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器物文化视阈下宋代服饰审美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文章从器物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古籍文献、传世图像与出土文物中钩沉索隐,撷取宋代家具、瓷器类型与服饰形制风格,或就色彩装饰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宋代服饰器物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研究表明... 文章从器物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古籍文献、传世图像与出土文物中钩沉索隐,撷取宋代家具、瓷器类型与服饰形制风格,或就色彩装饰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宋代服饰器物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研究表明:宋人对待家具、瓷器及服饰器物文化的态度,既有承续传统的“大道至简”思想的体现,也有文人精神与“世俗化”思想的体现。宋代服饰基本遵循清雅简素,但局部装饰却材美工巧、富丽雅致,其服饰形制风格具有一定的“近世化”特征,这是宋制汉服能够在当代社会流行的重要原因。文章为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文化 宋代服饰 造物思想 清雅简素 便身利事 近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陈设“用具”与“用器”的关系话语体系
2
作者 韩荣 胡雨萍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3,共7页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此时陈设空间被系统化规制,功能被逐渐细分。本文从宋代家具与器具的传统范畴中进一步划分出陈设用具与用器,探讨二者在空间感知维度的关系话语体系,凝练陈设规律,拓展宋代陈设固有定式。基于图像与文...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此时陈设空间被系统化规制,功能被逐渐细分。本文从宋代家具与器具的传统范畴中进一步划分出陈设用具与用器,探讨二者在空间感知维度的关系话语体系,凝练陈设规律,拓展宋代陈设固有定式。基于图像与文本资料的互证,本文对用具与用器所形成的组合关系与结构关系进行二维图像解构与三维空间再塑,发现组合关系中形成了“聚焦性”“界域性”规约,结构关系中出表现“共振”“弹性”特征,共同体现空间连贯性与情感连带性。最终总结出陈设器具组合所透射规律定式,即群体认知主导的拟合定式,空间经验派生的依生定式以及物我感通引向的格物定式。本文不仅回应了宋代美学“精致寓理”的造物观念,更从陈设关系的新式解读中完成了动因式的原理揭示,为当代陈设领域产品设计内涵式、外延式发展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陈设空间 关系话语 造物观念 器具 陈设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人文化影响下的宋代屏风审美意象浅析
3
作者 张华 南高伟 刘芬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2,共6页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化以及图像分析方面。基于前人对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梳理和研究之下,从宏观背景影响延续至微观设计之转变,探讨宋代士人美学观对于宋代屏风家具造物观念的影响。通过将屏风家具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形制复原、类型划分、不同阶层的屏风家具形制进行对比,结合唐、宋、明三代屏风家具的艺术特点,综合概述宋代士人审美融于屏风家具中的造型、材质、装饰及意境美学的表征,从而形成了宋代屏风家具独特的雅致秀美之形、自然质朴之材、素洁巧构之饰以及气韵超然之境的艺术特点,进而为当代宋韵屏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士人文化 审美意象 屏风设计 造物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火中的歌声:第三厅抗战歌曲的创作与影响
4
作者 黄平江 《民族艺林》 2024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抗战时期是中国面临空前危机的时期,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强烈的艺术形式,在这段时间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歌曲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宣扬民族精神、激发抗战热情、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 抗战时期是中国面临空前危机的时期,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强烈的艺术形式,在这段时间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歌曲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宣扬民族精神、激发抗战热情、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战宣传的有力武器。“第三厅”作为一个抗战宣传部门,负责抗战的宣传工作,在第三厅的抗战宣传工作中,抗战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的带领下,“第三厅”的成员创作出许多优秀、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决心和斗志,掀起了人民抗日的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歌曲创作 传播 民族精神 动员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怀乡词意象研究
5
作者 陈咏贤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96-198,共3页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地区被金、蒙古等外族占领,许多文人因国破家亡而背井离乡。这一历史背景,加之南宋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江南水乡的秀丽与江北荒凉的对比,深刻影响了词人的创作情感和意象选择。文章分析了这些词人的...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地区被金、蒙古等外族占领,许多文人因国破家亡而背井离乡。这一历史背景,加之南宋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江南水乡的秀丽与江北荒凉的对比,深刻影响了词人的创作情感和意象选择。文章分析了这些词人的代表作,探讨了怀乡词中的自然、乐器、动物等意象如何被用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最终揭示了南宋怀乡词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怀乡词 意向 创作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宋禅僧诗新变及影响
6
作者 于友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禅僧诗渐兴于唐代,到南宋发展至顶峰。宋代现存禅僧诗近三万首,创作数量庞大,足可称为宋代文学、文化领域的重要一支。相较于前代的禅僧诗作,南宋禅僧诗创作呈现新特点,以其对空静超然审美理想的探索为特征,破除了晚唐体苦吟悲风的表达... 禅僧诗渐兴于唐代,到南宋发展至顶峰。宋代现存禅僧诗近三万首,创作数量庞大,足可称为宋代文学、文化领域的重要一支。相较于前代的禅僧诗作,南宋禅僧诗创作呈现新特点,以其对空静超然审美理想的探索为特征,破除了晚唐体苦吟悲风的表达局限性,进一步摆脱了传统佛、理的一味哲理化阐述的束缚,愈发强调抒写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与士大夫文学日益融合,呈现出僧诗创作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宋代诗论的发展、学术思想的探讨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禅僧 诗歌创作 艺术手法 情志抒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创作手稿思辨与解析——以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为例
7
作者 邓艺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6期84-87,共4页
