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based on corrected TRMM data around the Hexi Corridor,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Tao Zhang YuanQing He +1 位作者 Jian Ma Juan P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Accurate rainfall distribution is difficult to acquire based on limi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specially in remote areas like high mountains and deserts. The Hexi Corridor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ncluding the Q... Accurate rainfall distribution is difficult to acquire based on limi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specially in remote areas like high mountains and deserts. The Hexi Corridor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ncluding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Alxa Plateau) are typical districts where there are only 30 available rain gauges.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data provide a possible solution. After precision analysis of monthly 0.25 degree resolution TRMM 3B43 data from 1998 to 2012, we find tha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MM 3B43 estimates and rain gauge precipitation are significant overall and in each station around the Hexi Corridor; however, the bias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iffer in different stations and are seriously overestimated in most of the sites. Thus,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interpo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ectify TRMM data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MM 3B43 estimates and rain gaug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tified TRMM data present more details than rain gauges in remote areas where there are few stations, alt- hough they show high coherence of distribution.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n an 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 There are three rainfall centers (〉500 mm) including Menyuan, Qilian and Toson Lake, and two low rain- fall centers (〈50 mm) including Dunhuang and Ejin Banner. Meanwhile, precipitation in most of the study area presents an in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in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5 mm/a), Badain Jaran Desert (〉2 mm/a), Toson Lake (〉20 mm/a) and Qingtu Lake (〉20 ram/a) which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hile precipitation in Hala Lake (〈-2 mm/a) and Tengger Desert (〈-3 mm/a) demonstrates a decreas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i corridor TRMM 3B43 PRECIPITA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Spatial Expansion of Oasis Cities and Towns in Hexi Corridor, Gans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U Hailong SHI Peiji +5 位作者 TONG Huali ZHU Guofeng LIU Haimeng ZHANG Xuebin WEI Wei WANG Xin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250-262,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tudy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Gansu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M, ETM remote sensing data in 1987, 1990, 1995, 2000, 2006 and 2011.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ha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tudy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Gansu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M, ETM remote sensing data in 1987, 1990, 1995, 2000, 2006 and 2011.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by using expansion speed index,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compact index, fractal dimension, and extended flexibility index. We built the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by using the grey incid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rate in the Hexi Corridor has been on the upward trend since 1987. Expansion intensity showed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however, the upward trend varied in different urban areas. In addition, the urban structure was loose relatively, but the urban compactness was more obvious. The urban spatial form tended to be simple, and the urban land use tended to become more intensiv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padding internally, external expansion and padding internally.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re not the urba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oasis scale, but one or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traffic,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national poli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expansion driving forces oasis cities and towns Hexi corridor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related factors across the Hexi Corridor of China 被引量:13
3
作者 LI Xiangdong SHAO Ming'an +1 位作者 ZHAO Chunlei JIA Xiaox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23-134,共12页
