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Evolution of Courtyard Landscape Form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 in Guanzhong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琼 王葆华 +1 位作者 张颖 申亮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1期31-33,37,共4页
By taking Sanyi Village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evolution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urtyard landscape,and tried to analyze its happening condition,so as to search for... By taking Sanyi Village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evolution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urtyard landscape,and tried to analyze its happening condition,so as to search for inherent law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urtyard landscape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explore the formation worth keeping and regaining during evolution process.Based on protection of original courtyard landscap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it made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at new period,realizing sustainable and virtuous cycle development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OURTYARD LANDSCAPE Spatial form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Ethnic Migration on the Form of Settlement: A Case Study of Tulou of South Fujian and the Hakkas
2
作者 ZHOU Hui DONG Shiyu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6期75-78,共4页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 show gradual changes of the form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such a tendency of chang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is demonstrated a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dwellings(quad... Traditional Chinese settlements show gradual changes of the form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such a tendency of chang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is demonstrated a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dwellings(quadrangle and post-and-lintel building) and ethnic folk dwellings(terraced house and column-and-ti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re are also mutations in some peculiar regions, such as Minnan Tulou and the Hakka Tulou in Fujian Province(Tulou: earth building). These phenomena are all related to the migration of Han people, integration of Han people and ethnic groups, and the formation of sub-nations.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three factors, and also subtle relations formed in thi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nation Migration settlement form Gradual change MU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模型的DRG医保结算清单智能生成系统探索与应用
3
作者 刘晓坤 朱卫国 +2 位作者 李乃适 崇伟峰 韩丁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医保结算清单智能生成系统,以解决传统医保结算清单填报耗费人力、缺乏专业人才、填报质量不高等痛点,从而提高工作效能。方法以定制化大语言模型为基座,通过继续预训练、指令微调和人类对齐等手段构建医保结... 目的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医保结算清单智能生成系统,以解决传统医保结算清单填报耗费人力、缺乏专业人才、填报质量不高等痛点,从而提高工作效能。方法以定制化大语言模型为基座,通过继续预训练、指令微调和人类对齐等手段构建医保结算清单智能生成系统,利用思维链、搜索增强、样例学习等技术,实现病历语义理解、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匹配,以及主诊断、主手术和其他诊断、其他手术自动选择,生成医保结算清单,并经人工审核优化性能。结果某医院1322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结算病例验证结果显示,智能生成清单的入组准确率达到93.6%,逐步接近人类编码专家入组准确率98.6%。结论基于大模型的医保结算清单智能生成系统显著提升了清单生成效能,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未来,该系统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基金监管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为医院、医保、医政等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DRG支付 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 智能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山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数字化研究——以福安地区为例
4
作者 黄浩 黄文灿 王量量 《城市建筑》 2025年第3期57-62,共6页
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与其所在地形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山地聚落因其所依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呈现出丰富的形态类型。福安位于福建东北部,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区域的大部分传统聚落具有显著的山地特征。文章旨在利用数... 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与其所在地形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山地聚落因其所依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呈现出丰富的形态类型。福安位于福建东北部,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区域的大部分传统聚落具有显著的山地特征。文章旨在利用数字化量化分析方法对福安地区山地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地形地貌对聚落选址及其空间形态的影响,以期促进对闽东北地区山地传统聚落的认知与文旅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地区 山地聚落 空间形态 数字化分析 聚落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浙江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5
作者 魏秦 刘瑾 周天夫 《华中建筑》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乡村传统制造业聚落是指乡村以某种传统加工制造作为主要生计方式,其聚落形成与发展紧密依赖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而逐渐演变的传统乡村聚落。该文以分布在浙江省的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 乡村传统制造业聚落是指乡村以某种传统加工制造作为主要生计方式,其聚落形成与发展紧密依赖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而逐渐演变的传统乡村聚落。该文以分布在浙江省的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剖析现存浙江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的典型案例,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解析传统制造业聚落研究的热点演变规律,分析其研究内容、路径与方法的差异,为传统产业聚落研究提供理论库存与趋势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 乡村聚落 产业类型 聚落形态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者以不变为骨——论中日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继承和变化
6
