漏风 孔隙率 自燃发火 氧气分布规律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智欣 刘立仁 +1 位作者 吕明杰 杜松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自燃特性的竞争吸附与稀释作用,揭示了烟气对煤自燃特性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烟气可以通过关键组分CO_(2)的竞争吸附作用优先占据吸附位点,同时通过烟气的稀释作用降低环境中的O_(2)浓度,进而减少煤氧接触,抑制煤氧复合反应,减缓遗煤低温氧化进程。利用数值模拟采空区不同注入条件下氧化带的变化规律,注气后氧化带宽度变小,且向工作面推移,最终确定最佳注气位置为进风侧距工作面156m处,最佳注气流量为1 205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电厂烟气 竞争吸附 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氮条件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
19
作者 侯宪港 辛世龙 +2 位作者 韦宇翔 秦涛 傅永帅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0-516,536,共8页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氧浓度在注氮条件下呈现出中部大,两侧小的倒“U”型分布;在氧浓度划分下,氧化带范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半月形,最大宽度由未注氮时的100 m缩小到50 m;在风速划分下,氧化带较未注氮时整体向工作面方向前移了15 m左右,有效降低了自燃危险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遗煤 自燃“三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及有害气体分布数值模拟
20
作者 拜云龙 惠双琳 +3 位作者 李慧刚 崔文利 王钊 孙维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及采空区内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利用“Fluent+UDF”对陕西韩家湾煤矿213109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被认为是多孔介质,多孔介质孔隙度、多孔介质区域黏滞阻力和惯性...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及采空区内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利用“Fluent+UDF”对陕西韩家湾煤矿213109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被认为是多孔介质,多孔介质孔隙度、多孔介质区域黏滞阻力和惯性阻力、遗煤氧化耗氧量、有害气体涌出量等参数通过用户自定义方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及采空区遗煤可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以氧浓度0.07≤C≤0.18为氧化带指标时,从进风巷侧到回风巷侧,氧化带宽度由23 m扩大到40 m,最终在回风巷侧缩减至13 m,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小于进风巷,窒息带区域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氧化带区域整体向进风巷入口方向移动,覆盖区域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三带” 遗煤自燃 有害气体 数值模拟 危险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