Soil water content(SWC) is a key factor limiting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the Hexi Corridor of Chin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at is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 Soil water content(SWC) is a key factor limiting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the Hexi Corridor of Chin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at is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re is a knowledge gap regarding the large-sca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WC in this region.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WC across the Hexi Corridor and identify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spatial variation of SWC at a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WC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from 109 field sampling sites(farm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land) across the Hexi Corridor in 2017. We selected 17 factors, including land use, topography(latitude, longitude, elevation, slope gradient, and slope aspect), soil properties(soil clay content, soil silt content, soil bulk density,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capacity,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climate factors(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potential evaporation, and aridity index), plant characteristic(vegetation coverage) and planting pattern(irrigation or rain-fed),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analyze their effects on SW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WC was 0.083(±0.067) g/g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and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farm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land. The SWC in the upper soil layers(0–20, 20–40 and 40–60 cm) had obvious difference when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differed by 200 mm. The SWC de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following the same pattern as precipitation, and had a moderate to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 in a large effective range(75–378 km). The SWC showe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an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oil layers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geographical position(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soil properties(soil bulk density and soil clay content) were the main factors dominating the varia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showed that plant characteristic(vegetation coverage) and soil properties(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ield capacity and soil clay content) were the optimal factors to predict the variation of SWC. Soil clay content could be better to explain the SWC variation in the deeper soil layer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water CONTENT spatial variability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SOIL CLAY CONTENT Hexi corrid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in Recent 58 Years 被引量:1
4
作者 LI Xiang-yu ZHOU Xi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in the past 58 years. [Method] Based on monthly rainfall data in Hexi Corridor from 1951 ...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in the past 58 years. [Method] Based on monthly rainfall data in Hexi Corridor from 1951 to 2008, by using moving average, wavelet analysis and climate trend coefficient, variation rul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in the past 58 years was analyzed. [ Result] Average rainfall in Hexi Corridor in the past 58 years was 130.4 mm. Precipit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ummer, occupying 59.08% of the annual rainfall.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t occupied 72.57%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Hexi Corridor wasn't severe. Average rainfall in each dec- ade was from 120.8 to 139.0 mm.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had periods of the 5, 10, 21 and 32 years in Hexi Corridor from 1951 to 2008. in the fu- ture, annual,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would have small increase tendency. Increase amplitude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Shule River basin was the biggest (5.231 -0.062 mm/10 a). The increase amplitude in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 The smallest increase amplitude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3.280 -0.098 mm/10 a in Shiyang River basin. [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ocal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 analysis Hexi corridor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结构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廊道构建分析
5
作者 李云涛 白廷斌 +1 位作者 陶犁 王海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当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虽取得长足发展,但沿边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模式相近、目的地形象趋同等态势日渐凸显。如何从空间布局上构建云南边境地区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旅游廊道概念内涵出发,结合云南边境... 当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虽取得长足发展,但沿边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模式相近、目的地形象趋同等态势日渐凸显。如何从空间布局上构建云南边境地区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旅游廊道概念内涵出发,结合云南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借助点-轴发展理论,使用熵权—TOPSIS方法和引力模型,定量分析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廊道。结果表明:(1)云南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点状、线状与面状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2)云南边境地区一级旅游廊道节点有5个,二级旅游廊道节点14个;一级旅游廊道轴线9组,二级旅游廊道轴线5组;(3)构建6条云南边境地区重要旅游廊道。通过重要旅游廊道的构建,以期能够作为引领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轴,助力实现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贯通、点线面相融,区域间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县域 旅游廊道 点—轴理论 空间结构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柳诗易 张俊 +1 位作者 马远军 王泽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综合多要素探讨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对于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非均衡... 综合多要素探讨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对于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非均衡性不断减弱,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多维度得分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海最高且向苏浙皖方向逐渐递减,苏州、杭州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次核心城市.2)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强度呈现稳定的“东高西低”特征,高值关联有向西北纵深发展的趋势;网络关联数、网络密度波动上升;网络关联度、网络等级度、网络效率先呈现“N”型发展趋势,而后表现出阶梯式的上升过程.3)点出度、中介中心度高值区由多点集聚演变至单极格局;点入度始终呈现以杭州、嘉兴、湖州为高值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接近中心度空间分异最稳定且城市差异最小,高值区不断向西拓展.4)城市邻接、信息关联、创新合作是影响城市高质量空间关联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相似性、交通基础设施差异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推进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G60科创走廊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关联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旅游廊道构建研究
