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nd flux estimation during a sand-dust storm at Tazhong area of Taklimakan Desert,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XingHua YANG XiaoLiang XU +3 位作者 Qing HE Ali Mamtimin Bo YU ShiHao T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1年第3期199-205,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sand transport during a sand-dust storm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central Taklimakan Desert from 11:29 to 23:56 on July 19, 2008 was observed and measured in real time. The sand flux at Tazhong w... In this paper, the sand transport during a sand-dust storm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central Taklimakan Desert from 11:29 to 23:56 on July 19, 2008 was observed and measured in real time. The sand flux at Tazhong was estimated using sand transport empirical formulas. The critical friction velocity at Tazhong was 0.24 m/s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wind speed and sediment discharge at the height of 2 m was establishe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by Lettau's sediment discharge formula we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instrument measurements. The horizontal sand flux and the vertical sand flux during this sand-dust storm at Tazhong were respectively 258.67×10-4 kg/(m·s) and 40.07×10-7 kg/(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velocity sand transport flux Taklimakan Dese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ar-surface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in Tazhong-the hinterland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被引量:11
2
作者 XingHua YANG Qing HE +2 位作者 Mamtimin ALI Wen HUO XinChun LI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99-206,共8页
Tazhong is the hinterland and a sandstorm high-frequency area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etailed time-series of aeolian sand transport in this area. An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sand-d... Tazhong is the hinterland and a sandstorm high-frequency area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etailed time-series of aeolian sand transport in this area. An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of near-surface was carried out in Tazho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09. By measur- ing the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throughout sixteen sand-dust weather processes with a 200-cm tall Big Spring Number Eight (BSNE) sampler tower,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And the total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of different time-series that passed through a section of 100 cm in width and 200 cm in height was estimated combining the data of saltation movement continuously recorded by piezo- electric saltation sensors (Sensi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 ranging from 0-200 cm, the inten- sity of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and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obeyed power function well. The total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of the sixteen sand-dust weather processes that passed through a section of 100 cm in width and 200 cm in height was about 2,144.9 kg, the maximum of one sand-dust weather event was about 396.3 kg, and the annual total sand-dust horizontal flux was about 3,903.2 kg. The high levels of aeolian sand transport occurred during daytime, especially from 13:00 to 16:00 in the afternoon. We try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the detailed time-series of aeolian sand trans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sand transport horizontal flux saltation movement Sensit Taklimakan Dese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光伏设施对近地表风速和输沙通量的影响
3
作者 马明杰 杨帆 +4 位作者 杨兴华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王文彪 李超凡 崔正南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为评估沙区光伏电站建设对风沙输移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2023年9月1日—2024年3月31日气象、沙尘强化观测试验期间风速等资料,基于Owen起沙估算模型,定量给出研究区光伏外围流沙区、光伏边缘区板间、光伏边缘区板下水平输沙通量。... 为评估沙区光伏电站建设对风沙输移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2023年9月1日—2024年3月31日气象、沙尘强化观测试验期间风速等资料,基于Owen起沙估算模型,定量给出研究区光伏外围流沙区、光伏边缘区板间、光伏边缘区板下水平输沙通量。结果表明:(1)光伏外围流沙区平均风速显著高于光伏中心区和光伏边缘区,光伏外围流沙区约是光伏中心区和光伏边缘区的1.3倍和1.8倍;(2)光伏外围流沙区、光伏边缘区板间、光伏边缘区板下摩擦速度(u*)和起沙风速(ut)分别为0.36、0.28、0.30 m/s和6.0、4.3、4.6 m/s;(3)光伏外围流沙区、光伏边缘区板间、光伏边缘区板下平均沙尘水平通量分别为0.12、0.05、0.04 kg·m^(-1)·min^(-1)。沙区光伏电站建设对风速和水平输沙通量有显著的拦截作用,可有效减弱近地表风沙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通量 起沙风速 风沙活动 光伏电站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市高昌区不同固沙植物的防风固沙效益
