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述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9-93,125,共6页
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弥补了战时工业生产力的不足,对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以抗战建国为总体目标,尽管始终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但它仍然对稳定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战时中国工业区的破坏和因运输困... 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弥补了战时工业生产力的不足,对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以抗战建国为总体目标,尽管始终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但它仍然对稳定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战时中国工业区的破坏和因运输困难使外货输入减少是它产生的前提,而一旦这种条件消失,西北工合就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西北 工业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抗战宣传的历史考察——以湘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鹤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9-32,共4页
抗战时期,湘西地方军政人物民族意识明显增强。他们通过组训民众、组建专门的宣传机构、充分利用民众教育馆、组织欢送壮丁和召开抗战追悼会等活动开展抗战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湘西 地方政府 中华民族意识 抗战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四川期刊中的抗战诗歌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群英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8-80,共3页
抗战时期,新文化的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沦陷了,以巴蜀为中心的大西南集中了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时代风云际会催生了四川期刊,抗战作为时代的主流,抗战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性、激情饱满的文字、昂扬的斗志和对时代的深切感受,肩负启蒙... 抗战时期,新文化的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沦陷了,以巴蜀为中心的大西南集中了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时代风云际会催生了四川期刊,抗战作为时代的主流,抗战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性、激情饱满的文字、昂扬的斗志和对时代的深切感受,肩负启蒙和救亡的责任,开启了新文学崭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期刊 抗战诗歌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碑:浓缩的重庆文化
4
作者 孙莹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年第2X期59-61,共3页
重庆的解放碑是一座具时代意义的纪念碑,不仅反映重庆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文化艺术。解放碑是第一次真正超越阶级、党派和个人之上用抗战鲜血创造出来的划时代的纪念碑。解放碑建筑风格和浮雕书法虽几经变化,却体现了... 重庆的解放碑是一座具时代意义的纪念碑,不仅反映重庆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文化艺术。解放碑是第一次真正超越阶级、党派和个人之上用抗战鲜血创造出来的划时代的纪念碑。解放碑建筑风格和浮雕书法虽几经变化,却体现了半个多世纪重庆文化的今昔,它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展示,这里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艺术价值。解放碑是艺术家浓缩的符号,是重庆跨世纪的时代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碑 重庆艺术 抗战文化 精神堡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少其对民族形式的改造探索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卓莎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114,119,共7页
1939年,赖少其在桂林地区发行的《抗战门神》引发了艺术工作者们对于民族形式的热烈讨论,并广受好评。本文由《抗战门神》切入,对赖少其木刻艺术中的民族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当时木刻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功用,分析鲁迅对赖少其木刻... 1939年,赖少其在桂林地区发行的《抗战门神》引发了艺术工作者们对于民族形式的热烈讨论,并广受好评。本文由《抗战门神》切入,对赖少其木刻艺术中的民族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当时木刻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功用,分析鲁迅对赖少其木刻的影响,并论述当时木刻中民族形式探索的手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赖少其在桂林地区进行的大量木刻理论的研究与民族形式的创作,与其早期在广州现代版画会的经历以及与鲁迅的交流密切相关;赖少其不仅在理论上指出了艺术创作中技术性和思想机械性的问题,更在艺术实践方面为民族形式的改造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少其 《抗战门神》 木刻 抗战宣传 民族形式
原文传递
论1937年川军出川抗日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晓宇 《军事历史研究》 2020年第5期51-59,共9页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出川抗日的历史过程,利用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回忆,梳理1937年川军出川抗日的决策、出川遭遇的困难,以及部队分属不同战区英勇抗战的历程。本文指出,日本全面侵华的突然发生,打乱了...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出川抗日的历史过程,利用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回忆,梳理1937年川军出川抗日的决策、出川遭遇的困难,以及部队分属不同战区英勇抗战的历程。本文指出,日本全面侵华的突然发生,打乱了川康整军原本的节奏,在出兵抗敌的迫切形势下,川军不得不尽速完成整编,以早日开赴抗日前线。这样"不完全"的整编以及粮饷困难、交通不便实际影响了川军出兵的进程。但川军克服困难,在抗日战场上英勇奋战,作出了巨大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军 出川 抗日 刘湘 1937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