7
作者 韩笑 姜乐恒 龙天娥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依据黄河(山东段)流经25区县文旅资源数量类型统计,基于ArcGIS10.8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分析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旅游廊道,综合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旅游廊道。结... 依据黄河(山东段)流经25区县文旅资源数量类型统计,基于ArcGIS10.8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分析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旅游廊道,综合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旅游廊道。结果表明:(1)文旅资源空间分布数量、密度呈“中间高、四周低”特征,分布态势总体呈集聚分布,旅游景观集聚程度高于文化遗产;(2)潜在旅游廊道主干分为“东明—东平”段鲁西南文化旅游廊道,“平阴—博兴”段环省会综合旅游廊道,“东营—垦利”段黄河三角洲文化生态旅游廊道;(3)构建“三核三轴、六业协同、四素并驱、互通有无”的沿黄河文化体验旅游廊道,并从文旅产品开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和经营管理机制优化4个方面提出具体廊道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旅游廊道 空间分析 文化遗产 旅游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洛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8
作者 孙杰 杨温鑫 +4 位作者 刘盛源 王燕飞 王江丽 桑鹏辉 王智恒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面积阈值为0.03 km^(2),共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0个;根据MCR模型得到的重力模型矩阵,识别出生态廊道共44条,重要廊道13条,一般廊道31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范围内的东部、南部以及边缘地带。综合阻力呈中、西、北部高,东部偏低,交通路网多,生态环境有待加强。对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后,增加生态源地3个,添加10个绿地斑块作为踏脚石,得到新增潜在生态廊道22条,利用生态网络结构评价体系,计算出α、β、γ指数分别为2.48、5.07、2,均有所提升,优化后的生态网络提升了区域生态斑块间的连通度,增强了洛阳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 生态廊道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黄伟新 郑皓仁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15—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省域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引入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模型等方法探究...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15—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省域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引入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模型等方法探究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波动上升,核心覆盖区始终高于辐射延展带;省域间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省域间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关联强度不断加强,网络结构愈发紧密,网络中森严的等级结构正在被打破;重庆、四川、广西在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网络逐渐形成有序的板块化分布。(3)地理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陆海新通道 物流业 碳排放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Analyst在用地选址中的应用——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烁 周利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60-162,共3页
本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建立选址模型,在栅格数据(grid)的环境上,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大庆地区的工业用地选址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 本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建立选址模型,在栅格数据(grid)的环境上,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大庆地区的工业用地选址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进行用地选址,科学性强、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选址 哈-大-齐工业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晨 王灿 +3 位作者 苏永锋 康文儒 贾文娇 陈智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3,共7页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实践为例,对3大核心策略加以验证,以期为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区的健康活力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区 体育运动空间 空间布局 规划策略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时空廊道特征与价值
12
作者 刘晖 曹子旭 +1 位作者 吴佳华 石荣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4,共7页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依赖线性空间发展而具有文化意义。西北地区高山大川的延绵、沙漠绿洲镶嵌分布所形成的自然通道代表着人类从生存、生命、信仰到家国精神的宏大时空认知。长安-天山廊道(中国段)在3000年的时间里,从山岳形胜到持续营建的城邑、道路、军事工程、石窟寺庙,伴随着信仰传播、军事防御、贸易交流、行游赋文等线路活动,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以知觉的时空性分析方法来解释长安-天山廊道的自然、文化属性,试图回归人类认知自然产生的人本思想。人工营建与自然廊道浑然一体,逐渐演变成风景的符号和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成为今天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自然文化廊道 长安-天山廊道 知觉时空性 风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生态位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汪彩君 刘高平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9期83-91,共9页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基于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相关技术的生...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基于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与各城市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显著提升创新效率,整体上技术生态位宽度增加不利于创新效率提升;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空间效应方面,技术生态位宽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则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为实施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战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走廊 技术生态位 创新效率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沿线郑州段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芳 吕锐 +3 位作者 张波 唐永 焦家如 孟寒冬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实现黄河沿线区域系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外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黄河沿线郑州段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框架并提出实现路径。针对空间边界相对明确的遗产廊道,其构建路径包括4个阶段:以全流域视角进行区域总体价值认知;在宏观尺... 为实现黄河沿线区域系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外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黄河沿线郑州段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框架并提出实现路径。针对空间边界相对明确的遗产廊道,其构建路径包括4个阶段:以全流域视角进行区域总体价值认知;在宏观尺度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信息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在中观尺度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层次分析法开展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源综合评价并识别优先发展空间单元;综合考量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和组团集群式分布的优势景源空间,构建“先底后图”的保护-发展空间格局,从生态空间、文化遗产空间、人居景观空间角度提出针对性策略,促进规划落地实施。借此丰富遗产廊道的规划理论与技术,以期为我国黄河流域同类型地区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空间格局 构建路径 黄河沿线郑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行为的湖湘文旅综合廊道构建研究