4
作者 郑旭 张倪斌 +3 位作者 孙桂丽 闫鑫苒 王璞 各文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0,共7页
为了解不同防风固沙林对风速、输沙通量和土壤蚀积程度的影响,以期为荒漠化地区植物选择和配置提供技术支持,以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公相村为实验地,利用气象站、风速仪、集沙仪等监测不同高度下梭梭林、柽柳林以及梭梭-柽柳混交林... 为了解不同防风固沙林对风速、输沙通量和土壤蚀积程度的影响,以期为荒漠化地区植物选择和配置提供技术支持,以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公相村为实验地,利用气象站、风速仪、集沙仪等监测不同高度下梭梭林、柽柳林以及梭梭-柽柳混交林的风速、地表粗糙度、输沙通量等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固沙林的风速廓线、风速增加率、地表蚀积量及风沙堆积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输沙通量逐渐增加,地表粗糙度和蚀积深度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固沙林不同高度(h)的风速增加率均表现为中层(50 cm<h≤100 cm)最大,低层(10 cm<h≤50 cm)最小,说明固沙植物对低层风速有显著降低作用,增强了中层风速;不同固沙林输沙通量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减小;柽柳林、梭梭-柽柳混交林后出现堆积现象,梭梭林前后为侵蚀现象。梭梭林、柽柳林以及梭梭-柽柳混交林均降低了近地表风速,有效拦截了风沙流,改变了表层风沙堆积物物质组成,梭梭-柽柳混交林防风固沙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效益 风速廓线 风速增加率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 被引量:107
5
作者 黄富祥 牛海山 +2 位作者 王明星 王跃思 丁国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基于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风蚀输沙率实地观测数据,借鉴国外最新的建模思想,采用Matlab5.3软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建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植被覆盖对沙粒... 基于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风蚀输沙率实地观测数据,借鉴国外最新的建模思想,采用Matlab5.3软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建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植被覆盖对沙粒起动风速和风蚀输沙率的影响,确定了不同风速下的有效植被覆盖率。结果表明,在毛乌素沙地要有效减少和防治风蚀,植被覆盖率必须达到40~50%的水平,而要保证在最高风速下风蚀输沙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率必须达到60~70%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风蚀 沙粒起动风速 输沙率 植被覆盖 有效植被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的防治风蚀作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贺山峰 蒋德明 阿拉木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3-748,共6页
土壤风蚀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也是目前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植物防治风蚀是一种最根本、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该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研究植被... 土壤风蚀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也是目前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植物防治风蚀是一种最根本、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该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研究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风洞实验、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3种主要方法,阐述了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风蚀 风洞实验 模型 风蚀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量垂向分布实验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冯大军 倪晋仁 李振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94-1203,共10页
在非均匀沙床面上,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量垂向分布,是非均匀风沙运动研究的重点。研究首先通过风洞实验,收集了风洞中垂线垂向输沙量分布沙样,然后对集沙沙样进行了沙粒粒度分析实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了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 在非均匀沙床面上,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量垂向分布,是非均匀风沙运动研究的重点。研究首先通过风洞实验,收集了风洞中垂线垂向输沙量分布沙样,然后对集沙沙样进行了沙粒粒度分析实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了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输沙量垂向分布规律,基于稳定平衡风沙跃移运动模型和本文实验结果,最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垂向分布,与沙粒起跳速度和角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得出,在非均匀风沙流中,粗粒径组沙粒垂向输沙量上部符合指数递减分布但近床面区偏离指数分布,呈现为偏大型分布,粗粒径组对应的沙粒起跳速度和角度分布均为指数函数;细粒径组沙粒垂向输沙量在整个高度上均符合指数递减规律,细粒径组沙粒对应的起跳速度分布为指数函数,起跳角度分布为高斯函数。沙粒的平均起跳速度,在0.4u*~2.2u*之间变化,随着气流风速(u*)和沙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风沙流 不同沙粒输沙量分布 粒度分析实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配置灌木林防风固沙效益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虎俊 袁宏波 +7 位作者 王多泽 刘淑娟 郭春秀 马瑞 李学敏 刘开琳 万翔 李菁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63-66,74,共5页
[目的]探讨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和仿真灌木+梭梭灌木林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的分布影响,为干旱区退化的防风固沙林功能恢复和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同时测定不同高度下裸沙地、仿真灌木+梭梭林和梭梭林的风速... [目的]探讨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和仿真灌木+梭梭灌木林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的分布影响,为干旱区退化的防风固沙林功能恢复和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同时测定不同高度下裸沙地、仿真灌木+梭梭林和梭梭林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径,比较分析其风速消减率、输沙通量变化及沙粒度随高度分布。[结果]在风速3.0~8.9m/s范围,仿真灌木+梭梭林内的20cm高度的风速平均削减率达到61.35%。梭梭林的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的1.5倍,裸沙地平均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输沙通量的4.13倍。梭梭林与仿真灌木+梭梭林的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都呈指数递减,其风沙流含沙量及沙粒度的空间变化在10cm以下较大。[结论]仿真灌木+梭梭林降低了林地风沙流中黏粉粒(≤0.02mm)向空气中输送量,改变了风沙流的沙粒度空间结构,迫使风沙流的输沙集中在较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灌木林结构 风沙流结构 输沙通量 沙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运行对稀相颗粒输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德顺 林伟杰 +4 位作者 马高生 刘念爽 常吉祥 霍春玉 李仁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8,共7页
