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消耗与补给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艳萍 王力 +1 位作者 韩雪 杨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71-7579,共9页
对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12年3—10月7龄果园(挂果初期)、17龄果园(盛果期)、小麦地、玉米地土壤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0—600 cm试验土层7龄果园土壤贮水量最高,其次为玉米地、小麦地,17龄果园最低,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对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12年3—10月7龄果园(挂果初期)、17龄果园(盛果期)、小麦地、玉米地土壤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0—600 cm试验土层7龄果园土壤贮水量最高,其次为玉米地、小麦地,17龄果园最低,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贮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其变化滞后于降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减弱的特征,且其土壤剖面的水分含量变化存在季节变异。农田和7龄果园中不存在土壤干燥化现象,而17龄果园土壤剖面存在较厚的干燥化土层,其分布深度为320—600 cm。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的消耗和补充深度有较大差异,17龄果园消耗深度为500 cm,补充深度为200 cm;7龄果园、玉米地和小麦地消耗深度分别为200、300 cm和300 cm,且补充深度均超过了测定的土壤深度,大于6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干层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文特征对比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石言 王力 +1 位作者 张静 张林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8,共9页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 cm的土壤水分进行...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 cm的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 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 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 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 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 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 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 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 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 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苹果园 土壤含水量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