15
作者 王宽 叶华清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旅游行为对文旅廊道构建具有显著的塑造和驱动作用,合理利用好旅游行为对旅游市场拓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具有引导作用。文化遗产资源地如何有效组织及导引游客于境内的旅游路线,达到增加旅游机会、获取经济效益及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 旅游行为对文旅廊道构建具有显著的塑造和驱动作用,合理利用好旅游行为对旅游市场拓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具有引导作用。文化遗产资源地如何有效组织及导引游客于境内的旅游路线,达到增加旅游机会、获取经济效益及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目标,是当前业内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很大一部分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具有耦合性及邻近性,为寻求“文旅”协同发展,以湖南省11个5A级景区、161个4A级景区(含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它们的空间关联性、旅游概率以及宏观文旅廊道构建。结果显示:湖南省5A、4A级景区空间分布数量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主要集中在长沙市、怀化市、永州市,数量最少的为娄底市和邵阳市,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平均通行时间在166~341 min之间,高铁站平均通行时间在53~141 min之间,两者平均通行时间整体呈现“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旅游时间成本最低的城市为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娄底市乘坐高铁平均通行时间为53~70 min;在宏观上建议构建红色、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主题路线;最后,根据湖南省“文旅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为优化湖南省旅游发展在政府、景区的层面上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空间分布特征 文旅 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廊道视角下成渝铁路的文化资源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戴秋思 吴任清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87-190,共4页
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西南地区辐射全国的交通干线,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缺乏遗产视角下的系统研究成果。文章立足于遗产廊道理论,从形态学和类型学切入,按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空间形态要素对成渝... 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西南地区辐射全国的交通干线,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缺乏遗产视角下的系统研究成果。文章立足于遗产廊道理论,从形态学和类型学切入,按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空间形态要素对成渝铁路两侧10千米范围内与铁路在功能、历史、空间上存在相关的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统计;最后分别得出“双峰型”“冷却塔型”和“三峰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铁路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沿线城市空间更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成渝铁路 文化资源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度的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研究
17
作者 张浪 余浩然 +2 位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青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本比的拐点作为该条廊道规划建设的参照宽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识别59个30hm^(2)以上的生态源地,其中大型生态源地多处在研究区外围,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地“核心-边缘”特征;(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取出126条生态廊道,并识别了重要生态源地、夹点及障碍点,发现障碍点与夹点空间存在明显拮抗关系;(3)整合电路理论(Circuitscape平台Pairwise模式)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划定研究区城市生态廊道的参考宽度范围处于60.27~371.83m,并对比了现有功能连接度量化方法对廊道参照宽度有潜在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城市乃至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廊道 廊道宽度 功能连接度 电路理论 形态学格局分析(M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研究
18
作者 吴越 李相宜 《华中建筑》 2024年第8期48-52,共5页
线上商业节点是互联网影响下新出现的城市功能。该文旨在通过研究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探索如何布局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集群,有利于科技城可持续发展。研究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研究样本,使用反映线上商业节点... 线上商业节点是互联网影响下新出现的城市功能。该文旨在通过研究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探索如何布局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集群,有利于科技城可持续发展。研究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研究样本,使用反映线上商业节点和科创企业发展的POI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检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线上商业节点与科创企业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外卖业和零售业与科创企业的集聚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薪资待遇和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线上商业节点的规模和热度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程度较大。本研究对未来科技城如何合理布局线上商业节点发展空间、如何配置线上商业要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城规划 线上商业节点 科创企业 空间布局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来自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证据
19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9,共10页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工业集聚 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雅兰 时雅宁 陆东芳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一线城市面临大规模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的挑战,导致生态系统碎片化和连通性减弱,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景观连通性识别技术、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GM)识别了深圳市生态源地... 一线城市面临大规模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的挑战,导致生态系统碎片化和连通性减弱,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景观连通性识别技术、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GM)识别了深圳市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了深圳市生态网络。结果显示:识别了9个生态源地,总面积达64804.06 hm^(2),主要来源于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确定了36条潜在生态廊道和18条重要生态廊道;综合考虑廊道相交位置,选取了7个生态节点作为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生态廊道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