风力机的运行环境复杂多样,海上盐雾、雨滴、沙尘等(体积分数小于10;)的稀相颗粒流场是当前海、陆风力机经常面临的工作环境,然而风力机运行对稀相颗粒输运特性的影响尚不明晰。该研究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风力机对稀相颗粒输运特性... 风力机的运行环境复杂多样,海上盐雾、雨滴、沙尘等(体积分数小于10;)的稀相颗粒流场是当前海、陆风力机经常面临的工作环境,然而风力机运行对稀相颗粒输运特性的影响尚不明晰。该研究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风力机对稀相颗粒输运特性的影响规律。该试验中,风为载流体,沙粒作为惯性颗粒,分别测量了0~100、>100~200、>200~300μm粒径沙尘在距离风轮平面后1d、2d、3d、5d、8d(d代表风轮直径)处的输沙通量分布。研究发现,三组粒径条件下在1d断面位置处风力机的输沙通量随高度增加出现3次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风力机运行改变了沙尘的输运特性,叶尖高度处出现沙尘聚集现象,叶根高度处的输沙通量则被削弱;通过对比三组粒径条件下风力机的阻沙量发现,叶尖位置>100~200μm粒径下风力机的阻沙量最多,0~100μm粒径下风力机的阻沙量次之,>200~300μm粒径下风力机的阻沙量最少,体现了叶尖涡对不同粒径沙尘颗粒的选择性聚集;对比不同断面位置风力机的输沙通量发现,随着输运距离的增加,风力机尾流逐渐恢复,输沙通量也逐渐减小;总体来看,风力机的存在阻碍了沙尘的输运,且对>100~200μm粒径的颗粒阻碍作用最大。该试验结果揭示风力机对风沙输运特性的影响特征并对海上盐雾颗粒输运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沙尘 输运特性 风洞试验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壁地表风沙运动特征的野外观测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志强 黄晟敏 +2 位作者 于涛 马应明 何启梅 《新疆环境保护》 2010年第3期10-13,共4页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探讨了戈壁地表风沙运动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60 cm高度内;不同粒径沙粒输沙强度的垂向分布不同,以0.25~0.5mm为过渡区,〈0.25mm颗粒输沙强度随高度增大先增加而后按指数规律递减,...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探讨了戈壁地表风沙运动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60 cm高度内;不同粒径沙粒输沙强度的垂向分布不同,以0.25~0.5mm为过渡区,〈0.25mm颗粒输沙强度随高度增大先增加而后按指数规律递减,〉0.5mm颗粒则随高度增加呈线性递减,且粒径越大,递减的梯度越小;风沙流中颗粒的粒度组成不仅受风速和颗粒起动风速影响,而且还与地表粒度组成直接相关;输沙率与风速之间关系服从指数规律,公式形式为q=α.eβ.u,其中α、β为相关系数,u为地面2m高处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风沙流 粒度分布 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集铁路典型工程风力侵蚀试验及规律研究
11
作者 匡星 白明洲 +1 位作者 王连俊 姜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共4页
随着在风力侵蚀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增多,交通线路风力侵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选取张集铁路,进行路堤、取土场和便道试验,对其输沙率和风速关系、风沙流结构和风蚀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堤边坡不同部位输沙率与风速存在明显的... 随着在风力侵蚀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增多,交通线路风力侵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选取张集铁路,进行路堤、取土场和便道试验,对其输沙率和风速关系、风沙流结构和风蚀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堤边坡不同部位输沙率与风速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设计高度为3 m路堤的风蚀现象与风速和风向无明显关系,随着风速增大趋势由迎风坡向背风坡移动,设计高度为6 m和9 m的路堤风蚀现象与坡面高度、风速和风向有较明显规律,但风蚀趋势变化不明显;大于6.7 m/s时,便道和取土场不同部位点均发生风蚀现象。以上研究规律可以为工点防护设计以及环境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铁路工程 输沙率 风沙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涸湖底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
12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安富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1,共9页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土湖为研究区,利用风沙流流量计测定9种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并研究其与风速的关系,分析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下垫面的地表0~5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表现为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盐碱沙地梭梭林>荒地盐爪爪群落>半固定白刺灌丛>流动沙地梭梭林>稳定白刺灌丛>固定白刺灌丛;不同下垫面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均与大于5.0 m·s^(-1)平均风速正相关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有差异;湖底风沙流颗粒物以细砂粒为主,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的为湖底滩地,最小的为荒地盐爪爪群落。【结论】在9种下垫面中,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地表输沙通量较大,是湖底重要的风沙运动区,应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沙源流动;荒地盐爪爪群落地表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小,在强风作用下更易被吹起,增加空气气溶胶含量,污染大气环境,建议栽植耐盐碱的灌木植物来提高植被盖度,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量;其余5种下垫面类型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或地表结皮较为稳定,输沙通量较小,可采取封禁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风沙流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岬间海滩泥沙运动趋势与波能流分布的季节变化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子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48,共8页
根据对粤东一岬间海滩冬夏季采集的表层泥沙的粒度分析结果,本文采用沉积物输运趋势概率模式对海滩泥沙沿岸运动方向作了统计分析,进而从波折射数值计算得到的波能流的沿岸分布讨论了对沿滩输沙的季节性效应.