手稿是陶瓷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创作意识构建及后续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从不同时期的制瓷手稿中见到昔日繁荣景象,更能感受到制瓷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当前学术界对于陶瓷创作手稿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手稿是陶瓷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创作意识构建及后续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从不同时期的制瓷手稿中见到昔日繁荣景象,更能感受到制瓷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当前学术界对于陶瓷创作手稿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以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手稿为研究基点,通过对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的创作过程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深入研究手稿在陶瓷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陶瓷创作手稿这个学术概念的生成,并以期将陶瓷创作手稿作为一种实际方法论运用到陶瓷艺术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创作 陶瓷手稿 思辨和解析 《森林之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音乐视域下苏轼词二度创作艺术范式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8
作者 蔡建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在现代音乐范畴中,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二度创作具有新颖的艺术特征,既是中国艺术歌曲范式充分的个性表达与丰富的多元呈现,也是中国流行音乐范式即时的流行时效与历时的经典积淀。以江文也、陆在易、朱良镇、周家声... 在现代音乐范畴中,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二度创作具有新颖的艺术特征,既是中国艺术歌曲范式充分的个性表达与丰富的多元呈现,也是中国流行音乐范式即时的流行时效与历时的经典积淀。以江文也、陆在易、朱良镇、周家声等作曲家为代表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欧洲艺术歌曲技法的中国化应用;以韩夏、王志信、汝艺等作曲家为代表的作品,则更多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路径的探索。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在流行音乐领域大放异彩,其后翻唱、致敬及传承创新的活动蔚然成风,逐步推动了传统文化、流行音乐与现代科技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现代音乐 二度创作 中国艺术歌曲范式 中国流行音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自艺术歌曲及演唱风格研究——以歌曲《思乡》《春思曲》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熊卫 王宏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6-118,共3页
黄自艺术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具影响的部分。选材涵盖古今诗词,在对词曲关系的处理上字斟句酌,努力实现音乐的音调、节奏与诗词的声调、韵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他进一步把中西方音乐语汇与写作技法巧妙融合。创作风格以五声音... 黄自艺术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具影响的部分。选材涵盖古今诗词,在对词曲关系的处理上字斟句酌,努力实现音乐的音调、节奏与诗词的声调、韵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他进一步把中西方音乐语汇与写作技法巧妙融合。创作风格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融进西方作曲技法,歌曲既有民族传统风格韵味,又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在演唱上应注意掌握层次段落,准确把握感情,恰当运用音色,合理安排节奏,注重咬字处理以及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自 艺术歌曲 创作风格 演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曹明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2-125,共4页
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官妓、家妓和市井妓三大类。歌 妓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在宋人社交、娱乐活动中唱词侑酒。歌妓唱词与文人填词共同构成了词 文学的原生状态。在此过程中,歌妓向文人提供新声,乞要新词,并... 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官妓、家妓和市井妓三大类。歌 妓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在宋人社交、娱乐活动中唱词侑酒。歌妓唱词与文人填词共同构成了词 文学的原生状态。在此过程中,歌妓向文人提供新声,乞要新词,并以自身的特质参与建构 了宋词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妓 宋词 创作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始与演进——我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琳 王爱国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3-47,共5页
20世纪20 ~ 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开始了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到了3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4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具有时代特征,无论是内容上... 20世纪20 ~ 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开始了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到了3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4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具有时代特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使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20世纪上半叶的繁荣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创作 发展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的新疆歌曲创作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宝龙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5-42,共8页