作者 崔景舒 李东霖 章俊华 《园林》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从“有界与无常”的审美界限、“中正和复置”的审美形态、“物我与功能”的审美思维三方面,阐述中国和日本在城市街巷尺度和宫庭宅园尺度两个层次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异同点。中国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有界、中正和有尊的审美特质... 从“有界与无常”的审美界限、“中正和复置”的审美形态、“物我与功能”的审美思维三方面,阐述中国和日本在城市街巷尺度和宫庭宅园尺度两个层次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异同点。中国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有界、中正和有尊的审美特质,呈现出边界显明、正始交泰、主次有序的空间特点;日本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无常、复置和无定的审美特质,呈现出无界无常、多轴无形、次第随性的特点。虽然日本自古深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以中国为骨,但在中国空间美学体系进入日本后,其对中国的美学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衍生,根据本土的民族情绪特点进行继承和变化。日本对中国的空间美学进行本土化适应和改造的“变”的过程,对于中国现代景观继承中国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特质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空间 空间美学 审美形态 审美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hengdu Plain's Traditional Towns from the Vernacular Perspective 被引量:1
7
作者 LIU Yongli SHEN Zhongw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and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vernacular settlement.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and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vernacular settlement.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took Chengdu Plain's traditional town spatial morph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interpret its spatial form through its composition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nature,history,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it took Jiezi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newal of its spatial form so as to inherit the vernacular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own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urban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nacular settlement Chengdu Plain Traditional town Spatial 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鲁忠良 王擘昊 +3 位作者 于跃先 史长亮 何俊 王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灰细泥的特性,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测试不同种类的絮凝剂和搅拌速度对煤泥水的沉降率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效果,提高煤泥水沉降效率。结果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与聚丙烯酰胺的分散性能及絮凝性能更优,搅拌速度、六偏磷酸钠用量、聚丙烯酰胺用量对高灰细泥煤泥水沉降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搅拌速度和聚丙烯酰胺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沉降率影响最为显著;当六偏磷酸钠用量40.08 mg/L、聚丙烯酰胺用量5.75 mg/L、搅拌速度411.12 r/min,沉降率可达95.5%,沉降率提高的原因在于高灰细泥絮凝过程中絮团成球明显,絮凝剂的桥接作用可以使分散颗粒聚团并发展为球形,长条不规则颗粒明显减少,颗粒群粒形的改变有助于煤泥水的沉降,在一定搅拌速度下粒形保持较为规整,可增加沉降概率,使煤泥水得以有效沉降。结论通过改善煤泥水中颗粒的粒度粒形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沉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处理高灰细泥煤泥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矿区 煤泥水 高灰细泥 沉降率 粒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西南夷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辉 刘鑫 温泉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越与氐羌族群为主体的滇云聚落建筑遗址中“木楞井干与干栏合院”的特征,揭示了青铜时代西南夷地区的先民将其游牧渔猎与农业栽培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邛笼式及混合式的聚落建筑空间形式。该住屋形式格局中环绕式的围合感与单向度的向心性隐喻着方国神圣仪式与权力,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西南夷社会文化系统中类“尖锥体”等级结构的物质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族群聚居 住屋形式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族结构影响下晋东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以西社村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变凤 王钰鑫 王金平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平顺县西社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其形态受宗族结构影响,格局独特。文章从宗族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族谱、碑刻等文字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调查与类型比较等方法,对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 平顺县西社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其形态受宗族结构影响,格局独特。文章从宗族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族谱、碑刻等文字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调查与类型比较等方法,对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归纳宗族发展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结合宗族结构影响下聚落的两个空间特征,探究其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社村 宗族结构 传统聚落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束与规范变迁——基于《考工记》后17个古代都城的实证
11
作者 刘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共16页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形制以形制束的方式平行作用于都城,且其规范经多次历史变迁的总论点。剖析了各形制内容,阐述了规范变迁的社会动因与演变过程。实证以西周至清代17个都城城址为依据,通过对历代城址图的连续性切片解构,构建出以“形制-规范”为横轴、历代都城时序为纵轴的形制束解析框架和规范变迁表,并辅以“史料-图解-数据”的文-图-数实证支撑体系,验证上述论点。为古代都城规划摆脱孤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考工记 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规划理念 人居环境 都城形制 格局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控层级作用下海盐聚落体系演变研究——以明清两淮盐区为例
12
作者 张晓莉 赵逵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解析海盐聚落体系整体格局的纵横发展,总结聚落体系层级格局分布的演变规律。立足官控层级职能变迁,结合明清海盐聚落体系空间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对海盐聚落体系层级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研究现代东部沿海聚落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并为后续古代海盐手工业聚落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控层级 海盐聚落体系演变 格局分布 空间形态 空间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硕 石炀 张杰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聚落规模、聚落边界形态、路网连接程度、公共空间分形维度和建筑之间规模秩序与城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明长城军防体系、自然环境限制和生活方式转变是影响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认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长城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量化评价 城堡 北京明长城 密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以高阳村为例
14
作者 韩卫成 李志宇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1期15-18,共4页