关键词 岬间海滩 泥沙输运趋势 波能流 沿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防风蚀效果的风洞测试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悦超 麻硕士 陈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为比较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与柠条带状配置修复退化草地的防风蚀机理和防风蚀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寒旱区的保护性耕作农田、传统旱作农田和退化草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进行风蚀风洞原位测试,研究其风... 为比较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与柠条带状配置修复退化草地的防风蚀机理和防风蚀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寒旱区的保护性耕作农田、传统旱作农田和退化草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进行风蚀风洞原位测试,研究其风速廓线、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情况。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修复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变化呈"C"字形分布,有别于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迅速衰减;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机理,主要在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直立残茬和柠条带状配置可对近地表风速产生阻挡、分解、疏散作用,从而使近地表风速造成不同程度削弱;当风洞中心风速为11 m/s时,在距地表50 mm处保护性耕作农田相比传统耕作农田的风速降低率达86.44%,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相比退化草地的风速降低率为70.69%,近地表风速的降低是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有效防治土壤风蚀的根本原因;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风沙流主要活动在距地表40 cm高度以下,占总输沙量的90%左右,而对照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风沙流则主要活动在距地表20 cm以下,占总输沙量的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风洞 土地退化 风蚀 保护性耕作 灌草带状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外围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风沙流流量的观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自龙 赵明 +4 位作者 王立 王多泽 詹科杰 王强强 郭树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1-856,共6页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白刺平坦砾质沙地、白刺沙包、梭梭林地、麦草沙障、尼龙网沙障以及粘土沙障的风沙流流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盖度流动沙丘和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风速(v)与0~50cm...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白刺平坦砾质沙地、白刺沙包、梭梭林地、麦草沙障、尼龙网沙障以及粘土沙障的风沙流流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盖度流动沙丘和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风速(v)与0~50cm输沙率Q(g·cm-1·min-1)之间的数学关系曲线都遵循幂函数曲线(Q=avb),它们的风沙流总流量分布均为沙丘顶部>沙丘中部>沙丘底部;白刺沙包从全年度风沙流总流量来看:Q背风坡底部>Q迎风坡底部>Q顶部,且白刺沙包上白刺的盖度对风沙流流量影响显著;从防风固沙的效果来看,尼龙网沙障的防沙能力最好,麦草沙障次之,粘土沙障最弱;在梭梭林地上,随着疏透度的增大,风沙流流量成多项式Q=1992L2-6522.7L+5914.3(R2=0.9767)或指数函数Q=412.38e0.7877L(R2=0.9127)递增;从测定的全年度风沙流总流量看,无盖度流动沙丘>白刺平坦砾质沙地>梭梭林>白刺包>粘土沙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输沙率 风沙流流量 民勤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谭志强 桑建人 +2 位作者 纪晓玲 邵建 朱晓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和扬沙呈现出时间位相上的不一致性,沙尘超前大风约6 h。(2)200 h Pa高空急流、500 h Pa锋区、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3)大风在不同阶段对扬沙起不同作用,在初期有利于扬沙的传输,后期对扬沙起抑制作用。(4)动量下传和变压风是大风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感热通量通过加强地面湍流形成混合层,从而引导动量下传是其间接原因,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是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下传,过程风力最强时位涡高值区(≥2.0 PVU)由200 h Pa下传至520 h Pa。(5)扬沙的产生主要是冷平流和感热通量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压风和动量下传大风是扬沙的输送机制,次级环流缺失和冷平流中心过低(750 h Pa)对沙尘输送高度的抑制作用是沙尘天气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动量下传 感热通量 冷平流 变压风 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挡沙墙风沙防护机理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凯崇 薛春晓 +2 位作者 刘贺业 蒋富强 刘辉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共5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板式挡沙墙、轨枕挡沙墙、高立式PE网沙障等防风固沙措施进行风洞实验研究,测定8 m/s、10 m/s、18 m/s、25 m/s等不同风速条件下,各种沙障的风速廓线特征、风速流场特征和输沙率等,研究它们的风沙防护机理,并对其防护效... 