歌曲创作在我国的音乐创作和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疆的歌曲创作自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不算长的历史进程中,新疆歌曲创作成绩斐然,在全国歌曲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歌曲得到广泛... 歌曲创作在我国的音乐创作和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疆的歌曲创作自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不算长的历史进程中,新疆歌曲创作成绩斐然,在全国歌曲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歌曲得到广泛传唱,成为经典之作。新疆近50年来歌曲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很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总结与研究。本文仅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直接用汉文歌词创作、或用民文创作歌词后译配成汉文的300多首具有新疆特色的歌曲做一阶段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歌曲创作 音乐创作 音乐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人画从北宋到南宋之变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乔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文同、米芾等被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南宋文人画的逐渐退潮,除了院画兴盛的外部因素外,更出于自身的原因。其变化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1)文人画几可看作是画院以外绘画的代称;(2)有借鉴院画之长并与院画结合之势;(3)创作主力转移到水墨竹石花卉;(4)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5)僧道作品形成了狂逸的创作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北宋 理论与创作 南宋 变化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时期以来歌曲创作鸟瞰 被引量:3
14
作者 明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新时期至今已经历了30个年头,中国音乐进入到"大发展"、"大繁荣"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歌曲创作,起到了引领时代潮流、讴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30年歌曲创作的历程,谱就了跨世纪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的歌曲创作,以自... 新时期至今已经历了30个年头,中国音乐进入到"大发展"、"大繁荣"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歌曲创作,起到了引领时代潮流、讴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30年歌曲创作的历程,谱就了跨世纪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的歌曲创作,以自己引领时代精神的胸襟、张扬历史文化菁华的气度、展现个人艺术魅力的能力,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百花园中的一个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 音乐 歌曲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造物艺术之审美趋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杰 马姗姗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8-103,共6页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兴起带动民间设计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民间造物体系发端于此。与汉唐相比,两宋造物在走向严谨与理性的同时,又向着世俗性与生活化发展,其整体风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造物艺术 审美趋向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唐风·绸缪》诗旨补证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炳军 郝建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8,共5页
《诗.唐风.绸缪》一诗,所谓“束薪”、“束刍”、“束楚”实际上反映了上古婚姻的“亲迎”之礼和“燎炬”之俗。所谓“三星”即“参宿”,为晋人观天象以计时序之辰星,诗人正是通过“三星”星光映地位置由东向西之变,表示时间由黄昏而深... 《诗.唐风.绸缪》一诗,所谓“束薪”、“束刍”、“束楚”实际上反映了上古婚姻的“亲迎”之礼和“燎炬”之俗。所谓“三星”即“参宿”,为晋人观天象以计时序之辰星,诗人正是通过“三星”星光映地位置由东向西之变,表示时间由黄昏而深夜之移,极力渲染“闹新房”场面之盛。《绸缪》首章为女性伴舞之女声部合唱的“戏新妇”之辞,次章为男女集体伴舞之男女二声部大合唱的“戏新夫妇”之辞,卒章为男性伴舞之男声部合唱的“戏新夫”之辞,全诗构成了一部多声部、多角色的爱情交响曲,成为后世“闹新房”诗歌之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唐风 绸缪 创作 主题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之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林 《菏泽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5-97,共3页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歌曲风格清新、格调高雅;在传承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巧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并充满诗化...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歌曲风格清新、格调高雅;在传承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巧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并充满诗化意境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自 艺术歌曲 创作特征 美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堂乐歌”到“新学堂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辉 陈晨星 《美育学刊》 2018年第3期88-93,共6页
中国儿童歌曲已经走过百余年发展历史,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逐渐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凡是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体现儿童精神气质和性格特... 中国儿童歌曲已经走过百余年发展历史,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逐渐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凡是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体现儿童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富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儿童歌曲会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儿童歌曲 创作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工开物》成书背景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廖丽华 胡新富 彭白云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8-70,共3页
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成功问世不仅归功于作者宋应星较高的学识才华和独特的治学旨趣,还得益于闪现于明代的小众学术思想。它从中国传统"开务成务"的实践精神汲取营养。清以前高度发... 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成功问世不仅归功于作者宋应星较高的学识才华和独特的治学旨趣,还得益于闪现于明代的小众学术思想。它从中国传统"开务成务"的实践精神汲取营养。清以前高度发展的江西经济文化为它的成书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江西地区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