传统聚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是古村落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者,其保留至今的村落空间格局为研究聚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对晋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展开深入分析,以高阳村为例,从选址格局、村落格局、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聚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是古村落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者,其保留至今的村落空间格局为研究聚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对晋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展开深入分析,以高阳村为例,从选址格局、村落格局、空间形态分析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得到高阳村的空间格局内在发展规律,挖掘古村落的空间文化价值,为晋西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开辟新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空间格局 选址格局 村落格局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金庭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研究
15
作者 朱梅 汪德根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87-89,共3页
过去几十年来,大量传统村落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而急剧演化、更新或消亡。苏州金庭镇位于高度城镇化的长三角地区,且镇域内传统村落较为集聚,面临着较重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任务。文章运用空间句法原理,选取全局整合度、局... 过去几十年来,大量传统村落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而急剧演化、更新或消亡。苏州金庭镇位于高度城镇化的长三角地区,且镇域内传统村落较为集聚,面临着较重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任务。文章运用空间句法原理,选取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可理解度、协同度等指标,定量分析了苏州金庭镇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空间形态 苏州金庭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绿洲乡村聚落空间基因解析及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文竹 孙兆旋 +1 位作者 张怡文 唐亚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空间基因蕴含着聚落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空间信息,在空间特色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聚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互动演化的聚落空间形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影像图和三维数据采集其中的12个典型聚落样本,在... 空间基因蕴含着聚落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空间信息,在空间特色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聚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互动演化的聚落空间形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影像图和三维数据采集其中的12个典型聚落样本,在从自然环境、空间片段形态、聚落形态、路网形态和拓扑连接五方面提取空间基因的基础上,构建聚落空间基因图谱,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聚落进行分类,阐释其背后蕴含的环境-空间互动影响模式,并提出保护与改造建议,以期为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研究提供借鉴,为聚落类型划分、乡村特色保护与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天山北坡 聚落 空间基因 空间形态 基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庞鑫 王雨欣 孙松林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1期42-57,共16页
【目的】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与演变趋势,为保护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多样性、推动区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实地调研、GIS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乡土聚落的分布... 【目的】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与演变趋势,为保护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多样性、推动区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实地调研、GIS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乡土聚落的分布特征、聚居结构、建筑类型、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国家公园内聚落密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聚落的聚居结构主要为中心聚集、无中心聚集、散列、散点四大类型;民居建筑涵盖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等类型;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与绚丽多彩的景观风貌。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趋势发现:①198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乡土聚落数量与面积相比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更快,聚落数量减少282个,占研究区域减少总量的17.37%,聚落面积减少10.26 km^(2),呈规模集中化趋势;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聚居结构趋向单一,新建聚落多为带状、网格状等规整结构;③民居建筑与景观风貌趋于现代化、同质化,建筑与景观风貌多样性降低;④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地区的人员交往与文化交流,导致景观基因隔离发展。【结论】国家公园在注重物种保护的同时应兼顾聚落景观多样性、人文多样性保护,可从开展聚落景观多样性普查入手,优化移民安置与风貌建设管理措施,科学引导传统民居有机更新,适当保留必要的人文交流廊道,合理划定人文缓冲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乡村聚落 形态分布 建筑形制 景观多样性 演变趋势 岷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GM(2,1)模型在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黄丹 陈凯 +1 位作者 檀秋芬 彭佩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1期102-105,138,共5页
为有效监测高层建筑物沉降,提出了二阶齐次序列的直接离散模型DDGM(2,1),结合蚌埠市某小区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建立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为减小累计误差,推导出了与DDGM(2,1)模型等价的通项形式预测模型。同时将DDGM(2,1)、Verh... 为有效监测高层建筑物沉降,提出了二阶齐次序列的直接离散模型DDGM(2,1),结合蚌埠市某小区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建立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为减小累计误差,推导出了与DDGM(2,1)模型等价的通项形式预测模型。同时将DDGM(2,1)、Verhulst和DNDGM(2,1)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计算各个模型的RMSE,MAE,MSE等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建模拟合区域,直接离散通项形式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直接离散模型,而在模型预测区域,其预测精度劣于直接离散模型,两者之间MAE的绝对误差为10%。DDGM(2,1)模型拟合及预测的沉降量均小于0.211mm,平均绝对误差(MAE)较DNDGM(2,1)模型减小78%,较Verhulst模型减小9%,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2 1) 直接离散 通项形式模型 建筑物沉降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影响下豫南坑塘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19
作者 程炎焱 畅真 +1 位作者 马栋梁 赵昱博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2期110-117,共8页
在村落的发展中,水环境因素使得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形态格局。本文研究水环境对豫南坑塘聚落形态的影响,通过查证古籍、实地调研、空间对比为主的研究方法,利用ArcGIS可视化分析河南信阳坑塘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水与... 在村落的发展中,水环境因素使得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形态格局。本文研究水环境对豫南坑塘聚落形态的影响,通过查证古籍、实地调研、空间对比为主的研究方法,利用ArcGIS可视化分析河南信阳坑塘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水与村落的空间关系为主,对村落空间层次抽象出“面—线—点”3个层级的分布格局,对空间特征进行总结。从“水—区域”的面域层次探究村落的分布及村落与水系的空间格局;从“水—街道”的线域层次探索村落街巷、道路与水系的空间分布;从“水—建筑”的点域层次探讨在水环境影响下建筑的功能空间和细节设计。秉承着适水发展的理念,梳理豫南地区坑塘聚落的水文化,为河南淮河流域村落的发展提供借鉴,从而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坑塘聚落 空间形态 适水发展 豫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底关系的无锡乡村聚落研究
20
作者 胡逸丹 门坤玲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为带状、团状和枝状三类。分析三类形态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的要素特征,得出无锡乡村聚落基于图底关系分析下的空间形态特征。由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底关系 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