研究目的:通过对板式挡沙墙、轨枕挡沙墙、高立式PE网沙障等防风固沙措施进行风洞实验研究,测定8 m/s、10 m/s、18 m/s、25 m/s等不同风速条件下,各种沙障的风速廓线特征、风速流场特征和输沙率等,研究它们的风沙防护机理,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当运动气流途经各种阻沙措施后,会在墙体前后出现明显的风力消减效果;(2)当高度一致时,板式挡沙墙和轨枕挡沙墙对运动气流的消减能力要明显的优于孔隙率为40%的高立式PE网沙障,使得近地表的风速接近于0;(3)板式挡沙墙和轨枕挡沙墙的输沙率明显小于40%高立式PE网沙障,在墙体自身高度范围内,其输沙率基本都接近于0,风沙流净化能力较优;(4)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沿线防风挡沙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防风固沙 输沙率 风速廓线 风速流场 风沙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外围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风沙流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自龙 赵明 +4 位作者 冯向东 王多泽 詹科杰 王强强 郭树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5,108,共5页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输沙率顶部〉中部〉底部,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输沙率的大小与地表粗糙度成反比,与沙丘盖度成反比,且这两种下垫...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输沙率顶部〉中部〉底部,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输沙率的大小与地表粗糙度成反比,与沙丘盖度成反比,且这两种下垫面风沙流结构(0-30 cm)都遵循负指数曲线(Q=aebh);白刺沙包不同部位风沙流结构遵循幂函数规律(Q=ahb)变化;不论梭梭疏透度如何变化,风沙流结构都遵循幂函数规律(Q=ahb);从防风固沙的效果来看,尼龙网沙障的防沙能力最好,麦草沙障次之,粘土沙障最弱;而从整个研究时段总的输沙率来看,流动沙丘〉丘间砾质沙地〉梭梭林〉白刺包〉黏土沙障〉麦草沙障〉尼龙网沙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新垦地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炎广 武子丰 +3 位作者 胡日娜 李红悦 王卓然 哈斯额尔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为了理解近期沙地农业开发的土壤风蚀风险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该文对毛乌素沙地灌丛沙堆地、沙质草地以及耕地不同位置进行了多组风沙同步观测,并对所收集的沙物质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草地与灌丛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土壤风蚀强... 为了理解近期沙地农业开发的土壤风蚀风险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该文对毛乌素沙地灌丛沙堆地、沙质草地以及耕地不同位置进行了多组风沙同步观测,并对所收集的沙物质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草地与灌丛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土壤风蚀强度成倍数增长。在可蚀性颗粒充足的耕地,输沙率顺风向趋于增加的同时,随高度的增加,输沙率在0~10 cm高度内以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在10~20 cm高度内以幂函数规律递减;总输沙率与风速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侵蚀模数约为9 657 t/(km^2·a)。该文认为,新垦地的出现对区域沙漠化具有重要影响,其面积应作为评价区域沙漠化的重要指标;减小裸露耕地面积,建立防风固沙林,保留一定高度的留茬,可有效控制新垦地的土壤风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粒度 输沙率 风沙流结构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悬浮泥沙输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黎恒 吴德安 宋宵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31-140,共10页
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点的水深、潮流和水体含沙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悬沙输移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各站位所在水道断面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落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大小及其方向... 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点的水深、潮流和水体含沙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悬沙输移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各站位所在水道断面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落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大小及其方向;并对相应悬沙输移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分析。对各断面潮平均悬沙通量进行了估算,确定了辐射沙洲腹地邻近水道的悬沙净进入断面和净输出断面;辐射沙洲悬沙输移具有以辐射沙洲条子泥滩地为中心的辐聚辐散运移规律;悬浮泥沙净输移在沙洲腹地有逆时针循环运移特征。从东南过来的东海前进潮波潮流携带的泥沙主要沿条渔港水道以及向条子泥腹地输移,并在条子泥沙脊附近与其他方向的来潮来沙相汇,因此条子泥沙滩存在着淤长的动力因素和泥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潮流 悬浮泥沙 机制分解 输移通量 输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